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士雄

(中醫温病學家)

鎖定
王士雄(1808~1868年?,一説1863年),字孟英,號夢隱(一作夢影),又號潛齋,別號半痴山人,睡鄉散人、隨息居隱士、海昌野雲氏(又作野雲氏),祖籍浙江海寧鹽官,遷居錢塘(杭州)。中醫温病學家。其畢生致力於中醫臨牀和理論研究,對温病學説的發展作出了承前啓後的貢獻,尤其對霍亂的辨證和治療有獨到的見解。重視環境衞生,對預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其子王聚奎曾在太醫院任御醫。
中文名
王士雄
別    名
王孟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08年
逝世日期
1868年? 一説1863年
職    業
醫生 中醫温病學家
出生地
浙江錢塘
代表作品
《醫學隨筆》;《温熱經緯》

王士雄生平概況

王士雄,字孟英,又字籛龍,1808年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他的遠祖系安化(今甘肅省慶陽縣)人,後移居浙江鹽官(今屬海寧市),乾隆間遷錢塘定居。
王士雄曾祖王學權是一位名醫,著有《醫學隨筆》二卷,祖父永嘉、父?滄也都精通醫學,曾對該書作過補充和校注。王士雄14歲時,父重病不起,臨終前曾囑咐他:“人生天地之間,必期有用於世,汝識斯言,吾無憾矣”。父親死後,他遵家訓鑽研醫學,但終因家境貧困,廚無宿舂,無法度日。為了生計,於同年冬去婺州(今浙江金華市)孝順街佐理鹽務。白天工作,謀食養家,晚上“披覽醫書,焚膏繼晷,樂此不疲”。
王士雄雖身處逆境,但決不因此而影響學業,反而激起了發奮圖強的精神,學醫之志愈堅。平時苦心攻讀,手不釋卷,上自《內經》 、 《難經》 ,下迄明清諸先賢著作,無不深究極研,並能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打下了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 《海寧州志》稱他“究心《靈》、《素》,晝夜考察,直造精微”。説明勤奮好學是王士雄治學最可貴之處,也是他取得學術成就的關鍵。
浙江錢塘 浙江錢塘
王士雄生活在西學東漸的時代,他對當時傳入之西方醫學持開明態度,不抱門户之見,有分析地吸取,並據理批評了中醫界有些人尊經崇古、拒絕接受西説的守舊思想,反映了他善於吸取新知的治學精神。更值得指出的是,王士雄十分重視臨牀,注意從實踐中求得真知。他平時診務繁忙,廣泛接觸病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
關於王士雄的卒年,史料記述不詳,説法不一,但據《浙北醫學史略》記載:“嘉興已故中醫張文衝述其先祖昔居渟溪,曾親睹孟英,其人清瘦不偉,好學不倦,享壽61年,故其卒年當為1868年”。此説當屬可信。

王士雄百家講壇

大國醫—王孟英 (一) 半痴山人 [1] 

王士雄醫術

人蔘 人蔘
王士雄學醫3年之後,就開始為人治病。1824年夏間,鹽業主政周光遠,27歲,身體肥胖,肌膚白皙,一次登廁後,突然身冷汗出,口唇發白,聲音低微。有些醫生診斷為“中暑”,想用辛香開竅的方藥。王士雄診得患者脈象已是微軟欲絕,知是陽氣將脱,如再用辛開之劑,必加速危亡,於是力闢羣議。眾醫笑他年輕無知,紛紛非難。幸病家懂醫,認為王士雄説得有理,請他處方。由於一時購藥不及,王士雄剛巧帶有一塊老薑,急令煎汁灌下,服後病情有了明顯好轉;接着用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等藥培補,獲得痊癒。從此以後,人們有病常請他診治,他也不負眾望,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於是醫名大震。在婺9年後,王士雄回到了杭州。他躊躇滿志,決心在醫學上幹一番事業。當時的杭城,多見温熱病證,而醫生常從傷寒論治,用藥不是辛燥温散,就是厚膩滋補。請王士雄診治的,大多是經其他醫生誤治後的複雜病證,他以高超的醫術,救人無數。1836年春,四川石符生經杭途中患病,開始由陳姓醫生治療,症情加重,待王士雄至,已是神志模糊,肢涼體冷,口吐痰涎,小便澀少,脈沉澀滯,難分至數了。王士雄説,這是旅途感受風濕,沒有及時清理解散,邪從熱化,加上誤服温補藥物,致使氣機窒塞,邪熱漫無出路,爍液成痰,逆行上攻,所以有此危象。勸説病家不必驚慌,服些疏利清化藥,痰去熱清,病就會好的。藥用黃連、黃芩、枳實、橘皮、梔子、淡豆鼓、桔梗、杏仁貝母、鬱金、通草紫菀竹茹蘆菔汁等。服三劑患者即脱卻險境,能起牀行走,再調理10來天,就痊癒了。王士雄一生勤於著述,給後人留下了大量富有學術價值醫學文獻,其中《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 《温熱經緯》 、 《隨息居飲食譜》 、 《歸硯錄》 、 《潛齋醫話》和《王氏醫案》是他的主要著作。
清道光年間,江浙一帶霍亂流行,王士雄不避穢惡,盡力救治,並於1838年寫就《霍亂論》書稿。1862年,他旅居滬地,正值霍亂猖獗,而“司命者罔知所措,死者實多”,於是將原書重訂,更名為《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精心闡發前人有關理論,輯集生平經驗,議病情,論治法,附醫案,創新方,對霍亂的病因、病機、辨證、防治作出了系統論述。曹炳章評價其書“實為治霍亂最完備之書”。
温熱經緯》是王士雄的力作。温病學説到王士雄時代已有相當大的發展。他在大量臨牀實踐的基礎上,採取“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的編纂原則,輯集各家醫論,闡發自己見解,於1852年著成是書,使温病學説遂成系統,蔚為大觀,可稱集温病學之大成者,後世稱他為温病大家。
《潛齋醫話》 《潛齋醫話》
王士雄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民眾的疾苦,“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於是於1861年編著了《隨息居飲食譜》一書,詳述330多種藥食的性能和治療作用,如稱西瓜天生白虎湯,用以清熱解暑梨汁為天生甘露飲,用以清胃潤肺;甘蔗為天生復脈湯,用以清熱養胃等等,並載述了許多民間食療便方,是較為系統的食品營養和食療專書,影響頗深。
1855年10月,王士雄攜眷回到浙江鹽官,在渟溪(即路仲鎮)賃屋而居,顏其草堂曰“歸硯”。他感嘆自父死後,即攜一硯,遊於四方,荏苒30年,此時僅載一硯歸籍,而先前遊醫時多有所錄,乘歸裏之際,作了整理,題曰《歸硯錄》 (成書於1857年)。該書評述前賢,更着眼於啓迪後學,既介紹自己的臨牀經驗,又博採諸家之長,很有實用價值。
《潛齋醫話》多屬臨證心悟,有不少獨到見解。他的醫案記錄詳細,理法方藥完備,深為醫林所推崇。
此外,他編集的《潛齋簡效方》 、 《四科簡效方》 、 《雞鳴錄》 ,輯錄了民間單方驗方、歷代效方及經親自驗證療效確切者,深受歡迎。他還對其曾祖《醫學隨筆》 、俞世貴增補之《願體醫話良方》 、沈堯封《女科輯要》 、魏玉橫《續名醫類案》 、俞東扶《古今醫案按選》 、徐靈胎《醫砭》及吳鞠通温病條辨》等書進行詮註、串解,多有闡發。

王士雄温病學説

葉天士 葉天士
温病傳變,葉天士有“逆傳心包”之説,但語焉不詳。王士雄對此曾作闡述,謂傳心包稱逆,是相對於傳胃入氣稱順而言的。在肺之邪,能下行傳胃,是從腑出腑,為有出路,是謂順;不移胃而傳心,是從髒傳髒,邪無去路,內藴滋變,是謂逆。他還指出“若不下傳於胃,而內陷於心包絡,不但以髒傳髒,其邪有氣分(此處指肺之氣)入營,更進一層矣,故曰逆傳。”説明邪從肺入心,由衞入營,均為逆轉病變。 論伏氣温病,王士雄闡發説:“起病之初,往往舌潤而無苔垢,但察其脈軟而或弦,或微數,口未渴而心煩惡熱,即宜投清解營陰之藥;迨邪從氣分而化,苔始漸布,然後再清其氣分可也。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絳咽乾,甚有肢冷脈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陰分伏邪,繼必厚膩黃濁之苔漸生,此伏邪與新感先後同處。更有邪伏深沉,不能一齊外出者,雖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後,逾一二日,舌復幹絳,苔復黃燥,正如抽絲剝繭,層出不窮,不比外感温邪,由衞及氣,自營而血也。”對伏氣温病的複雜傳變現象,描繪得清晰如畫。對温病邪留氣分證的治療,葉天士主張“法宜益胃,”何謂益胃?卻沒有細説。王士雄從氣機的暢達和順析理,謂“益胃者,在疏渝其樞機,灌溉湯水,俾邪氣松達,與汗偕行。”訂正了章虛谷等拘泥於字面,以補益胃氣釋理的錯誤。
王士雄論温,善辨六氣,而對暑熱尤有發揮。他認為暑即熱,同屬於陽,兩者同氣,但以熱之微甚為異。此説澄清了人們對暑的屬性的一些模糊認識。據臨證所見,暑天時病,有因野外勞作感受暑邪而得,也有因避暑反被寒傷所致,前人曾立陰暑陽暑之名加以區別,其初衷是為了區別施治,無可非議,但取名不當,概念不清,往往造成誤解,混亂投藥。針對這一客觀實際,王士雄指出,暑性純陽,絕不能冠以“陰”字,所謂“陰暑”者,實即夏月傷於寒濕,不能屬於暑病的範疇。這對區別寒、暑性質和概念,正確辨治,有着實際意義。
此外,在王士雄之前,許多醫家都認為暑必兼濕。針對此説,他指出,暑與濕,一為天氣,一為地氣,迥然二氣,雖易兼感為病,但絕不能因此而説暑中必定有濕,“論暑者,須知為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誤以濕熱二氣並作一氣始為暑也,而治暑者,須知其挾濕為多焉。”這一論點,對於認清暑邪的性質和暑病的治療都是大有裨益的。

王士雄獨到見解

中醫學自漢就有霍亂病名,概稱吐瀉一類病證。自19世紀20年代真性霍亂的傳入,
中醫學 中醫學
兩者概念常多混淆,王士雄主張明辨細析,區別施治。認為霍亂有時行的真性霍亂與尋常的吐瀉霍亂之分,前者多屬熱霍亂,後者則屬寒霍亂。寒霍亂是一般六氣為病,陰陽二氣亂於腸胃而成;熱霍亂則是一種“臭毒”疫邪為患,由於暑穢蒸淫、飲水惡濁所致。限於當時歷史條件,他不可能認清真性霍亂的真正病因,但能從錯綜複雜的病變中辨析它與尋常吐瀉的不同,以“臭毒”來概括真性霍亂的病因,這不能不説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見。霍亂雖有傷於風冷性質屬寒的,有傷於臭毒性質屬熱的,但兩者所現病證,往往寒熱相混,虛實錯雜,確非易識。王士雄主張通過辨別排泄物、轉筋、舌脈及口渴與否,來區別病證。以辨排泄物為例,認為寒霍亂“利者必是清谷而作臭穢,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濁,”熱霍亂則“溲赤且短,便熱極臭,”兩者顯有區別。又如辨脈,指出寒熱霍亂脈象多現隱伏,但寒霍亂則脈兼遲,熱霍亂則脈帶數,是其不同之處。同時還認為霍亂脈象之隱伏,與陰陽虛竭之脈微欲絕,顯有區別。此則邪機深伏,鬱湮不達,亟宜宣通開泄為治,彼則急當救脱。
王士雄認為,霍亂的主要病變部位在於中焦脾胃,治療上主張從祛除病邪,恢復脾胃升降功能着眼。治熱霍亂創燃照湯土鬱而分陰陽,連樸飲祛暑穢而行食滯;寒濕霍亂,推用理中,五苓及正氣散之類。在用藥上列蠶砂為治療熱霍亂的主藥,頗有特色。所創蠶矢湯黃芩定亂湯解毒活血湯中均用了大量蠶砂,無不取其祛濁除穢,展化宣通之功。

王士雄環境衞生

王士雄在研究中發現,温病特別是霍亂等病的發生與環境污染、水源和飲食不潔有密切的關係。王士雄所處的江浙一帶地勢坦夷,支河萬派,而居民飲食濯穢,共用一水,尤其是暑月旱年,熱毒藴蓄,為害更烈,故多霍亂、瘧疾、癰瘍諸疾。特別是上海,王士雄親見商舶羣集、帆檣林立,人煙繁萃,地多燠熱,室廬稠密,穢氣愈盛,附郭之河藏垢納污,水皆惡濁不堪,以致霍亂疫癘等病流行。有鑑於此,他力倡疏通河道,毋使積污,廣鑿井泉,毋使飲濁。湖池廣而水清,自無藏垢納污之所,穢濁之源無由孳生,井泉多而甘冽,以為正本清源之計。並主張飲雨水、雪水,貯水以備用。他在刊行《重慶堂隨筆》時詳細介紹了審水源、定井位、鑿井、試水美惡、驗水質好壞等方法。同時倡用藥物來淨化水液,主張於夏秋季節,將白礬、雄精置井中,解水毒闢蛇虺;將降香、菖蒲投缸內,去穢解濁。提出以枇把葉湯代茗,可杜一切外感時邪,方法簡便易行,仍為民間所習用。他曾認為田螺能澄濁,宜蓄水缸,這實是用生物淨化水質的良好方法。他還提倡改善室內外衞生條件,曾説“住房不論大小,必要開爽通氣掃除潔淨。設不得已而居市廛湫隘之區,亦可以人工斡旋幾分,稍留餘地,以為活路”。認為夏秋之際濕熱蒸騰,室內多穢,可焚大黃、茵陳等藥,以去穢闢濁,預防疾病。在注意飲水衞生、環境衞生的同時,主張節飲食,忌厚味,戒醇酒,宜進清淡飲食,以保護脾胃功能,這對預防夏秋季胃腸道傳染病,無疑是一項重要的措施。

王士雄用藥輕靈取勝

王士雄認為,“身中之氣有愆有不愆,愆則留着而為病,不愆則氣默運以潛消,調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內傷諸病無餘藴矣”。基於這種認識,他治病往往從調愆着手,講究運樞機、通經絡,善用輕清流動之藥,致力於氣機的通達無愆,常以輕藥而收卓效。如對温病營分血分證的治療,用犀角地黃湯時,大都言明“王晉三犀角地黃湯”。晉三方較諸《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黃湯,清營涼血的犀角、生地均用為主藥,但後者配丹皮、赤芍,重視涼血散瘀;前者則配連翹、甘草,力求輕靈透發,輕透之用,最合王意,故深為推崇。具體運用中,常配以銀花、石膏、菖蒲羚羊角等以加強泄衞透營、清氣達邪的作用。當然,丹皮、赤芍也常採用,只不過取意“通其經遂”罷了。曹炳章稱王士雄“裁方用藥,無論用補用瀉,皆不離運樞機,通經絡,能以輕藥愈重病,為自古名家所未達者”,評價甚為恰當。

王士雄治病活人

《海寧州志》載,王士雄“家貧性介,不能置身通顯。”朱生甫在《王士雄醫案三編》序言中説:“憶君制服中,有貴人延之治病,老耄多忌諱,欲君易服而進,君拂然去之,其守節不阿如此”。高風亮節,於此可見一斑。
王士雄一生走南闖北,經治的病人絕大多數是勞苦民眾,他著書立説,傳播醫學知識,廣搜效方,以利僻壤貧民。遇瘟疫危疾,毫不畏懼,竭力圖治。周光遠曾深有感觸地説:“孟英學識過人,熱腸獨具,凡遇危險之後,從不輕棄,最肯出心任怨以圖之”。他診治的病人不少是經其他醫生治療後無效而轉來的,他絕不乘機詆譭前醫以抬高自己。如鄭九患疾,陳姓醫生診治後,汗出昏狂,精流欲脱,轉招王士雄診。王士雄説:“此證頗危,生機僅存一線,亦斯人之陰分素虧,不可竟謂附、桂之罪也”。病家聞言大悦,説:“長者也,不斥前手之非以自伐,不以見證之險而要譽”。當然,在關係病人生死的關鍵時刻,他每能挺身而出,絕不姑息遷就。王士雄治石氏案,頗能反映他一心為病人,循循誘導,耐心説理,而緊要處又力肩其難,當仁不讓的高尚醫德。石誦義患感,經多方醫治,病情日增,延逾一月,始請王士雄診治。王士雄一一閲讀先前處方,説:“惟初診顧聽泉用清解肺衞法為不謬耳。其餘温散升提、滋陰涼血,各有來歷,皆費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據證擬方,以石膏為主藥。次日複診,病者父告知,石膏不敢予服。王士雄勸道:“藥以對病為妥,此病舍此法,別無再妥之方。若必以模稜迎合為妥,恐賢郎之病不妥矣”。第三天王士雄又去了,患者訴説胸中覺有一團冷氣,湯水都宜熱喝,這石膏,怎敢吃呢?結果仍未進藥。王士雄耐心解釋道,這是邪在肺經,清肅不行,津液凝滯,結成涎沫,盤踞胸中,氣機窒塞,所以覺冷,宜服石膏之劑,泄熱祛痰,冷感自除。病人信服了,説即服藥,但王士雄走後,聽旁人説曾見石膏下嚥其命隨斃的,又猶豫起來了。第四天王士雄又去了,只見羣賢畢至,議論紛紛,病人仍未服藥,心情惶惑,其父求神拜佛,心慌意亂。王士雄本想與眾商榷,又怕節外生枝,貽誤病情,於是就不謙讓,援筆立案:“病既久延,藥無小效,主人方寸亂矣。予三疏白虎而不用,今仍赴召診視者,欲求其病之愈也。夫有是病則有是藥,諸君不必各抒高見,希原自用之愚。古云:‘鼻塞治心,耳聾治肺’,肺移熱於大腸,則為腸澼,是皆白虎之專司,何必拘少陽而疑虛寒哉?放膽服之,勿再因循,致貽伊戚也”。見王士雄有此卓識,其他醫生紛紛告退,病人取王士雄藥煎服,三劑病告痊癒。這個治例,説明醫生治病不僅需要醫術,更需要救人疾苦的崇高精神境界。王士雄正是具備了這兩者,所以深為羣眾愛戴。他的高尚醫德醫風,將永彪醫林史冊,為世世代代所傳頌、所景仰。

王士雄簡歷

1808年 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市)。
1821年 開始學醫。
1824年 開始行醫。
1868年 逝世。 [2] 

王士雄主要論著

1 王士雄.霍亂論.杭州:浙杭湖墅長勝紙行刻本,1939.
2 王士雄.王氏醫案.木刻本,1843.
3 王士雄.潛齋醫話.杭州:重慶堂刻本,18511.
4 王士雄.温熱經緯.木刻本,1852.
5 王士雄.歸硯錄.海寧:歸硯草堂刻本,1861.
6 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木刻本,1861.
7 王士雄.隨息居重訂霍亂論.上海:科技衞生出版社,195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