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新華

(玉溪水松紙廠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

鎖定
王新華,男,漢族,民進會員。1972年5月生,來自玉溪水松紙廠技術中心,創新研發團隊,碩士研究生,高工職稱。
中文名
王新華
性    別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72年5月

王新華主要事蹟

王新華,是一個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人。他從一個普通的電工做起,成為水松紙領域的電氣自動化專家、電氣自動化高工,申報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10多項……
王新華是創新骨幹、技術能手、高級工程師、技術人才。一個優秀的企業,正是因為有了像王新華這樣一批又一批“幹一行、愛一行”的職工,他們是企業的中流砥柱,他們是企業的寶貴財富,他們是企業的主人。
1993年7月,懷着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王新華來到了玉溪水松紙廠,這是一個剛剛創業四年的企業,一個熱火朝天、準備從德國、意大利、法國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水松紙生產設備的企業。
當時水松紙廠的電氣自動化維修工人非常少,王新華毅然選擇了這個行業,雖然他對現場複雜的電氣維修一竅不通,但他深信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他就提升這方面的能力。白天他們與外國專家一起安裝調試設備,夜晚他研究設備相關的外文資料、操作説明書和電氣原理圖
經過半年的努力,意大利cerutti四色凹版印刷機和德國GEOBEL分切機投入生產,製造出國內第一張高平滑水松紙、國內第一張牌名水松紙。
通過王新華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及與外國專家的請教接觸,使他這個電氣自動化的門外漢,逐漸進入了角色。
雖然進口設備設計優良,做工精細,功能完善,但是當使用於高檔水松紙印刷過程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通過分析研究,他決定對洋設備“動手術”:針對進口印刷機放卷部分速度控制不足的現象進行技改,效果顯著,受到企業領導的嘉獎!
下面用幾個故事來講述他的工作、學習、成長過程。
敢對洋機器“動土”,敢對土機器“裝洋”:經過多次對“洋機器動土”,激勵他們大膽創新的熱情,在日常的工作中勤動手、勤動腦、勤抱字典、勤啃洋圖紙,不斷積累電氣自動化技術方面的知識。同時,他們對企業的國產設備進行了許多技術改造,磨礪和鍛鍊了一大批像他一樣的技術工人。
半夜敲門聲:半夜三更,一陣陣急促的敲門聲和呼喚聲、是找他修機器的習慣鈴聲,值班電工處理不了的設備故障,工友就會到廠區宿舍敲門。他常常看書到一點多才睡覺,睡得比較沉,所以工友們敲門也比較費勁。後來他乾脆不鎖門,工友們直接到他牀邊,把他搖醒:“王新華、王新華,起來修機器啦!”
農民工大學:他們廠99%都是農民工,如何把盤田種地的農民變成像紅軍戰士一樣的產業工人?如何解決技術人才匱乏的問題?何金星廠長成立“思源企業大學”,讓他們開展師帶徒、師徒結對、技能比武、崗位競賽等活動;開展學印刷、學分切、學英語、學電氣、學機械、學電焊等培訓班;打造學習型組織、構建創新型班組。二十多年來,企業培養了許多像他一樣互幫互助、自學成才的產業工人,在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方面碩果累累,使得整個企業的技術實力和人才梯隊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他也培訓了許多徒弟,半夜敲門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
1600萬與400萬:2000年3月,廠長讓他們成立光機電技術研發小組,追蹤國際水松紙生產領域的高尖端技術,自主研發水松紙激光打孔機。當時,從國外進口一台設備要1600萬,而他們經過一年的摸爬滾打,研製出國內第一台水松紙激光打孔機,填補國內空白,只花了400萬,各項性能指標符合客户要求,項目榮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夜半歌聲:在研發三單元成型紙電火花打孔機的時候,需要焊接上萬根控制線,他常常加班到深夜,面對空曠的車間,為了消除疲勞,夜半歌聲驚來了一個個上夜班的保安。當設備順利投產時,熱鬧聲也替代了孤獨的歌聲。
三天三夜:在研發水松紙專用燙金機的時候,由於時間緊、任務重,他們研發小組經常加班加點的突擊。一天,突然接到一個客户的訂單,領導下命令:給他三天的時間,設備必須要能開起來。他們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按時完成任務。當機器正常生產的時候,心中的那份激動和喜悦代替了疲倦。因此,工友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大仙”——不眠不休的仙人。
心臟病:在研發圓壓圓跳步數控燙印機的時候,當他面對設計與技術開發的壓力時,如何解決“同步自動檢測、實時自動套準”的問題?從冬天熬到夏天,自動化控制與PLC編程的難題,困擾着他,在現場用電腦一遍一遍地修改程序,從早晨一直坐到深夜,直到住進醫院、心臟介入手術,醫生讓他釋放壓力……當研究開發成功十多台高精度數控燙印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時候,他的心才釋然。工友們又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電腦”。
5mm和600m/min:當他和搭檔——機械工程師張雲輝負責完成“5毫米功能性高精度分切機”和“600m/min高效率激光打孔機”的項目時,這又是一段異乎尋常、佈滿荊棘、坎坎坷坷的路。經過異常艱辛的努力,項目獲得成功,這些特殊的設備,使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收穫了更多的訂單。
平台:他從一個普通的電氣維護工人做起,成為水松紙領域的自動化高工,擁有十多項知識產權專利,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受益於水松紙廠提供了一個“注重人才、培養人才、施展才華”的平台。正是因為有了何金星勞模創新工作室,不斷聚集了一批又一批“大膽創新、開拓進取”的人才。
啓示:他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紮根鄉鎮企業24年,揮散青春熱血,攻克無數技術難關,成長為一名技術能手,“幹一行,愛一行”,愛崗敬業、敢於創新,實現人生價值。可以給當代大學生就業、創業、擇業帶來很多啓示。
外科醫生:他兒子在上小學的時候,寫過一篇“外科醫生”的作文。他説:他的爺爺是一名外科醫生,常常半夜三更給病人做手術,解決病人的各種疑難雜症;他的爸爸是一名電氣工程師,常常半夜三更給設備做手術,解決設備的各種疑難雜症,他們都是一樣一樣的。 [1] 

王新華所獲榮譽

榮獲2005年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被評定為玉溪市第三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2013年參評紅塔區優秀人才、玉溪市中青年學科技術帶頭人;當選玉溪市第四屆工代會代表。
雲南省總工會評為“2017勞動模範”、“2016五一勞動獎章”、“2015優秀積極分子”。先後申報專利12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
2019年7月,王新華入選“中國好人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