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敏剛

(香港培華基金原常務副主席)

鎖定
王敏剛(1949年1月9日-2019年3月11日),男,廣東東莞人,為“造船大王”王華生之子,美國加州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香港愛國人士、著名實業家、社會活動家、工商界名人,剛毅(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第八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全聯旅遊業商會原執行會長、香港培華基金原常務副主席。 [1-3] 
2019年3月11日,王敏剛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年70歲。 [4] 
中文名
王敏剛
外文名
Peter Wong Man Kong
別    名
絲綢商人 [5]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9年1月9日 [6] 
逝世日期
2019年3月11日
畢業院校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
職    業
企業家
主要成就
太平紳士
銅紫荊星章
香港中華總商會榮譽會長
蘇港交流促進會名譽會長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榮譽會長 展開
主要成就
太平紳士
銅紫荊星章
香港中華總商會榮譽會長
蘇港交流促進會名譽會長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榮譽會長
香港東莞同鄉總會永遠榮譽會長
全國工商聯旅遊業商會執行會長 [7]  收起
出生地
香港
祖    籍
廣東東莞石排鎮橫山上寶潭村 [6] 

王敏剛人物簡介

王敏剛,廣東東莞人,為中華造船廠有限公司創辦人王華生之子,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主攻船舶工業設計。畢業後回香港,繼承家族事業。經過艱苦努力,王敏剛將單一的船舶製造廠發展成為擁有7000多名員工,涉足金融、房地產等多元跨國集團,為香港工業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並獲“青年工業家 ”稱號。
香港著名愛國人士、著名實業家、社會活動家、工商界名人,美國加州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

王敏剛人物經歷

1979年改革開放後,王氏家族在廣東省經營生意,從事「三來一補」加工工業、建築、興建客貨碼頭等,業務擴展至上海天津北京蘭州四川等地。
1980年,王氏家族開始在廣州、東莞興建酒店,在深圳興建貨櫃碼頭。
1985年,被邀為香港基本法諮委會委員。
1987年,被委為太平紳士
1989年,加入新香港聯盟,併成為該盟的領導成員。
1990年,當選為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1990年,王敏剛出任香港小輪(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1990年,王敏剛自立門户,成立文化資源開發公司。
1992年,又發起成立香港青年聯會有限公司,並出任副主席。
1992年,開始在西部開發文化酒店。
1993年—95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6年,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2003年,獲頒銅紫荊星章
2006年,被推選為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同時被推選為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榮譽會長。
2017年12月,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2] 

王敏剛社會兼職

大學畢業後至1979年,出任中華造船廠董事總經理,經營造船、探油等重工業和建築業,從事海陸運輸等多元經營。還擔任中華重工業有限公司、堅穩工程有限公司、堅華福有限公司、第一太平銀行董事、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地方法院裁判顧問。
香港青年聯會的前任創會主席,曾任剛毅(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太平紳士,香港中華總商會榮譽會長,西北拓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以及八家上市公司香港小輪(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旭日企業有限公司、新鴻基有限公司、建業實業有限公司、信和酒店(集團)有限公司、遠東發展有限公司及新時代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

王敏剛家庭成員

父親:王華生
弟弟:王敏超 [3] 

王敏剛熱心公益

王敏剛積極支持國內的改革開放和投資內地建設,長期致力於國內和香港的文化、經濟交流工作,為推動國內的經貿發展,促進香港順利迴歸祖國和“一國兩制”的成功實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如今,王敏剛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內地,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香港,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國外。他身兼多個社會要職,擔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之前是廣東省人大常委,還是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常務副主席、第八屆中華全國青聯副主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經濟顧問、青海省人民政府經濟顧問等。
王敏剛從青年時代起,他就熱心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曾擔任香港留美同學會會長、扶輪社觀塘分社社長、香港獅子會名譽會員、香港保良局東華三院和仁濟醫院等慈善機構的總理、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1982年,王敏剛與霍英東李兆基、王寬誠等熱心中華教育的工商界人士發起成立了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擔任第一任秘書長及常務副會長,籌集資金¨乙多元,為內地辦了100多個項目,包括旅遊、石油管理、工商管理、建築設計等百餘個培訓班,學員1萬多人。
1987年,香港政府委任王敏剛為太平紳士,負起監督政府部門操作的職責。作為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多年來,他對內地與香港青年之間的交流,傾注了極大的熱情。
王敏剛

王敏剛營商經歷

1978年春天,任“中華集團”董事總經理,成了“中華集團”的核心人物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伊始,王敏剛將大量資金轉向內地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西部的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發展旅遊業

王敏剛人大建言

民政部回覆文件 民政部回覆文件
2013年,港區人大代表王敏剛,在深入瞭解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近年為關懷抗戰老兵所做努力後慎重向民政部遞交了關於優撫原抗戰老兵的提案。7月,王敏剛收到了這份提案的回覆,他第一時間將這個好消息告知了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
在答覆原件照片上,紅頭文件中稱,按照《軍人撫卹優待條例》的規定,民政部門負責的優撫對象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服現役或者退出現役的殘疾軍人以及復員軍人、退伍軍人、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現役軍人家屬。而居住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不屬於優撫對象範圍。
但儘管如此,民政部還是從履行現有職能出發,給予高度關注,並於最近下發通知,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做好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有關工作,及時將符合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以及社會福利保障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範圍。藉助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讓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孤寡對象優先優惠進入敬老院、福利院。支持、鼓勵、引導社會組織,通過接受社會捐助等適當形式,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進行專項幫扶救助。在舉辦紀念抗戰勝利等重大活動以及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時,建議當地黨委,政府邀請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參加,並予以慰問。民政部支持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等機構在關愛抗戰老兵活動中所做的工作。 [8] 

王敏剛經典語錄

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最集中的體現,大量最珍貴的中華文化資源是不可代替的資源,只要捷足先登,在嫁接現代的科技和管理方法後,將會創造出難以估量的經濟價值。

王敏剛人物追悼

2019年3月12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發出唁電,稱讚王敏剛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為香港順利迴歸祖國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向其親屬表示慰問。唁電説,對王敏剛逝世深感悲痛,並稱贊王敏剛是知名的愛國愛港實業家,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熱心服務社會,傾力青年事務。王敏剛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期間,積極建言獻策,認真履職盡責,為香港順利迴歸祖國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對香港和國家貢獻良多,向王敏剛親屬表示節哀珍重。
2019年3月12日凌晨,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發出唁電悼念王敏剛。唁電全文如下:王敏剛先生親屬:驚悉敏剛先生辭世,謹表沉痛哀悼,望節哀珍重。王敏剛先生是堅定的愛國愛港社會領袖和工商業優秀代表,是參與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熱心公益、樂於奉獻,為香港工商業發展和國家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香港順利迴歸和保持繁榮穩定作出了不懈努力,在擔任第八至十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期間,認真履職盡責、建言獻策,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是傑出的青年領袖,曾任全國青聯副主席、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會長,是香港青年聯會主要創建者並任第二屆主席,為鼓勵培養青年成長和促進兩地文化交流貢獻良多。我與敏剛相識已近三十年,為失去敏剛這樣一位富有激情的『資深青年』朋友深感悲痛和惋惜。王敏剛先生為國家、為香港傾心竭力、鞠躬盡瘁,我們永遠懷念他! [4] 
林鄭月娥透過政府新聞處發出新聞稿,形容王敏剛是愛國實業家,自國家改革開放初期已積極投資內地,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並致力促進香港商貿在內地發展。她説:「王敏剛自1993年起長年擔任港區人大代表,參議國事,亦曾積極參與籌備香港迴歸祖國的工作。他熱心服務社會,對內地和香港的教育、青年發展和文化交流等範疇貢獻良多。他2003年獲頒授銅紫荊星章。」她對王敏剛離世深感哀痛,謹代表香港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表示,與王敏剛共事多年,讚揚他熱心公益和人大事務,永不言倦,愛國愛港立場堅定,自己十分敬重他,他的離世是一個非常沉痛的損失。她又指,王敏剛參與工作小組會議甚少缺勤,此次病重仍堅持來北京開會,直到其他代表們力勸,他才返港就醫。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對王敏剛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作為資深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很願意提攜年輕的後輩。仍記得自己剛剛擔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來北京開會的時候,王敏剛在工作及生活上都給予很多照顧,還請其品嚐北京特產。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前局長譚志源表示,與王敏剛相識多年,讚揚他愛國愛港,工作認真,有能力也有熱情。此次王敏剛帶病出席人大、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分鐘,充分證明他對工作的投入和希望服務國家的精神,值得自己學習。
香港中華總商會對永遠榮譽會長王敏剛離世深表惋惜,並對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中總表示,王敏剛是中國香港傑出企業家,一生致力推動香港工商經濟發展,並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和投資內地建設,為香港、為國家盡心盡力。他歷任多項公職,積極為香港及國家整體繁榮進步建言獻策,奉獻了畢生精力,堪為楷模。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