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思治

鎖定
王思治(1929年8月22日—2012年3月13日 [4]  ),男,漢族,四川省自貢市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
1949年入華西大學哲史系學習,1952年轉入四川大學歷史系,1953年畢業。此後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教研室讀研究生,1956年2月提前畢業,留校任教。1980年任副教授,1983年晉升為教授,1986年5月任博士生導師。王思治曾任《教學與研究》副主編,清史研究所人物研究室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5] 
上世紀50年代,他主要致力於兩漢社會性質研究,通過翔實的歷史資料證明兩漢時期存在着大量奴隸,奴隸勞動仍是當時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成為魏晉封建説的重要代表人物。進入80年代以後,他將研究重點轉入清代歷史,明確提出要將明清之際的中國歷史置於世界範圍來考察。 [4] 
他對清代政治史、社會史、中外關係史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完成了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為開闢新時期清史研究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他對農民戰爭、清官政治、史學理論等問題,也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王思治先生還曾參與《歷史研究》雜誌的編輯工作。 [4] 
中文名
王思治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9年8月22日 [4] 
逝世日期
2012年3月13日 [4] 
畢業院校
四川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職    業
歷史學家
代表作品
《清史論稿》《康熙事典》

王思治人物生平

1949年考入華西大學哲史系,1952年轉入四川大學歷史系,師從徐中舒、繆鉞、蒙文通等。 [1] 
195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班,並留校任教。
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生導師。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清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學術帶頭人。
1989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進行學術訪問、講學與交流。
1996年至1998年,被聘為香港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1999年8月退休。
2005年9月,被中國人民大學授予“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現任“東方史學文庫”學術評審委員會委員、《明清論叢》編委,參與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學術工作。 在古史分期、兩漢社會性質、清史上均有深入研究,是兩漢奴隸社會説和魏晉封建論的代表者。 [2] 
2012年3月13日14時4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王思治研究領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王思治先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先秦兩漢史的研究工作,兩漢社會性質問題是其研究重點。當時,在被稱為“五朵金花”之一的“古代史分期問題”上,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相互爭鳴,即西周封建説、戰國封建説、魏晉封建説。還是在校研究生的王思治先生就積極參與討論,與前輩學者展開學術爭鳴,是兩漢奴隸社會説和魏晉封建論的代表者,其論文在當時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魏晉封建説”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分期説中較有代表性的學説之一。此外,他還參與了“農民戰爭”、“歷史人物評價”和“清官”等諸多問題的討論,其觀點曾備受學界關注,產生了重要影響。 [3] 
進入70年代後,王思治先生將研究重點轉向清代歷史,完成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和專著。特別是關於清前期歷史地位的評價,是清史研究領域非常重要的學術問題,直接關係到對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和現象的認識。過去,由於人們過分強調清朝政權的民族壓迫性質,對其許多帶有積極意義的政策和措施視而不見,難免得出一些失之偏頗的結論。王先生主張應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客觀地評價清代歷史,並從世界歷史的範圍來觀察説明明清之際的歷史。他認為清王朝在結束分裂惡戰的局面、加強國家統一等問題上作出的歷史貢獻,是以往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擬的,它對抵禦西方早期殖民主義的侵略也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他強調這應該是我們評價清前期歷史地位的基點之一。這一觀點,目前已成為多數清史學者的共識。此外,在清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皇位繼承製度、宗族制度、明清戰爭、承德避暑山莊、國家統一問題、明清文字獄、乾隆後期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清代中俄關系、兩淮鹽商的盛衰、歷史人物評價等諸多重要問題上,王思治先生都有精深的研究和討論,建樹頗豐。 [3] 

王思治人物評價

王思治先生不僅是學問精深的大學者,也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教育家。在執教的40餘年中,王先生重視教書育人,培養出不少史學英才。他對碩士、博士研究生精心指導,因材施教,對青年教師積極扶持,勤於指點,深得年輕學者的尊敬。他在這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績,受到學界同仁的高度評價。 [1]  ——朱誠如

王思治主要著作

王思治主編

《清史論稿》,《清代通史》康熙朝(主編及撰稿人之一),《康熙事典》(合著),《康熙大帝》,《承德避暑山莊與外八廟》(以上三書在台灣出版),《兩漢社會性質問題及其他》,《人類史》第5卷之《16—18世紀的中國》(本書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組織各國專家撰寫本國部分,本卷主編是牛津大學Peter Burke教授),《清代人物傳稿》第一、三、五、八卷(主編及撰稿人之一),《王思治自選集》(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名家文叢”之一)。

王思治論文

《關於兩漢社會性質問題的探討》(《歷史研究》1955年第1期),(《歷史研究》1956年第9期),
《再論漢代是奴隸社會》(《歷史研究》1956年第9期),
《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分歧的原因何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5期),這些文章均是兩漢奴隸社會論的代表文章。

王思治所獲榮譽

論著曾獲北京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二等獎,教育部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