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天德

(原三明市人大常委)

鎖定
王天德(1926~1988年),曾用名王明德,出生於泉州市貧民家庭。歷任三明地區農業辦公室主任,三明市人大常委。 [1] 
中文名
王天德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6年
逝世日期
1988年
出生地
泉州市

目錄

王天德人物生平

王天德出生於泉州市貧民家庭。民國24年(1935年)入小學讀書,民國28年因日軍侵略,逃難到永安。民國35年王天德一家向永安茅坪農場租地耕種,直到永安解放。
1950年10月,王天德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翌年參加中共永安縣委土改隊,被派到深山老林、土匪很多的豐田洋三百寮村工作。冬天下雪天冷,他把自己棉衣脱下來給一個孤寡老嫗穿上。老嫗感動得流淚説:“共產黨的幹部比兒女還親”。
土改結束後,王天德留在上坪區公所當文書。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區委秘書。同年11月,提任副區長。1954年提任區長。同年冬,上坪發生山火。王天德率領羣眾上山滅火,因過度勞累而吐血,受到中共永安縣委的通令嘉獎。1955年12月,王天德升任永安縣副縣長,分管農、林、水方面的工作。1958年兼任上曹水庫工程總指揮,和民工一樣住在草棚裏,一起挖土、挑泥、打夯。還深入到坑邊、大湖等鄉村,發動民工上場。經過他和幹部、民工的艱苦勞動,這個蓄水58.9萬立方米、當時全縣最大的水庫終於如期建成,使坑邊、大湖兩鄉的1150畝易旱農田解除乾旱威脅。
1958年秋。王天德調任永安縣委書記處書記兼小陶公社黨委第一書記。10月連城姑田發生火燒山,王天德率領幹部上山滅火,戰鬥3天3夜,累得吐血不止。
1959年,王天德和水利幹部在小陶公社發動羣眾,興建簡易水力動力站。由於物資緊缺,用毛竹管代替壓力管,用硬木製造水輪機,每個動力站不超過5包水泥。不到3個月,小陶普遍實現農副產品加工水力動力化。國家水電部召集13個省的代表在小陶召開現場會,推廣這一經驗。
1960年6月,小陶洪水成災,王天德帶領公社幹部搶救災民和受災物資。當時正值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他目睹公社“一大二公”體制不適應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生活非常艱難,就於1961年允許一部分農民實行包產到户,糧食顯著增長。1962年春,副省長許亞到小陶公社總結經驗,認為包產到户有十大優越性,是公社、集體生產經營管理的一種好形式。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後,上級認為包產到户就是單幹,是走資本主義道路,1963年,在永安縣擴幹會上,王天德為包產到户問題作了檢查。改任副縣長後,盡力推廣農業新技術,大抓造林、種茶、種果。他還特別重視水利建設,1962年,多次到爐丘水壩工地參加勞動,使該水壩於1965年春建成發揮效益。
1964年4月,王天德升任永安縣長,儘管公務繁忙,仍經常深入農村,跑遍全縣100多個大隊,經常和農民促膝談心,下田勞動,被農民稱為“赤腳縣長”。為解決吉峯、埔嶺、茅坪、麻夷口片的易旱問題,他和楊作堂副縣長一道率領水利幹部尋找水源,選擇地址,召集公社幹部、社員討論興建水利方案,最後確定在洛溪等地建造2個水壩和兩條20多公里的渠道,使1050畝易旱田變為旱澇保收田。
“文化大革命”中,王天德被誣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受到衝擊。
1969年,王天德調任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處副處長、農林水辦公室主任等職。他仍經常下鄉,幫助解決農、林、水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975年,王天德調任中共大田縣委書記。大力推廣高產水稻品種,獲得大面積增產。他針對大田縣山多林少的情況,提出公社辦綜合林場、大隊辦林業專業隊的措施,使全縣林木茶果迅速發展起來。他親自帶領水電技術人員勘察設計,建成裝機容量為16.5萬千瓦的坑口7級電站。並認真總結大田縣多次試種西瓜屢遭失敗的教訓,從寧化請來技術員,要求供銷社扶持農民種西瓜,終於獲得成功。
王天德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他的大女兒下鄉插隊,是該大隊下鄉知識青年中最後離開農村的。他妻子多年務農,後在三明招待所當集體工。他的二女兒下放農村回來,在三明飯店當服務員。家裏人也曾要求幫助換一個好工作,他都不同意。但他卻為羣眾辦了許多實事。1977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大田縣建設公社建中大隊一個農民妻子在縣醫院病故,此時,家家户户都在過團圓年,找不到運遺體的汽車,王天德立即幫助找車讓農民將其妻遺體運回家中。農民讚頌。王天德真是個好書記,和我們社員親如一家”。
1978年5月,王天德因積勞成疾,無法在大田堅持繁重的工作,調任三明地區農業辦公室主任,1984年改任三明市人大常委。1988年退休,同年6月25日,因肺氣腫病逝世,享年62歲。 [1] 
參考資料
  • 1.    丁瑜;劉祖展;孫海平;陳盛美,三明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三明市志(下)/卷五十四 人物;方誌出版社;2002年08月;第2889-28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