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學路

鎖定
王學路,1967年9月生,男,漢族,河北鉅鹿人。九三學社社員,博士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9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9年),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2015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5年),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6年),中原學者(2021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生物學),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6] 
現任河南大學學術副校長。 [1] 
中文名
王學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67年9月
畢業院校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
主要成就
植物細胞信號轉導研究
油菜素甾醇信號轉導途徑研究
豆科植物生物固氮研究
職    稱
教授
性    別
學    位
博士

王學路人物履歷

1992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獲碩士學位; [6] 
2000年,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獲博士學位;
2001年-2006年,在美國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The Salk Institute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7年4月至2014年6月,任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14年2月,受聘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2019年12月,加入河南大學“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5] 
王學路 王學路
2020年4月,河南大學學術副校長。 [1] 
九三學社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7] 
九三學社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農林專門委員會副主任。 [11] 

王學路任免信息

2020年4月14日,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宣讀了校級領導班子調整的有關文件。經省委組織部研究決定,聘王學路同志為河南大學學術副校長。 [1] 

王學路學術成就

長期從事豆科作物共生固氮、植物激素信號轉導和逆境下植物生長髮育的機制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1)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多重調控機制,包括解析了光誘導的信號調控大豆共生結瘤的機制,闡明瞭大豆中鹽脅迫抑制結瘤的分子機制,發現了大豆與根瘤菌共進化及其調控共生固氮的遺傳和分子機制,大豆根瘤細胞內複製的調控機制等;(2)解析了重要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的信號轉導的精細調控機制,包括受體的抑制和激活,轉錄因子BES1新轉錄本的發現和作為主效轉錄因子的功能,及其調控植物葉片直立性、雄性不育、根表皮細胞命運決定、果柄向性、中胚軸伸長等的遺傳、細胞和分子機制;(3)闡明瞭植物生長髮育適應逆境的機制,包括逆境響應激素脱落酸與油菜素甾醇信號互作抑制植物生長髮育的機制,脱落酸信號通路的調控機制,提出GSK3是脱落酸信號轉導通路的重要元件也是介導逆境和生長髮育的關鍵節點;(4)發現了BES1介導的新激素獨角金內酯信號轉導通路在調控單雙子葉植物分枝中的分子機制。在Science(2篇)、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Developmental Cell(5篇)、PNAS(4篇)等國際知名雜誌發表論文60餘篇,引用五千多次,授權發明專利10項。研究成果“光誘導的信號調控大豆共生結瘤機制”入選教育部202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主持多項國家級科技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聯合重點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國際合作項目、以及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等。 [6] 
長期從事植物遺傳學植物激素信號轉導和逆境下植物生長髮育的機制研究。在Science、Dev. Cell、eLife、 PNAS、Genes & Dev.、Cell Research、Plant Cell、Mol. Plant、Plant Physiology和JXB等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雜誌發表多篇重要論文,已被它引上千次 [2]  。2009年和2015年作為主譯之一,翻譯出版了《植物生理學》國際經典教材的第四版和第五版 [2]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和麪上項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參加國家水稻轉基因專項等。
2021年10月1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刊登王學路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3] 

王學路研究方向

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為主要研究系統,圍繞基礎生物學前沿和綠色農業的重要問題,採用遺傳學、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和微生物學等多學科的方法,揭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互作和共生固氮機制,挖掘豆科作物控制抗逆性和重要農藝性狀的關鍵基因,精準改良豆科作物品種,篩選和推廣高效根瘤菌菌劑等。團隊擁有完善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平台、高效的大豆穩定轉化平台、近千份栽培與野生大豆核心種質GWAS羣體、成熟的生物信息學平台、數百平方米的植物培養室和完善的田間試驗基地等。圍繞“生物固氮與豆科生物學”研究以下主要方向:1. 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互作及其共生固氮的分子機制;2. 豆科作物重要農藝性狀的分子、遺傳和馴化機制;3. 基因編輯以及豆科作物精準設計育種。 [8] 

王學路論文專著

1. Zhengying Cai, Jingjing Liu, Haijiao Wang, Cangjin Yang, Yuxiao Chen, Yongchi Li, Shanjin Pan, Rui Dong, Guiliang Tang, Juan de Dios Barajas-Lopez, Hiroaki Fujii, Xuelu Wang* (2014)GSK3-like kinases positively modulate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through phosphorylating subgroup III SnRK2s in Arabidop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In press
2. Yinwei Cheng, Wenjiao Zhu, Yuxiao Chen, Shinsaku Ito, Tadao Asami, and Xuelu Wang* (2014) Brassinosteroids determine root epidermal cell fate via GSK3-like kinases that phosphorylate multiple components of the WER-GL3/EGL3-TTG1 transcriptional complex. eLife;10.7554/eLife.02525
3. Yuan Wang, Shiyong Sun, Wenjiao Zhu, Kunpeng Jia, Hongquan Yang and Xuelu Wang*. (2013) Strigolactone /MAX2-induced degradation of brassinsteroid transcriptional effector BES1 regulates shoot branching. Dev. Cell, 27:681-688.
4. Haijiao Wang, Cangjin Yang, Chi Zhang, Niyang Wang, Dihong Lu, Jie Wang, Shanshan Zhang, Zhi-xin Wang, Hong Ma, and Xuelu Wang*. (2011). Dual role of BKI1 and 14-3-3 s in brassinosteroid signaling to link receptor with transcription factors. Dev. Cell, 21: 825-834.
5. Qianqian Ye, Wenjiao Zhu, Lei Li, Shanshan Zhang, Yanhai Yin, Hong Ma, and Xuelu Wang* (2010). Brassinosteriods control male fertility by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key genes involved in Arabidopsis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 Proc. Natl. Acad. Sci. USA.107, 6100-6105.
6. Shanshan Zhang, Zhenying Cai, and Xuelu Wang* (2009). The primary signaling outputs of brassinosteroids are regulated by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4543-4548.
7. Xuelu Wang, Hongzhi Kong, and Hong Ma (2009). F-box proteins regulate ethylene signaling and more. Genes & Dev., 23, 391–396.
8. Niko Geldner, Derek L. Hyman, Xuelu Wang, Karin Schumacher and Joanne Chory(2007).Endosomal signaling of plant steroid receptor kinase BRI1. Genes & Dev., 21,1598-1602.
9. Xuelu Wang and Joanne Chory (2006).Brassinosteroids regulate dissociation of BKI1,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BRI1 signaling, from the plasma membrane. Science, 313, 1118-1122.
10. Xuelu Wang, Xiaoqing Li, Jill Meisenhelder, Tony Hunter, Shigeo Yoshida, Tadao Asami, and Joanne Chory (2005). Autoregulation and homodimerization are involved in the activation of the plant steroid receptor BRI1. Dev. Cell, 8, 855-865.
11. Xuelu Wang, David K Stumpf, and Brian A Larkins. (2001). Aspartate Kinase 2. A Candidate Gene of a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Influencing Free Amino Acid Content in Maize Endosperm.Plant Physiol.125, 1778-1787.
12. Xuelu Wang and Brian A Larkins (2001). Genetic Analysis of Amino Acid Accumulation in opaque-2 Maize Endosperm. Plant Physiol. 125, 1766-1777.
13. Xuelu Wang, Youngmin Woo, Cheolsoo Kim, and Brian A Larkins (2001). Quantitative content inatrait locus mapping of loci influencing elongation factor 1 maize endosperm. Plant Physiol. 125, 1271-1282.

王學路最新研究

王學路 王學路
2021年10月1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長文刊登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項成果是由河南省科研團隊主導並發表在《Science》上的第一篇研究論文,是該領域在國際上的重大突破。
豆科植物通過與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並在其中共生固氮是自然界生物可用氮的最大自然來源,可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產量形成和碳循環。為什麼光合產物和光信號對豆科植物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都是必須的這一重大問題一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領域的未解之謎。王學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揭示了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需光機制,證明光合產物和光信號在調控共生結瘤過程中的作用不同,光合產物是促進根瘤菌侵染植物所必需的;同時,大豆地上部分感受到一定強度的光,並通過體內的“信使”(論文發現的新蛋白),將來自地上的光信號傳遞到大豆根部,這個“信使”是促進豆科植物地下根瘤發育的關鍵因子。這項研究成果為設計弱光或暗處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獨特思路和手段。 [3] 
2022年12月2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再次長文刊登河南大學王學路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豆根瘤能量狀態感受器及其調控共生固氮的新機制。發現了大豆根瘤中的新型能量感受器GmNAS1/GmNAP1通過調控根瘤碳源的重新分配,進而調整根瘤固氮能力的分子機制,並表明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採用各具特色的分子機制感受能量。該機制使豆科植物可以在生長環境改變時,依據其體內碳源的可用性及時調整根瘤固氮效能,從而維持植株體內的碳氮平衡,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為設計高效利用作物自身或者周圍環境中的碳源,提高共生固氮能力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為高效固氮作物的分子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9] 

王學路人物觀點

在談到對科學研究,原始創新的感受時,王學路説:“隨着我研究工作的深入,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許多‘卡脖子’問題要從根兒上解決,必須從基礎研究着手。 [3]  “基礎知識是創新的源泉,是巨人的肩膀。只有把基礎真正紮實掌握了,才能為後續的研究提供靈感,在將來做得更好。沒有基礎知識的研究是無法實現大變革的。” [10] 

王學路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被河南省委組織部擬認定為第十一批河南省優秀專家。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