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季愚

鎖定
王季愚(1908.3.18-1981.5.6),原名王尚清,中共黨員教育家,外語教育戰略改革家。四川安嶽人。1929年畢業於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1930年考入國立北平大學,在北京開始投身於在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的革命工作。1933年來到上海繼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前往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編譯室工作,直到抗戰勝利。1946年奔赴東北,先後在東北大學任文學系主任、教育學院副院長。後經張聞天同志推薦,參與籌建東北民主聯軍附設哈爾濱外語專門學校,並相繼在哈爾濱外語專門學校、哈爾濱外語專科學校、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前三所均為黑龍江大學前身,以下簡稱“哈外專”)任院(校)長,在黑龍江大學任副校長。1964年,經國務院任命,王季愚開始在上海外國語學院擔任院長一職,直至1981年5月因病去世。 [8] 
中文名
王季愚
別    名
王尚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省安嶽縣
出生日期
1908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
1981年5月6日
畢業院校
北平大學法學院
翻譯作品
高爾基《在人間》

王季愚人物生平

1908年3月18日,王季愚出生在安嶽縣民主鄉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 [11]  父親是鄉村小學的校長。她從小耳濡目染,飽受家庭薰陶。小學畢業後,她就讀於成都女子師範學校。1929年,王季愚從女師畢業,隻身赴北平學習,並於次年考入國立北平大學法學院俄文班預科。該校是我國俄語教學起步較早的學校,師資水平亦屬一流。王季愚是班裏學習優秀的學生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王季愚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民族救亡運動。
1932年秋,兩年預科結業後,王季愚升入法學院經濟系續學。經同學介紹,她參加了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北平分盟,並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參加平津學生抗日救亡運動。
1933年,日寇加緊侵略中國,北平白色恐怖日益嚴重,許多進步學生或被捕,或被迫流亡。年初,王季愚也被迫輟學。她和同學商議後,決定一起南下。她先回重慶,在省立女子職業學校代課,5月末輾轉來到上海,投入文化界的救亡運動。她先後在正風中學、新生女中教書,參加我地下黨領導的上海職業婦女俱樂部、上海婦女界難民救濟協會,為抗日將士籌措冬衣,舉辦衞生人員訓練班等。工作之餘,她繼續進修俄文,翻譯蘇聯的文學作品,為商務印書館標點古籍文獻。王季愚還幫助一些剛開始從事文學翻譯的女青年與魯迅先生、許廣平女士取得聯繫,安排翻譯、出版事宜。魯迅先生逝世後,她一度受黨的委託與許廣平同志聯繫。1936年,王季愚本人翻譯的高爾基名著《在人間》正式出版。同年她加入地下黨文委組織的上海作家協會。1938年,她參加黨領導的上海婦女社,按人《上海婦女》半月刊編委。除日常的編務工作外,她孜孜不倦地撰寫、翻譯文稿,並以西冷、季子、王季、及愚、王季虞等筆名發表在多種報刊上,1939年,王季愚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已被日偽列入“黑名單”的王季愚奉命撤離上海,經香港、廣東、廣西,於1941年初到達重慶八路軍辦事處。隨後,在周恩來、鄧穎超同志的親自關心與安排下,於同年10月下旬抵達革命聖地延安。在延安,王季愚被分配在魯迅一書學院編譯室工作,直至抗戰勝利。
王季愚 王季愚 [13]
抗戰勝利後不久,黨中央決定調遣部分在延安的軍政幹部到東北工作。1945年10月,王季愚被編入基幹大隊,開赴東北。歷經三個月的長途行軍,於1946年10月到達遼寧。當時,因戰爭變化,中共東北局從遼寧瀋陽移至吉林省的梅河口和海龍縣。這是兩個新解放的縣城,急需加強領導,王季愚被任命為海龍縣委宣傳部長。6月,戰爭局勢穩定後,她被調至設在佳木斯的東北大學,先後任文學系副主任、文學院、教育學院副院長。11月,為了發展對外關係,東北局決定原在延安的外國語學校在哈爾濱覆校,改名為東北民主聯軍附設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王季愚調至該校,先後擔任政治處主任、副校長、黨委書記和校長。
1949年春,黨中央下達要加快培養外語幹部的指示後,哈外專作為新中國培養俄語人才的搖籃,就接受了更繁重的任務。同年8月和1950年2月,周恩來同志曾分別在北京和哈爾濱兩次召見王季愚,聽取關於哈外專的工作彙報,並就今後新中國的外語教育問題,大至方針政策,小至學生伙食營養,進行了幾個小時的長談。這兩次談話給了王季愚極大的鼓舞。
1955年,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改名為哈爾濱外國語學院,王季愚出任院長。1958年秋,在哈爾濱外國語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黑龍江大學,王季愚任黨委書記、副校長等職。1964年5月,王季愚經國務院任命,出任上海外國語學院院長,直至逝世。 [9] 
1981年5月6日,王季愚因患癌症,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終年73歲。 [10] 

王季愚人物事蹟

嚴格按教育規律辦事
外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具有教育的一般共性,還有其特殊規律。掌握、駕馭這些規律,教學工作就有成效;反之,則事倍功半。
建國前後,到處都急需俄語翻譯。哈外專直屬東北局領導,學生由中央直接分配。學校幾乎是月月有人畢業,月月有新班開學。為對付這樣的局面,王季愚提出,將長遠的人才培養和國家應急的速成教學相結合,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目前的緊急任務和今後的正規建校相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陸續採取了幾項措施:(1)利用哈爾濱的特殊地域條件,大量聘用當地蘇僑任教。(2)制訂教學大綱,要求少而精。既要訓練基本功,又要應用人單位要求,適當講授與今後工作有關的專業詞彙及知識。(3)聘請蘇聯專家來校,開設研究班、;理論版和高級教師班,不失時機地培養自己的教師隊伍。(4)製造外語環境,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課外活動要求與外語操練相結合。這些措施既有因時因地制宜的特色,又符合外語教學規律,因此整個教學活動安排得井然有序,為建國後全國各地新開設的俄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經驗。
1954年,在俄語人才培養的速成教學可告一段落之時,王季愚又及時地提出學術建校。她指出:“辦學必須從學術研究着手,單靠改進教學方法還不夠,根本出路在於提高外語理論水平。”
1955年前後,隨着高校大規模進行思想改造、院系調整和教學改革初見成效,我國高校一些有遠見的校長們開始設計自己學校的遠景規劃。王季愚就是其中之一。人才、設備、校址、語種、大綱,無不在她的縝密思考之中。例如哈外專原設在市區,沿用偽滿醫大、郵電局的舊址。這些老式俄國建築比較整齊、實用,許多人不想搬遷。但王季愚力主搬到郊區蓋新房。她提出:“學校要發展,學生要有活動場”,“現在就要想到將來”;“現在不去,將來再去有困難,沒有土地”。再如,1958年,哈外專改為黑龍江大學後,她在創建文理各系的同時,更注重三材(人材、教材、器材)的建設。這時,一份有影響的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不指名地批評黑大的正規教學是“滾入了修正主義的泥坑”,給全校師生造成很大的壓力。王季愚歷來頭腦冷靜,對此,她沉着而堅定地安慰大家:黑大本來就是正規的高校嘛,還是先幹起來再説。在她從容不迫的指揮下,學校各項工作按部就班進行,為黑大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9] 
堅持外語院校的辦學特色
在哈外專時期,為提高學生的口筆譯實踐能力,王季愚組織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方法,如“用俄語教俄語”“隨時隨地説俄語”“唱俄文歌,演俄文戲,舉行俄譯中、中譯俄翻譯大賽活動,俄語作文,書法比賽”等,盡最大可能地創造俄語學習環境。針對畢業生多數被派往由蘇聯援建的大型工廠從事軍政翻譯的情況,她提出要在一般的口筆譯實踐課之外,增設有關軍事和經濟建設的俄語專業課。
王季愚在上外建校三十週年紀念主席台上(前排左一) 王季愚在上外建校三十週年紀念主席台上(前排左一) [8]
1979年12月3日,王季愚在慶祝上外建校三十週年的大會上作題為“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為‘四化’培養更多更好的外語人才”的報告,特別強調“對外語教育來説,除了必須遵循‘三基’(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堅持‘三中心’(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加強‘三材’(教材、人材、器材)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外,還需要突出一個‘外’字”,即培養人才要考慮到涉外的需要,要注重學生語言基本功的訓練,處理好原文與譯文、思想內容與語言教學、文字與語言的關係,讓學生學習地道的現代外語。
改革開放初期,她積極倡議並推動上外儘快盡多地聘請外國專家,引進先進的外國教材,採購外國圖書,與國外大學多建立校際關係,要求學生收聽外國廣播,多看外國電影,開展外語課外活動,記外文日記,用外文撰寫論文等。
最後一次住院臨行前,她語重心長地囑託時任副院長的胡孟浩:你可要堅持改革的方向,把教學質量搞上去。外語人才要適應改革開放的新方向,但我們外語學院的優勢不能丟。
堅持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
作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外語教育戰略改革家,王季愚總能根據形勢發展和革命需要,不斷調整辦學戰略,仔細考慮不同時期的培養目標與規格、語種與專業、招生與課程。
考慮到外語學習具有模仿性,她認為學外語最好從少年開始。哈外專開辦不久,她就提出辦預科班,招收初中畢業生。這一舉措開創了新中國正規學校招收少年預科班學習外語的先河。
在建國前後的“速成教學”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後,王季愚便提出要“將長遠的人才培養和國家應急的速成教學相結合;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目前的緊急任務和今後的正規建校相結合。”她在辦學中陸續採取多項措施,如在大量聘用蘇僑任教的同時注重培養自己的師資隊伍;制定少而精的教學大綱;製造外語學習環境;採用外籍教師開設的講讀課、外籍助教負責的會話課、中文老師的語法翻譯法講授結合,形成了“三駕馬車”式教學方法,這一戰略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彼時俄語人才急缺的現實問題,更為建國後全國各地新開設的俄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經驗。
針對改革開放後“外語畢業生因知識面不廣,不具備某一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一時難以適應‘四化’建設需要”的問題。她在遺稿《回顧與展望》中提出,上外的教育改革要由此着手,既要保住外語的優勢,也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要求各專業調整課程,不能再侷限於語言文學類;非常用語言專業要加大“二外”比重;增設選修課或講座;創造條件逐漸向外國語大學過渡等等。 [8] 

王季愚社會評價

上海外國大學黨委書記姜鋒王季愚老校長從青年時期便將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理想信念,用所學外語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她在外語教育規劃和人才培養目標上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始終把黨的方針政策作為教育工作的準則,為黨的外語事業戰鬥到生命的最後時刻。老校長的教育思想體現着鮮明的黨性,她的精神鼓舞着全體上外人不忘初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續寫外語教育發展的新篇章。
國務院任命王季愚為上海外國語學院院長的任命書 國務院任命王季愚為上海外國語學院院長的任命書 [8]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王季愚老校長深諳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和外語教育的特殊規律,在人才培養、師資建設、教育教學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是新中國外語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6] 
上海外國語大學:王季愚是我黨自己培育造就的為數不多的女教育家,她示人以道德規範,給人以人格力量,講黨性、講原則、顧全大局、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是一位率先垂範的黨政工作引領者;她在外語教育戰線上擔任校領導職務整整33年,是新中國外語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黨的外語教育事業奉獻出了畢生精力,是一位深孚眾望的中國外語教育家和具有遠見卓識的外語教育戰略改革家。 [8] 
俞銀先一蓑煙雨任人生,從磨難中走過來的王季愚,雖然內心盛有太多的苦澀辛酸,卻以樂觀通達的心態笑對人生,以俠義心腸回報社會。“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定風波•莫停穿林》一詞,對王季愚73年的生命歷程作了最好的解讀。過平淡日子,做平凡的人,正是王季愚人生之路的起始和歸宿。 [2]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歲月如歌,王季愚校長不僅僅是一名普通校長,她更是優秀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人、黑大精神的開創人。“人,就應該堂堂正正的活着。”短短一句話,就道出了王季愚校長一生的精神追求,並將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甘於付出的奉獻精神鐫刻進了黑大精神當中,激勵一代又一代黑大人,傳承黑大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 [5] 

王季愚人物作品

譯著有《在人間》、《西班牙萬歲》、《蘇聯婦女在內戰中》等 [12] 

王季愚社會紀念

《愛心的迴響——緬懷人民教育家王季愚》
上海外國語大學於1998年3月30日隆重集會,紀念己故校長、人民教育家王季愚同志誕辰90週年。為配合紀念活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愛心的迴響——緬懷人民教育家王季愚》一書。作者中有許多是她生前的學生,共和國自己培養出來的新一代的部長、將軍、駐外大使、教授及科學院院士。 [7] 
《季愚文庫》
王季愚是上海外國語學院(今上海外國語大學前身)的首任院長,2019年12月4日,上海外國語大學與商務印書館合力打造的學術文庫《季愚文庫》舉行首發式。 [1] 
王季愚雕像
在黑龍江大學建校80週年之際,為紀念老校長對學校和新中國外語教育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2021年9月24日上午9時,黑龍江大學在主樓D座廣場舉行王季愚、趙洵雕像揭幕儀式。 [3] 
王季愚教育思想研討會
2021年9月24日上午,黑龍江大學在主樓A座226會議室召開王季愚教育思想研討會。 [4] 
專題展覽
2021年,時值上海外國語學院院長王季愚逝世四十週年,學校推出以“忠誠季諾 風範永存——紀念上海外國語大學老校長王季愚同志逝世四十週年”為主題的專題展覽。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