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敬久

鎖定
王敬久(1902~1964),字又平。江蘇豐縣人。
黃埔軍校第一期生。畢業後參加東征,後調回軍校,任入伍生團連長。1926年北伐時任營長、團長。後任職於顧祝同的陸軍第2師,旋升旅長。1931年12月任國民政府警衞軍副師長。翌年8月任陸軍第87師師長,率部“圍剿”江西工農紅軍。1934年11月任駐閩第12“綏靖”區司令。翌年所部移駐上海郊區,兼任全國第一屆高中學生集訓隊上海市總隊長。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率部在上海蔘加抗戰。旋任第71軍軍長。不久改任第25軍軍長兼第37軍團軍團長。1940年任第32集團軍副總司令。翌年10月任第10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冬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受訓。次年12月調任重慶衞戍副司令。1947年任第2兵團司令,因孟良崮戰役失敗而去職。1949年1月任第一陸軍訓練處處長,後改任第一編練司令部司令官。 [2] 
1949年7月去台灣,曾任三軍大學教授。1964年6月20日在台南病逝。著有《五十述懷》《抗戰八年回憶》等。
中文名
王敬久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64年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主要成就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淞滬會戰
出生地
江蘇豐縣
代表作品
《五十述懷》
《抗戰八年回憶》等

王敬久人物生平

王敬久黃埔從軍 嶄露頭角

王敬久出生於一個富裕農民家庭,青年時代就讀於徐州一所私立中學。經該校校長、老同盟會員顧子揚介紹,加入國民黨。1924年5月,他又在顧校長的推薦下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1925年初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畢業後留校任區隊長。參加兩次東征。
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時,任黃埔軍校教導團排長,參加了圍攻惠州、擊敗陳炯明軍主力林虎部的戰鬥。他作戰勇敢,腿部負傷,傷愈後升任少校連長。

王敬久北伐善戰 因功晉升

1926年北伐時,他在陳誠指揮的第三團任營長,部隊到達贛州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二十一師六十三團,王仍任該團第三營營長,列入東路軍作戰序列。1927年春,東路軍進軍浙江在富春江兩岸與孫傳芳部展開決戰,並參加了龍潭戰役,後在桐廬戰役中再次負傷。傷愈後調到顧祝同指揮的第三師,升任第九團副團長,繼續北伐。在掃清徐州外圍據點的作戰中,該團團長指揮不力被撤職,王受命率部攻進了徐州。戰後升任團長,開始受到顧祝同的重視。
1927年9月,孫傳芳部渡江南犯,攻佔了龍潭、棲霞等地。王所在的第三師奉命協同第二十一師等部向孫部實施反擊,在龍潭地區消滅了孫部主力,並乘勝北渡長江進行追擊作戰。
1928年1月,第二次北伐開始後,率部參加攻佔台兒莊、濟南的作戰。此後,所部奉命在蚌埠地區整訓。

王敬久軍閥混戰 再獲賞識

1929年春,所在的第二師(原第九軍改編)編入劉峙的第二路軍,在蔣桂戰爭中,由蚌埠經皖西沿江北岸向桂軍進攻,一舉攻克武漢。同年冬,所部又參加了對唐生智石友三部的作戰。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所在第二師奉命與馮玉祥部爭奪隴海鐵路上的田莊車站,雙方戰鬥進入膠着狀態,第二師在傷亡四個團長後,王受命一舉反擊成功,深得顧祝同的讚賞,戰後即升任旅長。1931年底任國民政府中央警衞軍第一師副師長(顧祝同任軍長兼第一師師長)。

王敬久淞滬抗戰 英勇殺敵

淞滬抗戰爆發後,警衞一師被改編為第五軍八十七師(張治中任軍長兼師長),王仍任副師長。2月16日,該師到達南翔增援十九路軍作戰,奉命擔任胡家莊沿藴藻浜北岸經曹家橋至吳淞西端之線的防務。2月20日,日軍第九師團向吳淞、廟行地區猛攻。王敬久奉張命以孫元良旅增援廟行,以宋希濂旅由紀家橋渡河出擊,威脅敵側後安全。在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的配合下,將敵大部殲滅,挫敗了敵人的進攻。3月1日,日軍集中兵力向江灣、廟行地段進攻,宋希濂部第521團多次與敵展開白刃戰,最終固守了陣地。3月3日,敵向防守婁塘地區的孫元良旅第517團進攻,該團官兵頑強抗敵堅守陣地,勝利完成阻擊任務。隨後第八十七師奉命撤退至白茆、新市、石牌地區,扼守第二道防線。不久,中日簽定停戰協定。王敬久升任該師師長,率部回南京擔任衞戍任務。

王敬久福建事變 圍剿紅軍

1933年“福建事變”發生後,率部集結於衢州,與第八十八師組成第四路軍,入閩討伐十九路軍。王指揮第八十七師包圍了古田,與守軍激戰。最終古田守軍趙一肩開城請降。隨後,王率部又攻下水口。至此,福建政府軍的防禦體系崩潰,被迫放棄福州向閩南撤退。王因功被任為福州警備司令。
後參加江西剿共作戰,任北路軍第二縱隊指揮官兼第八十七師師長,第十二綏靖區(駐福建)司令官。1935年4月授陸軍少將。同年奉命率部回南京參加秋季大演習。之後,負責構築無錫至蘇州間的國防工事,歷時約兩年。期間參加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回原部任職。1936年春兼任江蘇省高中學生集訓總隊總隊長。同年10月授陸軍中將。

王敬久抗戰驍將 轉戰多地

南京保衞戰的王敬久將軍 南京保衞戰的王敬久將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部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協同孫元良第八十八師向日軍實施反擊。他以一個團部署於寶山、吳淞地區,主力防守江灣。當日軍第三師團在黃浦江沿岸登陸時,他主動以一個團協同友鄰實施反擊。1937年9月中旬,王率部在江灣地區頑強阻擊日軍向江灣地區的進攻。9月21日,他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71軍軍長兼八十七師師長,重點防守滬江大學至江灣地段。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後,王部於8日撤退至南京湯山鎮(不再兼任第87師師長),準備參加南京保衞戰
1937年12月9日,日軍向南京發起攻擊。王率部在光華門、紅毛山、通濟門一帶與日軍激戰,12日晚奉命由中山路、挹江門至下關渡江向北撤退。南京潰敗後,王率殘部至洛陽整訓。因與洛陽警備司令祝紹周發生衝突,被撤職。後經顧祝同多次向蔣介石求情,才調到顧的抗日戰爭第三戰區任第三十七軍團軍團長兼國民革命軍第25軍軍長,後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轄國民革命軍第49軍、國民革命軍第88軍防守浙贛線中段。
1942年春,日軍進攻浙贛線,王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六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49軍等部迎戰,陣地被突破,被迫退守福建。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鄂西會戰,後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國民革命軍第66軍、國民革命軍第79軍參加常德會戰。1945年日本投降後,王率所部第66、國民革命軍第92軍進佔武漢地區,與抗日戰爭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副長官郭懺共同代表國民政府接受侵華日軍華中區司令崗部直三郎的投降。

王敬久內戰慘敗 黯然去職

1945年底起任重慶衞戍副總司令,1946年調任第三十二集團軍(轄整編第二十八、第五十七師)總司令,積極準備由徐州地區向蘇皖解放區進攻。同年9月,指揮邱清泉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胡璉國民革命軍整編第十一師向鉅野、鄆城進犯,結果遭受重創。後指揮整編第七十二、第七十五、第八十五師及第五軍由濮陽、濮城地區大名、館陶方向進攻,企圖在豫北王仲濂部配合下,尋找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決戰,打通平漢線。12月,解放軍撇下王敬久部不顧,主力直下魯西南,使王的企圖落空。
1947年任第二兵團司令官,指揮所部由寧陽、兗州地區向萊蕪新泰方向進攻,成為當時國民黨軍隊在山東戰場上三個主要機動兵團之一。
1947年4月,解放軍佯攻泰安守敵第七十二師,計劃誘王部整編第七十五、第八十五師由大汶口北援而殲滅。但王令第七十二師固守泰安而不增援。華東解放軍見王部無北援徵候,遂強攻泰安,殲滅整編第七十二師,俘師長楊文泉。5月,王率部向博山、張店方向進攻,協同第三兵團向新泰、蒙陰進攻。當友鄰的第三兵團之整編74師被圍時,雖蔣介石、顧祝同嚴令各部救援,但王仍躊躇不前。結果國民黨軍在孟良崮戰役失利。
1947年7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蔣命王率所部馳援魯西南。由於其指揮無方,致使整編第三十二師、第七十師、第六十六師被殲滅,不久被蔣介石撤職。 [1]  1949年1月就任陸軍總司令部第一訓練處中將處長,第一編練司令部司令官。

王敬久晚年生涯

1949年7月到台灣島,曾任三軍大學教授。1964年6月20日在台南病逝。
著有《五十述懷》、《抗戰八年回憶》等。
參考資料
  • 1.    王成斌,劉炳耀,葉萬忠,範傳新.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第四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45-53
  • 2.    李松林 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第397-3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