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小亭

鎖定
王小亭,1900年生於北京,早年任職於英美公司電影部,做了兩年攝影師,是中國人投身於新聞攝影界之鼻祖。1923年,隨美洲探險團赴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考查,歷時兩年多,他“渡漠越嶺,飽受風霜,始得將此地風土名勝,拍成影片。”返滬後,受萬國新聞通訊社的聘請,任該社攝影記者,作美國攝影師範濟時的助手和中文秘書。
中文名
王小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81年3月9日
職    業
攝影師
出生地
北京

王小亭人物生平

他在蒙古和新、藏一帶拍攝的部分照片,發表在《良友畫報》第4期,題為《王海升探險記》。不久,北伐戰爭開始,王又奔赴前線攝影。1929年5月,參加迎櫬宣傳列車攝影隊,從南京到北平,沿途攝取盛大隆重的迎櫬活動。同年,發生蔣馮戰爭,他赴河南前線拍攝了反映這次戰爭的《西北戰事真相》。
後來,王小亭受聘《申報》,任新聞攝影部主任。1931年該報派王小亭、劉碩甫為川邊旅行紀者,到西昌、雪馬屏峨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採訪。“九·一八”事變後,他又到東北錦州前線攝影。察哈爾、綏遠、熱河等地也都留下他的足跡。

王小亭攝影作品

王小亭的攝影作品很多,散見於《良友畫報》《申報》《世界畫報》《時代畫報》《北晨畫刊》《戰事畫刊》等很多種刊物。梁得所主編的《大眾畫報》從創刊號起,連續刊載王小亭的專題攝影《中國遊記》,每期一個專題,其中有《三峽天險》《蜀道難》《貢噶雪山》《男惰女勤之打箭爐(即康定)》《失去的熱河》《北平印象》等,內容博大精粹。至第12期續完。他用對比手法拍攝的《世界最胖女人》,被舉為“新聞攝影佳作”。
淞滬抗戰爆發後,大批難民通過上海南站乘火車返回原籍,8月28日下午2時10分,日軍由2架偵察機引導,6架轟炸機竄至上海南站上空。當時有1800餘人在南站候車,日軍飛機不斷俯衝轟炸,投彈20餘枚,當即炸死難民250餘人,炸傷500餘人,滬杭鐵路交通樞紐毀於一旦。美國赫斯特新聞社的攝影記者王小亭及時趕到現場,他看到一位渾身是血、嚎陶大哭的孩子,隨即用電影攝影機拍攝了這個幼小的倖存者。膠片被美國海軍軍艦送到馬尼拉,又由飛機送往紐約,同年10月4日,《中國娃娃》攝影作品刊登在美國的《生活》雜誌上。美國政府還將這張照片用在紅十字會和國家公債的海報上,並製成明信片散發到全世界各個角落。 [1] 
當年最具影響力的《生活》雜誌讀者有千千萬,再加上其它媒介的傳播,世界上至少有1.36億人看到了王小亭拍攝的“日軍空襲下的上海南站兒童”照片。為此,日本軍國主義感受到來自國際輿論的強大壓力,日本宣傳機構還恬不知恥地辯解道:“王小亭的照片是一張假照片,那個小孩不在車站,是他從外面抱過來的”。事實上,王小亭不但拍攝了幼小的倖存者,還拍攝了孩子的哥哥和他的父母,當時孩子的母親已被炮彈炸死在鐵軌上,被炮彈皮灼傷的孩子就坐在母親屍體的旁邊,孩子的父親為了便於轉移,把孩子抱到站台上後,又為孩子的哥哥包紮頭部上的傷口。就在這時王小亭迅速用攝影機把這一場景記錄下來,緊接着叫來了紅十字救護隊,為灼傷的孩子和他的哥哥做了救治。從事件的整個環境看這一組照片,孩子的全家都在被轟炸的現場,所以説,這張照片真實性沒有問題。1938年6月,美國新聞協會向王小亭頒發獎章,表彰他在戰地攝影上的傑出成就。由此,日本人恨透了王小亭,日本特務機關把王小亭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懸賞通緝照片的作者王小亭,機敏的王小亭在英國政府的保護下,攜家眷順利轉移到香港。 [1] 
抗戰時期部分作品
抗戰時期部分作品(5張)
看了“日軍空襲下的上海南站兒童”這張照片,人們自然而然會想起王小亭,著名新聞攝影記者王小亭一生拍片無數,尤其是他在淞滬抗戰期間拍攝的照片,讓人們銘刻於心。當時這些照片通過媒介傳播出去,使人們看到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和中國軍隊頑強的抵禦能力,以及社會各界民眾支持抗戰的場景,從而增強了全民抗戰的必勝信念。 [1] 

王小亭人物評價

有人在談到怎樣做一個“新聞攝影家”時,指出:“富有新聞知識而攝影技術又復精明,能於最短時間供給照片且具有……新聞攝影十項知識者,方為合格。目下吾國此項人才極缺,萬國通訊社黃海升君則其一也。” 王小亭的出色攝影業績,使他在二十年代即享有盛名。1981年3月9日,王小亭在台北逝世,終年81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