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承祥

(東南大學教授)

鎖定
王承祥,男,漢族,1975年5月生,山東高密人,中共黨員 [1]  ,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執行院長,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紫金山實驗室教授 [5]  ,博士生導師,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IEEE Fellow(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T Fellow(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中國通信學會會士。 [2] 
王承祥分別於1997年和2000年獲得山東大學電子與信息系統專業理學學士和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工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得丹麥奧爾堡大學無線通信專業博士學位;2005年被英國赫瑞瓦特大學聘為講師;2009年晉升為副教授;2011年晉升為教授;2018年被聘為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紫金山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22年當選為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和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3] 
王承祥致力於無線信道測量與建模、6G智能網絡架構與關鍵技術、電磁信息論方面的研究。 [3] 
中文名
王承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75年5月
畢業院校
奧爾堡大學
主要成就
2020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2022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2022年當選為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
籍    貫
山東高密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王承祥人物經歷

1975年5月,王承祥出生于山東省高密市的一户書香世家。
1993年,考入山東大學電子工程系。
1997年,獲得山東大學電子與信息系統專業理學學士學位。
王承祥
2000年,獲得山東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工學碩士學位,同年受西門子獎學金資助,赴德國漢堡工業大學訪問研究。
2001年,前往挪威阿基德大學做研究員,並在丹麥奧爾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04年,獲得丹麥奧爾堡大學無線通信專業博士學位。
2005年,被英國愛丁堡的赫瑞瓦特大學聘任為講師,在校創建了先進無線技術實驗室並擔任主任。
2008年,作為總負責人和首席科學家,領導了中英政府間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英科學橋”,聯合了24家中英高校、公司、研究所參與。
2011年,晉升為赫瑞瓦特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2012年,當選為IET Fellow(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
2017年,當選為IEEE Fellow(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2018年,作為國家級人才全職加盟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
2020年7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2020年12月起,擔任東南大學信息學院執行院長。
2022年3月,當選為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
2022年6月,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2-4] 

王承祥主要成就

王承祥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承祥提出了一系列實用性信道模型,包括從物理到數字信道模型,從窄帶到寬帶及超寬帶信道模型,從單天線到多天線信道模型,從二維(2D)到三維(3D)信道模型,從非相關到時域相關、頻域相關、空間域相關的多天線信道模型,以及從平穩到非平穩信道模型;率先創新性地提出了通用信道模型的框架,即在信道模型的衝擊響應的統一表達式下,通過參數的合理變化可模擬多種通信場景,提高了信道模型的通用性和靈活度,開闢了通用信道模型的全新研究方向;首次提出了可以模擬多種協同多天線通信場景的通用統計幾何信道模型,可以對多個信道之間的空間相關性準確建模,填補了協同MIMO(多入多出技術)統計幾何信道建模方向的空白;基於對無線信道的深入研究與理解,巧妙地將信道特性研究進一步融入到無線通信網絡的設計工作中來;在5G及B5G網絡系統架構設計方向,根據無線信號在室內室外的不同傳播特性及未來5G及B5G系統的需求,率先提出了室內室外場景分離的全新異構網絡系統架構,該系統架構可以避免建築物的穿透損耗,被國際同行廣泛接受,被認為是未來網絡系統架構的一種主流解決方案;結合無線信道的空時頻相關特性和衰落特性,提出了經濟效率這一作為頻譜效率和能量效率折中的全新通信系統性能衡量。 [4] 
  • 學術論著
截止到2023年4月,王承祥已出版專著4部,書籍章節3章,發表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500多篇;其中IEEE核心期刊論文180多篇,ESI高被引論文27篇;谷歌學術引用21600多次,h指數為71。 [3] 
  • 科研項目
截止到2023年4月,王承祥主持或共同主持了30多項中國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英國工程與自然科學研究理事會(EPSRC)、歐盟以及工業界資助的項目。 [3] 
項目名稱
項目類型 [3] 
大規模無線通信信道特性與理論建模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大規模無線通信物理層基礎理論與技術”子課題
非對稱毫米波亞毫米波大規模MIMO信道測量與建模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非對稱毫米波亞毫米波大規模 MIMO 關鍵技術研究及系統驗證” 子課題
B5G移動通信信道測量與建模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項目
未來6G無線通信信道測量、建模與性能評估技術研發
江蘇省重點研發項目
面向6G的太赫茲無線通信關鍵技術研究
江蘇省雙創團隊項目
面向6G的室外毫米波通信信道測量與建模研究
江蘇省雙創人才項目
  • 科研獎勵
獎項名稱
獲獎時間 [3] 
IEEE Globecom最佳論文獎
2010年
ICCT最佳論文獎
2011年
ITST最佳論文獎
2012年
IEEE VTC最佳論文獎
2013年
IWCMC最佳論文獎
2015年
IWCMC最佳論文獎
2016年
IEEE/CIC ICCC最佳論文獎
2016年
WPMC最佳論文獎
2016年
WOCC最佳論文獎
2019年
IWCMC最佳論文獎
2020年
WCSP最佳論文獎
2020年
CSPS最佳論文獎
2021年
WCSP最佳論文獎
2021年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領域優秀論文
2022年
IEEE/CIC ICCC最佳論文獎
2022年
第七屆中國科協優秀論文
/
  • 學術交流
截止到2023年4月,王承祥在24個國際會議上被邀請作大會報告或特邀報告,在16個國際會議上做專題報告(Tutorials)。 [3] 

王承祥人才培養

  • 培養成果
2005年至2016年6月,王承祥指導出站博士後9名,畢業博士生20餘名,畢業碩士研究生50餘名;王承祥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生是廈門大學的教授,第二位博士生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還有在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英國及國際上多所大學及工業界發展的畢業生。 [2]  [4] 
  • 科研理念
王承祥認為,搞學術就得“沉得下心、鑽得進去”,做科研要“日思夜想”,要讓自己的潛意識一直在大腦的後台思考問題。 [2]  [4] 

王承祥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榮譽稱號 [3] 
2023年
電子與電氣工程領袖獎
2022年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21年度優秀編委
2022年
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2022年
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
2021年
2021年度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提名獎
2021年
“江蘇留學回國先進個人”獎
2020年
歐洲科學院院士
2013年
圖形系統設計成就獎
/
江蘇省僑聯僑界專家委員會“金智囊”獎
/
南京市“僑界卓越貢獻者”

王承祥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任職單位
擔任職務 [2-3] 
2010年-2018年
山東大學英國校友會
會長
2014年起
中國僑聯青年委員會
委員
2019年起
IEEE無線通信匯刊執行編委會
委員
2011年-2017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編委
2015年-2017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編委
2007年-2009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編委
/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Special Issue on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Lead), Special Issue on Spectrum and Energy Efficient Desig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pecial Issue on Airbor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客座編委
/
《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Special Issue on Wireless Big Data)
客座編委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Special Issue on Intelligent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5G and Beyond)
客座編委
/
南京市僑聯青年委員會
副會長
/
南京市僑聯
兼職副主席
/
江蘇省僑聯僑界專家委員會
副主任
/
山東大學信息學院南京校友會
創始會長

王承祥人物評價

身居海外求學、科研近二十年,王承祥在學術事業的高峯期毅然選擇回到中國國內發展,在為5G和6G通信技術研究做出引領性貢獻的同時,他也在用嚴謹、執着和堅守,兑現着對學術、對科研的初心。江蘇省歸國華僑聯合會評) [2] 
王承祥是世界著名的無線通信專家,憑藉在無線信道建模、5G通信網絡架構、綠色認知無線電網絡等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在國際學術界影響深遠;王承祥不但承襲了勤奮好學的家風,也養成了樂觀向上、堅忍不拔的性格。科學中國人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