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天佑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胸外科教授)

鎖定
王天佑,男,漢族,1942年生,1963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胸外科教授。 [3] 
曾任北京友誼醫院外科及胸心血管外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及副主任醫師,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及主任醫師。
中文名
王天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漢族
出生日期
1942年
畢業院校
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
職    業
醫師
主要成就
肺癌的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重點為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規律和手術方法改進的研究

王天佑人物經歷

王天佑
王天佑(2張)
1958年,年僅16歲的王天佑考入北京醫學院。1963年,大學畢業後分配至北京友誼醫院,被當時的外科主任、中國著名胸心血管外科專家孫衍慶教授領進了外科之門。
1978年,1987年,1990-1991年,三次赴阿根廷進修學習,師從世界著名心血管外科專家R. Favaloro 和D. Liotta教授。
曾任北京友誼醫院外科及胸心血管外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及副主任醫師,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及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學位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委員,常委,副主任委員。

王天佑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胸心血管外科臨牀、教學、科研工作,經驗豐富,技術全面,尤其在肺癌、食管癌、氣管腫瘤、縱隔腫瘤等胸部腫瘤外科及肺、食管、氣管良性疾病外科,技術精湛,造詣較深。多年來進行肺部腫瘤外科治療及綜合治療的臨牀研究,在國內首先應用超聲吸引術進行肺切除,提出非典型性侷限性肺切除術的概念和方法,在肺轉移瘤和肺功能低下肺癌的外科治療取得良好效果。應用體外循環和心血管外科技術進行肺癌擴大切除和氣管腫瘤切除,取得良好效果。
進行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新輔助化療的臨牀研究,環氧化酶COX-2,S100A8,A9蛋白及新型單克隆抗體GLC-238在非小細胞肺癌的表達及其臨牀意義的研究,肺癌前哨淋巴結的標測在肺癌淋巴結清掃術中應用的研究等,取得顯著成果。通過臨牀研究,證明三探頭FDG氟18掃描(SPECT)在肺癌診斷和分期中有重要意義,在部分病人可代替PET,節省費用。在肺癌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另外,還正在人工氣管和人工食管的組織工程研究和可植入式人工肺的研究方面進行一些探索。1980年以來還從事心臟瓣膜病、冠心病、主動脈瘤、慢性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療和臨牀研究,在低架生物瓣的研製,升主動脈瘤合併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外科治療臨牀研究,骨骼肌心臟輔助的研究等取得顯著成果;在國內首次完成動力性心肌成形術,為我國難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療開闢了又一新途徑。
從事的主要科研課題為:(1)肺癌的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重點為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規律和手術方法改進的研究;(2)組織工程人工氣管和人工食管的研究;(3)可植入式人工肺的探索實驗研究等。

王天佑社會任職

首都醫科大學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委員,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委員、常委、秘書長、副主任委員(1996-2002年),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會長(2007-2014年),中國醫師協會理事,北京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1985-2000年)、主任委員兼胸外科學組組長(2001-2008年),北京醫學會理事,北京醫師協會常務理事(2001-2008年),第六屆全國青聯委員(1983-1989年),北京市人大代表(十、十一屆,1993-2002年),第九、十屆政協全國委員(1998-2008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08-2013年),北京醫藥衞生界海外聯誼會理事,北京市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中央保健局及軍委保健局專家,《中華外科雜誌》副總編輯(2008-2012年),《中華心胸血管外科雜誌》編委,《中國循環雜誌》副總編輯,《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委,《中國肺癌雜誌》(現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1-3] 

王天佑所獲榮譽

近十五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二項,衞生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項,二,三等獎各一項。發表論文60餘篇,參加編著書籍八部。1993年評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評為北京市衞生系統先進個人,衞生部和人事部全國衞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98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