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思禮

鎖定
王思禮(?-761年), [36]  高句麗人, [37]  祖籍營州(今遼寧朝陽)。 [36]  朔方軍將王虔威之子,唐朝中期將領。 [37] 
王思禮從小熟悉軍旅之事。天寶五年(746年),隨節度使王忠嗣至河西,與哥舒翰同為押衙。攻克石堡城後,擔任右金吾衞將軍,充關西兵馬使,兼河源軍使。天寶十一年(752年),加封王思禮為雲麾將軍。次年,跟隨哥舒翰收復九曲部落。天寶十三年(754年),加金城郡太守。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反,哥舒翰為元帥,奏請王思禮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太常卿同正員,充元帥府馬軍都將。次年,潼關失守,王思禮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協助宰相。後便橋之戰不利,除為關內節度使,守武功。安祿山部將安守忠及李歸仁、安泰清來進攻時,王思禮退守扶風。 [36] 
至德二年(757年),王思禮隨元帥廣平王李俶收復長安,又跟從郭子儀參加陝城、曲沃、新店作戰,收復洛陽。在絳郡大破叛軍,升任户部尚書、霍國公。乾元二年(759年),王思禮領兵與郭子儀等九節度圍安慶緒於相州,遭到史思明攻擊,大軍潰散,唯獨王思禮與李光弼兩軍保全。後升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兼御史大夫。上元元年(760年),加司空。次年四月,王思禮病故。 [36]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高句麗
逝世日期
761年
主要成就
攻打叛軍,收復兩京
本    名
王思禮
官    職
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御史大夫、司空
爵    位
霍國公
諡    號
武烈
追    贈
太尉

王思禮人物生平

王思禮因功升職

王思禮本是高句麗人,後來移居唐朝營州。王思禮出身將門之家,他的父親王虔威是朔方軍將領,以通曉兵法而聞名。王思禮年少時學習軍事,跟隨河東節度使王忠嗣到河西,與哥舒翰同為押衙。等到哥舒翰升任隴右節度使,王思禮與中郎周泌作為哥舒翰的押衙,由於攻取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有功,升任右金吾衞將軍,充任關西兵馬使 [1]  ,兼任河源軍使。 [2]  [3] 
天寶十一載(752年),王思禮升任雲麾將軍。 [4] 

王思禮誤期獲罪

天寶十二載(753年),王思禮跟隨哥舒翰征討九曲,由於王思禮延誤時間,因此哥舒翰下令處死王思禮,臨刑之時,哥舒翰卻下令赦免王思禮。王思禮慢慢地説:“要殺就殺,為何還要赦免?” [5]  諸將領都對他的話感到壯烈。 [6-7] 
天寶十三載(754年),吐蕃蘇毗王(一作吐谷渾蘇毘王)來到邊塞,歸附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命令哥舒翰到磨環川接應他。恰逢此時王思禮從馬上墜下傷到腳,哥舒翰對中使李大宜(一作監軍李文宜)説:“王思禮已經傷到腳,想到哪裏去呢?” [8-9]  同年,王思禮加任特進。 [10] 

王思禮攻打叛軍

天寶十四載(755年)六月,王思禮升任金城太守。同年十二月,發生安史之亂哥舒翰擔任平亂元帥,奏請王思禮擔任開府儀同三司,兼任太常卿同正員,充當元帥府馬軍都將,每件事都單獨與王思禮商議決定。 [11-12]  不久,哥舒翰患病,不能處理軍政之事,於是將軍政之事全權委託給田良丘。田良丘不敢一人決斷,便讓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思禮、李承光二人爭勝,因此軍隊不能相互統一。 [13] 
天寶十五載(756年)二月(一作五月),王思禮請求哥舒翰謀殺安思順的父親安元貞,並趁機在紙上用密語告訴哥舒翰,請他抗表誅殺楊國忠,哥舒翰不答應。王思禮又請求用三十名騎兵劫持到潼關,將其殺死,哥舒翰説:“如果這樣做,就是我哥舒翰謀反,和安祿山有什麼區別。”六月,潼關失守,王思禮西行到達安化郡。王思禮與呂崇賁、李承光一起引到軍中大旗下,唐肅宗李亨責問他們不能堅守防地,一併處以軍法。宰相房琯建議赦免他們,可以取得以後戰事效果,於是殺死李承光而釋放王思禮和呂崇賁,王思禮和呂崇賁、房琯同任副使。不久在便橋的戰鬥中,作戰不利,王思禮拜任關內行營節度、河西隴右伊西行營兵馬使。 [14-15] 
至德二載(757年)二月,朝廷派遣王思禮率軍駐守武功,兵馬使郭英乂駐守東原,王難得駐守西原。二月十九日,叛軍將領安守忠、李歸仁、安太清率軍進攻武功,郭英乂與叛軍交戰不利,中箭受傷逃走,王難得見死不救,也隨之敗退,王思禮顧及敵方勢眾而撤退到扶風。叛軍分兵至大和關,距離鳳翔五十里。唐肅宗在鳳翔非常驚駭,於是進行戒嚴。 [16]  中官以及朝廷官員都派出自己的兒子出戰,唐肅宗派遣左右巡御史虞侯將他的名字寫上,這類事情方得到制止。同時命令司徒郭子儀率領朔方的軍隊擊退叛軍。 [17-18] 

王思禮收復兩京

至德二載(757年)九月,王思禮跟隨元帥、廣平王李豫(唐代宗)收復西京長安,叛軍已敗,王思禮帶領軍隊率先進入景清宮。後跟隨郭子儀趕赴陝城、曲沃、新店作戰,連連擊敗叛軍,收復東京洛陽。王思禮接着在絳郡擊敗叛軍六千多人,繳獲的器械堆積如山,牛馬數以萬計。由於王思禮屢立戰功,朝廷於是升任他為户部尚書,封霍國公,食邑三百户(一作五百户)。 [19]  不久,兼任潞、沁等州節度使。 [20] 
乾元二年(759年),王思禮與郭子儀等九位節度使在相州包圍安慶緒。王思禮統領關中、潞州的行營步兵三萬人、騎兵八千人,大軍潰敗,惟獨王思禮和李光弼兩支人馬齊全。不久,王思禮在直千嶺擊敗史思明別將一萬多人。同年四月初四日,王思禮在潞城東面擊敗史思明部將楊旻。 [21]  李光弼鎮守河陽時,王思禮代任河東節度副大使。 [22]  七月二十三日,唐肅宗詔令王思禮擔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 [23]  ,兼任御史大夫。王思禮在職期間,軍隊器械精良,存貯軍糧達一百萬石。 [24-25] 

王思禮因病去世

上元元年(760年)閏三月初七日,唐肅宗加任王思禮為司空。從唐高祖武德年間以來,身為三公而不居相位,只有王思禮一人而已。 [26-28] 
上元二年(761年)四月,王思禮因病去世。唐肅宗下令輟朝一天,追贈王思禮為太尉,賜諡號武烈 [29]  ,並派遣鴻臚卿負責辦理王思禮的喪事。 [30] 

王思禮主要成就

安史之亂時,王思禮率軍屢次擊敗叛軍,收復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所立戰功頗多,繳獲敵軍的器械堆積如山,牛馬數以萬計。 [19]  [20]  王思禮在太原任職期間,軍隊器械精良,存貯軍糧多達一百萬石。 [25] 

王思禮人物評價

王思禮擅長謀略,卻不擅長用兵,然而他立法嚴整,因此士卒不敢違反 [31]  ,受到當時人們所稱道。 [32] 

王思禮趣聞軼事

當初,潼關戰敗時,王思禮的馬中箭而死,這時有一名騎兵張光晟把自己的馬給了他,王思禮問他的姓名,他沒有告訴就走了。王思禮暗中記住張光晟的相貌,後來多方尋找,但沒有找到。乾元二年(759年),王思禮到河東之後,有人進讒言陷害代州刺史辛雲京,王思禮十分憤怒,辛雲京懼怕,不知道如何辦才好。這時張光晟在辛雲京的部下,就對辛雲京説:“我曾經幫助過王將軍,向來不敢提起這件事的原因,是認為以這件事來取賞是恥辱。現在你有危急,請讓我去見王將軍,一定能為你解除危難。”辛雲京就高興地讓他前去。張光晟謁見王思禮,還沒有説話,就被王思禮一眼認出來,説:“噫!你難道不是我的救命恩人嗎?為什麼這樣晚才見到你呢!”張光晟就把實情告訴王思禮。王思禮十分高興,握着張光晟的手,涕泣嗚咽地説:“我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因為你救我一命的功勞。我一直在尋找你。”於是引張光晟同牀而坐,相約結為兄弟。張光晟藉機談到辛雲京的冤情。王思禮説:“辛雲京罪過也不小,現在為你的情面而饒恕他。”當天,王思禮就提升張光晟為兵馬使,並贈送給他許多錢財以及田地宅第。 [33] 

王思禮家庭成員

父親:王虔威,朔方軍將領,以通曉兵法而聞名。 [2] 

王思禮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 [3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 [35]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二百二十一

王思禮影視形象

1990年電視劇《唐明皇》:於德安飾演王思禮。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王思禮,高麗人,入居營州。父為朔方軍將。思禮習戰鬥,從王忠嗣至河西,與哥舒翰同籍麾下。翰為隴右節度使,思禮與中郎將周佖事翰,以功授右衞將軍、關西兵馬使。
  • 2.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父虔威,為朔方軍將,以習戰聞。思禮少習戎旅,隨節度使王忠嗣至河西,與哥舒翰對為押衙。及翰為隴右節度使,思禮與中郎周泌為翰押衙,以拔石堡城功,除右金吾衞將軍,充關西兵馬使,兼河源軍使。
  • 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初,高麗人王思禮與翰俱為押牙,事王忠嗣。翰為節度使,思禮為兵馬使兼河源軍使。
  • 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十一載,加雲麾將軍。
  • 5.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翰擊九曲,思禮後期;翰將斬之,既而復召釋之。思禮徐曰:“斬則遂斬,復召何為!”
  • 6.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十二載,翰徵九曲,思禮後期,欲引斬之,續使命釋之。思禮徐言曰:“斬則斬,卻喚何物?”諸將皆壯之。
  • 7.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從討九曲,後期當斬,臨刑,翰釋之,思禮徐曰:“死固分也,何復貸為?”諸將壯之。
  • 8.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十三年,吐蕃蘇毗王款塞,詔翰至磨環川應接之。思禮墜馬損腳,翰謂中使李大宜曰:“思禮既損腳,更欲何之?”
  • 9.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天寶十三載,吐谷渾蘇毘王款附,詔翰至磨環川應接,思禮墜馬,蹇甚。翰謂監軍李文宜曰:“思禮跛足,尚欲何之?”
  • 1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哥舒翰亦為其部將論功,敕以隴右十將、特進、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歸仁為驃騎大將軍,河源軍使王思禮加特進,臨洮太守成如璆、討擊副使范陽魯炅、皋蘭府都督渾惟明並加雲麾將軍,隴右討擊副使郭英乂為左羽林將軍。
  • 11.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十四載六月,加金城太守。祿山反,哥舒翰為元帥,奏思禮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太常卿同正員,充元帥府馬軍都將,每事獨與思禮決之。
  • 1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俄加金城郡太守。安祿山反,翰為元帥,奏思禮赴軍,玄宗曰:“河、隴精鋭,悉在潼關,吐蕃有釁,唯倚思禮耳。”翰固請,乃兼太常卿,充元帥府馬軍都將,翰委以軍事。
  • 1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翰病,不能治事,悉以軍政委田良丘;良丘復不敢專決,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二人爭長,無所統一。
  • 1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十五載二月,思禮白翰謀殺安思順父元貞,於紙隔上密語翰,請抗表誅楊國忠,翰不應。復請以三十騎劫之,橫馱來潼關殺之,翰曰:“此乃翰反,何預祿山事。”六月,潼關失守,思禮西赴行在,至安化郡。思禮與呂崇賁、李承光並引於纛下,責以不能堅守,並從軍令。或救之可收後效,遂斬承光而釋思禮、崇賁,與房琯為副使。便橋之戰又不利,除為關內節度使。
  • 15.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密勸翰表誅楊國忠,翰不應;復請以三十騎劫至潼關殺之,翰曰:“此乃吾反,何與祿山事?”潼關失守,思禮與呂崇賁、李承光同走行在,肅宗責不堅守,引至纛下將斬之。宰相房琯諫,以為可收後效,遂獨斬承光,赦思禮等。尋副房琯戰便橋,不利,更為關內行營節度、河西隴右伊西行營兵馬使………
  •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關內節度使王思禮軍武功,兵馬使郭英乂軍東原,王難得軍西原。丁酉,安守忠等寇武功,郭英乂戰不利,矢貫其頤而走;王難得望之不救,亦走;思禮退軍扶風。賊遊兵至大和關,去鳳翔五十里,鳳翔大駭,戒嚴。
  • 17.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尋遣守武功。賊將安守忠及李歸仁、安泰清來戰,思禮以其眾退守扶風。賊兵分至大和關,去鳳翔五十里。王師大駭,鳳翔戒嚴,中官及朝官皆出其孥,上使左右巡御史虞候書其名,乃止。遂命司徒郭子儀以朔方之眾擊之而退。
  • 18.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守武功。賊安守忠來戰,思禮退保扶風。賊分兵略大和關,去鳳翔五十里,李光進戰未利,行在戒嚴,從官潛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識其姓名,眾稍稍止。命郭子儀以朔方兵擊之。
  • 19.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至德二年九月,思禮從元帥廣平王收西京,既破賊,思禮領兵先入景清宮。又從子儀戰陝城、曲沃、新店,賊軍繼敗,收東京。思禮又於絳郡破賊六千餘眾,器械山積,牛馬萬計。遷户部尚書、霍國公,食實封三百户。
  • 20.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長安平,思禮先入清宮;收東京,戰數有功。遷兵部尚書,封霍國公,食實户五百。尋兼潞、沁等州節度。
  • 2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夏,四月,庚子,澤潞節度使王思禮破史思明將楊旻於潞城東。
  • 2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乾元元年,總關中、潞州行營兵三萬、騎八千,與子儀圍賊相州,軍潰,惟李光弼、思禮完軍還。尋破史思明別將萬餘眾於直千嶺。光弼徙河陽,代為河東節度副大使。
  • 23.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丁亥,以潞沁節度使王思禮兼太原尹,充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
  • 2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乾元二年,與子儀等九節度圍安慶緒於相州。思禮領關內及潞府行營步卒三萬、馬軍八千,大軍潰,唯思禮與李光弼兩軍獨全。及光弼鎮河陽,制以思禮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兼御史大夫,貯軍糧百萬,器械精鋭。
  • 25.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在太原,器甲完精,儲粟至百萬斛雲。
  • 26.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尋加守司空。自武德已來,三公不居宰輔,唯思禮而已。
  • 27.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來,三公不居宰輔,唯思禮而已。
  •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閏月,丁卯,加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為司空。自武德以來,思禮始不為宰相而拜三公。
  • 29.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二年,薨,贈太尉,諡曰武烈。
  • 30.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上元二年四月,以疾薨,輟朝一日,贈太尉,諡曰武烈,命鴻臚卿監護喪事。
  • 31.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思禮善守計,短攻戰。然持法嚴整,士不敢犯。
  • 32.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思禮長於支計,短於用兵,然立法嚴整,士卒不敢犯,時議稱之。
  • 33.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初,潼關之敗,思禮馬中矢而斃,有騎卒盩厔張光晟下馬授之,問其姓名,不告而去。思禮陰識其狀貌,求之不獲。及至河東,或譖代州刺史河西辛雲京,思禮怒之,雲京懼,不知所出。光晟時在雲京麾下,曰:“光晟嘗有德於王公,從來不敢言者,恥以此取賞耳。今使君有急,光晟請往見王公,必為使君解之。”雲京喜,即遣之。光晟謁思禮,未及言,思禮識之,曰:“噫!子非吾故人乎?何相見之晚邪!”光晟以實告,思禮大喜,執其手,流涕曰:“吾之有今日,皆子力也,吾求子久矣。”引與同榻坐,約為兄弟。光晟因從容言云京之冤。思禮曰:“雲京過亦不細,今日特為故人舍之。”即日擢光晟為兵馬使,贈金帛田宅甚厚。
  • 3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28]
  • 35.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28]
  • 36.    李德義,於汝波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編,中國將師名錄,遠古至唐代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02.第388-389頁
  • 37.    《羣書治要續編》編輯委員會編;郝時晉,梁光玉,蕭祥劍主編,羣書治要續編,全注全譯,2[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01.第42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