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景禧

鎖定
王景禧(1861/1867—1932), 字燕泉,號石蓀。費縣城裏人。其父王薪傳系1867年舉人,曾任河南襄城縣知縣。他受家庭薰陶,自幼好學,先入沂州府學為生員,後舉鄉試。1890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此後,歷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兼國史館協修、八旗官學教習、前敵營務處提調官。因贊成“戊戌變法”受株連,調至濟寧主講南池書院。1902年回京師任直隸學校司總辦。翌年,改任普通教育處編譯處總辦和官印局會辦,一度被清政府派赴日本考察教育,並護送22名留學生入日本宏文學院學習。1904年後,相繼任直隸學務處參議、直隸高等學堂監督、山東高等農業學堂及優級師範選科學堂監督。1909年改任山東諮議局副議長、法政學堂總理等職。這期間,他致力教育事業,親自為上述各學堂擬定章程及課程表,物色優秀教員,並延聘美、日等外籍教師教授數、理、化等自然科學。辛亥革命後,辭職閒居兗州。1919年,應北京政府國務總理靳雲鵬之聘,任國務院秘書長。一年之後,曹錕、靳雲鵬下台,亦相隨去職,住在天津英租界,作靳雲鵬私人秘書,為其講古籍,並教其子讀書。離開靳家後,在天津集股辦煉鹽制鹼公司,因資金不足宣告失敗。 1932年3月, 日本帝國主義策劃成立偽滿州國,漢奸鄭孝胥寫信勸請王景禧赴長春任職。他讀後大罵鄭孝胥無恥,並把信撕得粉碎。當年冬,因心臟病去世。
中文名
王景禧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1932年
出生地
山東兗州
父    親
王薪傳

目錄

王景禧人物生平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王景禧降生(一説生於1861年) [2]  。父親王薪傳中舉後異地為官,公務纏身,王景禧的早年教育,由母親牛氏教導。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15歲的王景禧考中秀才,併入沂州府郡庠讀書。兩年後,他赴父親所在的河南任所省親。王景禧從費縣出發,至河南境內,共行十六日。他於途中所見古蹟、名勝,均記其歷史典故及傳説。一路行來,王景禧寫下了遊記十餘篇,詩文四十餘首。
光緒十四年,王景禧中山東鄉試舉人。次年,他在京師會試中落榜。但到了光緒十六年,朝廷為了慶祝皇帝親政,開設恩科會試。王景禧此科考中進士,名在二甲之列。新科進士揭榜後,一甲前三名直接授任翰林院官員。其他的新科進士,則由吏部再組織一次集體考試,考試成績優秀的新科進士,也可以成為翰林院官員,被選為“庶吉士”。王景禧朝考名列一等,授任翰林院編修。
授編修後不久,王景禧的母親病故。他丁憂回原籍,守墓三年。期滿,於光緒二十二年返回北京銷假,依舊留在翰林院工作。
王景禧入翰林院之後,生活頗為簡單,卻也有些枯燥。他開始把大部分精力傾注在學術研究上。王景禧浸淫儒學汪洋,對當時興盛的金石學自然特別關注。他結交當時京中學部的官員,拜在國子監祭酒盛昱的門下。盛昱是著名金石學家,王景禧得以飽覽其藏書,悉心研究,後著成《金石釋文》一書。盛昱擔任祭酒時,與司業治麟改革國子監的積弊。在改革國子監期間,盛昱經常和王景禧談古論今,偶爾也諮詢他的意見。
王景禧官職低微,俸祿微薄,每月只能領到八兩銀子。他無資在京師買房置業,也無法安頓妻子家眷,自己吃住都寄宿在翰林院官員丁麟年家中。丁家財力比王家要充裕許多,丁麟年嗜好古董文物,收羅宏富。王景禧藉着寓居的機會,認真研究這些舊物。
王景禧也很喜愛照相機這個新鮮事物。他通過自學很快掌握了照相技術,成為大臣中的新潮人物。
在戊戌變法前兩年,王景禧在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兼國史館協修時,與康有為有過聯繫。近二十年後的1915年,康有為曾專程到兗州看望過老友王景禧。他在兗州住了幾天,併為王景禧的園林題寫“薖園”二字,上題“硯泉賢兄高蹈隱居之所”,下署“南海康有為題”。王景禧和丁麟年都贊同康有為的變法主張。在救亡圖存的大時代裏,兩人和康有為建立了穩定的友誼。戊戌政變後,康有為出逃北京,丁麟年還給予他一定資助。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開始。光緒帝隨即頒佈了一系列變法召令。此時,王景禧任八旗官學教習,並深得學生的喜愛。他看到戊戌變法正在進行,也想在八旗官學中有所革新,所以時常教授一些自強新學。但不久之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宣告失敗。光緒帝頒佈的詔令,除了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其餘全部被廢除。很快,清查官員的行動開始了。因為同情變法,在官學中推廣新學,王景禧的教習生涯也結束了。次年,政治氣氛更加緊張。王景禧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變法維新,但一直和康梁有所聯繫,也成了朝廷重點調查對象。他擔心遭到牽連,就乾脆辭官躲避起來。後來,頑固派擔心各國列強幹涉,就開始着手進行安撫,希望能夠迅速穩定秩序。慈禧太后下諭稱:“朝廷政存寬大,概不深究株連,以示明慎用刑至意。”此令一出,王景禧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但他的仕途卻遭遇重挫。他雖是翰林出身,卻不再受到重用,調到濟寧主講南池書院。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廷痛定思痛,開始着手實行新政。光緒二十八年,王景禧被調回河北,出任直隸學校司總辦。次年,他任普通教育處兼編譯局總辦及官印局會辦。
1903年,王景禧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委託,護送師範留學生二十人東渡。王景禧在日本參觀近代教育,特別重視考察基礎教育,歸國後就有《東遊日記》付梓。在日本的參觀,讓王景禧大開眼界,也堅定了他教育啓蒙、教育救國的決心。《東遊日記》刊印後,袁世凱特意為此書作序,稱許王景禧“是猶京卿之志也”——京卿指的是清末桐城派文豪吳汝綸,庚子之後赴日考察者,以他最為知名。
回國後,王景禧調任直隸學務處參議兼直隸高等學堂監督。光緒三十三年,他調任山東優級師範選科學堂及山東高等農業學堂監督。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王景禧又兼任山東諮議局副局長,中央教育會會員及各省諮議局聯合會代表。
活躍在政界之餘,王景禧將更多精力放在了籌辦教育上。王景禧在山東高等農業學堂確立“學用結合,學以實為貴”的辦學思路。他將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培養師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辦學傳統。王景禧親手擬定學校章程及各科課程,聘請品學兼優的教員,還約請美籍、日籍人士來校教授數、理、化等自然科學。他辦山東高等農業學堂時,重視試驗,每年出版一冊《農場試驗報告》。民國初建,王景禧仍主持山東優級師範及高等農業兩校。但到了1912年2月,他卻離開學校回兗州隱居起來。至此,王景禧的教育生涯宣告結束。
1919年,徐世昌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鄒城人靳雲鵬出任國務院總理。靳雲鵬是王景禧的濟寧老鄉,又一向知曉他的才能,所以慕名約王景禧到北京出任國務院秘書長。北洋政府內部派系林立,政府官員走馬燈似的更換。王景禧夾雜在各方勢力之間,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兩年多後,靳雲鵬在奉系、直系權力鬥爭中左右為難,又和大總統徐世昌在財税人事方面產生矛盾。靳雲鵬走投無路,被迫宣佈辭職,而王景禧也隨即失去了秘書長的職務。靳雲鵬下野後,在天津英租界做了寓公。王景禧則繼續留在靳府上做私人秘書,給靳雲鵬講解古籍,並教導他的兒子讀書。為了維持生計,王景禧懸壺濟世,為那些在租界里居住的下野官僚、富豪大户診病。
為了擺脱貧困生活,王景禧曾夢想過做個資本家,以實業而救國。他四方集股,嘗試辦過煉鹽制鹼公司。但在帝國主義列強加強資本輸出,民族工業舉步維艱之時,王景禧的企業很快陷入資金週轉不靈的困境。為了維持企業運轉,他被迫靠借債週轉,最終卻被高利貸徹底吞沒,股本賠淨,以失敗告終。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東北三省,並陰謀策劃成立偽滿洲國。日本於次年三月在長春扶持末代皇帝溥儀當起“執政”。當時,清朝遺老鄭孝胥對日本趨炎附勢,為溥儀復辟四處奔走。他還寫信給此前好友,邀請他們來東北出任官職。正處境困難的王景禧也收到了鄭孝胥的來信,但王景禧撕信大罵,痛斥鄭孝胥是無恥漢奸,並宣佈與其絕交。此次動怒嚴重戕害了王景禧的身體。當年冬天,王景禧因急性心臟病與世長辭。
王景禧逝世後,靈柩由家屬從天津運回兗州。但因為族人內部就安葬地點發生爭議,靈柩只能暫厝於兗州城內。直到1955年,才最終遷葬於兗州城西北。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