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幼安

鎖定
王幼安,又名王宏文,1896年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鄉項家衝一箇中農家庭。 [1] 
中文名
王幼安
別    名
王宏文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28年2月17日
畢業院校
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出生地
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鄉項家衝
性    別

王幼安人物簡介

王幼安(1896-1928),又名王宏文,乘馬崗區項家沖人。1918年,王幼安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師範。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王幼安接觸革命思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共領導人董必武、陳潭秋等加強對省一師的宣傳和組織工作。王幼安深受這一革命環境薰陶,投身學生運動,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1922年加入共產黨。次年春畢業回麻城,任縣立高等小學國文教員。王幼安秘密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組織青年閲讀《新青年》、《湘江評論》、《武漢星期評論》等進步書刊和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小冊子。經常鼓勵學生參加反帝、反封鬥爭,組織青年討論,探求祖國前途。李培文、王樹聲等反對教會學校無理開除學生,大鬧洋教堂。學校要開除李、王兩學生學籍。王幼安即組織發動全校罷課,迫使學校取消開除李、王學籍的決定。寒暑假中,王幼安利用這一機會,做宣傳發動農民羣眾的工作。一次借給一貧苦農民看病之機,説:“現今我們中國,外受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內遭大小軍閥的黑暗統治,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革命不得了哇!”又説:“只要大家同心協力,革命定會成功的”。1925年初,王幼安離開麻城,曾在應城法院作過短期職員,隨後至武昌省第五小學任教,此間,王幼安自編教材,利用課堂陣地,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當年暑假,董必武召集在漢麻城籍中共黨員成立麻城工作組,王幼安任組長。中共麻城特別支部成立,王幼安任書記。1926年遵照上級指示,王幼安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次年,受命作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特派員返回故鄉,兼任縣教育局長。中共麻城縣委成立,王幼安任委員。其時正值“黃麻起義”前夜,極需武器,武裝農民自衞軍。王幼安通過上層關係,幾經周折,從國民黨駐軍盂團長那裏弄到10支步槍,10套軍服和一批彈藥。然後,由10名自衞軍隊員偽裝賣柴入城,換上國民黨軍裝,拿上王幼安弄來的通行證,安全出城。12月8日,王幼安又千萬百計從宋埠的國民黨駐軍中,搞到一批槍支彈藥。王幼安將這批武器裝入棺內,正待啓運不幸被捕。王幼安於獄中受盡折磨,至死不屈,寫詩百餘首,就義時,年僅32歲。 [2] 

王幼安人物生平

王幼安,又名王宏文,1896年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鄉項家衝一箇中農家庭。他上有祖父母、伯父母和雙親,下有兩個同胞兄弟和堂兄弟姊妹五人。祖父教私塾,授業之餘行醫;父親和伯父種田、磨粉、做點小生意,日子過得倒也紅紅火火。 [3] 
王幼安從小在家念私塾,後就讀於麻城縣高等小學。1919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這裏,王幼安深受董必武思想影響,積極投入學生運動,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後,學校革命空氣更加濃厚。王幼安跟同學們一起上街參加示威遊行、散發革命傳單,反對列強侵略,抗議軍閥壓迫,聲援工人罷工,在革命鬥爭中,他逐漸接受了新的思潮和革命思想。
1923年,王幼安從省一師範畢業,回到故鄉麻城縣高等小學任國文教員。當時,麻城高等小學名義上雖是公辦的新型學校,但實際上掌管教育大權的還是一些前清的“遺老”。校長、文史教師,也大多數是貢生、舉人或秀才,他們繼續用封建思想教育學生。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王幼安秘密組織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組織進步師生閲讀《新青年》、《湘江評論》、《武漢星期評論》等書刊和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小冊子,使一大批有志青年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他還經常結合課文,講述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瓜分史,反動軍閥的禍國殃民罪行,中國人民的深重災難;組織學生們討論,探求祖國命運和前途。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學校出現了蔡濟璜、劉文蔚、桂步蟾、徐其虛、王樹聲等一批傾向革命的進步學生。
1924年,隨着國共合作的建立,全國此起彼伏的反帝鬥爭怒潮也波及到了麻城。這期間,王幼安以興奮的心情,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由省城進步學生團體派來的宣傳隊。同時,他也鼓勵自己的學生蔡濟璜劉文蔚、王樹聲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鬥爭。他曾帶領同學們走上街頭,抵制日貨,推動了麻城反帝愛國鬥爭的開展。
當時,麻城除了公辦的高等小學外,還有外國天主教堂附設的男女小學各一所。有一個家境貧寒又渴望讀書的學生,被迫入了教。他入學後,專心攻讀,有時忘記了“作禮拜”,主持教務的外國傳教士就藉口把這位學生開除了。消息傳到縣高等小學,全校師生譁然,推選王樹聲等作代表找傳教士評理。誰知,當地官府與傳教士狼狽為奸,不但不聽他們申辯,還下令縣高等小學開除帶頭鬧事的王樹聲。王幼安得知後,急忙找進步師生商量對策。大家討論了半天,覺得沒有其他辦法,只有再組織一批師生去同縣府官員論理,他們很快就組織了上百名師生,浩浩蕩蕩地趕到了縣府。王幼安挺身而出與官府交涉,師生們也在一旁助威。在師生們的強烈要求下,官府不得不收回開除王樹聲的成命。
1925年,王幼安離開麻城,到武昌省立第五小學任教,在此期間,加入了共產黨,並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他站在小小的講台上,聲情並茂地向學生們灌輸革命思想。他經常針對現實,自編一些切中時弊的教材,向學生講授,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1927年,王幼安以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特派員的身份重返故鄉,擔任了麻城縣教育局長,並任中共麻城縣委委員。省黨部特派員的特殊身份,給他的工作增添了許多便利。當時,黃麻起義農民自衞軍急需搞到一批武器、彈藥。王幼安利用縣教育局長的身份,通過上層關係,從當地國民黨駐軍孟團長手裏弄到10支步槍,10套軍裝和一批彈藥。得到王幼安的通知,農民自衞軍立即派人進了城。次日拂曉,10名農民自衞軍換上國民黨軍裝,拿着王幼安弄到的武器和通行證,以“清剿”為名,大大方方地出了縣城。
同年12月5日,敵人對剛剛解放21天的黃安縣城實施突然襲擊。霎時,黃麻城鄉腥風血雨,無數革命者倒在敵人的屠刀下,農民自衞軍損失慘重。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重建農民自衞隊的武裝。王幼安又從駐宋埠國民黨軍隊中搞到一批槍支彈藥。12月8日,王幼安將這些武器裝進棺材,經過一番喬裝打扮後,就朝縣農民自衞軍駐地進發了。由於叛徒告密,他們遭到了國民黨軍隊攔截,連人帶槍全部落入敵手。在獄中,任憑敵人軟硬兼施,王幼安都威武不屈。他曾寫了一百餘首新詩,鞭撻黑暗,歌頌光明。就在犧牲前夕,他還寫下:“馬列思潮沁腦骸,軍閥兇殘攫我來,世界工農全秉政,甘心直上斷頭台”的詩句,表達了自己為革命獻身的大無畏氣概。
1928年2月17日,大別山的優秀兒子,32歲的王幼安高唱《國際歌》,高呼“共產黨萬歲”,在麻城宋埠幹沙河畔壯烈就義。 [1]  [4] 

王幼安人物事蹟

王幼安,又名宏文,麻城縣人,1896年誕生在大別山區項家衝一個人口眾多的家庭。他上有祖父母、伯父母和雙親,下有同胞兄弟兩人和同堂兄弟姊妹五人。他們家有田二十多畝,房二十多間。祖父教私塾兼行醫,父親和伯父種田、磨粉、做點小生意,在那貧瘠的山鄉已算比較富裕的人家了。
王幼安從小在家鄉念私塾,後就讀於麻城縣高等小學,畢業後考入武昌湖北省立第一師範。王幼安在省立一師的五年學習期間是他的思想和生活的一個轉折點。在這裏,他經歷了“五四”運動的革命風暴,聆聽了董必武的教誨,他不但學習了許多史地、外文和數理化等現代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接觸了不少新的思潮和革命思想。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後,董必武、陳潭秋等加強對省一師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學校的進步空氣更加濃厚。王幼安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積極投身到學生運動中去。他跟同學們一道上街遊行示威、散發傳單,反對列強侵略,抗議軍閥壓迫,聲援工人罷工……在鬥爭中,他逐漸認清了現實的黑暗。1923年,他從師範畢業,即受聘返回故鄉母校——麻城縣高等小學任教。他決心以自己敬愛的導師董必武為榜樣,培養、教育更多新的一代。
當時,麻城高等小學名義上雖是公辦的新型學校,實際掌管教育大權的還是一些前清的“遺老”。校長、文史教師,大多都是翰林,貢生,舉人,秀才出身,開口“子曰”,閉口“詩云”;數理、外語不過是個點綴。王幼安和省一師一位姓劉的畢業生的到來,宛若一股清新的春風,吹進了死氣沉沉的校園,他倆分別擔任了國文和英文教師,講課內容新穎、教法生動活潑,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王幼安講課善於密切聯繫社會現實。他常結合課文,講述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瓜分,反動軍閥的禍國殃民,中國人民的深重災難……每每聲淚俱下,激起全班同學的悲憤。他家裏收藏了《共產黨宣言》、《新青年》、《湘江評論》、《武漢星期評論》等進步書刊,還秘密組織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傾向進步的師生,經常被吸引到他的書房裏,學習革命理論,探討祖國前途。蔡濟璜、劉文蔚、桂步蟾、徐其虛、王樹聲等等,當年都是團結在王幼安老師周圍的一批先進學生。
王幼安還利用寒暑假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不辭辛勞地奔走呼號在勞苦羣眾之中。他曾跟祖父學過中醫,醫道精通,此時,診療成了他接近羣眾的一個最好“法寶”。他這個醫生與眾不同:窮人請看病,他去得飛快,甚至不請自到;富人請看病,他則藉故推託,一口謝絕。他的家鄉乘馬崗石糟衝有一個叫王繼澤的農民,貧病交加,悲觀失望,終日唉聲嘆氣。王幼安聞訊後,主動登門為他診病,同他談心。從窮人的患病,談到大眾的疾苦;從國家的局勢,談到羣眾必須起來革命等問題。王幼安語重心長地説。“現今我們中國外受帝國主義的野蠻欺凌,內遭大小軍閥的黑暗統治,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不革命不得了哇!所以,窮人也不能光為自己一家的日子難過發愁,還要往大處遠處想想,將來革命成功了,田地自然不愁了。只要大家同心協力,革命一定會成功的……”王幼安的這番開導,再加上開的藥方,不僅治癒了王繼澤的疾病,也提高了他的思想覺悟,使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1924年前後,隨着國共合作的建立,全國此起彼伏的反帝鬥爭怒潮也波及到了麻城。這期間,王幼安常以興奮的心情,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由省城進步學生團體派來的宣傳隊。同時,他也鼓勵自己的學生蔡濟璜,劉文蔚、王樹聲等帶領同學,走上街頭,聯合工農,抵制日貨。其中最驚動四鄉的,是他支持王樹聲等大反外國教堂。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的麻城,除了公辦的高等小學外,還有外國天主教堂附設的男女小學各一所,教會學校打着“為中國人開辦”的招牌,免收學雜費;但有個先決的苛刻條件,凡要求入學的必須信奉他們的宗教。有一個家境貧寒又渴望讀書的學生,被迫入了教。可由於他太專心功課,偶爾忘記了“作禮拜”,主持校務的外國傳教士就藉口這個學生對上帝不誠,把他開除了。消息傳到了縣高等小學,全校師生譁然,公推王樹聲等作代表,找傳教士論理。那傳教士蠻橫之極,出口不遜。王樹聲等忍無可忍,同他進行了面對面的鬥爭,戳穿了帝國主義分子假傳教之名,行麻醉、毒害中國人民之實的鬼把戲。當地官府與傳教士狼狽為奸,竟下令縣高等小學開除帶頭鬧事的王樹聲。王幼安挺身而出率進步師生和縣府官員論爭,駁得他們理屈詞窮,最後不得不收回開除王樹聲的成命。
然而,麻城縣的反動勢力卻容不得王幼安開展進步活動。1925年初,他被迫離開了故鄉。應友人之邀,在應城縣法院任過短期的小職員,隨即又到武昌省立第五小學任教。也就在這個時期,他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又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民黨)。在第五小學,王幼安仍任國文教員,他以董必武過去教他們國文課時,常自編一些針對現實、切中時弊的教材,激發同學們反帝反封的愛國熱情的作法為榜樣,也不斷自編一些時事教材,或在課堂,或在課下向學生講授。比如,為紀念“國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他曾編過一首揭露帝國主義妄圖鯨吞我國的兒歌。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首先向革命開刀了。緊接着駐防宜昌的獨立十四師師長夏鬥寅叛亂,直逼武漢。麻城亡命在外的土豪劣紳,與其遙相呼應,勾結河南的反動紅槍會殺回老家,製造了震驚全國的血腥慘案……就在這緊急時刻,王幼安受命作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的特派員重返故鄉,兼麻城縣政府教育局長,並任中共麻城縣委委員。王幼安原先的學生蔡濟璜、劉文蔚、王樹聲、徐其虛等都是中共麻城縣委的核心領導成員,並分別掌握着國民黨麻城縣黨部、縣政府和縣農民自衞軍的部分領導大權。他們團結一心、依靠羣眾,先後粉碎了夏鬥寅殘部對麻城的竄犯,擊退了逃亡在外的土豪劣紳發動的大規模反攻倒算,頂住了“七一五”汪精衞掀起的反革命逆流。
在平息反動紅槍會和土豪劣紳的反撲中,麻城縣革命人民痛切體會到槍桿子的極端重要性。中共麻城縣委因勢利導,將戰鬥中湧現出的大批對黨忠誠、鬥爭勇敢的“敢死隊員”組成縣農民自衞軍。但這支部隊的武器多為原始的刀矛,缺乏新式的槍支彈藥。王幼安利用縣教育局長的有利身分,通過上層關係,從當地國民黨駐軍一個姓孟的團長那裏買到了十支步槍,還弄到了十套軍裝和官方護照。隨即王幼安就通知農民自衞軍派人暗暗進城,進城的次日拂曉,自衞軍穿起軍裝,扛起長槍,以“剿匪”為名,大搖大擺地走出了縣城。這十條槍,充實了農民自衞軍的戰鬥力。之後,農民自衞軍又陸續從敵人那裏繳獲了不少武器。在以後的對敵鬥爭中,尤其是在十一月十三日黃麻起義攻打黃安縣城中,這支農民武裝打得相當出色。
1927年底,正值大別山區人民沉沒在黃麻起義勝利的凱歌聲中,麻城人民也準備仿效黃安,奪取本縣政權之際,12月5日,敵人的突然襲擊攻陷了剛剛解放二十一天的黃安縣城。霎時,黃麻城鄉腥風血雨,無數革命者倒在敵人的屠刀之下。王幼安沒有被嚇倒,他繼續堅持鬥爭,巧妙地活動。他從駐宋埠的國民黨軍隊中搞到一批槍支彈藥。12月8日,王幼安將這些武器裝進棺材,運往縣農民自衞軍駐地的途中,由於叛徒告密,被國民黨反動軍隊攔截,他也身陷虎口。
王幼安被捕後,任憑敵人軟硬兼施,始終堅貞不屈。面對鐵窗,他回顧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對自己的哺育,堅信工農必勝,揮毫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篇.1928年2月17日,大別山的優秀兒子,三十二歲的王幼安高唱《國際歌》,在宋埠幹沙河南畔壯烈就義。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