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政君

鎖定
王政君(前71年-13年),魏郡元城縣(今河北省大名縣)人。西漢歷史人物,漢元帝劉奭的皇后,漢成帝劉驁的生母,陽平侯王禁的女兒 [35] 
十八歲,入選家人子,成為太子妃甘露三年(前51年),生下皇孫劉驁。漢元帝劉奭即位,冊封為皇后。漢成帝劉驁即位,尊為皇太后。漢哀帝劉欣繼位,尊為太皇太后 [35]  歷經四世,享國六十餘年,憑藉特殊的身份地位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干預朝政,扶持外戚勢力,坐視侄子王莽權傾朝野,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外戚禪代,讓西漢從興盛走向衰亡。
新朝建立後,仍令官屬穿着漢家黑貂,沿用漢朝臘日 [37]  始建國五年(13年)二月,王政君去世,享年八十四,陪葬於渭陵 [35-36] 
全    名
王政君
諡    號
孝元皇后
封    號
太子妃、婕妤、皇后 [5] 
尊    號
皇太后、太皇太后 [6]  [10] 
徽    號
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王莽尊) [22]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魏郡元城縣
出生日期
公元前 71年(本始三年)
逝世日期
13年2月2日(始建國五年二月初三日)
陵    墓
渭陵 [24] 
主要成就
漢元帝皇后,漢成帝生母

王政君人物生平

王政君早年經歷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長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後因她妒嫉諸妾,與王禁離異,改嫁給河內郡的苟賓為妻。 [2] 
李氏懷着王政君時,夢見一輪月亮撲入自己的懷中。王政君長大後,性情温順,學會了婦人之道。原先許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後來東平王納她為妾,但還沒入門東平王就死了,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便派人為女兒占卜,占卜者説:“因她是夢月入懷的,所以此女貴不可言。”於是,王禁讓女兒學習各種才藝,在她十八歲時將她獻入宮中為家人子 [3] 
王政君入宮一年多,皇太子劉奭寵愛的司馬良娣病故。良娣臨死前説,是有其他姬妾咒她於死,從此太子鬱鬱寡歡,又遷怒其他姬妾,不與她們接近。漢宣帝劉詢知道太子怨恨姬妾,便讓王皇后在後宮挑選適合的宮女送給太子。皇后挑了五個女子,其中包括王政君。當太子到皇宮時,對這五個女子缺乏興致,但又不想違逆母后旨意,便説:其中有一個人可以。王政君坐得最靠近太子,且打扮素雅,所以大家都以為太子屬意的就是王政君,遂將她送到東宮,劉奭與王政君就這樣成了夫妻。
太子原本已有姬妾十多人,但長年以來一直都沒懷孕,而王政君成為太子妃後,一夜之間竟然懷孕了,這使漢宣帝非常高興。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分娩生下一子,漢宣帝親自為皇孫命名為劉驁,字太孫,時時帶在身邊。 [4] 

王政君母儀天下

黃龍元年(前49年),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即位為帝,是為漢元帝。先封王政君為婕妤,三天之後,升她為皇后。王政君自從生子以後,日益受到冷落;其子劉驁起初寬博謹慎,但後來喜好宴飲玩樂,元帝也覺得他沒什麼才幹。此時,傅婕妤(後為昭儀)很得寵愛,生下定陶王劉康,元帝想要立劉康做太子。王政君與其兄王鳳、太子劉驁都為此感到恐懼,後來由於史丹擁護,漢元帝考量王皇后為人謹慎,太子又是漢宣帝生前所愛,因此決定不廢太子。 [5] 

王政君成為太后

竟寧元年(前33年),漢元帝駕崩後,太子劉驁即位為帝,是為漢成帝,尊母親王政君為皇太后。當時以太后兄長王鳳大司馬大將軍,同母弟王崇為安成侯。後來又同日封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世稱“五侯”,王氏權勢大熾。王政君的生母李氏早年與王禁離婚而改嫁苟賓,生下苟參。苟賓死後,王政君讓母親再回去與王禁復婚。王政君又同情異父弟苟參,比之以漢武帝時的外戚田鼢,也想給苟參封侯爵,但被漢成帝拒絕,因此讓他任侍中水衡都尉。王家一門人藉着太后的關係,在朝廷擔任相當多的官職。 [6] 
漢成帝即位多年,沒有子嗣,於是趁定陶王劉康來朝時,請他留下來照顧自己。漢成帝與王政君念及漢元帝生前喜愛劉康的關係,對他待遇也相當優厚,並不因為以前廢立太子之事而有所嫌隙。然而,王政君之兄王鳳卻要求劉康回到封國,劉康只好離開。京兆尹王章看不過去,勸漢成帝不能再任用王鳳,並推薦名聲良好的中山王之舅馮野王。王鳳得知後,稱病不仕,並獻上言辭甚哀的文字給漢成帝。王政君聽聞此事後,為之垂淚,甚至不進御食。漢成帝也因為自幼倚賴王鳳的關係,不忍廢棄他,只好繼續任用。王鳳還職後,立刻誅殺王章,且從此更加囂張。 [7] 
王政君憐憫自己的小弟王曼因早死而沒有被封侯,而平阿侯王譚、成都侯王商等人多稱讚王曼之子王莽,便追封王曼為新都哀侯,以王莽嗣侯位,並任命為大司馬。後來漢成帝因沒有子嗣,定陶恭王也已過世,定陶恭王之母傅昭儀賄賂王根,希望讓定陶恭王之子劉欣繼承帝位。後來王根果然保舉劉欣繼位,劉欣遂被立為太子。 [8-9] 

王政君勢力衰落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酒色侵骨的漢成帝在趙合德的宮中暴死,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王政君成為太皇太后。面對“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的局面,漢哀帝着手排擠王氏外戚勢力,強化皇權,他即位後便拔高自己祖母和母親家族傅氏、丁氏的勢力,封祖母傅昭儀為恭皇太后,母親丁姬為恭皇后,食邑與王政君相等。王政君看到後非常不安,便要大司馬王莽乞骸骨”回家,哀帝沒有批准王莽的辭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等對王政君説:“皇帝聽説太后下令貶斥王莽,非常傷心。大司馬如果不復職,皇帝就不敢聽政了。”於是王政君又令王莽復行視事。 [10]  對王莽“乞骸骨”的處理似乎表現出哀帝對王氏的客氣態度,實際上漢哀帝卻深忌王氏驕橫,所以起初對王家人頗為優待,日子一久,便漸漸疏遠。 [11] 
此後,漢哀帝與王氏之間的鬥爭日趨激烈。司隸校尉解光彈劾王根罪行,漢哀帝藉機將王根逐出京師,並將王氏舉薦的官吏悉數罷免。後有高昌侯董宏承風希旨,以《春秋》“母以子貴”之義請尊哀帝生母丁姬為帝太后。此議一出,便遭到大司馬王莽、丞相孔光等人的堅決反對。哀帝迫於壓力,將董宏免為庶人。不久,未央宮舉行宴會,內者令為傅昭儀設帷幄,坐於王政君旁。王莽呵斥道:“定陶太后不過是一個藩妾而已,怎能與至尊並坐!”遂撤去其座。 [12]  但在漢哀帝的打擊下,王氏仍難免衰落的命運,過了兩年,漢哀帝還是尊傅昭儀為帝太太后,丁姬為帝太后,王莽則被貶逐新野,王氏勢力跌落谷底。到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漢哀帝念王政君年事已高,才將王莽與平阿侯王仁召還京師,侍奉王政君。

王政君王氏擅權

元壽二年六月初三日(公元前1年8月15日),漢哀帝無子而亡。王政君聞哀帝死訊後,迅速移駕未央宮,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樞。哀帝臨終前將傳國玉璽交給他的男寵大司馬董賢,王政君聽取王閎建議,派王閎威脅董賢交出傳國玉璽,再交給王政君。 [13]  王政君召見董賢,問他國喪該如何調度,董賢不能對,脱下帽子謝罪,王政君説:“新都侯王莽曾以大司馬身份參與過成帝葬禮,知道該怎麼辦,我讓王莽來幫幫你吧!”於是立即召王莽入宮,從董賢手中奪取兵權。 [14]  隨後董賢自殺,王政君所深惡痛絕的趙飛燕和哀帝傅皇后被逼死 [15]  ,已故傅昭儀丁姬的陵墓也被扒開 [16]  ,哀帝所拔擢的傅、丁兩家迅速被王氏剷除。王政君依然被尊為太皇太后,並以中山王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漢平帝繼位時年僅九歲,由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稱制,大司馬王莽秉持朝政。 [17] 
王莽相當懂得討好王政君,先是上言、尊王政君姐妹王君俠為廣恩君,王君力為廣惠君,王君弟為廣施君,並且都領湯沐邑,姊妹們遂日夜讚譽王莽的美德。王莽又知道王政君雖是婦人,卻也討厭待在深宮中,便舉辦許多可以讓王政君外出的活動。就連王政君的侍女之子生病,王莽也前去親自侍候。 [18]  王莽又指使益州塞外少數民族獻白雉,羣臣藉機請王政君封王莽為安漢公,王政君批准。 [31]  其後王莽又利用王政君“厭政”的心理,將所有大權集中於自己,王政君只過問封爵之事。 [32] 
元始五年(公元6年),漢平帝死後,王莽挑選了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嗣,而自己則圖謀篡漢,恰逢前輝光謝囂奏報武功縣長孟通在井裏挖出一塊上圓下方的白石,上有丹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王莽讓羣臣稟告王政君,王政君説:“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王舜表示:“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王政君聽從,乃令王莽“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 [33]  其後發生了宗室安眾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反對王莽的起義,王政君聽聞後説:“眾人所見者略同,我雖是一婦人,也知道王莽這樣做必定會給自己招來災禍,這種行為萬萬不可。”但王莽又更以各種祥瑞之兆作為天命,企圖代漢為帝,並將這些符瑞告訴王政君,王政君大驚。 [19] 

王政君擲璽責莽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便派安陽侯王舜去向太后索取玉璽。王政君怒罵:“你們父子一家承蒙漢家之力,才能世世代代都得到富貴,既沒有報答他們,又在他人託孤之時,趁機奪取國家,完全不顧恩義之道。為人如此,真是豬狗不如,天子怎麼會有你們這種兄弟!而且如果你們自以為得到天命而成為新皇帝,想要改變正朔服制,就應該自己做新的玉璽,流傳萬世,為何想要得到這個亡國的不祥玉璽?我不過是個漢家的老寡婦,隨時都可能會死去,所以想要拿這顆玉璽陪葬,你們終究是得不到的!”王政君隨即痛哭流涕起來,旁人也跟着垂泣。
百科x混知:圖解王莽篡漢 百科x混知:圖解王莽篡漢
王舜雖感到悲哀,但過了許久還是説:“臣等已經無話可説了,但王莽仍然一定要拿到傳國玉璽,太皇太后您能到死都不拿出來嗎?”王政君知道王莽是要威脅她,便將傳國玉璽取出、砸到地上給王舜,導致璽上的碎了一角 [1]  ,並説道:“我已經老死了,有你們這樣的兄弟,我們王家是要滅族了!”王莽得到玉璽後非常高興,在未央宮漸台為王政君置酒設宴,大肆慶祝。 [20]  後來又改王政君稱號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並説既然漢朝已滅,太皇太后不得再侍奉元帝,遂毀元帝廟,改為“文母篹食堂”。因為王政君還在世,不便稱廟,便稱為長壽宮。 [21] 
王莽置酒請王政君到長壽宮。王政君前往,見元帝廟已被廢棄,大驚。她哭着説:“這是漢家的宗廟,皆有神靈存在,是犯了什麼罪讓你毀掉!假設鬼神無知,修廟有什麼用?如果有知,我原本是人家妃妾,怎能辱沒先帝之廟來作為我用食的地方?!”她又私下向左右侍從説:“此人侮慢神靈,怎能長久得到上天保祐!”於是酒會不歡而散。 [22] 
王莽自從篡位後,知道王政君怨恨自己,常常刻意討好王政君,但王政君卻越來越不高興。王莽將漢朝制度都改去,而漢朝本來穿黑貂衣,王莽就改為穿黃貂,又將漢正朔伏臘日也改去。但是王政君卻命令自己的官屬穿黑貂衣,並且在漢朝的正臘日時獨自與左右一起相對酒食。 [23] 
始建國五年(13年),王政君逝世,年八十四歲,與漢元帝劉奭合葬渭陵,王莽詔揚雄誄文 [24] 

王政君歷史評價

  • 班彪:“三代以來,《春秋》所記,王公國君,與其失世,稀不以女寵。漢興,后妃之家呂、霍、上官,幾危國者數矣。及王莽之興,由孝元后歷漢四世為天下母,饗國六十餘載,羣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位號已移於天下,而元后卷卷猶握一璽,不欲以授莽,婦人之仁,悲夫!” [25] 
  • 班固:“元后娠母,月精見表。遭成之逸,政自諸舅。陽平作威,誅加卿宰。成都煌煌,假我明光。曲陽歊歊,亦朱其堂。新都亢極,作亂以亡。” [26] 
  • 揚雄:“太陰之精,沙麓之靈,作合於漢,配元生成,著其協於元城。” [25] 
  • 王夫之:“亡西漢者,元后之罪通於天矣。論者徒見其吝璽不予、流涕漢廟、用漢伏臘而憐之,婦人小不忍之仁,惡足以蓋其亡漢之大憝哉!今有殺人者,流涕袒免而撫其屍曰:吾弗忍也,而孰聽之?元帝未有屬王氏之遺命焉;王鳳起自衞尉,一旦而持天下之柄,孰為之邪?……鳳死而音代,音死而商代,商死而根代,根死而莽代,一以世及之法取漢之天下,而使相嗣以興,非後之內主於宮中,亦豈能蔓引綿延之如此哉?……老妖(指王政君)不死,日蝕月齕,以殄漢而必亡之,久矣。故曰:罪通於天也。……莽已篡,漢已滅,姑以一泣逃天下後世之誅,而誰信之?不然,莽之惎毒,無有於其子,後果有思漢之心,莽其能戴之沒世而生榮死哀以相報哉?女禍之烈,莫如王氏,而論者猶寬之,蹢躅之孚,且以孚後世而免於史氏之誅,亦險矣哉!” [27] 
  • 愛新覺羅·弘曆:“莽之篡弒,元后實釀成之。觀其受新室文母之號,恬不為怪,已可概見。至是乃拳拳一璽,蓋亦掩人耳目之為耳。班彪謂婦人之仁,猶不免為其所愚。” [34] 
  • 蔡東藩:“孝元皇后,無傅太后之驕恣,又無趙氏姊妹之淫荒,亦可謂母后中之賢者。乃過寵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竊國柄,是則失之愚柔,非失之驕淫也。莽知元后之易與,故設為種種欺媚,牢籠元后於股掌之中。迨弒平帝而元后不察,迎孺子而元后不爭,稱攝皇帝、假皇帝而元后不問,徒懷藏一傳國璽,不欲遽給,果何益耶?要之婦人當國,暫則危,久則亡。元后享年八十有餘,歷漢四世,不自速斃,宜乎漢之致亡也。” [28] 

王政君親屬成員

王政君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形象展示
1963年
1990年
1996年
2000年
2006年
2007年
王昭君
2008年
袁立(青年時期)
秦怡(老年時期)
2015年
參考資料: [30]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 卷一 光武帝紀上》引《玉璽譜》:“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藍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嬰獻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不與,以威逼之,乃出璽投地。璽上螭一角缺。及莽敗,李松持璽詣宛上更始;更始敗,璽入赤眉;劉盆子既敗,以奉光武。”
  • 2.    《漢書·元后傳》 母,適妻,魏郡李氏女也。後以妒去,更嫁為河內苟賓妻。
  • 3.    《漢書》:初,李親任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及壯大,婉順得婦人道。嘗許嫁,未行,所許者死。後東平王聘政君為姬,未入,王薨。禁獨怪之,使卜數者相政君,“當大貴,不可言。”禁心以為然,乃教書,學鼓琴。五鳳中,獻政君,年十八矣,入掖庭為家人子。
  • 4.    《漢書》:歲餘,會皇太子所愛幸司馬良娣病,且死,謂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諸娣妾良人更祝詛殺我。”太子憐之,且以為然。及司馬良娣死,太子悲恚發病,忽忽不樂,因以過怒諸娣妾,莫得進見者。久之,宣帝聞太子恨過諸娣妾,欲順適其意,乃令皇后擇後宮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政君與在其中。及太子朝,皇后乃見政君等五人,微令旁長御問知太子所欲。太子殊無意於五人者,不得已於皇后,強應曰:“此中一人可。”是時政君坐近太子,又獨衣絳緣諸於,長御即以為是。皇后使侍中杜輔、掖庭令濁賢交送政君太子宮,見丙殿。得御幸,有身。先是者,太子後宮娣妾以十數,御幸久者七八年,莫有子,及王妃一幸而有身。甘露三年,生成帝於甲館畫堂,為世適皇孫。宣帝愛之,自名曰驁,字太孫,常置左右。
  • 5.    《漢書》:後三年,宣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孝元帝。立太孫為太子,以母王妃為婕妤,封父禁為陽平侯。後三日,婕妤立為皇后,禁位特進,禁弟弘至長樂衞尉。永光二年,禁薨,諡曰頃侯。長子鳳嗣侯,為衞尉侍中,皇后自有子後,希復進見。太子壯大,寬博恭慎,語在《成紀》。其後幸酒,樂燕樂,元帝不以為能。而傅昭儀有寵於上,生定陶共王。王多材藝,上甚愛之,坐則側席,行則同輦,常有意欲廢太子而立共王。時鳳在位,與皇后、太子同心憂懼,刺侍中史丹擁右太子,語在《丹傳》。上亦以皇后素謹慎,而太子先帝所常留意,故得不廢。
  • 6.    《漢書》:元帝崩,太子立,是為孝成帝。尊皇后為皇太后,以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益封五千户。王氏之興自鳳始。又封太后同母弟崇為安成侯,食邑萬户。鳳庶弟譚等皆賜爵關內侯,食邑。
  • 7.    《漢書》:其夏,黃霧四塞終日。天子以問諫大夫楊興、博王駟勝等,對皆以為:“陰盛侵陽之氣也。高祖之約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諸弟皆以無功為侯,非高祖之約,外戚未曾有也,故天為見異。”言事者多以為然。鳳於是懼,上書辭謝曰:“陛下即位,思慕諒闇,故詔臣鳳典領尚書事,上無以明聖德,下無以益政治。今有茀星天地赤黃之異,咎在臣鳳,當伏顯戮,以謝天下。今諒門闇已畢,大義皆舉,宜躬親萬機,以承天心。”因乞骸骨辭職。上報曰:“朕承先帝聖緒,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陰陽錯繆,日月無光,赤黃之氣,充塞天下。咎在朕躬,今大將軍乃引過自予,欲上尚書事,歸大將軍印綬,罷大司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朕委將軍以事,誠欲庶幾有成,顯先祖之功德。將軍其專心固意,輔朕之不逮,毋有所疑。”
  • 8.    《漢書》:後五年,諸吏散騎安成侯崇薨,諡曰共侯。有遺腹子奉世嗣侯,太后甚哀之。明年,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譚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紅陽侯,根曲陽侯,逢時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太后同產唯曼蚤卒,餘畢侯矣。太后母李親,苟氏妻,生一男名參,寡居。頃侯禁在時,太后令禁還李親。太后憐參,欲以田蚡為比而封之。上曰:“封田氏,非正也。”以參為侍中水衡都尉。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
  • 9.    《漢書》:綏和元年,上即位二十餘年無繼嗣,而定陶共王已薨,子嗣立為王。王祖母定陶傅太后重賂遺票騎將軍根,為王求漢嗣,根為言,上亦欲立之,遂徵定陶王為太子。時根輔政五歲矣,乞骸骨,上乃益封根五千户,賜安車駟馬,黃金五百斤,罷就第。
  • 10.    《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成帝崩,哀帝即位,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書令詔莽曰:‘先帝委政於君而棄羣臣,朕得奉宗廟,誠嘉與君同心合意。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順先帝之意,朕甚悲傷焉。已詔尚書待君奏事。’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衞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聞太后詔,甚悲。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太后復令莽視事。”
  • 11.    《漢書》:歲餘,成帝崩,哀帝即位。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哀帝初優莽,不聽。莽上書固乞骸骨而退。上乃下詔曰:“曲陽侯根前在位,建社稷策。侍中太僕安陽侯舜往時護太子家,導朕,忠誠專一,有舊恩。新都侯莽憂勞國家,執義堅固,庶幾與為治,太皇太后詔休就第,朕甚閔焉。其益封根二千户,舜五百户,莽三百五十户。以莽為特進,朝朔望。”又還紅陽侯立京師。哀帝少而聞知五氏驕盛,心不能善,以初立,故優之。
  • 12.    《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未央宮置酒。內者令為傅太后張幄,坐於太皇太后座旁,莽案行,責內者令曰: ‘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與至尊並!’撤去,更設坐。”
  • 13.    《後漢書》卷一二,列傳第二,《王閎傳》:“哀帝臨崩,以璽綬付賢曰:‘無妄以與人。’時國無嗣主,內外恇懼,閎白元后,請奪之;即帶劍至宣德後闥,舉手叱賢曰:‘宮車晏駕,國嗣未立,公受恩深重,當俯伏號泣,何事久持璽綬以待禍至邪!’賢知閎必死,不敢拒之,乃跪授璽綬。閎持上太后,朝廷壯之。”
  • 14.    《資治通鑑》卷三十五:“太皇太后聞帝崩,即日駕之未央宮,收取璽綬。太后召大司馬賢,引見東箱,問以喪事調度。賢內憂,不能對,免冠謝。太后曰:‘新都侯莽,前以大司馬奉送先帝大行,曉習故事,吾令莽佐君。’賢頓首:‘幸甚!’太后遣使者馳召莽。”
  • 15.    《漢書》卷九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傅太后恩趙太后,趙太后亦歸心,故成帝母及王氏皆怨之。哀帝崩……自殺。”
  • 16.    《漢書》卷八六,列傳第五十六,《師丹傳》:“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發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奪其璽綬,更以民葬之。”
  • 17.    《漢書》:明年,哀帝崩,無子,太皇太后以莽為大司馬,與共徵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為平帝。帝年九歲,當年被疾,太后臨朝,委政於莽,莽顓威福。紅陽侯立莽諸父,平阿侯仁素剛直,莽內憚之,令大臣以罪過奏遣立、仁就國。莽日誑耀太后,言輔政致太平,羣臣奏請尊莽為安漢公。後遂遣使者迫守立、仁令自殺。賜立諡曰荒侯,子柱嗣,仁諡曰刺侯,子術嗣。是歲,元始三年也。
  • 18.    《漢書》:莽既外一羣臣,令稱已功德,又內媚事旁側長御以下,賂遺以千萬數。白尊太后姊妹君俠為廣恩君,君力為廣惠君,君弟為廣施君,皆食湯沐邑,日夜共譽莽。莽又知太后婦人厭居深宮中,莽欲虞樂以市其權,乃令太后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春幸繭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霸水而祓除;夏遊御宿、鄠、杜之間;秋歷東館,望昆明,集黃山宮;冬饗飲飛羽,校獵上蘭,登長平館,臨涇水而覽焉。太后所至屬縣,輒施恩惠,賜民錢、帛、牛、酒,歲以為常。太后從容言曰:“我始入太子家時,見於丙殿,至今五六十歲尚頗識之。”莽因曰:“太子宮幸近,可一往遊觀,不足以為勞。”於是太后幸太子宮,甚説。太后旁弄兒病在外舍,莽自親侯之。其欲得太后意如此。
  • 19.    《漢書》:平帝崩,無子,莽徵宣帝玄孫選最少者廣戚侯子劉嬰,年二歲,託以卜相為最吉。乃風公卿奏請立嬰為孺子,令宰衡安漢公莽踐祚居攝,如周公傅成王故事。太后不以為可,力不能禁,於是莽遂為攝皇帝,改元稱制焉。俄而宗室安眾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惡之,更舉兵欲誅莽。太后聞之,曰:“人心不相遠也。我雖婦人,亦知莽必以是自危,不可。”其後,莽遂以符命自立為真皇帝,先奉諸符瑞以白太后,太后大驚。
  • 20.    《漢書》: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陽侯舜諭指。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舜既見,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詳璽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長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后:“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説,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台,大縱眾樂。
  • 21.    《漢書》:莽又欲改太后漢家舊號,易其璽綬,恐不見聽,而莽疏屬王諫欲諂莽,上書言:“皇天廢去漢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稱尊號,當隨漢廢,以奉天命”。莽乃車駕至東宮,親以其書白太后。太后曰:“此言是也!”莽因曰:“此悖德之臣也,罪當誅!”於是冠軍張永獻符命銅璧,文言“太皇太后當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莽乃下詔曰:“予視羣公,鹹曰‘休哉!其文字非刻非畫,厥性自然’。予伏念皇天命予為子,更命太皇太后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協於新、故交代之際,信於漢氏。哀帝之代,世傳行詔籌,為西王母共具之祥,當為歷代母,昭然著明。於祗畏天命,敢不欽承!謹以令月吉日,親率羣公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璽紱,以當順天心,光於四海焉。”太后聽許。莽於是鴆殺王諫,而封張永為貢符子。
  • 22.    《漢書》:初,莽為安漢公時,又諂太后,奏尊元帝廟為高宗,太后晏駕後當以禮配食雲。及莽改號太后為新室文母,絕之於漢,不令得體元帝。墮壞孝元廟,更為文母太后起廟,獨置孝元廟故殿以為文母篹食堂,既成,名曰長壽宮。以太后在,故未謂之廟。莽以太后好出遊觀,乃車駕置酒長壽宮,請太后。既至,見孝元廟廢徹塗地,太后驚,泣曰:“此漢家宗廟,皆有神靈,與何治而壞之!且使鬼神無知,又何用廟為!如令有知,我乃人之妃妾,豈宜辱帝之堂以陳饋食哉!”私謂左右曰:“此人嫚神多矣,能久得晁乎!”飲酒不樂而罷。
  • 23.    《漢書》:自莽篡位後,知太后怨恨,求所以媚太后無不為,然愈不説。莽更漢家黑貂,著黃貂,又改漢正朔伏臘日。太后令其官屬黑貂,至漢家正臘日,獨與其左右相對飲酒食。
  • 24.    《漢書》:太后年八十四,建國五年二月癸丑崩。三月乙酉,合葬渭陵。莽詔大夫揚雄作誄曰:“太陰之精,沙麓之靈,作合於漢,配元生成。”著其協於元城沙麓。太陰精者,謂夢月也。太后崩後十年,漢兵誅莽。
  • 25.    《漢書·元后傳第六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4]
  • 26.    《漢書·卷一百下·敍傳第七十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1-18]
  • 27.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14]
  • 28.    蔡東藩 .前漢演義:金盾出版社,2010-06-01
  • 29.    《漢書》:禁有大志,不修廉隅,好酒色,多取傍妻,凡有四女八男;長女君俠,次即元后政君,次君力,次君弟
  • 30.    資料:劇中歷史人物介紹 王政君(袁立飾)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4-01-09]
  • 31.    《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第六十九上:始,風益州令塞外蠻夷獻白雉,元始元年正月,莽白太后下詔,以白雉薦宗廟。羣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大司馬莽定策定宗廟。故大司馬霍光有安宗廟之功,益封三萬户,疇其爵邑,比蕭相國。莽宜如光故事。”太后問公卿曰:“誠以大司馬有大功當著之邪?將以骨肉故欲異之也?”於是羣臣乃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聖王之法,臣有大功則生有美號,故周公及身在而託號於周。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户,疇爵邑,上應古制,下準行事,以順天心。”太后詔尚書具其事。……太后乃下詔曰:“大司馬新都侯莽三世為三公,典周公之職,建萬世策,功德為忠臣宗,化流海內,遠人慕義,越裳氏重譯獻白雉。其以召陵,新息二縣户二萬八千益封莽,復其後嗣,疇其爵邑,封功如蕭相國。以莽為太傅,幹四輔之事,號曰安漢公。以故蕭相國甲第為安漢公第,定著於令,傳之無窮。”
  • 32.    《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第六十九上:莽既説眾庶,又欲專斷,知太后厭政,乃風公卿奏言:“往者,吏以功次遷至二千石,及州部所舉茂材異等吏,率多不稱,宜皆見安漢公。又太后不宜親省小事。”令太后下詔曰:“皇帝幼年,朕且統政,比加元服。今眾事煩碎,朕春秋高,精氣不堪,殆非所以安躬體而育養皇帝者也。故選忠賢,立四輔,羣下勸職,永以康寧。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自今以來,惟封爵乃以聞。他事,安漢公、四輔平決。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輒引入至近署對安漢公,考故官,問新職,以知其稱否。”於是莽人人延問,緻密恩意,厚加贈送,其不合指,顯奏免之,權與人主侔矣。
  • 33.    《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第六十九上:時元帝世絕,而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列侯廣戚侯顯等四十八人,莽惡其長大,曰:“兄弟不得相為後。”乃選玄孫中最幼廣戚侯子嬰,年二歲,託以為卜相最吉。前輝光謝囂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莽命羣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謂太后:“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太后聽許。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詔曰:“蓋聞天生眾民,不能相治,為之立君以統理之。君年幼稚,必有寄託而居攝焉,然後能奉天施而成地化,羣生茂育。《書》不云乎?‘天工,人其代之。’朕以孝平皇帝幼年,且統國政,幾加元服,委政而屬之。今短命而崩,嗚呼哀哉!已使有司徵孝宣皇帝玄孫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後。玄孫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漢公莽輔政三世,比遭際會,安光漢室,遂同殊風,至於製作,與周公異世同符。今前輝光囂、武功長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雲‘為皇帝’者,乃攝行皇帝之事也。夫有法成易,非聖人者亡法。其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縣為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具禮儀奏。”
  • 34.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934頁
  • 35.    王政君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36.    肖永明.吳仰湘主編.書院傳統與當代大學教育.嶽麓書院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與思考[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10.第198頁
  • 37.    張永祿主編.漢代長安詞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28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