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大洲

鎖定
王大洲 [中]廣東樂昌人,僑居山左。工畫。
王大洲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哲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工程研究》雜誌副主編。 [1] 
中文名
王大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2] 
畢業院校
東北大學
畢業院校
哈爾濱工業大學 [2]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廣東樂昌
教學職稱
教授 [2] 

王大洲研究領域

  1. 技術與工程哲學
  2. 創新研究與科技政策 [2] 

王大洲教育背景

王大洲學歷學位

1998,東北大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畢業並獲科技哲學博士學位
1993,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科學系,畢業並獲科技哲學碩士學位 [2] 

王大洲訪學經歷

2002-2003,倫敦帝國學院,訪問學者 [2] 

王大洲工作經歷

1993-2006,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歷任助研、副教授、教授
2006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2] 

王大洲教授課程

王大洲研究生專業課

  1. 技術與工程哲學
  2. 跨學科工程研究專題 [2] 

王大洲研究生公選課

  1. 自然辯證法概論
  2. 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 [2] 

王大洲學術兼職

  1.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雜誌主編
  2. 自然辯證法研究》雜誌編委
  3. 系統科學學報》雜誌編委
  4. 《工程教育評論》雜誌(英)編委
  5.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兼秘書長
  6.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與社會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
  7.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風險治理與人類安全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
  8. 中國社會學會工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
  9.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創新戰略專委會 副主任
  10.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工程史專業委員會 理事
  11.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技政策專業委員會 委員
  12.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技基礎設施專業委員會 委員
  13. 中國建築學會科研建築學術委員會 委員 [2] 

王大洲出版信息

王大洲主要著作

[1]《紮根大地的工程哲學: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的實踐邏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管理實踐叢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22(合著).
[2] 《中國大科學工程史》(中國近現代工程史研究叢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
[3]《技術、工程與哲學》(國科大文叢),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編).
[4]《企業創新網絡:進化與治理》(創新研究文叢),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5]《知識、場域與創新》(科技哲學輯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技術創新與制度結構》(東北大學技術哲學博士文庫),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1.
[7] 《加工生命:神奇的基因工程》(中青年科普文庫),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0(合著). [2] 

王大洲主要論文

[1] 工程創新視野中的應用基礎研究,《工程研究》,2023,15(6):477-487.
[2] 工程生態:內涵分析與研究進路,《工程研究》,2023,15(5):378-389.
[3] 意象、知識與規範:工程教育的三重奏,《工程教育評論》(SMP),2023,1(1):22-26.
[4] 從脱節到融合: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結構性變革探析(1992-2006),《自然辯證法通訊》,2023(8):91-104.
[5] 從工程哲學看中國風格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自然辯證法研究》,2023(3):124-130.
[6] 實驗就是力量:培根的實驗哲學思想新論,《自然辯證法通訊》,2022(9):55-62.
[7] 工程實踐何以可能:關於“我造物故我在”的拓展性分析,《工程研究》,2022(4):286-294.
[8] 實驗空間與有限責任:新興科技的倫理與治理,《高技術發展報告》(2021).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287-294.
[9] 工程價值創造的複雜性與生態視角,《工程研究》,2022(2):17-18.
[10] X射線與島津的科學儀器創新(1896-1945),《自然科學史研究》,2022(1):61-77.
[11] 神光系列激光聚變實驗裝置建造的工程史考察,《工程研究》,2022(1):79-91.
[12] 走向二元治理結構:關於顛覆性裝備創新的哲學思考,《工程研究》,2021(6):533-542.
[13] 複雜工程系統的衝撞式設計方法探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9):42-48.
[14] "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造的歷史考察,《工程研究》,2020(6):617-627.
[15] 走向負責任的工程:倫理準則的解釋與內置,《化工高等教育》,2020(3):1-7.
[16] 基於實驗思想的技術與戰法協同演進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2020(5).100-108.
[17] 技術、創新與生活世界:一個現象學分析,載王前編《中國技術哲學:經典作品與當代研究》,斯普林格,2020:183-198.
[18] 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的歷史考察,《中國科技史雜誌》,2020(1):10-21.
[19] 工程實踐的人文意藴審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科版),2019(6):27-33.
[20] 腦機接口負責任創新研究進展,《工程研究》,2019(4).
[21]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歷史考察,《自然辯證法通訊》,2019(4).
[22] 走向工程實驗哲學,載米切姆等編《東西方工程哲學》,斯普林格,2018:37-50.
[23] 我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的工程史考察,《工程研究》,2018(4).
[24] 關於工程創新的社會理論審視,《工程研究》,2018(3).
[25] 工程的社會評估方法論芻議,《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10).
[26] 伊甸園、圓形監獄與實驗室:中國互聯網敍事,載加西亞編《穆索與網絡社會:從聖西門到互聯網》,斯普林格,2016:155-186.
[27] 我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研製狀況及政策建議,《工程研究》,2016(4).
[28] LAMOST工程的立項、建設與運行,《工程研究》,2016,8(1):107-122.
[29] 社會中的工程事故:中美鐵路事故調查比較,《社會中的技術》(愛思唯爾),2015,43:69-74.
[30] 人工製品現象學: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哲學研究》,2015(6).
[31] 中美重大工程事故調查模式比較分析,《自然辯證法通訊》,2015(2).
[32] 科研機構技術支撐人員:概念、角色與激勵,《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10).
[33] 從工程事故中學習的過程及其制度安排,《工程研究》,2013(3).
[34] 複雜工程系統自組織問題研究綜述,《工程研究》,2012(3).
[35] 工程傳播與公眾理解工程,載賈廣社等編《工程哲學新觀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36] 為了學術創新,該反思課題制了,《科學文化評論》,2011(4).
[37] 我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使用狀態分析及政策含義,《工程研究》,2010(3).
[38] 在學術與商業之間:中美大學案例比較,《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3).
[39] 企業創新網絡的進化機制分析,《科學學研究》,2006(5).
[40] 試論工程創新的一般性質,《科學中國人》,2006(5).
[41] 企業創新網絡治理模式分析,《中國創新管理前沿》(第2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131-138.
[42] 跨國創新網絡中的企業技術學習,《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5-19.
[43] 在工程與哲學之間,《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7).
[44] 關於大學技術轉移的一個解讀,《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2).
[45] 技術哲學、技術實踐與技術理性,《哲學研究》2004(11).
[46].聯網與創新:雙黃連粉針劑開發案例分析. 《科學管理研究》,2004(5):116-120.
[47] 關於大學科技園的一個網絡分析,《科學學研究》2004(2).
[48] 走向技術認識論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2).
[49] 再論創新視野中科學與技術的關係,《技術哲學年鑑》(2001),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50] 組織創新、經濟場域與企業技術創新,《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9).
[51] 企業創新網絡的進化與治理:一個文獻綜述,《科研管理》2001(5)
[52] 風險投資與高技術新創企業的治理,《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5)
[53] 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對知識的運用:中西比較與啓示,《科學管理研究》,2001(4).
[54] 高技術新創企業的治理:美國硅谷的創新網絡及其啓示,《決策借鑑》,2001(4).
[55] 國有企業步入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互動過程的障礙與對策,《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3):51-57.
[56] 科學、技術與經濟間關係的制度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
[57] 論技術知識的難言性,《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1).
[58] 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互動機制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1).
[59] 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現狀分析,《中國軟科學》,2000(4).
[60] 美日信息產業技術創新的模式比較及其啓示,《情報學報》,2000(3).
[61] 制度安排與持續創新,《科研管理》,2000(3).
[62] 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載陳曉田等編,《技術創新十年》,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63] 持續創新與企業成長,《科研管理》,1999(1).
[64] 企業技術創新的知識維度,《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5).
[65] 技術知識與創新組織,《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1).
[66] 關於產業R&D合作的幾個認識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3).
[67] 所有制、企業家與企業技術創新,《中國科技論壇》,1997(2).
[68] 制度、技術與創新——技術創新研究迫切需要開拓的一個新視野,《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6).
[69] 西方技術社會學中的作用子網絡理論,《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3(4):34-39. [2] 

王大洲在研項目

  1.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工程科學哲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主持)
  2.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技術創新哲學與中國自主創新的實踐邏輯研究(子課題負責人)
  3. 中國工程院重點項目:工程生態論理論體系研究(主要成員)
  4. 中國工程院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建設管理方法論與價值觀研究(主要成員)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