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孫滿

鎖定
王孫滿(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周大夫。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楚攻陸渾之戎,至洛,陳兵於周郊。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勞軍。楚王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終使楚軍退去。
據考,王孫滿應為周襄王之孫,周恭王十四世孫。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本    名
王孫滿
祖    父
周襄王

王孫滿人物生平

《呂氏春秋·悔過》雲:“師行過周,王孫滿要門而窺之,曰:‘……過天子之城,宜橐(tuó)甲束兵,左右皆下。’”而現在秦師只免冑、超乘,不但不合乎“禮”,而且有示勇的用意,是對周天子的不敬。
魯宣公三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領兵至洛水,在周天子腳下耀武揚威,檢閲部隊。周定王不知道這個向來不順從的臣子到底要幹什麼,於是派王孫滿去慰問楚軍,實際上是探探楚國的虛實。王孫滿就是周朝的一個宗室貴族。楚莊王風光了一陣子,還覺得不過癮,於是就想向周天子挑釁一下。他藉機詢問九鼎的輕重大小,意思嘛當然就是想要和周天子爭天下了(楚莊王認為周朝積貧積弱好欺負),王孫滿何等聰明的人物,馬上就看出了楚莊王的企圖。他就告訴楚子:"在德不在鼎"(這是春秋時期普遍的政治觀點,國家的強大在於施德政,而不是窮兵黷武,到了戰國時期,觀點正好反了過來)。接着他講了九鼎的來歷。他説夏禹實施德政,各地諸侯都把自己那裏的奇異之物繪製圖,獻給朝廷,九州的長官也把金屬製品上貢。於是夏禹就把這些金屬品做成九鼎,上面鑄出各種奇異之物的形狀。這樣,百姓在山川林澤就不會碰到妖怪,不會遇到不順利的事。因此上下和睦,都可以受到上天的賜福。夏桀昏亂,九鼎就遷到商朝。商紂暴虐,九鼎又遷到周朝。有美德的時候,鼎小也是很重的;背離德行的時候,鼎大也是很輕的。而且上天保佑品德好,施寬政於民的君王。
品德好的人也是有限。成王定鼎於郟(辱耳)之時曾經占卜,結果説可以傳三十代,歷七百年。於今"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聽他這一段大道理大概也怕了,再看見王孫滿也是個能人,兩國打起來楚國也不一定佔太多的便宜,於是退兵而去。
周襄王二十四年,秦國軍隊想要偷襲鄭國,行軍通過周王城北門,每輛兵車上的左右士兵都只是摘下頭盔向王宮禮拜,算是向周天子表示敬意。但剛一下車又一躍而登車前進的有三百輛兵車的秦國士兵。王孫滿看見了這情形,對周王説:“秦國軍隊一定會遇到大災禍。”周王問:“為什麼呢?”王孫滿説:“秦國軍隊舉動輕狂而驕橫,輕狂無禮就缺少謀略,驕橫就不注意禮節。不注意禮節就會隨隨便便,缺少謀略會自己陷入困境。進入險要之地還在隨隨便便,漫不經心,能夠不失敗嗎?秦國軍隊不遭到災禍,那自古傳下來的道理就不管用了,”這次偷襲鄭國的軍事行動勞而無功,秦國軍隊回國途中,遭到晉國伏兵在崤山的痛擊,秦軍的三個主帥白乙丙西乞術孟明視全被晉軍俘虜,周王由此讚歎王孫滿。 [1] 

王孫滿史籍記載

《國語-周語-王孫滿觀秦師》二十四年,秦師將襲鄭,過周北門。左右皆免冑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觀之,言於王曰:“秦師必有謫。”王曰:“何故?”對曰:“師輕而驕,輕則寡謀,驕則無禮。無禮則脱,寡謀自陷。入險而脱,能無敗乎?秦師無謫,是道廢也。”是行也,秦師還,晉人敗諸崤,獲其三帥丙、術、視。
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禮也。望,郊之屬也。不郊亦無望,可也。 [3] 
《左傳-宣公-宣公三年》晉侯伐鄭,及郔。鄭及晉平,士會入盟。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2] 
《呂氏春秋·覽·先識覽》:昔秦繆公興師以襲鄭,蹇叔諫曰:『不可。臣聞之,襲國邑,以車不過百里,以人不過三十里,皆以其氣之趫與力之盛,至,是以犯敵能滅,去之能速。今行數千裏、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圖之。』繆公不聽也。蹇叔送師於門外而哭曰:『師乎!見其出而不見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與視,與師偕行。蹇叔謂其子曰:『晉若遏師必於餚。女死不於南方之岸,必於北方之岸,為吾屍女之易。』繆公聞之,使人讓蹇叔曰:『寡人興師,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師也。』蹇叔對曰:『臣不敢哭師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與師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則臣必死矣,是故哭。』
師行過周,王孫滿要門而窺之,曰:『嗚呼!是師必有疵。若無疵,吾不復言道矣。夫秦非他,周室之建國也。過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左右皆下,以為天子禮。今袀服回建,左不軾,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力則多矣,然而寡禮,安得無疵?』師過周而東。鄭賈人弦高、奚施將西市於周,道遇秦師,曰:『嘻!師所從來者遠矣,此必襲鄭。』遽使奚施歸告,乃矯鄭伯之命以勞之,曰:『寡君固聞大國之將至久矣。大國不至,寡君與士卒竊為大國憂,日無所與焉,惟恐士卒罷弊與糗糧匱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勞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帥對曰:『寡君之無使也,使其三臣丙也、秫也、視也於東邊候(日晉)之道,過是,以迷惑陷入大國之地。』不敢固辭,再拜稽首受之。三帥乃懼而謀曰:『我行數千裏、數絕諸侯之地以襲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備必已盛矣。』還師去之。
當是時也,晉文公適薨,未葬。先軫言於襄公,曰:『秦師不可不擊也,臣請擊之。』襄公曰:『先君薨,屍在堂,見秦師利而因擊之,無乃非為人子之道歟?』先軫曰:『不弔吾喪,不憂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擊,可大彊。臣請擊之。』襄公不得已而許之。先軫遏秦師於餚而擊之,大敗之,獲其三帥以歸。繆公聞之,素服廟臨,以説於眾曰:『天不為秦國,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諫,以至於此患。』此繆公非欲敗於餚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則不信。言之不信,師之不反也從此生,故不至之為害大矣。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