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天定

(河南日報攝影記者)

鎖定
王天定,男,55歲,第十一屆長江獎獲得者、河南日報攝影記者。 這個55歲的老記者,有一個綽號:“王全省”。近30年來,他挎着照相機,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市、縣、區,究竟到過多少村子,採訪過多少單位和個人,早已數不清了。他只記得,每年下基層採訪都在250天左右,見報照片都在400幅以上。社長、總編輯眼見他這麼一把年紀,還一年到頭風雨無阻往基層跑,心疼他,勸他勞逸結合,他總是笑道:“沒事兒,頂得住!”他笑着,背起攝影包,揮揮手,聳聳肩,大步走去。
這個普通的記者,走上了一條艱辛的攝影之路,他的足跡總是在擁抱時代的路上。
中文名
王天定
職    業
河南日報攝影記者
主要成就
第十一屆長江獎獲得者
性    別

王天定個人介紹

王天定的人生之路,本來有着一般人看來更“光明”、更“划算”、更“實惠”的選擇,他卻偏偏挑選了新聞攝影這條路。
20世紀80年代初,在家鄉武陟縣工作的他,從金融部門調到縣委通訊組搞新聞攝影。從此,他天天騎着摩托,跑遍了全縣每一個角落。每天晚上12點之前,一準把當天拍攝的新聞照片洗出來,寫好説明,裝好信封,貼上郵票。第二天早上7點之前,準時趕到郵局,把稿件投遞出去,然後在郵局閲讀當天中央和省級黨報的新聞版。直到今天,他還是每天早上5點多起牀,上網瀏覽新聞、信息,尋找採訪線索。
王天定 王天定
在武陟縣委通訊組期間,他曾一年內在省級以上媒體發表新聞照片近300幅。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法制日報等大報,三天兩頭刊登他的作品。河南日報編輯見到他的照片,往往只一個字:發。
幹了幾年縣委通訊組組長以後,他找到縣委書記,説:“我不幹這個通訊組長了,還是讓俺專心拍照片吧!”書記很驚訝:“許多人都爭着當官呢,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好説歹説,書記明白了:王天定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的,天生就是個搞新聞攝影的料兒。那年,他36歲。
1993年初,他作為全省最優秀的新聞攝影通訊員,被選拔到河南日報社,當上了一名專業攝影記者。頭一年,他就跑了全省50多個縣市。天天發回報社的新聞照片,來自生活,生動鮮活,其中新聞攝影《農民疼愛專家》還榮獲第五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他就認準了一個道理:踏踏實實幹好熱愛的事,拍出滿意的照片,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1] 

王天定個人創作

用心靈深入基層
王天定調到河南日報後,負責“三農”攝影報道。到農村去,對於他就像是魚兒游回大海,農村就是他的家,農民就是他的父老鄉親。他經常對年輕記者説:“到基層採訪,一定要帶着一顆心,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誠心誠意地與基層幹部羣眾交朋友。只有這樣,才能抓到好新聞,拍到好片子。”
他下基層,從不要公車接送,都是乘坐公共汽車、火車。以前沒有高速公路,往偏遠的地方採訪,往往要坐一整天的長途車。現在交通便捷了,他仍然一大早就到車站趕頭班車,而且一下去就是一個星期。就這樣,年年月月,他風塵僕僕走遍了全省每個角落。有時採訪完了,被訪單位要派車送他回鄭州,他婉言謝絕:“我搭公共汽車也就是幾十元錢,你們往返一次得花好幾百元,不划算啊!”正因為這樣,他到哪裏都特別受歡迎,人們聽説王天定來了十分高興,説:“還是黨報記者好啊,做事正規,不添麻煩!”他視羣眾為親人,羣眾也拿他當兄弟,心裏有什麼話都願意跟他説。所以,他總能摸到基層最真實的情況,總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新聞線索。
懷着一顆火熱的心,他始終把鏡頭對準基層羣眾,用鏡頭反映老百姓的故事。《軍嫂之愛》、《軍禮敬給弟媳婦》、《飛來的閨女》、《俠骨熱腸的“剃頭匠”》、《88歲老人的紅色記憶》、《孤老太和她的村醫“兒子”》、《小店老闆的大愛》、《遊子的笑聲與眼淚》、《掏糞工剪影》等,記錄了基層普通勞動者的動人事蹟,在廣大讀者尤其是基層百姓中產生了很大反響。
懷着一顆温柔的心,他在基層採訪的過程中,隨時隨地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
1996年3月,王天定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反映河南省汝陽縣抗旱的圖片,縣裏按規定寄來500元獎金,他如數退還。後來,縣裏按照他的意願,用這筆獎金資助了一位山裏學生。
1996年12月,王天定聽説靈寶市陽平鎮文鄉村50多歲的農民符彥英跳入冰水救了幾個落水者,便趕去拍了一組圖片故事。臨走看到符彥英生活清苦,他拿出100元錢塞到老人手裏。符彥英逢人就感動地説:“人家是省裏的大記者,人好,心腸好!”
2004年12月9日,王天定在洛陽市區大街上遇見一羣農民工舉着牌子討要工錢。上前打聽,原來是嵩縣閆莊鄉胡溝村30多位農民工為房地產公司幹了兩個多月的活,拿到的只是兩張白條。他一面規勸農民工不要有過激行為,一面聯繫洛陽市勞動監察大隊幫助農民工維護合法權益。那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老闆,看到王天定是記者,把他拉到僻靜角落,掏出裝了厚厚一沓錢的信封塞給他,轉身跑了。王天定隨即把這錢交給洛陽市勞動監察大隊,請他們將錢退還那個老闆。當天,農民工就拿到了工錢。
2007年7月29日,豫西突發特大洪水,王天定在抗洪搶險一線看到災區羣眾損失慘重,十分焦急。採訪歸來,他向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領導表達了義賣攝影作品、援助災區羣眾的願望。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和河南省慈善總會的支持下,義賣獲得10萬元,他全部捐獻給困難地區建希望小學。
懷着一顆正直的心,他用手中的相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羣眾鼓與呼。他有一句名言:“不會搞輿論監督的記者,不是合格的記者。”在基層採訪,每當看到違反政策損害羣眾利益的現象,他就會拍案而起。人們記得,他拍攝的《非法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受害羣眾叫苦連天》、《領導“竭澤而漁”集資修路,百姓“雪上加霜”無力脱貧》、《如此執法帶來的不和諧》等一組組監督報道,準確犀利,愛憎分明,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愛,體現了一位黨報記者的社會責任感。老百姓感念他的仗義執言,親切地稱他“百姓記者”。 [1] 
用膽識抓拍新聞
在河南新聞攝影界,大家都知道王天定是個拍起照片就不要命的主兒。
他把世界著名戰地記者帕卡的那句名言稍加改動,用來表達自己的新聞攝影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新聞現場不夠近。”他解釋説,他的“現場”,不僅包括基層、一線、前沿、突發事件現場等,還包括危險、艱難、勞累、飢餓、頂風雨、冒寒暑、生死考驗之類。
他經常説:“搞新聞攝影的,就是戰士,拿照相機的戰士。”他總是以戰士的心態和姿態,奔走在新聞攝影第一線。
1996年8月4日,河南境內的淇河、黃河等河段發生特大洪水。5日,王天定趕赴淇縣抗洪搶險前線,這裏數萬畝土地被洪水淹沒,14500多名羣眾被洪水圍困,電路、通訊中斷,道路沖毀。他在風雨泥濘裏採訪了整整一天,晚上在抗洪現場守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他回報社交了稿,下午又趕到因黃河暴漲而受災的濮陽縣。7日凌晨1點鐘,他乘坐搶險部隊的衝鋒舟,在茫茫夜色裏衝向黃河灘區受困的村莊,拍攝營救被困羣眾的場面。當時,風急浪大,衝鋒舟幾次撞在樹幹上,險些傾覆。
2003年9月下旬,黃河蘭考蔡集控導工程決口,蘭考與山東東明境內大面積受災,12萬羣眾被洪水圍困。王天定在抗洪救災前線堅守了將近一個月,天天發回大量動人的新聞照片。10月29日零點,被沖毀的大壩合龍。為了獲得最佳拍攝角度,他爬到一個在河水中搖搖晃晃的木架上,在場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採訪現場那麼多攝影記者,只有他拍到了最佳的合龍場面。拍攝完畢,他在工棚裏處理照片,一直忙到天亮。一位同仁感慨説:“俺算知道你為啥能拍到好照片了!”
是的,他是個視新聞攝影如生命的人。
多次的淮河抗洪搶險現場,有他。
1998年長江大洪水搶險前線,有他。
2004年澧河大堤決口搶險現場,有他。
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災一線,有他……
在河南攝影界,王天定是唯一登遍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三大山脈主峯和全省有名山峯的人。在山裏採訪,他常常住在寺廟、工棚、護林房,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都有他的腳印。為了拍攝大別山主峯金剛台,他曾在凌晨1點冒雨上山,身上爬滿了山螞蟥,險些滑落山谷。為了拍攝老君山雪景,他冒雪爬山7個半小時,大風雪中,在海拔2200多米高的頂峯一間破屋裏住了3個晚上。
2008年除夕,王天定從數百公里外的鄉村回到鄭州家中,正準備過年呢,突然血壓增高暈倒在地。家人和同事把他送進省人民醫院。病情稍稍穩定,他又拿起相機在醫院裏採訪全國勞模、著名婦產科專家張新菊,在河南日報發表了《張新菊與病友的故事》、《感受張新菊》等攝影報道。醫生和親友們説:“你真是把事業看得比生命都貴重啊!”
這就是王天定。
他用永不疲倦的相機,記錄着一個偉大的時代,也記錄着新聞記者的頑強心路。
他以永不磨滅的理想,展現了一個充實的人生,也展現了新聞職業的神聖使命。 [1] 

王天定所獲榮譽

2021年3月29日,當選2020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