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孫蔚

鎖定
王孫蔚(1626年——1677),字茂衍,臨潼東梁裏(今閻良區關山鎮老王村套城組)人。清初詩人。順治九年進士,歷任刑曹、湖廣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湖北糧道參議、四川川東巡憲、湖北提學使等職,卒於官。著有《軺香集》。
本    名
王孫蔚
茂衍
所處時代
清初
出生地
臨潼
出生日期
1626年
逝世日期
1677年

王孫蔚人物介紹

王孫蔚的先世是山西洪洞人,元末先祖王肇基遷居臨潼東梁裏,遂世為關山人也。年20舉於鄉,初已定元,後改置第二。順治九年(1552)與叔父王元士、王元衡同等進士。初為刑曹(掌管邢法的官員),在京城名聲與大司農王宏祚(字玉銘)並稱,人稱“玉銘錢穀,茂衍刑名”。

王孫蔚人物經歷

王孫蔚後來出為直隸知府,遷登萊青道,轉督糧道。十七年遷湖北按察使。孫蔚辦事幹練,尤能斷案。他在湖廣任按察使時,時值戰事四戰,寫書紛繁,為台府所倚重,事多委其辦理。在處理案件時,握朱墨二筆,判事如風雨,各司椽送來案件,孫蔚一面判案,兼聽,須臾之間便剖決明晰,而且皆中機宜。
順治十八年,孫蔚遷福建布政使,次年以事左遷川東道。康熙十二年移湖北糧道參議。
楊鍾羲《雪橋詩話餘集》雲:“臨潼王茂衍方伯孫蔚,丁亥(應為壬辰)通籍,由西曹踐歷行省,超陟左藩。少聰明能詩。李子德與有葭莩之戚。督楚糧儲時,子德客鄂江,詩歌贈答。會徙三藩,趣漕糈倒載聚荊州。滇黔叛,策吳必敗。”
康熙十六年,孫蔚回家丁憂。
康熙十八年,應鴻博之徵,與試,未用。後任川東巡憲。
《四川志》:“王孫蔚…任川東道。值吳逆變,羣醜跳梁,四面皆寇。孫蔚悉心保障,團鄉勇撫流移,策糧餉,雖未身履軍,而運籌之功居多,才敏識練,判決如流,人皆稱之。”
王孫蔚好交遊,喜佛經。他在任川東巡憲時,與華巖寺(在重慶市九成城區中梁山)聖可大師過往甚密。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遊歷華巖寺時,感慨該寺藏經不全,當即承諾,捐贈俸祿,以支付“請藏”印製的所有費用。孫蔚派一人到全國各地蒐購佛經;歷時一年,功成圓滿,所請藏經全部奉於華巖寺。聖可大為芳答謝孫蔚捐俸“請藏”,於康熙二十年 (1681年)春季邀王孫蔚重遊華巖寺,兩人談佛論經,賦詩唱和。王孫蔚歌吟華巖風物之美,聖討禮讚孫蔚捐俸之德,傳為一段佳話。同年仲夏,他又為華巖寺手。“大雄寶殿”匾,至今尚存。
康熙二十四年,轉湖北提學道。二十六年,卒於官。歸葬故里,其墓在關山鎮東南一里,1960年興修水裏時被平毀。
王孫蔚和顧炎武的交往
顧炎武與王孫蔚或許未曾有過直接的交往。據其《答王茂衍》稱:他在“薄遊四方”時,已久“聞老先生(引者案:指王孫蔚)之高名”,但一直“未敢遽投漫刺”(意指不便通書以向對方問候致意),原因是“恐涉未同之嫌”(意指因二人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顧慮——王是個達官貴人,顧自己則是個孤行於草野的布衣);而實際上,他乃是“中心向往,願歸依於有道者”(顧視王為“有道”之人而願與他交往)的。
後來,他們之所以會有通信聯繫,是緣於李因篤與王孫蔚的關係。
康熙十七年,詔徵博學鴻儒,李、王二人皆在被薦之列。翌年三月,他倆都參加了宏詞科考試,結果李被取中,王則落選。李、王均為關中人,可能原來就有交往;同薦應試,使他們的關係又更進了一層。故當李稱母老病辭官歸裏時(康熙十八年秋),王非但為李“謀其旅瑣”(指悉心為李料理行裝之類的瑣事),而且還“助其躋陵”(指專程為李送行,直到送上坦途)。顧炎武以此在致王的信中,稱道王為“情同金石,義薄雲天,非時流之可企矣”。臨別時,王孫蔚託李因篤代為轉交他寫給顧炎武的信。
顧炎武是在“子德自燕中西歸省我於汾州天寧寺”時,接到王孫蔚的“千里賜書”的;可能,他同時還接到了王寫給汾州守的信(其內容可能是要讓這位知州對顧炎武加以關照的意思),故在致答王的信中有“雖客西河,未晤郡守,台函相機投之”之説。此後,顧、王是否還有過書信往來抑或其他形式的交往,就不得而知了。
王氏家族
王孫蔚家族為當地望族,登科中舉者絡繹不絕。據乾隆《臨潼縣誌》記載,王孫蔚從其祖父到其兒子四代人中共有三個貢生,七個舉人,五個進士,顯赫一時。
王孫蔚的祖父王佩珂時崇禎年間的貢生,任睢寧教諭,後以孫貴,贈通議大夫,死後被祀為鄉賢。王佩珂五世祖諱貞,貞生彪,彪生廷周,廷周生安坤,安坤生鳴石公,即王佩珂。乾隆《臨潼縣誌》載,佩珂“事親,色養備至。明末,司鐸河南商丘。歸裏,值李賊(對李自成起義軍的誣稱)肆橫,預戒子孫潔身蹈義,勿致沾污。癸未(1643年)冬,賊入關中,卧牀不起,水米不入口,旬餘卒。其子孫賊迫協以偽官,皆尊訓守義,不為賊屈”。
王佩珂娶萬氏,繼娶於趙氏,有子三人,即王元調,王元士,王元衡。王元調即孫蔚之父,號經寰,庠生,贈通議大夫,湖廣按察司。公性仁孝,其母萬夫人病,“公起居扶掖,不離左右,每籲天代請”。時逢關中大祲,“公開廩以濟貧乏,所全者甚眾。流寇難作,殺人盈野,公攜家邑城,往來蒲渭之間,不罹兵鋒”。為了教育兒子成才,他“聘禮名士為之師友”。孫蔚兄弟成才,與元調的培養是分不開的。王元調暨夫人井氏賈氏墓誌現存關山鎮老王村套城組,志文乃王孫蔚請富平進士、廣西布政使分守左江道左參政朱廷璟所撰,志蓋與志文分別為康熙皇帝賞識的著名書法家沈荃和郭棻所書。
王孫蔚的父親雖未致仕,但其叔父、從叔有四人考中功名。叔父王元士,順治二年(1645年)舉人,九年中進士,任宜興知縣;叔父王元衡,順治五年(1648年)舉人,九年中進士,任漳州府理刑(相當於現在的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十二年,鄭成功率軍攻陷漳州,王元衡降鄭;從叔王元寀,崇禎十五年舉人;從叔王元掄,康熙十一年舉人。
王孫蔚的長兄王孫盛,順治五年舉人,官至知府;仲兄王孫麟,順治二年舉人;從弟王孫謀,康熙二年舉人;從弟王孫騏,康熙八年舉人。另有康熙年間臨潼貢生王孫驥、監生王孫章、王孫冀疑為孫蔚從弟。
王孫蔚的兒子王天寵,康熙五年舉人,早卒,著有《綠竹亭詩》;孫蔚次子櫸 ? ,例貢,候選中書;三子王灝,歲貢,候補主事。從子王侃,康熙二十九年舉人,康熙三十六年進士,任鎮江知府;從子王旐,王孫謀子,康熙三十二年舉人,康熙四十二年進士,任貴溪(在今江西省)知縣,在任期間清正廉明,政績卓著,擢升吏部主事,死於上任途中。
王孫蔚的詩
王孫蔚尤好吟詩,婉麗自成一家,是我國清初的著名詩人。《詩話》雲:“茂衍孝友端亮,詩格高音雅,與李天生、王幼華在伯仲間。”。富平的李天生和合陽的王幼華都是當時文壇、詩壇的名宿,王孫蔚與其齊名,可見其在詩壇的地位非同一般。王的詩集《軺香集》、《軺香二集》(清初臨潼藉著名詩人周燦為之作序)目前尚未發現,所幸的是民國時期總統徐世昌主編的《晚晴簃詩匯》收錄了王孫蔚詩十二首詩,筆者又從《臨潼縣誌》和《華嚴寺志》中找到三首王的詩,茲錄於下:
秋江吟
輕舟如馮虛,江碧峯影倒。寥宇無塵埃,晴光動菱藻。幸因歸棹閒,歷此湖山好。寓眺日夕殊,佳景恣幽討。向暮下江城,霜碪處處搗。時序已如此,我顏得無老。楚山風雨來,一夜白秋草。
與友人山中夜坐
偶然緣水岸,落日見幽棲。野暮煙藏寺,山空月過溪。結籬松磴下,借樹草堂低。明早如無事,披雲更杖藜。
與石徽音飲酒
閲世亦云盡,如君未易遭。交情今管鮑,俠氣古荊高。霜落鐙前劍,花飛夢後毫。肯拚傾倒興,不惜鷫鸘袍。
將至應山
前山將入楚,秣馬識曾遊。風土漁樵舊,江村父老留。苔沈宋玉宅,日照鄂王樓。眼底飛鴻在,還須鄭俠謀。
初發里門留別
年年高卧擬柴桑,何事驪歌動別觴。雞肋浮名勞去就,鹿冠微願惜行藏。徵韉漸欲登山路,回首何能忘草堂。作客更從今日始,二陵秋色正蒼茫。
賦贈盧司李
薊門相對故人情,同拜新綸事遠征。明月一輪巴子國,秋風匹馬鄂王城。羞言桑孔多心計,舊識於張有盛名。他日江天遙憶處,黃磯白渚楚雲平。
秋赴長安途次晉中雜興
行人去去復青山,策馬西風了未閒。碧草難尋綿上隴,白雲何處雁門闕。三更曉角來霜裏,一片秋聲在樹間。此際蕭森愁欲起,不緣客路亦潸潸。
江行雜感
才離越嶺又吳湄,寥落江湖憶故居。感憤千秋《鸚鵡賦》,雅騷一代《鷓鴣》詩。籬栽黃菊知今是,路入桃花自古疑。乘興莫停明月棹,輞川山色待王維。
芙蓉山色有無間,煙棹蘆花千里還。遠澗寒聲移晚樹,晴江落照上秋山。逢人盡説風塵苦,出世方知雲水閒。昨夜終南來夢裏,宛然三徑扣松關。
早發峽石驛
西巖馬首向層霄,秋樹平明煙未消。寂寂空亭人不見,霜吹紅葉過山橋。
湘行絕句
冪湖雲淡帶煙,漁鐙明滅大堤邊。風聲夜半幽篁裏,疑是湘靈廿五絃。
萬里晴江落照遲,琵琶峯下小舟移。楓林日暮寒鴉影,飛入長沙賈傅祠。
華巖寺小憩
鞅掌疲征途,沿溪尋古寺,勝遊亦何常,乘興偶然遂。
青松欲插天,碧柳還垂地,香生優缽花,飛泉時操騎。
迎面峙中峯,羣巒各軒輊,捫蘿步丹梯,絕頂琳宮秘。
謂當近山門,林深樹忽異,稍覺鐘聲發,瞿曇相引示。
振衣禮自雲,投足入不二,薔露浣塵顏,略説西來意。
理應在阿堵,生公講絕轡,自社結儒人,黃龍解書義。
古月上巖飛,空山竟忘寐。
寄懷臨潼張庚幹明府(縣令)
巴子城頭春風起,桃花千巖紅更紫。
嚦嚦山鶯聲亂啼,回望秦關千萬裏。
前日捷書過劍門,狼煙於今息成壘。
卓魯從來重力田,傳聞買犢自此始。
鳳凰原上柘陰深,鸚鵡谷中粳苗美。
堂懸宓子無絃琴,案對任棠一盂水。
鴻門一別棧雲高,清夢時來依孔遜。
扁舟五月下三湘,百丈嫋嫋動萃芷。
他日雙鳧朝玉京,好向天涯寄雙鯉。
華巖洞天
石磴凌霄上,苔峯落日幽。
松巢支遁鶴,雲卧大安牛。
洞豁乾坤入,泉飛日月流。
桃源迷世代,知歷幾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