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文

(酒泉鋼鐵公司黨委書記)

鎖定
王文(1911.11.26-1971.11.3),曾用名王文鬱,吉林省大安縣四平山村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在鞍山鋼鐵公司和酒泉鋼鐵公司工作。1965年6月,王文任酒泉鋼鐵公司黨委書記兼經理。是中共本鋼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常委,中共本溪市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常委。 [1] 
中文名
王文
別    名
王文鬱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11月3日
出生地
吉林省大安縣四平山村

王文人物生平

王文,1911年11月26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大賚縣(今吉林省大安縣)四平山村。
1933年4月進入北京東北光復中學讀書。
1936年9月東渡日本到東京東亞補習學校求學。
1937年考入日本明治大學。“七七”事變後,毅然放棄“工業救國”的願望,懷着救國救民的志向於1937年10月奔赴抗日救亡前線—晉察冀軍區,投筆從戎參加革命。
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期間,王文先後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三分區11團敵工幹事、軍分區政工部敵工科長、地委敵工部副科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敵工部部長、區黨委敵工部副部長等職。在艱苦的鬥爭環境中,立場堅定,不屈不撓,有力地抗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功勞。
東北光復後,1945年11月,王文奉命調到東北地區,先後擔任嫩江省軍區第二分區政治委員、行署專員,中共嫩江省第二專區地委書記、專員,嫩江省建設廳廳長,嫩江省嫩南辦事處主任、省分委委員,積極參加建立和鞏固東北根據地,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和地方建設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前夕,王文轉到工業戰線,從事冶金工業建設。1949年6月起任鞍山鋼鐵公司秘書長、採礦部主任、公司副經理、中共鞍山市委員會委員。當時,日偽和國民黨遺留下的礦山千瘡百孔,一片廢墟。王文發揚革命軍人敢打硬仗的精神,廢寢忘食,團結帶領廣大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依靠工人羣眾,戰勝困難,把礦山很快恢復和建設起來,投入生產。
1951年王文任鞍山冶金建設公司副經理分管財務和物資供應工作,為鞍鋼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7號高爐)按期凌工投產,為鞍鋼增加新的生產能力做出了貢獻。中央重工業部為加速本鋼的建設,成立鞍建本溪分公司,王文兼任分公司經理。
1955年帶領建設大軍從鞍山開赴本溪,立即投入兩項重點建設工程。他經常深入現場瞭解情況,檢查工程進度,聽取工作彙報,及時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和出現的矛盾。使本鋼的基本建設進展順利,質量符合國家要求。1955年8月,王文任本鋼經理,組織領導本鋼和鞍建分公司的廣大職工,完成了工源廠區和南芬礦山各項新建、改建、擴建工程。
1960年,王文提出把本鋼建成年產300萬噸鐵、200萬噸鋼的規劃。在貫徹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中,認真地解決了原料落後於冶煉需要的矛盾和設備損壞嚴重等問題,加強了生產經營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使本鋼的生產經過調整恢復到一個新水平。到1964年,生鐵、電爐鋼的生產能力比1954年分別提高2.6倍和2.4倍,電爐鋼品種增加到90多種,生鐵達到16個牌號,研製成功低磷鐵、砌鋼、耐熱不鏽鋼等新品種,填補了我國冶金工業的空白。在全國同行業31項可比指標中,有13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高爐利用係數、路礦協作、焦爐設備管理,在全國冶金系統都處於領先地位,多次榮獲冶金工業部頒發的獎旗、對本鋼的發展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65年6月,王文調任酒泉鋼鐵公司黨委書記兼經理,對酒鋼的生產建設傾注了滿腔熱血,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他經常身着粗布衣,腳穿棉膠鞋,腿上纏綁帶,帶領工作人員到遠離市區的野牛灘等荒山解野察看礦產資源,職工們説:“酒泉的荒野踏遍了王文經理的腳印”。王文組織制定了酒鋼發展規劃,他根據酒鋼的實際情況,排除異議,派專業人員到外國學習先進的冶煉技術,引進先進設備,親臨現場同工程技術人員研究鍊鋼、鍊鐵的工藝,為酒鋼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文遭到殘酷迫害,1967年帶病從酒鋼被揪回本鋼,受到無情地批鬥和折磨,身心健康遭到嚴重摧殘。但他仍然堅定對黨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確對待黨、正確對待羣眾,相信革命會繼續前進。
1971年5月,獲得“解放”後,帶病重返酒鋼工作的途中,肝病惡化,醫治無效,於1971年11月3日病逝於北京,終年59歲。 [1] 

王文社會評價

《本鋼志》:
王文胸懷坦蕩,平易近人,辦事果斷。工作嚴肅認真,觀察問題敏鋭,勇於開創新局面。 [1] 
參考資料
  • 1.    本鋼史志辦公室編,本鋼志  第1卷  下  1905-1985,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12,第326-3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