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建民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鎖定
王建民,2008年7月畢業於吉林大學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2008年7月入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社會學系任教,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中文名
王建民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吉林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社會學
職    務
副院長 [1] 
職    稱
教授

王建民人物經歷

2008年7月,博士畢業於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社會學專業。
2008年7月-2010年9月,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社會學系講師。
2010年9月-2019年12月,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
2019年12月至今,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

王建民研究方向

專業方向:理論社會學,網絡社會學
研究興趣:現代性社會理論,中國傳統社會思想,互聯網與社會,文學與社會

王建民獲獎記錄

2021,《西方社會學理論》獲評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
2021,中央財經大學“線上教學師生談”主題徵文教師組一等獎。
2019,中國社會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018,中國社會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18,中央財經大學優秀教師獎。
2014,中央財經大學“滋蘭樹惠”優秀教師獎。
2013,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計劃入選。
2013,中央財經大學“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研究”徵文三等獎。
2013,北京市社工委北京社會建設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集體)。
2011,中央財經大學“教育先鋒”先進個人。
2011,中央財經大學“滋蘭樹惠”優秀教師獎。
2010-2013,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優秀本科生導師”(連續四次)。
2010,中央財經大學“十佳班主任”。

王建民主講課程

西方社會學理論,中國社會思想史,網絡社會學,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研究生)

王建民主要貢獻

學術論文
(一)社會學專業期刊
2023,《公私轉化中的“絜矩之道”——以《三國演義》"關雲長義釋曹操"為例的社會學分析》,《社會學評論》第4期。(與原源合作,第一作者)
2023,《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支教動員機制研究——基於三類典型項目的比較分析》,《社會建設》第2期。(與何鵬合作,第一作者)
2021,《社會學作為總體性社會科學——重識瞿秋白的唯物史觀社會學》,《社會學評論》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21年第9期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1年第9期轉載)。
2020,《貨幣與現代性體驗——對馬克思和齊美爾貨幣理論的初步分析》,《金融與社會》(輯刊)第1輯。
2019,《詩與士人的精神世界——試以王維的生命史和編年史為例的社會學探索》,《社會》2019年第6期。
2019,《找回“社會”的自然和神聖維度——以〈鄉土中國〉為例的文本解讀》,《社會學評論》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9期轉載)。
2017,《個人、學術與國家的關聯——費孝通“江村調查”的學術心態史及其啓示》,《社會學評論》第3期(收入周曉虹、張靜、樂江主編《江村調查與社會科學的中國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2011,《在參與性行動中改變世界——讀費根、薇拉的〈解放社會學〉》,《社會》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3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文摘》2012年第1期轉載)。
2010,《“現代性”的建構與支配——讀羅芙芸〈衞生的現代性〉》,《社會》第3期。
2008,《社會轉型中的象徵二元結構——以農民工羣體為中心的微觀權力分析》,《社會》第2期。
2005,《現代性的主題分化與社會學研究範式整合》,《社會》第5期。
(二)綜合性社科期刊
2023,《元宇宙:社會現實的數字化擴展空間》,《天津社會科學》第2期。
2022,《產業基礎、城鄉一體化與數字鄉村建設類型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第5期。
2022,《數字社會是“監視社會”嗎——數字社會的多維效應及機遇》,《新視野》第1期。
2020,《網絡短視頻的文化符號建構——以“李子柒現象”為例》(與劉見齊合作),《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
2020,《“推”與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社會學本土化視野下的理論與方法論思考》,《天津社會科學》第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20年第5期轉載)。
2020,《平民教育與文化自覺——晏陽初的鄉村建設思想及啓示》,《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教育文摘週報》2021年5月5日以《“新民”與平民教育的由來》為題摘編)。
2019,《學以為己:論作為“生活指南”的社會學》,《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2018,《網絡約束的空間機制》,《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
2017,《從“激情”到“調整”——試論宏觀社會心態的變遷》,《人文雜誌》第6期。
2017,《社會調查與文化自覺——從中國現代學術建構看費孝通的學術轉向》,《河北學刊》第4期。
2017,《“微信人”與網絡化時代的生活風格》,《天津社會科學》第4期。
2017,《轉型期中國網絡社會治理:內涵與主要議題》,《科學社會主義》第3期。
2016,《“網購”與消費社會的支配邏輯》,《新視野》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7年第2期轉載)。
2016,《網絡空間中的差序格局——“眾籌”的社會學研究》(與宋金浩合作),《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
2015,《城鄉關係、鄉土危機與社會重組——費孝通的〈鄉土重建〉及其當代意義》(與張璐合作),《新視野》第2期。
2014,《作為文化轉型過程的社會轉型——以“差序格局”為例的討論》,《學習與探索》第9期。
2013,《互聯網時代的個體自由與孤獨——社會理論的視角》,《天津社會科學》第5期。
2013,《社會轉型中的“己”與“家”——“家醜可以外揚”的社會文化解讀》,《人文雜誌》第9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4年第1期轉載)。
2013,《轉型社會中的個體化與社會團結——中國語境下的個體化議題》,《思想戰線》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3年第5期轉載)。
2012,《“逆向標籤化”背後的社會心態》,《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3年第1期轉載)。
2012,《“逆家長制”是如何產生的》,《江海學刊》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2年第4期轉載)。
2011,《從“道聽途説”到“轉載搜索”——信息獲取方式變遷的時空社會學分析》,《江淮論壇》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2年第1期轉載)。
2010,《“客觀現代性”與“表達現代性”——對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理解》,《江海學刊》第3期。
2010,《空間與等級秩序——齊格蒙特·鮑曼的全球化思想》,《黑龍江社會科學》第2期。
2010,《農民工:流動的城鄉界線》,《經濟體制改革》第3期。
2009,《“去集體化”與“弱組織化”過程中個體安全的尋求》,《思想戰線》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0年第2期轉載)。
2009,《身體與城鄉結構的象徵性界分》,《江海學刊》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9年第5期轉載)。
2009,《社會空間與城鄉結構的象徵性界分》,《學習與實踐》第5期。
2009,《建構什麼樣的道德社會學——讀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道德與文明》第2期。
2008,《話語權力與農民形象的建構——以〈哦,香雪〉和〈陳奐生上城〉為例》(與馬春媛合作),《社會科學論壇》第5期。
2007,《中國社會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矛盾共生》,《社會科學評論》第2期。
2006,《現代社會的建構與反思——西方社會建設理論的來龍去脈》(與劉少傑合作),《學習與探索》第3期。
2006,《場域:“大社會”的終結——對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的一種解讀》,《學習與實踐》第7期。
2006,《傳統老人社會的變遷與終結——對中國鄉土社會的一種解讀》,《重慶社會科學》第7期。
隨筆與短論
2022,《把握文化自覺的三個特質》,《中國社會科學報》9月15日(001)。
2022,《尋回“過去”:保護集體記憶的“社會感”》,《中國社會科學報》4月1日(004)。
2021,《建黨百年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報》9月2日。
2014,《戾氣:社會轉型期的“傷害行為”》,《社會學家茶座》第1輯。
2014,《“第三性別”的身體社會學解讀》,《社會學家茶座》第2輯。
2013,《詩詠西方社會學名家》,《社會學家茶座》第1輯。
2012,《媒體如何認識和引導社會情緒》(訪談,與趙金合作),《青年記者》第4期。
2011,《社會分化——從結構到心態》,《社會學家茶座》第2期。
2011,《想象的征服——網絡民意背後的社會結構》,《社會學家茶座》第4期。
2011,《“遮蔽”與“去蔽”:大學“德育”工作的反思》,《中央財經大學校報》4月6日。
2009,《中國社會新秩序形成的經驗與啓示》,《光明 日報》(理論版)8月18日(新華文摘2009年第10期摘要轉載、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9年第5期轉載)。
2008,《社會空間二元化:“飛機場式”與“火車站式”》,《社會學家茶座》第3期。
2008,《人類社會將步入後工業社會》、《現代社會的各個部分都滲透着麥當勞化原則》,文軍主編《西方社會學經典命題》,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提倡孝道能彌補社會養老的缺口嗎》,《中國社會導刊》第2期。
2007,《幸福感的社會性及其中國語境》,《光明 日報》11月27日(《新華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轉載)。
2006,《現代性在中國:建構與反思》,《光明 日報》9月25日。
2005,《過度消費的社會學批判》(與馬春媛合作),《中國社會導刊》第8期下。
2005,《研究生擴招:“教育麥當勞化”的危機》,《中國社會導刊》第7期下。
出版著作
(一)獨著
2019,《學以為己:社會學與個人成長》,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7,《網絡化時代的個人與社會》,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2,《流動的城鄉界線》,光明 日報出版社。
(二)譯著
2016,《社會學入門》(主譯),喬恩·威特著,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4, 《古典社會學理論》(獨譯),喬治·瑞澤爾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4,《包羅萬象的社會學》(主譯),喬恩·威特著,人民郵電出版社。
(三)副主編
2023,《中國網絡社會研究報告2021》,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1,《中國網絡社會研究報告202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中國網絡社會研究報告2019》,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 The InternetSociety in China: A 2016 Report (Sociology, Media and Journalism in China),Palgrave Macmillan.
2019,《中國網絡社會研究報告201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8,《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17·中國網絡社會的快速發展與治理創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8,《中國網絡社會研究報告201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中國網絡社會研究報告2016》,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中國網絡社會研究報告201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西方經濟社會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中國網絡社會研究報告2014》,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中國網絡社會研究報告2011-201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教學與科研項目
202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研究,子課題“數字鄉村建設行動的理論研究”負責人。
2021,中央財經大學教學方法研究項目:“成為社會學家”:沉浸式教學方法及其應用研究,主持人。
2019,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推己及人——關於差序格局的社會學研究,主持人。
2018,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在線課程項目: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主持人。
2016,中央財經大學教學方法研究項目:西方社會學理論“五步教學法”研究,主持人。
2016,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青年人才資助項目:網絡化條件下北京市民社會心態表達研究,主持人。
2016,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網絡化條件下北京市民社會心態表達研究,主持人。
2015,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網絡社會的結構變遷與演化趨勢研究,子課題“網絡社會變遷的理論研究”負責人。
2013,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計劃資助項目:“燕京學派”的學術貢獻及其對新時期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啓,,主持人。
2009,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績效政體與典型市場的建構——改革以來市場秩序形成的個案研究,主持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