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大樞

鎖定
王大樞(1731-1816),字白沙,號天山漁者,太湖縣百里墩東衝口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舉人,舉江左孝廉,揀選知縣。少孤獨,勤讀書,築室於司空山下,購書萬卷,日夜寢讀其間。著有《西征錄》七卷、《古史綜合》十二卷、《春秋屬辭》十二卷、《詩集輯説》二卷,均刻於世。《古韻通例》、《陶詩析疑》、《鴻爪錄》等書,稿成未刻。現僅存《西征錄》於縣圖書館,餘皆散佚。
中文名
王大樞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731年
逝世日期
1816年
出生地
安徽太湖
白沙
天山漁者

王大樞基本資料

安徽省人物誌》、《太湖縣誌》記載:王大樞(1731-1816),派名芳素,幼名綱受,字體專,學名大樞,字澹明,號白沙,後自號“天山漁者”、“空谷子”等。生於清朝雍正皇帝10 年,自解語時即入家塾承師訓,不幸8 歲而孤,拜師本鎮響水村大塘壪先人程其恂為師。築室司空山下,日夜寢讀其間。學習努力,天性聰明,有眼關三行字、過目而不忘的天賦,讀書萬卷,吟詩寫賦,博古通今,滿腹經綸,聞名鄉梓,於乾隆25年入安慶府謀事。由於得罪宰相張英,因而五試不第。乾隆辛卯36 年(公元1771年),科考鄉試中舉人,是太湖縣僅有的兩個乾隆三十六年(1771)舉人之一。初舉江左孝廉,乾隆甲辰年被揀選知縣。大樞滿腹書香,生性耿直,愛抱不平,樂於替民,善寫訴狀,痛惡權貴。乾隆五十三年57 撰《紀行》二卷,字5 萬,並賦詩46首,作《天山賦》1 篇。嘉慶五年(1800)被赦回太湖。在伊流放13 年期間,王大樞完成了《西征紀程》、《天山賦》等一生的代表作,編撰出伊犁地區第一部地方誌《伊犁志》,為捍衞我國中俄兩國邊界疆域提供了詳細的歷史依據 [1] 
太湖,自古人傑地靈,名人輩出。而出生在百里鎮東衝口的王大樞正是太湖眾多名人中的一位傑出代表。從好思敏學到考中舉人,從謫貶伊犁到戍守邊關,從著書賦詩到留芳千古,無不飽蘸着一位才子佳人視權貴疾惡而仇、被貶官保疆衞國的愛國豪情。
窮鄉儒士才華橫溢
由於王大樞生性耿直,愛抱不平,為權貴所惡。即將赴吏部
銓選赴任時,反對以朝廷名義攤派捐税,得因公事獲罪,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57 撰謹《紀行》二卷,字5 萬,並賦詩46 首,作《天山賦》1 篇。《紀行》資料豐富,考察詳實,井井有條,饒有旨趣。
在伊犁13 年,嘉慶二十一年病故,終年85歲。
王大樞流放回鄉後,晚年隱居山村,立志勵志筆耕,著書立説,終年不倦,除著有《西征錄》(又名《西征紀程》)八卷近12萬字外,還著有《古史綜合》十二卷近15萬字,《春秋屬辭》十二卷近14萬字,《詩集輯説》二卷近3萬字、《伊犁志》十二卷近20 萬字,均刻於世。在雍正時參加過王氏家譜一修,乾隆時參加過王氏家譜二修、三修,嘉慶時參加過王氏家譜四修,均任修,並譜序和詩歌傳贊。但由於不善逢迎,時遭權貴排擠,仕途坎坷,家境貧寒,無資打印諸多書籍,造成所著之書大量遺失,致使《古韻通例》、《陶詩析疑》、《鴻爪錄》等書,稿成未刻。惟有《西征錄》全書尚存於縣圖書館,餘皆散佚。
但有關王大樞《西征錄》也有過誤爭。據記者在“天脈網”一份資料中得知,洪亮吉在《天山客話》中曾提到王大樞,但誤稱“王元樞”,“懷寧王孝廉元樞以事謫戍伊犁,著《西征錄》六冊,亦間有可採。惟因此及彼,尋流失源,恐非善學鄙道元者也。”而《新疆圖志》的“藝文志”亦著錄“王元樞《西征錄》六卷”。想必王大樞離開伊犁後,伊犁還留有《西征錄》傳抄本,而卷七、卷八顯然不可能包括在其中,因為,卷七《跫音》是難友投贈詩文,雖然都作於伊犁,卻是還鄉後的嘉慶六年(1801)才整理成冊,明證就在此卷之末的跋語中。卷八主體部分《東旋
草》,寫於離開伊犁之後。所以,《西征錄》曾有兩個版本,六卷(六冊)本,流傳於新疆,作者誤題王元樞;八卷本,流傳於內地。後者是定本。
如今,在王大樞的祖地,山空清寂,松竹參天。原先的幾間舊瓦房歷經風雨洗禮,紛紛倒塌,唯留一間,見證滄桑。據現年51歲的東口村花屋組村民操和朋介紹,依照先祖傳下來的記憶,王大樞舊居上下兩重各三間,兩廂樓,四合院。但王大樞家的房子與同在一起居住的幾家農户相比,卻與眾不同。本來,坐落在三面環山之中的約莫六百平米的屋基,門前一口水塘,別的農户房屋均是依照風水而建,可惟獨王大樞家的大門朝向卻坐東朝西,正對一座大山,人稱“絕地”,門風不旺。僅剩一女招親生子,傳承香火。後來,同居的幾户人家紛紛遷走,搬出此地。唯留王氏獨門獨户,靜居山林。
在王大樞故居的廢墟上,記者見到了惟一留存至今、已經破損的“介於石”。上刻有王大樞於嘉慶甲子年四月十二73歲生日之時親筆所書之字,橫書“介於石”三字,下刻“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筍四”等語,留給後人推析、領悟。
賦詩飛揚情注邊疆
如果説,流放,足以扼殺一個前途無量的官僚,卻能夠造就一個本無起色的詩人!那麼,中國詩史第一人屈原無疑就是這樣一位流放的詩人,成就著世大作《離騷》。而同樣被貶伊犁,流放邊疆的王大樞,揹負着一腔酬躇滿志、戍疆保國的情懷,飽含着讀書萬卷、滿腹才華的思緒,靜守邊關,吟賦作詩,抑或指責時弊、鬥惡權貴,抑或讚美邊疆、頌歌山川,撫慰心靈,修身悟性。正如一位名叫吳孝成的作者在《歷代詠新疆果子溝詩賞析》一文中所説,有專家認為,在清代詩史上,從乾隆到宣統這一個半世紀,伊犁詩壇是被遺忘的一翼。除了祁韻士、洪亮吉、鄧廷楨、林則徐、徐松等名家之外,還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詩人,成就都十分可觀。而安徽太湖人王大樞即是其中之一。因此,不能不説王大樞同其他名家一樣確實成就了歷史的“伊犁詩壇”,至今留下了諸多十分寶貴的詩篇財富。這在今天的新疆乃至中國的文學詩壇都富有盛名。

王大樞個人簡介

王大樞,清代安徽太湖才子,文思敏捷,作品廣為流傳,品性豪放,蔑視官紳,愛抱不平,為權貴所惡,曾因忤觸官府,被謫貶伊犁。

王大樞歷史記載

《西征紀程》 《西征紀程》 [2]
大樞生性耿直,愛抱不平,為權貴所惡。乾隆五十三年57歲時,被謫貶伊犁。同年三月十八日,偕同事劉操南、書童勤兒從安慶出發,歷秦隴,出關塞,十月十一日到達伊犁,行程5050公里。沿途考察,邊行邊究,隨得隨記,撰謹紀行》二卷,字5萬,並賦詩46首,作《天山賦》1篇。《紀行》資料豐富,考察詳實,井井有條,饒有旨趣。
在伊犁13年,嘉慶二十一年病逝,終年85歲,葬東衝口山上。大樞故居前大石塊上刻有親筆所書之字,橫書“介於石”三字,下刻“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筍四”等語,留給後人推析。 [3] 

王大樞司空山圖

《司空山圖》 《司空山圖》
王大樞對家鄉的司空山一往情深。司空山是中國禪宗名山,二祖慧可卓錫的道場;唐玄宗為司空山本淨禪師賜號“天曉”;李白避難司空山,留下許多佳作……
王大樞家鄉司空山 王大樞家鄉司空山 [4]
王大樞考察司空山,繪製《司空山圖》一副,這份地圖長約8寸,寬約6寸。圖中描繪了山川、河流、樹木,用簡筆勾勒出司空山的主要景點,對主峯、太極峯、朝天宮、洗馬池、太白書枱、小屋、崇報寺等作了標註。同時也對附近的白沙鎮、黃沙嶺東衝口、白沙河等地名加以標識。圖中,王大樞題聯一副:“流水音從弦外落,美人身在鏡中行。”旁加小注:“夢中得句用題空山觀瀑布圖,歲壬子(即乾隆57年,公元1792 年)孟春五日。” [5] 
這幅地圖於2008年在安徽嶽西被發現。

王大樞主要詩作

1、登鑑遠樓次壁間原韻萬里長空鴻雁輕,白沙河畔孝廉公。佳音忽變無端禍,流徒發配赴西行。
千里秦隴烈日焰,嘉峪關上凍雲冷。博格達峯萬年雪,塔克拉瑪一湖星。
為撰鉅著伊犁志,踏勘疆界齧雪充。高路入雲山戴帽,天山漁者罷遠征。
一十三載征夫淚,伊犁九城別友情。古稀老漢還故里,老妻巍巍淚滿襟。
良朋舊友西窗雨,繪成一圖慰司空。
一氣呵成,寫得激情奔放。他在詩中讚頌了新疆自古以來的繁華盛景和天山美麗的自然景觀。
2、某日,王大樞遊覽了美麗的果子溝,有詩詠之:
萬松排翠峯崢嶸,石徑橋通曲折行。 怪巖競作頭角出,溪聲瀉入胸懷清。 ……
乾隆五十八年,王大樞六十歲。
3、常人的花甲之年本應是親友祝壽的喜慶之時,可是他卻要在這邊疆孤身度過。壽誕當日,大樞獨自無眠,賦詩一首:
4、六十歲七律
江湖應作百年遊,花甲於今始一週。彩筆自題摩詰畫,春風同坐仲宣樓。
青楊豌地還垂眼,白雪連天莫上頭。從古才人多壽世,丹砂何事苦相求。
5、上天山
上天山似上青天,馬縮如蝟車倒懸。 四十八盤盤不了,一生未作此周旋。
6、詠天山
天山深處雪模糊,拾起姜碑剝蝕餘。未見高昌功足紀,多君留得數行書。
7、晚秋閒眺二首
霜葉墜寒林,孤城響暮砧。秋聲非為我,羈客自警心。
白髮還堪酒,朱弦欲碎琴。誤同張博望,飄泊到如今。
其 二
邊關秋色鬧,多事更黃花。對爾難為態,銜杯醉即家。
青蠅真弔客,白壁是前車,莫更吹羌笛,鄉心已亂麻。
8、無題
浙海吳江煙靄深,陸沉終比雙南金。夜窗只隔一渠月,春樹還連十畝陰。
漆簡幾逢天雨粟,空山全付水鳴琴。寧知快雪崢嶸甚,猶帶飛鴻響遠音。
9、贈友人
有客倦登樓,多君逸氣投。十年穿鐵硯,萬里識荊州。
吐鳳緣青眼,瞻鳥尚白頭。向來磋切意,都付褚春秋。
10、響水巖
響水飛泉遠紅斜,白雲深處隱僧家。
北邦久駐懷芳草,故里綿延景物華。
11、詠柳花
漢南春色竟飄零,送客長亭更短亭。但顧水心亭上立,免教身後託浮萍。
12、詠杏花七絕
邊庭小樹意扶疏,開得春風三月初。莫是江南憐舊雨,落紅偏點故人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