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承斌

(原直隸省長)

鎖定
王承斌(1874 ~1936) ,字孝伯。滿族。奉天(今遼寧)興城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赴北京,考入京師優等師範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改入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二期步兵科,光緒三十二年(1906)畢業後,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冬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第二期,宣統元年(1909)9月畢業後被授禁衞軍排長,旋任陸軍第三鎮三等參謀官。1912年任第三師六旅十一團團長,旋授陸軍上校,不久加少將銜。1916年1月任第三師補充旅旅長並加中將銜。1917年改任直隸第一混成旅旅長,補授陸軍中將。1920年冬任第二十三師師長,幫辦直隸軍務。1922年6月任直隸省省長。1923年10月兼任直隸督軍。11月兼任直魯豫巡閲副使,並授將軍府匡武上將軍,晉授陸軍上將。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時,與張作霖、馮玉祥聯合反曹錕,任討逆軍副司令,事後又被張作霖驅走,11月免直隸省長兼督軍職。下野後寓居天津。1931年東北淪陷,日偽軍政要員恩威相俠,邀請王承斌“主持東北大政”,他表示“寧死不為豬狗”。後轉北平(今北京)定居。1936年病故。 [1] 
孝伯
出生地
奉天寧遠州(今遼寧興城市)
出生日期
1874年8月21日
逝世日期
1936年
本    名
王承斌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人物生平
王承斌,字孝伯,滿族。1874年8月21日(清同治十三年七月初十)生於奉天寧遠州(今遼寧興城市)。王幼入私塾啓蒙,1898年受業於表兄吳景濂,學習經史綱鑑。1902年,吳景濂入京師大學堂就讀,在其影響下,王於翌年考取京師優等師範學堂。時國人有識者倡導禦侮自強與尚武精神,有志青年競相向往之。1905年,王承斌棄文習武,投保定北洋速成武備學堂,1907年畢業。同年秋,升入保定軍官學堂,1909年畢業,補授禁衞軍排長,旋即被派往東北,擔任曹錕為統制官的第三鎮三等參謀官,駐防長春,後升至管帶。
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急調第三鎮入關,旋即開赴山西鎮壓革命。12月12日,攻陷娘子關,進逼太原。1912年1月,第三鎮駐防南苑拱衞京師,時王參加反對共和、維護清廷的復辟團體“宗社黨”。為此,吳佩孚曾多次勸曹錕開除王的軍籍,曹不以為然,但王與吳的芥蒂由此而生。
同年2月15日,袁世凱被南京臨時參議院推為第二任臨時總統。2月29日晚8時,第三鎮部分官兵於京城譁變,大肆搶劫,為袁拒絕南下就職製造了口實。8月19日,陸軍改制,王任第三師第六旅第十一團團長,授陸軍上校,未幾加陸軍少將銜,後補授陸軍少將。1913年秋,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王承斌隨第三鎮入湘,駐守嶽州。1915年冬,護國戰爭興起,王隨第三鎮入川西征。1916年1月,王承斌升任第三師補充旅旅長,並於川境招募成軍。2月6日,王部先抵瀘州,初顯身手。10日,王與吳佩孚部進攻中興場,護國軍以少勝多,頂住北洋軍壓力,與其相持於川南。
6月6日,袁世凱病逝,黎元洪繼任總統。月底,第三師奉命出川駐防保定。轉年5月24日,黎元洪任命王承斌為直隸第一混成旅旅長。嗣後,王補授陸軍中將銜。王承斌在曹錕手下任職多年,隨其南征北戰,被曹收為心腹。
1917年7月1日,張勳復辟,王承斌部為西路討逆軍,在吳佩孚指揮下攻打辮子軍。張勳復辟失敗後,段祺瑞重掌北京中樞,拒絕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9月1日,孫中山於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南北對立局面形成。段祺瑞推行“武力統一”政策,積極對南方用兵,以曹錕為攻湘第一路軍總司令兼兩湖宣撫使。1918年2月7日,曹錕督師南征,調王承斌等三個旅赴前線,吳佩孚為前敵總指揮。吳指揮第三師佔領衡陽後不再前進。6月16日,吳在前線通電罷戰主和,並自行決定停戰。參戰官兵不服水土又有厭戰情緒,因病減員甚多。時王承斌在湘南因病一再請假,故前線軍事行動已陷停滯。6月27日,北京政府授王承斌為陸軍中將。
1920年5月22日,吳佩孚指揮第三師從湘南且戰且退,27日王承斌等部過長沙,湘督張敬堯陳兵以待。6月9日,該師返抵直豫之交駐紮。15日吳佩孚至保定與曹錕商討對付皖系辦法。6月23日,張作霖以調人身份向段祺瑞陳述曹、吳的五項要求,為段所拒絕。張以調停失敗,宣佈“中立”,隨後派出奉軍兩個旅入關助直討段。7月9日,直系於天津舉行討皖誓師大會,吳佩孚任討賊軍前敵總司令兼西路指揮,曹瑛任東路指揮,王承斌任後路總指揮。設大本營於天津,設司令部於高碑店。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16日,吳率王承斌等部包抄襲擊皖系兩個師,切斷其歸路。吳、王在直皖之戰中身先士卒,使直軍將士奮勇前驅,經過五晝夜激戰,以皖系失敗告終。同年10月17日,王承斌升任第二十三師師長。曹錕久居保定,以王幫辦直隸軍務。王在曹嫡系中之地位僅次於吳佩孚。吳深恐被王取代,竟不斷施計離間曹、王。同時,吳剋扣王部軍餉,致使王部因索餉未果而發生譁變,王為此受到曹的申斥。
直奉以暫時的聯合戰勝皖系,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然直奉間的矛盾又在醖釀新的戰爭。1922年2月3日,直系召開保定會議,王承斌力主對奉讓步,這符合曹氏兄弟心意。2月11日,張作霖於奉天召開軍事會議,王奉命於同日抵奉,旨在調和奉張與吳佩孚的衝突,避免戰爭。此後,王又兩次銜命出關進行調停,均無功而返。不料王竭力彌合張、吳裂痕,竟成為吳攻擊王有“通奉嫌疑”的佐證,致使王在臨戰前被拒保定高級軍事會議大門之外。
1922年4月19日,直系在京畿琉璃河一帶聚集十餘萬軍隊,以王承斌為西路司令,佈防京保一線,后王又改任中路司令。26日,王在任丘、河間首先同奉軍接戰。29日,第一次直奉之戰爆發,兩軍分別在三個戰場上廝殺。隨着戰局的變化,王兼領中西兩路指揮,在王指揮下,直軍大敗奉軍,西路奉軍十六師投誠,牽動全線瓦解,張作霖被迫下令總退卻。奉軍敗績,王自告奮勇追至灤縣停進,代奉求和,懇請吳佩孚以張、曹姻親為重,前時意見不合非為世仇,得吳首肯,允王全權處理對奉問題。在英國人調停下,6月17日,王承斌、楊清臣等直方代表與奉方代表孫烈臣、張學良簽訂和約八條與附約兩款,戰事始告平息。
戰爭中,王奮力督戰與奉軍廝殺,大敗奉軍,戰功顯著,但竟受吳佩孚派人暗中監視,王對吳恨之入骨。戰後王大發牢騷説,老馬為主人效馳驅有年,現已不被信任,應當知難而退了。又説,我是奉天人,就疑心我通奉,然則曹仲帥和張雨帥為兒女親家,豈不也是通奉!
直曹打敗奉張,進入鼎盛時期。曹錕得意忘形,迫不及待要趕走徐世昌,實現總統夢。直系實際領袖吳佩孚卻大談“法統重光”的好處,使黎元洪覆任總統,既便於趕走徐世昌,又能使南方軍政府無法可護,不打自倒。6月4日,王承斌繼曹、吳之後領銜發擁護電。迎黎復職時,王充任代表赴津促駕。
黎元洪覆總統職後,於6月24日特任王承斌為直隸省長。8月6日,曹鋭正式“因病”辭去直隸省長職,王才正式接省長任。
1923年2月22日,王等軍政要員齊集保定,共商倒閣之事。其目的在於去黎,為曹當總統鋪平道路。然直系內部在總統產生、聯皖抑聯奉乃至內閣問題上意見分歧越來越大,形成津、保、洛三派。津、保派曾在王的策動下,聯合起來對抗洛吳。
曹錕為儘早登上總統寶座,積極進行倒黎活動。6月13日,黎元洪因不堪北京軍警當局的多方壓迫而避往天津,黎的專車在天津站被直隸省長王承斌扣留,併發通電謂:黎秘密出京,並未向國會解職,印信亦未交出,不知是何用意。為其劫車索印尋找藉口。王還逼黎在代擬的三份文件上簽字:向國會辭職文;令國務院代行總統職權文;聲明臨行時所發命令無效。當黎被迫簽字並電京交出總統印信後,方才放行。但黎一回到津門本宅即發電聲明,前所發三份電報系由王承斌脅迫而成,非出己意,應屬無效。
直系在索餉、逼宮、劫車、索印醜劇中扮演主角的正是一年前請黎元洪覆職時聲淚俱下的王承斌,社會輿論對王多有非難和譴責。王辯解説,軍警包圍專車是相當儀仗兵和軍樂隊,固屬迎接元首之慣例,為己開脱罪責。其後,王又設法阻止滯留天津的國務總理張紹曾回京,以便讓高凌霨一夥放手搞賄選。6月21日,王承斌致(個)電與高凌霨、吳毓麟、王毓芝,把吳佩孚給曹錕的(號)電照轉,還在電文結尾加:憲法不許成立,大選早日觀成。這個電報被人探聽出來公諸報端,引起各方強烈的反感。吳矢口否認發過此電,王則聲明此電為奸人偽造,正在密查中,實際上不過是欲蓋彌彰罷了。這和王同日給上述三人的另一電報中,要求做好三件事:軍警嚴密監視議員,不得令議員出京;妥速進行大選,以法定正統名義號召中外;不許制憲的內容完全一致。
此時,曹錕也急不可耐,用重金四十萬元收買眾議院議長吳景濂包辦大選。曹還調來山東省長熊炳琦坐鎮北京,具體協調大選。王承斌則往來於京、津、保之間指揮大選,同時肩負籌集賄選經費重任。
為疏通議員,王承斌7月13日進京會見吳景濂。其辦法有三:擔保制憲會議不致臨時改為大選會議;擔保大選票費完全兑現;眾議院議員瞬息屆滿,如有人願入政界,當援助使其得所。附帶條件:各政團對上述條件不滿意者,當明白表示,不能臨選反悔貽誤大局;不得故意缺席。王出京前,向熊炳琦面授機宜:許諾出席制憲會議議員,足法定人數三次以上時,於此三次中分期發還去年至今之欠費;堅持先憲後選,避去票價之名目,給予一次酬勳若干等。
9月12日,賄選大會流產。以包辦大選自詡的吳景濂不得不邀請王承斌到京主持一切。14日,王承斌到京。王表示這次來京,定使選舉大功告成,否則決不返津。為此王使出全身解數,不惜血本賄賂各大報館,京中除兩家公正報紙外,無不接受王的津貼,故所發消息無一真實。為打擊上海反對派,王託江蘇督軍齊燮元以五十萬元收買上海各報館,以造成不贊成黎元洪在滬組織政府的輿論,也不容黎在滬久住。王同時派人到滬進行反黎和反孫中山的活動。為拉攏齊燮元,王電齊稱:如需鉅款,請即電知,決不延誤用途。王向議員則提出了進行大選和公佈憲法同時並舉的方針,並且決定在選舉前發給每票五千元的支票,選後三日即可兑現,以堅議員之心。10月1日,於賄選辦公處——甘石橋俱樂部向“豬仔議員”共發支票五百七十三張。
10月5日上午,國會開會選舉總統。場內軍警、偵緝隊、保安隊密佈,如臨大敵。為湊足法定人數,選會三次延長時間,直到下午1時20分,簽到者有五百九十三人,曹錕以四百八十票當選總統。6日,王承斌如釋重負回津。曹錕賄選總統耗資甚巨,據當時天津《大公報》揭露:賄選經費經王承斌、吳景濂、高凌霨等結賬總共用去一千三百五十六萬七千餘元。這筆鉅額賄選費中,有王承斌搜刮來的民脂民膏,以“借軍餉”為名,飭令直隸各縣徵收一萬至八萬元,共勒索約四百萬元;他還飭令直隸地方官廳逮捕販賣鴉片的坐商、行商幾百人,除少數處決家產充公外,絕大多數煙販由家屬繳納巨金贖人。
曹錕就任賄選總統後,王承斌馬上發賀電到京,恭頌聖明。王在賄選總統過程中作用特殊,論功行賞,曹錕任命王為直隸軍務善後督理。但王承斌意猶未足,看上直魯豫巡閲使一職,直截了當向曹要官。為滿足王的要求,曹決定免去吳佩孚直魯豫巡閲副使職,改任兩湖巡閲使。此舉為吳所不容,吳派其參謀長面見曹錕陳述利害,謂是誰給你曹家打下的天下,離開吳子玉,你這總統穩不穩?曹錕恍然大悟,11月11日,特任吳佩孚為直魯豫巡閲使,以王承斌副之,並授王為將軍府匡武將軍,陸軍上將。這樣一來,王不但要聽命於曹,還要受制於吳。12月28日,吳電令王承斌,今後無論何項團體,若有集會索薪或罷工情事,須嚴加取締懲辦,先給王一個下馬威。
由於王接近吳景濂及常與奉系往還,為曹氏左右所不喜,致使直魯豫巡閲副使職權形同虛設。雖為直隸省長,然實權仍操縱在前省長曹鋭及津派手中,王除每月從井陘煤礦撈取十萬元補貼外,別無他利,有實權的只有一個二十三師師長兼職。然而好景不長,在吳佩孚提出“軍民分治”的口號下,以省長不便帶兵為由,於1924年2月28日被免去第二十三師師長兼職。王承斌軍權旁落,對吳更加切齒。從此,王廣泛聯絡津、保派策劃聯馮倒吳。王曾企圖擁戴齊燮元為副總統,以遏制吳,未果。不久,王與馮玉祥、齊燮元秘密結成反吳聯盟,后王又加入馮玉祥、胡景翼、孫嶽的反吳同盟。
王承斌失去軍權後態度更為消極,曾幾次致電曹錕請辭,外界輿論認為此係王不滿曹採納吳的“軍民分治”主張之故,實為直系內訌加劇之顯露。經過曹幾次殷殷慰留,王始打消辭意。1924年8月17日,曹錕派陸軍總長陸錦赴津,與王承斌商洽防奉南下援浙事。8月23日,曹錕召開緊急會議,籌防東北。是日,王承斌到京謁曹,陳述此次主戰非宜,未被採納。曹囑王速籌軍餉百萬元。9月1日,吳佩孚在洛陽集議御奉援蘇,王亦派代表參加。10日,曹錕召見馮玉祥,請其負責山海關軍事,馮表示不能勝任,並謂,去年不應解除王承斌等兵權。11日,曹與馮、王商議出兵開魯。14日,王應允出任討逆軍副總司令。
是月,江浙戰爭爆發,張作霖趁機派兵入關。17日,吳佩孚在京就任討逆軍總司令,並在四照堂召開軍事聯席會議,部署對奉作戰,前線分三路,後援為十路,兵力約二十萬。以王承斌為副司令兼直隸後方籌備總司令;以彭壽莘、王懷慶、馮玉祥分任第一、二、三軍總司令等。當王向吳佩孚領取開撥費時竟遭吳無故訓斥,王、吳嫌隙已成鴻溝,無法彌合,行動上王處處消極抵制。
第二次直奉戰爭打響後,馮玉祥部奉命出兵古北口,直趨赤峯,但馮尋找藉口遲遲不進,暗作倒戈部署。吳佩孚對馮始終存有戒心,10月3日,派王承斌到承德前線,以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指揮馮玉祥、王懷慶的二、三兩軍,以此對馮進行監視。吳又派車慶雲、陳德修等為前線執法官赴熱河督師,殊不知王承斌與馮玉祥已另有所圖。4日,馮玉祥與王承斌在古北口密議時局,馮深知王對吳之怨恨,為爭取王的合作,將其倒戈計劃全盤托出,王對馮表示同情,從而結成同氣。王在古北口停留兩日即轉入承德。21、22兩日馮將兩旅軍隊悄悄開入北京,23日晨1時,馮在北苑召集會議,胡景翼、王承斌等出席,一致主張和平停戰,並議及維持現政府或另籌過渡辦法以及憲法與國會有否修正改組之必要等。與此同時,馮軍將京內車站、電報、交通通訊機構佔領,並派兵包圍總統府,將衞隊繳械,曹錕被囚禁。第二次奉直戰爭從9月15日到11月3日,一共打了五十多天,以直軍主力全部覆滅和吳佩孚狼狽遁逃為其結局。
11月2日,王承斌到公府勸曹錕辭職,曹即向國會提出辭職諮文,並令內閣攝行總統職權。曹錕面對逼他下台的人,正是一年前籌集賄選鉅款並劫車奪印捧他上台的那個健將,不由得百感交集。
由於王承斌是參與北京政變主要人物之一,11月3日馮玉祥在京召集軍政要人會議,決定恢復王承斌二十三師師長職,派往天津收束軍隊,辦理善後。由於張作霖背約,奉軍入關。11月11日晚,奉軍李景林部將王承斌新編二十三師繳械,王倉皇避入英租界,不敢出面。12日,直隸省議會及各法團在李景林授意下,以直人治直為標榜,推李景林為直隸保安司令,並繼王承斌為省長。12月12日,京師地方檢察廳託天津地方檢察廳票傳避居天津租界之曹錕賄選涉嫌行賄人王承斌、吳景濂等,並搜查吳的住宅。此後王寓居天津。
1936年,王承斌病逝於天津寓所。 [2] 
參考資料
  • 1.    《保定人物誌》編輯委員會.保定人物誌: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99
  • 2.    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 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