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建昭

(伊陽縣西南區原區長)

鎖定
王建昭(1880~1929),字伯銘,原籍靳村鄉河西村,後遷上店。王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從師讀書,略通詩文。1913年,任伊陽縣西南區區長,1914年任伊陽縣保衞團團總。1929年9月,楊德廉、喬子榮、葉老六等杆眾3000多人,從嵩縣入伊境與王建昭民團發生遭遇戰,王在杏樹嘴東坡,用望遠鏡向布嶺眺望,被對方冷槍擊斃。死年49歲。 [1] 
中文名
王建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29年
王建昭(1880~1929),字伯銘,原籍靳村鄉河西村,後遷上店。王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從師讀書,略通詩文。清末民初,軍閥混戰,“匪杆“蜂起,嵩伊一帶尤甚。宣統三年(1911年),王入縣巡警教練所學習,畢業後任該所教練員。是年夏,王返里,在靳村一帶聚集壯丁操辦地主團練,進行“剿匪“。與白朗、杜其賓、高登魁等轉戰於付店、王坪一帶。並受伊陽縣知事李麟閣委任,在伊陽縣西南地區倡辦“守望社“,自任頭領。先後在伊嵩邊境多次擊費“杆夥”,受到河南督軍褒獎,1913年,任伊陽縣西南區區長,1914年任伊陽縣保衞團團總。是年12月,入河南將校講習所學習,畢業後,先後任伊陽縣鎮署穭查官和伊陽縣巡緝隊領官。1920年辭職返鄉後,復組織民團在嵩伊一帶“剿匪“。1921年9月,伊陽知事鄭國翰任王為伊陽民團統帶。1922年9月,河洛道尹任王為伊,魯、汝、寶、嵩五縣臨時剿匪總指揮及伊陽武裝警備隊隊長。
1923年農曆三月初四,“杆首“姜明玉部下李悦、霍秋和、張建榮等率“杆眾“攻佔三屯,王率民團往擊,激戰有時,攻人寨內,會合三屯民團黃毓泰部與“杆眾“巷戰。“杆首“張建榮因眾寡不抵,退至西南隅,王許以繳槍不殺並授給官職等條件進行誘降,李悦、張建榮當即下令繳械,待“杆眾“手無寸鐵時,王即命部下將投降“杆眾“全部驅至三屯關帝廟內嚴加關押,將李悦、張建榮等大小“杆首”十餘人綁送縣城,殺害於城西門外。翌日晨,把其餘“匪眾”二百一十七人全部背縛,驅至三屯東門外,盡皆殺死。當時“鮮血流淌,淙淙有聲,橫屍壘壘,目不忍睹”。王因“殺匪“有功,未幾,河洛道尹晉升王建昭為伊,汝,魯、寶、嵩五縣民團總指揮。1926年陝潼護軍使張治公委任王為第九混成旅旅長。是年冬,鎮嵩軍在陝潰敗東退,有三十餘名潰兵路過柏樹,王派人攔截,奪其槍支乘夜將三十餘人殺於上店東門外亂葬墳中。
1927年,王猜忌部下團長趙元合與其抗衡,辭去旅長職務,擇劣次人槍繳趙,由趙率領赴魯山一帶“剿匪”(趙在魯山為建國豫軍收編),王保存一定實力,仍據上店,操縱一方。1929年初秋,王為擴張權勢,左右縣城大局,暗中密謀,先差人聯繫“杆首”聶治安,令其佯打縣城,然後王出兵迎擊,使聶部敗退。王即可以收復縣城之功提高聲望,震懾縣城紳士。哪知所送密信為“杆首”邢玉醜截獲,邢遂聯絡範龍章等乘機連夜攻打伊陽縣城。結果王弄假成真,縣城被邢玉醜部攻克。城防營長王凌雲與“匪杆”奮戰,身受重傷,潰敗退出縣城,邢玉醜、範龍章率“杆眾“佔據縣城達三個月之久。1929年9月,楊德廉、喬子榮、葉老六等杆眾3000多人,從嵩縣入伊境與王建昭民團發生遭遇戰,王在杏樹嘴東坡,用望遠鏡向布嶺眺望,被對方冷槍擊斃。死年49歲。 [1] 
參考資料
  • 1.    汝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汝陽縣誌[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5.06.第6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