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昭素

鎖定
王昭素,宋朝酸棗(今河南延津)人。不但學問淵博,博通“九經”,精研老莊、《詩經》和《易經》,其為人敦厚,不慕榮利,樂善好施。宋太祖希望王昭素可以留下來為官,但王昭素淡泊名利,志不在此。宋太祖於是授其為國子博士,賜茶藥及錢二十萬,讓他回家養老。王昭素安享高壽八十九歲,卒於家中。
中文名
王昭素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主要成就
精研老莊、《詩經》和《易經》

王昭素個人檔案

姓名:王昭素
性別:男
王昭素 王昭素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宋朝
籍貫:酸棗(今河南延津)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王昭素人物事蹟

德行化人心
王昭素的家中有一頭驢子,有很多人都來向他借驢用。因此,王昭素要外出時,總是先問僕人:“外面有沒有人來借驢呢?”如果僕人回答説:“沒有。”王昭素才放心出去。因為他怕自己外出了,來借驢的人會找不到人。
王昭素每次買東西,從未與人講價還價,也不爭論價格高下。縣裏人都説:“王先生購買東西從不還價,我們也不能向他要高價。”
有一回,王昭素整理所居住宅時,用有香氣可供玩賞的櫞木堆積在門中。晚上,有盜賊挑開門準備盜竊椽木,昭素髮覺了,並沒有作聲,反而將椽木丟到門外。盜賊見此情景,非常慚愧的離去了,從此鄉里再也沒有了盜賊。
君民推崇
王昭素自小好學不願做官,品行卓絕,受到鄉里人所稱讚。他常聚集四方學子,親自教授他們。鄉里人若發生爭執,他們大都不去找官府理論,反而找王昭素來解決。由此可見,人們對王昭素的尊敬。
王昭素70多歲時,早已是德高望重之人。有一回,宋太祖趙匡胤便向王昭素請教治世養身之術,王昭素告訴他説:“治世莫若愛民;養身莫若寡慾。”何以言之呢?蓋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故治國之道,莫如愛民也。而欲為身之害,害少則身安。故養身之道,莫如寡慾也。而人主愛身,乃可以愛民;而安百姓,終可安其身也。
太祖愛他説得有理,便將這兩句言語,書於屏風及几案上,以便時時警示反省不能遺忘也。這便是有名的“受言書屏”的故事。
後來,宋太祖希望王昭素可以留下來為官,但王昭素淡泊名利,志不在此。宋太祖於是授其為國子博士,賜茶藥及錢二十萬,讓他回家養老。王昭素安享高壽八十九歲,卒於家中。

王昭素史料記載

圖片 圖片
王昭素,開封酸棗人。少篤學不仕,有至行,為鄉里所稱。常聚徒教授以自給,李穆與弟肅及李惲皆常師事焉。鄉人爭訟,不詣官府,多就昭素決之。
昭素博通《九經》,兼究《莊》、《老》,尤精《詩》、《易》,以為王、韓注《易》及孔、馬疏義或未盡是,乃著《易論》二十三篇。
開寶中,穆薦之朝,詔召赴闕,見於便殿,時年七十七,精神不衰。太祖問曰:「何以不求仕進,致相見之晚?」對曰:「臣草野蠢愚,無以裨聖化。」賜坐,令講《易·乾卦》,召宰相薛居正等觀之,至「飛龍在天」,上曰:「此書豈可令常人見?」昭素對曰:「此書非聖人出不能合其象。」因訪以民間事,昭素所言誠實無隱,上嘉之。以衰老求歸鄉里,拜國子博士致仕,賜茶藥及錢二十萬,留月餘,遣之。年八十九,卒於家。
昭素頗有人倫鑑。初,李穆兄弟從昭素學《易》,常謂穆曰:「子所謂精理,往往出吾意表。」又語人曰:「穆兄弟皆令器,穆尤沈厚,他日必至廊廟。」後果參知政事。
昭素每市物,隨所言而還直,未嘗論高下。縣人相告曰:「王先生市物,無得高取其價也。」治所居室,有椽木積門中,夜有盜者抉門將入,昭素覺之,即自門中潛擲椽於外,盜者慚而去,由是裏中無盜。家有一驢,人多來假,將出,先問僮奴曰:「外無假驢者乎?」對雲「無」,然後出。其為純質若此。
子仁著,亦有隱德。

王昭素人物評價

講到王昭素,還得説説他的為人。《玉壼清話》説他常常為別人着想,所以不僅受到人們的尊敬,他的行為還教育和感化了好多人。
他到市上買東西,從來不還價。有一次,做生意的人自已覺得不好意思,就老實告訴他説:“剛才我開價高了一點,東西不值這麼多錢。”於是想退點錢給他。王昭素説:“你放心收下吧,我不願意改變雙方都已經同意的價錢,以免讓人家説你做生意不老實。”他此舉感動了很多做生意的商販,大家都説“和先生做生意,我們千萬不能亂要價。”
他家裏有一些椽木,給小偷盯上了。有一天夜裏,小偷來撬門偷椽木。他聽到了,就起來把椽木全部扔出去,對小偷説:“趕快拿走吧!晚了巡夜的人來了,會抓你的。”小偷很慚愧地走了。從此村裏再也沒小偷偷東西了。
在《宋史》中還有一則記載。説王昭素家中有一頭驢子。王昭素出門常常騎着驢子(在北宋年間,還沒有腳踏車,更沒有小汽車,驢子已經是不錯的交通工具了)。但他出門以前,總得問僕人:“今天有人來借驢子嗎?”如果沒人借,他才安心騎着毛驢出去。
從上面點點滴滴的事例,可見王昭素的為人。他這種推己及人,助人為樂的精神是很寶貴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但話又説回來,我們學習這種精神不等於學習這種舉措。時代不同了,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你千萬不能傻乎乎地生搬硬套王昭素的做法。否則,你把東西送給了小偷,説不定有人還要來查你是否在慫恿和教唆壞人犯罪呢。 [1] 

王昭素家族史略

王金髮家族史略述
王金髮是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自王銍始,王氏就在剡地繁衍生息,至近代辛亥革命風雲人物,被稱“東南一英傑”的王金髮這一代已是740多年二十四五代了吧。王金髮是辛亥革命時期功績卓越的人物,他短短的一生中,充滿着傳奇性的事蹟。他在戰場上是英雄,在刑場上是好漢,稱得上是“磊落嫵媚,雄奇壯麗”。孫中山先生讚揚他是“東南一英傑”,黃興則稱他為“東南名士”。
書籍 書籍
隨着宋高宗由汴京遷都臨安(杭州),大批士族紛紛南下,許多名人高士仰慕剡地山水,或居或遊。王銍也就在這個時候湧入“南歸”的潮流中。剡溪王氏宗譜(嵊州)八卷曰:始遷祖:“銍,字性之,號雪溪居士,南宋時自安徽汝陰縣遷居浙江嵊縣靈芝鄉王舍村。”由此,王銍成為王金髮家族的始遷祖,王金髮家族史可以追溯至王銍及其王銍五世祖王昭素。
王銍五世祖王昭素
王銍五世祖王昭素(904~982),宋開封酸棗(今延津縣)人。是北宋初著名的易學大師,著有《易論》。通諸經,兼老、莊之學,尤精《詩》、《易》,著有《易論》二十三篇。宋太祖曾召問《易經》及養生治世之道,拜國子博士。其為人敦厚善良,樂於助人,清心寡慾。王昭素自小好學不願做官,品行卓絕,受到鄉里人所稱讚。他常聚集四方學子,親自教授他們。鄉里人發生爭執,很多並不去找官府理論,反而會去找王昭素解決。由此可見,王昭素的學問和德行在民間的聲譽很高。宋太祖趙匡胤曾專門向王昭素請教治理天下與養身的道理,王昭素告訴他説:“治天下,莫如愛恤百姓;養身體,莫如寡少嗜慾。”宋太祖於是將“治世莫若愛民,養身莫若寡慾。”書於屏風和几案上,希望可以時時警省自己,不致遺忘。宋太祖希望王昭素可以留下來為官,但王昭素淡泊名利,志不在此。宋太祖於是授其為國子博士(最高學府國子學中的教授官),賜茶藥及錢二十萬,讓他回家養老。王昭素安享高壽八十九歲,卒於家中。
王銍父親王莘
王銍父親王莘,字子野,後改字樂道。王莘少從歐陽修學文,從王安石、王回、常秩等學經,治平四年(1068)曾舉進士,初任安州應城尉。王銍《四六話序》:“先君子少居汝陰鄉里,而遊學四方,學文於歐陽文忠公,而授經於王荊公、王深父、常夷父。既仕,從滕元發、鄭毅夫論作賦與四六,其學皆極先民之淵藴。”王明清《揮麈錄後錄》曰:“公不但僕之交遊,實師友焉。”紹聖初(1094)王莘為工部郎中;大觀元年(1107)任江州知府,大觀末(1110)受代回京任職。王莘平日代人表啓,世多傳誦。蘇東坡文集中,有王莘載文。元祐末,坐黨籍謫官湖外,乃於安州(今湖北安陸)卜築;為久居計,王莘常於斯半居。政和中(1115)退居汝陰(今安徽阜陽);宣和四年(1123)前卒。有二子,長佚名,次王銍。
王金髮始遷祖王銍
王銍少而博學,善持論,強記聞。據説他讀書能五行俱下,別人才三、四行,他已盡一紙。南宋的大詩人陸游很推崇王銍,在《老學庵筆記》載:“王性之讀書,真能五行俱下,往往他人才三四行,性之已盡一紙。後生有投贄者,且觀且卷,俄頃即置之。以此人疑其輕薄,遂多謗毀,其實工拙皆能記也。”“王性之記問該洽,尤長於國朝故事,莫不能記。對客指畫,誦説動數百千言,退而質之,無一語繆。予自少至老,惟見一人。”能使陸游如此傾倒,嘆為“自少至老,惟見一人”,王銍之才智可想而知。王銍對北宋一代的歷史有着很深的造詣。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他曾經編修過《祖宗兵制》、《七朝國史》、《哲宗皇帝元佑八年補錄》、《太玄經義解》、《國老談苑》等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銍熟於掌故,所言可據者多矣”。此書多記北宋遺聞軼事,可補正史之缺。很明顯,如果沒有對北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深刻研究,要編撰數量這樣多、份量這樣大的歷史著作是斷然不可能的。
王銍曾為樞密院編修官,因忤奸相秦檜意,遭到貶斥。之後,王銍避居山陰剡地。面對剡地“山川環拱,氣象雄張”;歷代志士“以德行道藝教養,成就其才”,王銍動情動容,欣然撰文銘碑。《剡中金石記》有王銍《修學碑》:“嵊西南隅,羣峯之麓,下臨剡溪,山川環拱,氣象雄張,有學焉。……晉南渡,王、謝、孫、李、支、許之倫,初過浙江,為剡中山水清放之遊,一時稱高,曾不知邑東餘姚,有諸馮之地,舜所生也。其北會稽之地,禹所沒也。舜、禹功被萬世,而有見於遺俗。亦聞聖人之至德乎?範侯俊明高爽,健於立事;姜侯剛明廉肅,政在急吏寬民,人大化服,鬱郁然洙泗之風矣!儒學為吏師,政事出經術,戎馬之間,力興學校,知急所先所立,卓矣!俾刻於石,知所勸焉!”
王銍之子廉清、明清
王銍有子二人,長子廉清字仲信,次子明清字仲言,俱高才敏思,能世其學。
安之居 安之居
王廉清生於宣和七年(1125),雖然天才高邁,卻命運坎坷,屢次不第,鬱郁以終。王廉清著有《京都歲時記》、《廣古今同姓名錄》、《補定水陸章句》、《新乾曜真形圖》等。廉清除精於詞賦外,還擅書畫,與陸游交好,紹興三十年(1161),陸游《題王仲信畫水石橫幅》詩感嘆雲:“王郎書逼楊風子,畫亦憑陵蜀兩孫。豈是天公憎絕藝,一生憔悴向衡門。”廉清卒於乾道三年或四年之間,壯年而逝,時人多有感嘆。
王明清生於建炎元年(1127)。紹興十年(1141),方總角,侍親居山陰。紹興三十二年(1162),以外舅方滋帥淮西,侍行至建康,見張孝祥。孝宗即位,得補官。乾道初,奉祠居山陰,撰《揮麈錄》。淳熙四年,至臨安,獲登李燾之門。淳熙十二年(1186),以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紹熙三年(1193),為雜買務買場提轄官。居臨安七寶山,撰《揮麈錄後錄》。紹熙四年,籤書寧國軍節度判官。紹熙五年,添差通判泰州,撰《揮麈第三錄》。慶元(1195)年間,寓居嘉禾。嘉泰初,為浙西參議官。陸游《老學庵筆記》:“(銍)既卒,秦熺方恃其父(秦檜)氣焰燻灼,手書移郡,將欲取其所藏書,且許以官其子。長子仲信,名廉清,苦學有守,號泣拒之曰:‘願守此書以死,不願官也。’郡將以禍福誘脅之,皆不聽。熺亦不能奪而止。”《揮麈錄後錄》:“明清憂患之初,年幼力弱,秦伯陽遣浙漕吳彥猷渡江攘取太半”,藏書大半仍被秦所得。王明清著有《揮麈錄》、《玉照新志》、《投轄錄》、《清林詩話》等。
王銍後裔王勝三
到了南宋末年,王銍後裔中有一位叫做王勝三,是研究經學的,很有做官的才能。宋亡之後,有人推薦他當元朝的官,先提名為婺州提領,後來又薦為江西提舉,都被王勝三以“世為宋臣,恥食元祿”一口拒絕。
王金髮十二代祖王三台
又隔了若干代,到了明末,便有一位叫王三台的,人稱“衡南先生”。《嵊縣民國志·人物誌》中有關於“衡南先生”的記載:“王三台字思位,居東隅,少孤,母知書明大義,三台稟母訓,弱冠補諸生,師事海門(周汝登),隨事體驗,謂聖賢之。緒不外家,庭遂專意。奉母每日所言,所行必以告曰:吾無不可對母言之事,無不可對母言之心。痛父不及養終身,蔬食祭必備物,淚涔涔作,竟日哀篤,名士婺之,趙鳴嶔、趙鳴峯邑之。盧鳴玉其尤也。九試棘闈不偶,卜居林墅,以稼穡代食,年七十餘卒。著有《天泄谷》,吟子師孔,字則學有文名,天啓甲子鄉闈擬元,以小誤抑置副車,著有《琴伶蛾術》等篇。”“王三台師從於王陽明再傳弟子稱‘海門先生’的周汝登,周汝登曾予很大的肯定:“學問之途千蹊萬徑,而良知指授得入最上一門,遠近友朋不知凡幾,而心術行誼具推思位為最。”;並推崇王三台能以“閒邪存誠,動率以禮”的正貞之學尊親壽親。周汝登死後,王三台恐師道不傳,著書立説,傳道授徒,世稱‘衡南先生’,著有《四書附註》、《詩經附註》、《衡門文集》、《正學堂詩微》。”
《民國嵊縣誌》載有王三台詩“三懸潭”、“畫圖山”。《三懸潭》詩曰:“三潭懸絕險,丹壁聳危台。古洞龍常卧,深山雲不開。凌空奔白浪,墜峽吼狂雷。片石浮千頃,飛身照膽來。”《畫圖山》詩曰:“林巒秀削俯溪流,盛境天教恣覽遊。日暮煙寒看不盡,扁舟載月宿溪頭。”
1984年,王舍村的村民基建,發現一處古墓,掘得會稽章正宸所撰的磚志一方,上題“明德衡南王先生墓誌銘”:“衡南王先生,蓋東越巨儒也,諱三台,字思位,能文,補諸生,師事海門周侍郎,講求性命之學,一切言視動聽,悉衷以禮,貧而能樂,即弊裘疏水,皆饒佳趣,開門受徒,不下五百餘人。”
王金髮十三代祖王禹佐
王金髮的第十三代祖王禹佐名氣更大。王禹佐幼小讀書鹿山,躬行實踐之學,於天啓元年領恩貢,選拔獲頭籌,任保定通判,駐守居庸關。據《明史·列傳》載:“(崇禎)九年七月,大清兵入喜峯口,肇坤激眾往御,不敵,退保昌平。被圍,與守陵太監王希忠,總兵官巢丕昌,户部主事王一桂、趙悦,攝知州事保定通判王禹佐分門守。有降丁二千為內應,城遂破,肇坤被四矢兩刃而死。丕昌出降。一桂、悦、禹佐、希忠及判官胡惟忠、吏目郭永、學正解懷亮、訓導常時光、守備鹹貞吉皆死之。禹佐子亦從父死。”公元1636年,皇太極建國大清,命阿濟格率清兵入塞,侵犯京畿,在這場發生在昌平的抗清保衞戰中,王禹佐與其子王國宣守城不屈,雙雙殉難,可歌可泣。明朝廷贈光祿寺丞,諡“忠襄”,祀名宦祠,賜祭葬出生地嵊縣峨嶠山南,乾隆四十一年追諡“節愍”,後來族人在其出生地縣城貓耳嶺建專祠祭祀,清代嵊縣人魏敦廉有“王節愍公祠記”以記事。不累子孫,是古人做人的一個原則,王禹佐亦有文才,著有《蒞關集》二卷,生前常書寫一副對聯以自勉:“願持白節酬君父,莫玷污名累子孫”。
董郎崗的王氏家族
王禹佐有七個兒子,幼子理齋義不帝清,毅然從城裏搬到了嵊西董郎崗。王理齋便是王金髮家族在董郎崗的始祖。
從王理齋往後傳,一個叫王景風的人就是王金髮的祖父。祖父死的時候,王金髮已經22歲了,他請人為自己祖父寫墓誌銘,曾簡潔地介紹説:“其為人也,大類餘。”意思是:“我爺爺這人,脾氣和性格,都和我差不多。”董郎崗的《王氏家譜》記載王景風:“少豪俠,愛交遊而嗜飲,日常招致賓朋滿座。尤好學技擊,習戎馬,有整軍經武之志,以非其時,不敢發也。辛酉之歲,太平軍入浙,欲有所展布,毅然從之,得為偏稗,率隊駐寧波,已而太平軍敗,知事不濟,乃散歸,恣飲以終其身。”
父親啓孝,幼喜讀書,並精技擊,恥事清廷,未入仕途,中年即卒。母親徐氏很能幹,平日對金髮管束很嚴,特請塾師在家教金髮讀書。但金髮生性頑梗,不喜歡讀書,有時受到塾師呵斥,即憤而將書本摔到地上。喜與羣兒毆鬥,羣兒均畏之,稱他為“兒大王”,有一次發怒,將後園的牆壁都推倒了。王氏—脈,三世單丁,金髮也是獨養子,其母管之雖嚴,愛之亦深,衣服鞋襪經常換新的。惟事母則孝,當其在外與羣兒毆鬥時,聞母呼立即奔回聽受母訓,不過屢誡不悛,訓後頑梗如故。母親不識字,為了幫助金髮革命,特地學着寫“花”字,為賣田畫押之用。金髮出生時,尚有田地100餘畝,其後家產都被金髮為革命花光,還欠債1000餘元,至金髮任紹興分府都督時才還清。
王氏家族深具先天遺傳優勢,且後天博覽羣書,努力好學。這個家族兼有超凡的天賦,以驚人的記憶力自負,雖然科舉不利,沉淪下僚,但家族名聲賴以不墜,數世博學皆有著述。王金髮也像他祖先一樣,在特定的時代裏,煥發出不同凡響的光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