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堯日

鎖定
王堯日(生卒年不詳),字明時,號復軒,明開封府歸德州鹿邑縣城內人。生於1502年4月28日,農曆三月廿二日,行三。幼時勵志苦讀, 8歲即通詩經,明嘉靖十三年(1534)舉於鄉,十七年中進士。授廣平府推官,以憂去職,起補真定府推官。卒於1556年10月18日,嘉靖丙辰九月十一日,享年五十有五。曾祖王智,祖王紀,父王淙,母普氏,繼母羅氏。兄王堯春、王堯年,弟王堯時、王堯臣、王堯節。娶完氏,生子五:王自修(乙卯河南中舉)、王自新(早逝)、王自成、王自淑、王自勵。  [1] 
本    名
王堯日
明時
復軒
所處時代
明嘉靖十三年
出生地
明鹿邑城內
出生日期
1502年4月28日
逝世日期
1556年10月18日
主要作品
鹿邑縣誌
性    別
人物生平
王堯日用法明允,多所平反。精於衡鑑,時吏部尚書梁夢龍應童子試,堯日一見,許為公輔之器,行取授刑科給事中。劾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寧陵胡守中,擅伐邊木,自撤藩籬,下刑部治罪。
二十三年,內閣翟鸞賄試官(主官)使其兩個兒子汝儉、汝孝同時登科,京師輿論大譁:“一鸞當道,雙鳳齊鳴。”王堯日據此彈劾翟鸞與試官暗通私賄,破壞制產。嘉靖震怒,遂罷去翟鸞官職,黜罰試官;汝儉、汝孝及其它由行賄而得中的皆除名。此事轟動京師,朝野上下無不讚佩王堯日不畏權勢,不避兇險,執法嚴明。
王堯日在京為官期間,家中因宅基與鄰人發生爭執,家人便修書到京,要王堯日出面干預,欲借刑科權勢壓制對方。堯日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回信作詩勸導家人:“千里捎書為一牆,讓出三尺有何妨?萬城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鄰家見此情景,深為感動,也把牆朝裏讓了三尺。這樣,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遂成一街,世人稱為“仁讓街”,此故事在鹿邑縣幾乎家喻户曉,被載入《鹿邑縣誌》,今張寨坑農貿市場南側,仁讓街猶存。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王堯日以雙親年高需侍俸乞歸。是年受府縣委託撰修《鹿邑縣誌》。因其熱愛故土,王堯日在外為官期間留心有關本縣的文獻,悉心摘錄。受命後夜思晝為,一年志成。該志共十卷,具體篇目為地理、建置、田賦、學校、官師、人物、選舉、古蹟、藝文、雜述、統領65目。嘉靖《鹿邑縣誌》雖軼,其序猶存。序文曰:
鹿邑舊無志,始修於成化,樂韶氏中多舛遺,又未續者,垂七十載,文獻莫徵。餘自弱冠竊有志焉,而未之逮也。及叨祿中外政務,暇披讀古書有關於鹿者,輒加輯錄,久而頗有次第。
乙巳冬,仰荷聖明,賜歸省覲。未幾,先人見背,痛號苫塊,他何知焉。丙午秋,松溪李公出自諫垣守歸德,雅尚文學,以飾吏志,既而民康士興,章程備具。乃留心郡史,以徵文獻,顧以鹿志,屬餘編次,辭謝再三,不敢奉教,日月徂徵,載歷戊申,雖援琴循制,而恨抱終天,是志亦未之理也。五月初吉,松溪公勘事汝南道,經鹿邑復面命丁寧,始不獲已,乃取舊所輯錄者,與同志諸君子蒐佚捆據,劃過黜誤,為類十,為目六十有五,再閲月而志告完。實仰副松溪公嘉惠後學之意也。
嗚呼!志史之流也,豈易言哉。貴簡而賅,核而實,質而文,無空譽,無隱慝,彰往信來,而昭勸懲焉。斯可傳今之志也。有是哉,餘不得而知也,顧於英儒君子裁教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