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忠雁

鎖定
王忠雁,1965年生於安徽,現居北京,2000年在北京創辦王忠雁工作室 [1]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九三學社社員、 [3]  九三中央書畫院院委委員、 [4]  中國美術家“江山行”畫家組主持畫家。
中文名
王忠雁
出生日期
1965年
出生地
安徽省淮南市
代表作品
《滴翠松梢雨》等
職    務
九三中央書畫院院委委員 [4] 

王忠雁藝術成就

多年來先後在北京、上海、南京、大連、南寧、鄭州、揚州、西安、安寧、福州、哈爾濱烏魯木齊、香港、台灣、日本及美國等地舉辦展覽,出版專集數十部。數百幅作品發表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美術》、《國畫家》、《中國書畫社》、《美術報》、《中國畫家》等報刊,十餘次入選國家級大型美展,多次獲獎。作品被中央黨校、全國政協、釣魚台國賓館、中國文物基金會等機構及國外人士收藏。

王忠雁藝術年表

1996年作品獲首屆全國扇子藝術大展優秀獎;
2002年作品入選中國美協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3年作品入選中國美協“金彩獎”全國美展;獲2003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
2004年作品入選首次第七屆全國中國畫名家巡迴展;
2005年作品入選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6年作品入選首屆全國中國畫名家巡迴展、200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長征勝利70週年全國中國畫展,獲中國美協走進張家界採風作品優秀獎。
2007年作品入選第四屆中國美協會員精品展、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08年作品入選改革開放30週年全國書畫邀請展,‘迎奧運’中國書畫名家邀請展,首屆當代中國畫學術展;
2009年作品入選慶祝建國60週年全國60名畫家邀請展;
2010年作品入選‘和諧之光’全國書畫名家藝術大展。 [1] 

王忠雁藝術評論

家山四時皆蒼潤
——王忠雁的山水畫
徐恩存
“鄉關何處”,也許是王忠雁山水畫的潛在題旨。因為,在王忠雁的山水作品中透出的都是他對家鄉山水的追憶與遙想,意象之間、筆墨之間無不飽含着濃濃的情思,並最終都指向了他的家山,他的鄉情。
其實,中國山水畫的本質之處,在於它以山水意象符號為載體,承載着人對造化、人對天地、人對自我的追問與思考,並非把創作目光聚焦在某時某地的具體山水之上,而是以感覺為特點,率性抒情或感懷時空空寥廓、宇宙之蒼茫、世事之悠忽……這是因為,中國藝術向以對宇宙人生“靜觀默識”,“意念與大化同流”見長,而一旦對比豁然貫通,便產生了“不容分析、不許推證、當下即是、轉念即非”的頓悟,靈感之下臨於一瞬,內在與外在、精神與物質、超驗與形界即時溝通為一,直到歸於混茫。
王忠雁的山水畫,體現的是由空靈進入充實,由心遠而接近真意的精神性把握方式,並進一步轉換為作品的精神狀態和作品神韻。應該説,從作品來看,王忠雁是屬於“豁然心胸、略無凝滯”、“氣概通流、性靈豁暢”一路的。他用筆、用墨十分性情化和情緒化,頗有“任意揮灑,爛熟於胸”的嫺熟與自然的風度,如皰丁解牛一樣,遊刃有餘。
細讀作品,不難發現,王忠雁自覺把自己的藝術定位在繼承與創新之間,自覺以當代文化語境為參照去審視自己的作品及其意象的。他的山水畫確有“雲峯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之勢與意趣。但王忠雁一掃古人山水之悽清慘淡,人代以激情滿紙、豪氣瀰漫,他用筆迅疾,縱橫揮灑皴擦、點、染、勾、勒,一併展開;在這裏,“筆勢”決定了作品整體的氣勢,即“橫變縱化,故動生焉”,因此,在王忠雁的畫面中,筆墨內含筋力,山石樹木結構松而不亂、緊而不僵,在輕鬆自如中見出開闔聚散,在流暢中不乏沉鬱,且處處生機勃勃,動感十足,作品盡顯出整體的充實與豐滿。
在用筆的嫺熟自如中,始終保持生澀之感,是王忠雁作畫的又一特點。當然,這緣於他對意象表現的獨到領悟和悉心掌握,使他用筆的筆勢、筆法往往在若即若離與有意無意之間得到“寫意式”的呈現,其中,不乏“意到筆不到”、“筆斷意連”的意會之處,使之含蓄、內斂,且不愠不火,流暢自然;上古之畫,求跡簡意淡雅正,今人之畫,更重當今時代精神感受與心理情緒,所此,較古人畫中之清冷、靜謐,多了些衝動、激情和速度,我們在王忠雁山水畫中看到的正是這種變化。
王忠雁在藝術上的變化,實則是對前人即定法度與以驗的突破,但其中,“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的核心與本質,始終未變,因此,在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下,他的變帶來的是——“變古則今,賦彩制形,皆創新意”的筆筆生髮的生機活力,在“畫無定法”的啓示下,他從實踐中確立了自己的筆墨語言與表現方式——粗獷而不粗糙、率性卻不放肆、隨意而不凌亂、看似無序卻一切統歸於有序;也許王忠雁背離了“以書入畫”的古訓,也許在“書畫同源”的結合上尚有距離,但他用筆的直率、真摯,用墨的不拘小節與爽快,都讓人看到他對自然、對生活、對藝術的真誠,人生與藝術在這裏獲得了統一。
而他自出機杼的用筆之法,流露出來是對自然、對生活的直接感受和由衷體驗,當然其中深埋着他對故鄉——“家山”的難以割捨的血緣關係,所以,他才能不厭其煩的描繪並表現着他的“家山”,且每幅作品絕不雷同,各有新意,而且情感飽滿,意象充實,煥發出一種天真、本色的精神氣質。
無疑,這一切在藝術上都是彌足珍貴的。
沒有一顆純淨的心,是不可能表達如此澄澈清明的藝術追求和藝術理想的。也就是説,一個現代畫家面對現實生活的家鄉山水時,他的“因象悟意”是不同於古人的;王忠雁作為當代山水畫家他以現代的人文情懷去面對、回憶與懷念他的“家山時”,他的情感必定是豐富複雜的,這其中飽含着人與自然的交流、溝通與融合,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和諧與生態之美。其實,王忠雁的山水畫,多是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了這樣的心境。有此追求與心境,標誌了畫家心靈的體悟和情感的熾烈,也揭示了當代人返樸歸真、嚮往迴歸自然的心路歷程。
中國美學並不把藝術僅僅作為一種樣式或視覺圖像來看待,而是作為一種對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以及人與文化的關係來看待的;讀王忠雁的山水畫,便感覺到畫家以蒼潤之筆墨營造的家鄉山水,不是一己的狹隘表達,而是大家奉獻的共享的精神家園!
所以,我們在王忠雁的山水作品中,分明感受到的是——人對自然的親近,人對故鄉的思念,而作品正是在這裏由山水轉換為心境,由物質上升為精神的;其中,許多現實中可見的被畫家轉化為不可見的,而許多不可見的被他轉化為可見的,呈現在畫面中。
王忠雁的作品中,隱含了他個人生命與情感的謎題,當這一切化作筆墨、意象時,他便不由自己的“因心造境、以手運心”的進入藝術狀態;所以,他的作品與他的生命情感是一致的,在這種統一中,作品的虛靈無際、脱略形跡,以及荒率蒼茫、氣韻蓬鬆,乃至整體的渾化無痕,抒寫的都是畫家的心境和畫家生活時代的整體心境,這都是王忠雁的獨到之處與可貴之處。以此為起點,王忠雁在“致廣大與盡精微”中,定會達到一個新的藝術境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