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德峯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原教授)

鎖定
王德峯,1956年10月出生於江蘇泰縣,曾任復旦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研室教師及“當代外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美學教研室主任。 [1]  [18] 
王德峯1982年7月於復旦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2年至1987年在上海譯文出版社任哲學譯著編輯。1987年9月起在復旦大學哲學系攻讀哲學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王德峯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當代藝術哲學。 [2-3] 
中文名
王德峯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泰縣
出生日期
1956年10月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哲學
學術代表作
哲學導論
藝術哲學

王德峯人物經歷

1975年至1978年,上海東風有色合金廠工人。
青年時期的王德峯 青年時期的王德峯
1978年至1982年,復旦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生。 [4] 
1982年7月,於復旦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
1982年至1987年,在上海譯文出版社任哲學譯著編輯。
1987年9月起,在復旦大學哲學系攻讀哲學碩士學位。
199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復旦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教師兼美學教研室教師。
1994年至1998年,在復旦大學哲學系攻讀哲學博士學位,於1998年7月獲博士學位。
2005年,晉升為教授 [6] 
2006年,擔任復旦學院副院長。 [7] 
2014年,王德峯任任重書院院長。 [8] 

王德峯主要成就

王德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德峯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及當代藝術哲學等方向的研究。
  • 學術著作
截至2012年7月,王德峯已發表哲學專著兩部(與他人合著)、 譯著兩部。
專著:
作者
作品
出版地
出版社
時間
王德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5] 
王德峯
藝術哲學[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5年 [16] 
王德峯,吳曉明
世界十大思想家[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吳曉明,王德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年
  • 承擔項目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別
研究年限
備註
《法蘭克福學派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發展》
國家教育部重大研究項目
2006-2008年
負責人
《馬克思主義 哲學著作的當代解讀》
國家教育部創新基地研究項目
2007-2009年
負責人
參考資料: [5] 
  • 代表論文
截至2012年7月,王德峯已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1]王德峯,依中國文化精神建設當代國學[J], 復旦學報,2006-03(10)
[2]王德峯,簡論中國文化精神及其在當代復興的可能性[J],哲學研究,2005(5)
[3]王德峯,在存在論境域中領會歷史唯物主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5(8)
[4]王德峯,論中國文化精神與西方資本原則之間的張力[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6)
[5]王德峯,論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的原則高度[J],江蘇社會科學,2005(6)
[6]王德峯,從“生活決定意識”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性質[J],復旦學報,2005(1)
[7]王德峯,論歷史唯物主義的本體論意義[J],學習與探索,2004(1)
[8]王德峯,論法蘭克福學派的現代性批判的馬克思主義方向[J],求是學刊,2004(4)
[9]王德峯,馬克思主義學説與今日中國[J],雲南大學學報,2004(1)
[10]王德峯,在與當代西方哲學的對話中闡發馬克思學説的當代意義[J],浙江社會科學,2004(8)

王德峯人才培養

  • 培養理念
王德峯認為要對大學講台有敬畏之心,要對來大學讀書的青年學子有惜才之心。教師因學生而成其為教師,學生則不必有教師而仍是學生。我們每個人終生都是學生。
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知識的傳授只是教學活動的載體,而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人類形成知識的思想探索過程、學術思考方法、學術問題的來歷和意義傳達給學生,一句話,要把一門學問的內在精神傳達給學生。
對真理的熱情是當一名教師的基本前提。從這種熱情中才產生出嚴謹而不畏艱難的學術態度。教師要身體力行這種態度,才能對學生有示範和榜樣的作用。尊重並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的發表,是當一名好教師的另一個前提。教師不能自以為真理在握。教師的自信應當建立在對自己的研究目標和探索之路的信心上,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入門和立下較高的學問志向。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學生欣賞學問,而不能用某些武斷的結論抑制學生的思考。在學術思考上,學生可以有錯,就像教師也經常有錯一樣。教師對學生唯一必要的嚴格是對學生的學風要求上的嚴格。正是從這種嚴格中才能使學生養成一個真正的學者才會有的那種真誠的謙遜和善於理解他人的人生態度。
在師生之間的關係中,發生着人類文明之精華的傳承,發生着民族命運的承當,發生着在天下關懷中的彼此激勵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在教書中育人,為育人而教書。
王德峯認為大學不應僅僅追求社會精英的培養,而更應該致力於培養能夠擔當民族、擔當天下的脊樑。竺可楨先生説得好,切莫以為來到大學就是為了將來能做工程師、醫生,人們來到大學做學問,應該是為了將來能夠擔當大任、轉移國運。這些話聽起來可能會覺得很沉重,但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有意義,我們必須抓住這份沉重。所以,黑格爾在受邀到柏林大學擔任哲學系主任後的第一次講課上就説,年輕人在大學裏面應當幹什麼?只有一件事情是最重要的——追求真理。
“在藝術當中、在哲學當中,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愉悦,這種愉悦是無可名狀的,它給我們以心靈的充溢和偉大。真正的偉大屬於心靈。” [9] 
  • 培養成果
王德峯自在復旦大學任教以來,在哲學系哲學專業先後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學著作選讀”、 “美學原理”、 “哲學導論”、“藝術:哲學”等本科課程。在復旦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點上講授“《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問題研究”等研究生課程。“哲學導論”獲2004年上海市精品課程。《哲學導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作為“上海市普通高校‘九五’重點教材”出版,並獲得上海市教委的出版資助。該教材獲2001年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教材建設)二等獎。“復旦大學哲學系課程體系改革”獲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王德峯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授予單位
2007年
上海市高校教學名師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2006年
林氏獎教金(二等獎)
林氏獎教金
2004年
復旦大學校長獎
復旦大學
1999年
上海市育才獎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
上海市優秀青年編輯
-
-
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上海市委員會
參考資料: [5]  [10]  [14]  [17] 

王德峯社會任職

王德峯兼任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任重書院院長。 [11] 

王德峯個人生活

  • 酷愛香煙與音樂
如果説哲學是王德峯這一生不可缺少的知己的話,那音樂和煙則是王德峯的另兩位“摯友”。熟知王德峯的人都知道,王德峯喜歡抽煙。在辦公室時,與人交談時,王德峯總是煙不離手。“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不抽煙,思考可以進行,但是進行得不順暢。”
王德峯酷愛西方古典音樂,他説:“音樂不是用頭腦聽的,是用心靈去聽的,跟思考無關。音樂能直達人內心深處,引導我進入另一個世界,去用心領悟一些事情,音樂是屬於精神層面的,是對生命的另一種表達。”“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等,我都喜歡,他們有着不同的音樂風格,正如我們的心靈有堅硬的一面,也有柔軟的時候,所以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家的氣質代表了不同的情緒。” [12] 
  • 珍惜認真生活
對於日常生活,王德峯總是強調珍惜和認真。講到“認真”二字,他便會拿弘一法師作例子。弘一法師樣樣認真,做學生像學生,做老師像老師,做和尚則嚴格地過午不食。他作曲、作畫、作文、吟詩、填詞、冶金石、演戲劇,樣樣認真。説到此時,老師便會引用豐子愷先生在《我的老師李叔同》中的話:“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面又很像個大面。”
  • 關心學生夢想
王老師也十分關心學生們的人生夢想,在宴請弟子們的飯桌上總要詢問一下大家的在校生活和對今後工作的設想。有同學感慨地説:“咱們的導師其實不僅僅是一個關在書齋裏的學者,他對社會現實的瞭解和對民族前景的關注是很深入的。”

王德峯人物評價

王德峯授課風格極富魅力,激情洋溢,見解深刻,深得學生愛戴,被譽為“哲學王子”。(每日甘肅網評)
王德峯教授在復旦大學的學生中間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對待學問的態度上,王老師始終強調學哲學的人“入門須正,境界須高”,嚴謹紮實的學風體現在他的教學和學術研究的方方面面。身教重於言傳,導師的以身作則使學生明白無論是從事學術研究,還是面對今後的人生,都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一生一世盡心”。(復旦大學評)
王德峯提出的馬克思學説、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社會權力(social power)的學説、中國社會科學需要歷史唯物主義啓蒙等,為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下中國社會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13]  (華東理工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