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幹青

(中國革命烈士)

鎖定
王幹青(1890—1949) [1]  ,原名王世禎,別號王翼,化名潛夫,原綿竹五福鄉人(今屬富新鎮),革命烈士。早年追隨孫中山信仰三民主義,“四一二”事變後,積極追隨共產黨,四川臨解放時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成都十二橋 [5] 
1908年考入四川通省師範學堂。1913年被委任古藺縣知事。1917年當選為省議會議員。後曾代表熊克武到廣州商談參加北伐事宜。1926年回四川任國民黨綿竹縣黨部書記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領導綿竹暴動,任行動委員會委員、軍事部副總指揮。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從事統戰工作,曾任劉湘駐延安代表。曾參加組織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11月被捕,同年12月8日在成都外西十二橋就義。 [2] 
中文名
王幹青
別    名
王翼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四川綿竹
出生日期
1890年
逝世日期
1949年12月8日

王幹青人物生平

王幹青參加中國同盟會

王幹青幼年父母雙亡,寄養在叔祖家。他啓蒙於高華院私塾,1906年應縣童生試,次年考入傅春吾創辦的綿竹第一師範學堂。 [1]  1908年,考入四川通省師範學堂(以下簡稱通師)預科。辛亥革命前夕, “通師”是川中革命黨人聚會活動的主要場所,不少從口水留學歸悶的新型知識分子在此執教,大講救國圖強的道理。一些革命進步書刊,如鄒容的《革命軍》、吳玉章在日本辦的《新四川》、梁啓超的《新民叢刊》和《飲冰室文集》等,在同學中廣泛傳閲。在濃厚的愛國主義思想薰。王幹青懷着推翻帝制、創立共和、重振中華的遠大理想,參加了同盟會,成為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 [3] 
1911年升入通省師範本科。1912年暑假,回縣組織“青年體育社”,團結300餘人參加社會活動。1913年黃舒雲任綿竹知縣,與地方劣紳不合,時逢久旱無雨,豪紳慫恿一些人向知縣要水,蜂擁聚哄縣衙,黃派人婉言相勸,並順從民意設壇求雨。但在一些豪紳的煽動下,哄亂仍然不止。黃被迫下令鳴槍警告。不料一子彈回落碰傷農民,劣紳藉機到省控告。黃被撤職監禁。王幹青聞訊去監獄探慰。開庭審判時,王幹青義正辭嚴,將誣告罪行一一指明。審判結果,黃被當場釋放,四名誣告者反坐收監。黃十分感激,並向尹仲錫、趙熙、劉鹹榮、徐子休、方旭等“五老”遊説推薦王。“五老”一致讚譽王是有膽有識之俠義青年,一時王名噪省垣。胡文瀾督川時,用共和黨人鍾正懋出任通省師範校長,王聯合同學抗拒,學校懸牌將王開除。後經尹仲錫、張瀾出面始得復學。 [1] 
1915年於通省師範畢業,經尹仲錫向省長楊滄白推薦,任西城小學校長。省長接見時,面詢四川教育之振興和盜匪猖獗之對策,皆對之有理。經尹仲錫推薦出任古藺縣知事。到任後整頓吏治,平息匪患,深得人心。1917年被選為四川省第一屆議會議員,因主張擁護廣東孫中山先生的護法軍政府,為北洋軍閥支持的四川官僚所不滿而被迫離開省議會。1920年在廣州敬謁孫中山,返川后與郭雲樓等人創辦“中華革命黨”。1922年為川軍石青陽參贊,討伐曹錕、吳佩孚。次年任敍永知事。1924年隨熊克武部赴粵準備參加北伐,由於孫中山北上,川軍被蔣介石解散,熊克武被扣。王因此流寓江浙,在上海接受社會主義學説。次年返川I,提倡勞動,不乘肩輿,粗衣蔬食,摒絕煙酒,潛心學術。1926年王接受重慶國民黨省黨部(左派)指示,回綿竹主辦黨務。黨員猛增至萬,建立了綿竹縣黨部。同時組織“反英反奉大盟”、“滬漢案後援會”、“學生聯合會”等進步團體。1927年5月1日,綿竹駐軍團長曾起戎唆使便衣暴徒、地痞搗毀國民黨綿竹縣黨部,王等10餘人被押。送綿陽孫震師部,後為孫之代參謀長章雨初營救得出。 [1] 

王幹青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夏,王由張秀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受中共川西特委派遣,回綿竹參與發動農民武裝暴動,成立中共外圍組織“怒潮分社”、“新生民導社”,發展黨團員,同時在城鄉建立“學生聯合會”、“工會”、“農民協會”以及“蘇紅之友社”等革命團體,成立農民武裝暴動行動委員會,縣委書記黎冠英任軍事總指揮,王與張民寬任副總指揮。7月4日拂曉,四鄉農民武裝圍攻綿竹縣城,因譚尊五告密,並誘殺了黎冠英、李晏蟠、張民寬等同志,導致震驚川西北的綿竹“七四”農民武裝暴動失敗。王被迫退避什邡,仍秘密到綿竹、安縣清理、鞏固黨組織。1929年為對付叛徒出賣、特務追捕,化名潛夫,隱居什邡羅漢寺,與隆覺和尚同住。後轉道雙流,在彭家場周小樓家辦一私塾,與李筱亭一起借教書暫避。1930年參加“廣漢起義”,失敗後去大邑。1936年受四川省賑濟委員會尹仲錫委託,到川北通江、南江、巴中一帶放賑。 [1] 
“西安事變”後,劉湘願意聯合抗日。經中共黨組織多方活動,及劉湘高級幕僚、王的同鄉同學喬毅夫推薦,由王幹青代表劉湘前往延安聯絡,在延安四個多月中,受到毛澤東主席多次接見。毛主席對川軍決心抗日高度讚賞,並作指示,讓他轉達劉湘。王在返川前夕,毛主席贈與親題全身照,自此延安和成都間的無線電訊得以溝通,1937年9月15日正式收發電訊。次年1月劉湘在武漢病故,毛主席發唁電給王代轉。唁電説劉湘之死:“國家失一棟樑,川軍失一主帥,切望劉湘系統及四川軍政委員顧全大局,堅持抗日”。王將毛主席的意見及時傳達至四川諸當道,對劉湘新喪的謠傳起到平息作用。王回川后,介紹有志青年如楊鳴皋、易誠、王澤豐等到延安抗大和陝北公學學習,同時受黨委託招聘一批機械和印刷工人到延安工作。 [1] 
1939年王出任四川省保甲指導室主任,使該組織成為掩護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活動的據點。曾設車耀先同志創辦的《大聲週刊》編輯部,羅世文、張秀熟、程子鍵等中共四川省委領導人常聚會於此。1940年王受四川賑濟會負責人尹仲錫之聘,回綿竹在城南精忠觀創辦省立第一兒童教養院,收養戰區流離兒童100餘名,租田60畝,實行半耕半讀,養豬種菜,供給自用。他以身作則,每日為廚房挑水運煤。常以岳飛、張栻的愛國思想教育兒童。1942年,受成都慈惠堂理事長張瀾之聘,任普濟堂堂長及培根火柴廠主任。王悉心照料普濟堂數百名孤老食疾;認真管理火柴廠,親自推銷火柴,還到雙流、蒲江、黑竹關採購木材,到樂山辦火柴梗片廠,以保障慈惠堂的經濟收入。1943年的大年初一,他還沿青衣江步行到洪雅查看木材。王十分重視職工的思想教育,常請張瀾為大家講國家大事,請文幼章講國際形勢,請川大、華西大學進步學生為工人開辦夜校,教職工讀書寫字。1945年王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在他的鼓動下,培根火柴厂部分職工參加了成都數幹名大中學校師生、工廠工人舉行的“撕毀協定大遊行”。1949年10月9日王幹青被捕,監禁於成都將軍衙門特委會看守所。12月7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成都西外十二橋。 [1] 

王幹青人物事蹟

1928年4月以後,中共綿竹縣委開始籌組農民暴動行動委員會,由縣委書記黎灌英任主任委員,委員有王幹青(兼軍事副總指揮),張治、丁毅,鐘聲清,史民理、駱顯光等十餘人。在接近暴動前的一段時間,王幹青去廣濟,通過王鶴齋關係弄到人、槍二三十,又從好友向晉侯處得步槍二十多支,在胡光彥處組織了人、槍三十餘。暴動前,行動委員會安排“怒潮社”, “新生民導社”作為暴動主力,擁有武裝力量三四百人,同時,聯合什邡、彭縣、安縣、羅江一帶的哥老會和紅燈教配合響應。當時縣委領導的“工會”、“農協會”、 “學生聯合會”、“兒童團”、“蘇紅之友社”的羣眾有五六百人,亦作了具體行動佈置。臨近暴動時,中共川西特委派來範東浦,賀宇生等十餘人,隨帶手槍十多支,負責軍事指揮。特委決定暴動成功後,即建立“川西北蘇維埃政權”。經過三個月的緊張準備,縣委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報告特委,定於7月4日舉行暴動。7月3日午夜,王幹青、範東浦帶領西南路武裝隊伍,從廣濟出發至土門與胡光彥、劉温如等的隊伍會合,共有人二百餘,槍五十餘,向縣城急進,行至鄧家林税卡時,被駐卡税務稽查員阻攔盤詰,不準通過,王當即開槍將其擊斃,並奪得税卡全部槍支。這支暴動隊伍衝至西門外諸葛廟時,即與埋伏該處的第二十九軍曾啓戎團部隊接火,轉至北門外紅茨藤相持,準備俟東北線的張民寬、黎灌英、李宴蟠帶領暴動隊伍到達後,再會合進攻縣城。當張,黎、李率東北路隊伍至北門外沈家牌坊時,已投靠曾啓戎的漢旺鄉譚尊五派人謊報軍情,誘他們去漢旺商量。張等受騙,以去路已斷,只得暫退漢旺。他們退到漢旺後,立即往晤譚尊五,時譚已接駐軍密令將他們就地處決。譚詭稱漢旺不能久留,要護送三人至別處暫避。黎、張、李中計,遂隨譚之武裝人員向至馬尾的小路急走,行至一棵大酸棗樹下,即被一齊殺害,而王幹青、範東浦率西南路隊伍堅持到拂曉,仍不見東北路隊伍到來,無法攻城,只得在天光大亮前撤回廣濟。這時,趙祝三亦變臉,派人命王幹青等出境。只得遣散隊伍,範東浦隻身回成都,王幹青潛往什邡。當年,可歌可泣的綿竹“七.四”暴動,除死難黎灌英、張民寬,李宴蟠三位中共優秀黨員外,戰死者九人,被捕殺者九人,被俘後送壯丁者十六人,失蹤者十九人。響徹川西的第一聲赤暴,雖然一閃即逝,但它留下的革命火種不會熄滅。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武裝鬥爭之火,在遼闊的川西原野上,一次又一次地愈燒愈烈,這與“七.四”英烈們做出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3] 

王幹青紀念

成都解放後,在二仙庵側建烈士陵園。 [1]  綿竹縣人民又為之起衣冠墓於綿竹南郊“精忠觀”旁,以為紀念。 [4] 
參考資料
  • 1.    德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德陽市志 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927-1928
  • 2.    本辭典編寫組.中國近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28
  • 3.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宣傳部文史委員會.民盟英烈 第1集:內部出版,1988:158-163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綿竹縣委員會.綿竹文史資料選輯 第1輯:內部出版,1982:15
  • 5.    歷史名人  .四川省情網[引用日期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