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夔

(安徽大學教授、藝術學院副院長)

鎖定
王夔,安徽潛山人,南京大學博士 [9] 安徽大學教授 [1]  ,碩士研究生導師,藝術學院副院長 [2]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徽劇)負責人 [10] 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3]  ,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4]  安徽大學青年骨幹教師,本科和碩士畢業於安徽大學,博士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方向為民間戲劇與中國地方戲、當代戲曲理論。 入選第十二批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首批安徽大學俊才計劃。是安徽省電視劇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長三角高校影視戲劇學會副秘書長、合肥演藝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同時受聘擔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鑑定專家、《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民間説唱·安徽卷》主編 [5]  [6] 
中文名
王夔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安徽大學 南京大學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第二屆中國王國維戲曲論文獎一等獎 [7] 
代表作品
《中國徽班》《安徽戲劇通史》《黃梅戲志》
職    稱
安徽大學教授 [8] 
職    務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3] 

王夔科研項目

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戲劇史視閾下的安徽儀式戲劇研究》(16BZW07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安徽省稀見戲曲劇種調查與研究》(12YJC760083)、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黃梅戲傳統劇目研究》(AHSK07-08D42)和《皖江地區稀見劇種保護與發展研究》(AHSKY2014D12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戲曲史(安徽卷)》(18ZD08)子課題《安徽戲曲史(1949-1978)》、安徽省高校高峯學科建設“徽學”委託項目《徽州目連戲研究》,主持教育廳課題和橫向課題4項。製作原創廬劇《包公打舅》、原創話劇《青春派》《凝望》。 [13] 
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文人事蹟編年匯考》(編號13&ZD117)、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我國當代大眾文化建設研究》(編號09CZX048),參與《黃梅戲音像資料集成及黃梅戲聲腔研究》等其他省部級項目10項。

王夔研究論著

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丁腔孫韻:丁玉蘭與孫邦棟的廬劇舞台藝術》等獨著2部,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説唱•安徽卷•大書分卷》,合作出版專著5部、高校教材2部、整理出版古籍1部。其中論文《黃梅戲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獲第二屆中國王國維戲曲論文獎一等獎,論文《貴池儺戲“劉家戲”考論》獲得第二屆安徽戲劇理論評論雙年獎一等獎整理古籍《休寧名族志》獲第十一屆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獎二等獎,合著《中國徽班》獲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合著《安徽戲劇通史》獲2009—2010年度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出版獎圖書獎二等獎,合著《中國青陽腔》獲2019—2020年度安徽省社會科學獎一等獎。 [11] 

王夔學生培養

指導安徽大學皖藴團隊的作品《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踐與思考——基於安徽省高校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實證研究》獲第三屆“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指導學生作品《嘚哈藝術》獲得第六屆安徽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指導學生作品《滿好科技——基於SUTP核心技術框架的3D虛擬成像和XR內容轉移產業化應用》獲第九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數字經濟專項)銀獎、第十一屆“創青春”安徽省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指導《民間黃梅戲班社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閾下的皖江戲曲研究》、《宿松文南詞傳承與發展》(201710357397)等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5項;指導《皖北稀見戲曲劇種調查與研究》等安徽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2項;指導安徽大學徽風皖韻團隊的“戲曲社區行”項目獲2010聯想青年公益創業計劃安徽省冠軍。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