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文善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鎖定
王文善(1915.10.29-1978.5.10),後改名為王近山,是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王近山生於湖北黃安縣(今紅安)桃花區(今高橋鎮)程河村許家灣 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2] 
中文名
王文善
別    名
王近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5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
1978年5月10日
主要成就
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性    別

王文善人物簡介

王近山,1915年10月29日,王近山生於湖北黃安縣(今紅安)桃花區(今高橋鎮)程河村許家灣 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很小就沒了母親,8歲起給人放牛,13歲給地主當長工。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軍師長、八路軍旅長、野戰軍兵團副司令員、志願軍兵團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攻”、紅四方面軍長征、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定陶戰役、襄樊戰役、進軍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南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等。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王文善人物生平

曾任紅4軍第10師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師長,紅31軍第93師師長。
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次作戰身先士卒,捨生忘死,驍勇頑強,曾被人們送以雅號——“王瘋子”。 1930年6月,不満15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一軍第一師第三團第五連戰士。同年9月調第三團機槍連當通訊員,同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只有15歲的王近山在和一個大個子國民黨兵搏鬥中,打紅了眼,他身受重傷後,用刀砍、用牙咬,最後抱住大個子國民黨兵一起滾下懸崖,國民黨兵當場身亡,王近山倖免於難,只是頭部被一個圓錐狀的石頭戳了個洞。從此,戰友們都叫他“王瘋子”。 1931年2月,任紅四軍第十師第三十團機槍連班長、排長。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秋,紅四方面軍迎擊四川軍閥劉湘的“六路圍攻”,身為紅28團團長的王近山提刀挎槍衝鋒在一線。在防禦戰中,28團幾乎拼光了,團長王近山仍然屹立在戰鬥最前沿的紅旗下。次年夏,紅軍轉入反攻,28團孤軍追亡逐北,誤入有名的“哈兒師長”範紹曾部重重包圍中,王近山渾身是膽,提刀躍馬,率領全團左右斬殺。最後,範紹曾部整整一個旅被王近山一個殘缺不全的團包了餃子。 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又在江油和川軍展開惡戰,一股敵軍突然突破紅4軍防守陣地,向紅軍陣地縱深發展。軍長許世友連忙投入作為預備隊的28團發起反衝鋒。王近山接到命令後,當即帶領人馬扛着大旗、端着刺刀向敵人衝去。彈雨中,王近山胸部中彈,當即陷入昏迷狀態,被抬下陣地,部隊士氣受到影響。總指揮徐向前見狀,提着手槍衝了上去,邊衝邊高聲呼喊着愛將的名字:“王近山!王近山!”王近山很快被主帥的呼聲喚醒,當發現自己不在紅旗身邊,當即命令戰士把他抬回紅旗下,重新指揮戰鬥,直到頭部被一顆子彈擊中,昏倒在徐向前身邊。
1936年,王近山到紅軍大學學習。1936年秋北上,10月到達甘肅會寧會師。指揮所部參加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772團副團長 、769團團長、385旅副政治委員、386旅旅長。參加了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1937年10月中下旬,劉伯承命陳賡以一部兵力在山西娘子關地區的七亙村設伏,打擊日軍。時任一二九師七二二團副團長的王近山領命帶5個連的兵力埋伏在七亙村及甲南峪一帶。部隊距日軍必經的大道最近僅10多米,卻未暴露任何痕跡。作戰中,王近山部乾淨利落地
伏擊殲滅了日軍二十師團輜重部隊300餘人,王近山部僅傷亡10餘人,繳獲的戰利品足足搬了一天一夜。兩天以後,王近山又遵照劉伯承的部署,一反兵家“戰勝不復”的常規。再度在同一地點附近設伏,再殲日軍100餘名。3天之內,王近山進行了兩次疊伏擊,殲滅了日軍400多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及裝備。英國一位軍事學家將這次戰役列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1943年,兼任太嶽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同年10月奉命率1個團趕赴延安,途經山西臨汾東北韓略村時,主動捕捉戰機對日軍實施伏擊,一舉殲滅日軍華北方面軍“戰地觀戰團”服部直臣少將旅團長、6名大佐聯隊長及以下軍官120餘人,對配合太嶽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日軍秋季大“掃蕩”起了重要作用。 1944年春,調任八路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四旅旅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關中警備區司令部副司令員。後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晉冀魯豫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同年11月至1946年7月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副司令員。
1945年8月起,任太嶽縱隊副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率部先後參加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定陶戰役、進軍大別山、淮海戰役等。 1946年9月,定陶戰役大楊湖之戰,是劉鄧大軍出兵太行山後第一場惡仗。劉鄧大軍兵去隴海時,遭遇國軍大兵壓境。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拍案而起,立下軍令狀:“我們6縱堅決打!打得剩下一個旅我當旅長!剩一個團我當團長!剩一個連我當連長!全縱打光,我們對得起黨,對得起哺育我們的太行山父老鄉親!”為爭奪大楊湖,6縱成連成營甚至成團犧牲,仍然攻勢不減,最終摧垮了國軍精鋭趙錫田整3師的戰鬥意志。此役一舉消滅國軍主力59團。共軍各部隊圍攻,整3師被消滅,國軍全線崩潰,蔣介石在懊惱之餘將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撤了職。
1948年6月,在襄樊戰役中,根據戰場實際巧妙部署兵力,指揮所部打破歷史上兵家攻取襄陽必先奪佔南山的慣例,大膽採用“撇山攻城,猛虎掏心”戰術,集中主力攻克琵琶山、真武山,直搗西門,攻城部隊“刀劈三關”英勇奮戰,不到兩天即攻入城內,全殲守軍2萬餘人,俘國民黨第15綏靖區中將司令官康澤和中將副司令官郭勳琪。此役,配合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成為全國五路大捷之一。朱德曾稱此戰為“小型模範戰役”,第6縱隊也由此享有“最善攻堅”之譽。劉伯承在戰後講評中説:“在襄陽攻城中,王近山指揮的6縱起主導作用。”
1949年,任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兼第12軍軍長、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渡江戰役、西南戰役等。 1949年10月至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第十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軍黨委書記、重慶市軍管會委員。同年12月至1950年1月,兼任重慶警備司令部司令員、政治委員。 1950年,任川東軍區司令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政大學川東分校校長。 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曾兩次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2年秋冬,朝鮮戰爭,聯合國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美國四星上將範弗裏特發動了強大的“金化攻勢”,投入大量火力兵力,每天都向秦基偉率領的十五軍的防區上甘嶺高地傾瀉幾十萬發炮彈和成百上千噸炸彈,十五軍在給對方以大量殺傷的同時自己也傷亡慘重,打到第七天,十五軍第四十五師幾乎打光了。危急時刻,王近山命令正在換防去後方休整的李德生的十二軍兩個師四個團返回前線,投入戰鬥,配屬秦基偉指揮,再增調一個喀秋莎炮團,堅守無名高地43天。這場戰役,由兩個連陣地的爭奪,發展成了戰爭史上罕見的戰役規模的持續激戰,聯合國軍投入兵力達6萬餘人,最終以損失2.5萬餘人、損失飛機270多架、大口徑火炮60餘門、坦克14輛的慘敗告終。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震驚世界,後來被拍攝成了一部電影《上甘嶺》。 1953年回國後,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公安部副部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軍區顧問。 [2] 

王文善人物逝世

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病逝,享年63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