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

鎖定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告成鎮。由陽城遺址和王城崗遺址組成,王城崗遺址以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存為主,兼有裴李崗文化、二里頭文化、商周遺存。 [3] 
王城崗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有龍山晚期大、小三座城(小城兩座),是同時期河南龍山城址中面積最大的一座,發現有奠基坑、青銅容器殘片、玉石琮、白陶器和文字等重要遺存。王城崗大、小城與文獻記載的“禹都陽城”和“鯀作城”有關,是研究早期夏文化的重要遺址。 [4]  陽城遺址城垣呈長方形,北高南低,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700米,面積約1.4平方千米。在城內外遍佈有東周時期陶片和磚瓦片,發現印製有“陽城”或“陽城倉器”的戳記和其他陶文符號,陶文證明這座城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陽城。 [1] 
1996年11月20日,王城崗及陽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告成鎮與八方村之間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告成鎮告成村東北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一東周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4-0013-1-01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歷史沿革

  • 王城崗遺址
1954年春,王城崗遺址在登封縣的首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當時曾命名為“八方龍山文化遺址”,簡稱“八方遺址”。
1956年至1958年間,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數次對八方遺址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考古複查。
1959年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組織的豫西“夏墟”考古調查團對八方遺址進行考古調查。
1975年春,經報請河南省文化局和國家批准,即在登封縣告成鎮設立了“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登封文物工作站”,開始了以八方遺址為重點的考古發掘工作。
1976~1981年,王城崗遺址發掘發現了兩座龍山晚期小城。
2002~2005年,王城崗遺址新發現一座面積34.8萬平方米的龍山晚期大城,同時發現了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重要遺存,並在大城裏發現幾處大型夯土基址。
2022年,王城崗遺址新發掘面積近五百平方米,發現有二里頭文化時期首見的石鑿加工作坊等手工業生產設施,發現有多處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方形小型半地穴式建築。 [1]  [2] 
王城崗遺址方位圖
  • 陽城遺址
1977年秋,陽城遺址被發現,沒有進行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僅在城內偏北部的較高地帶處發掘出了一部分戰國時期由城外向城內引水的輸水設施,在南城牆外發掘出戰國時期鑄造鐵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等遺蹟。 [7]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遺址特點

  • 王城崗遺址
王城崗遺址 王城崗遺址
王城崗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有龍山晚期大、小三座城(小城兩座),其中大城面積34.8萬平方米,是同時期河南龍山城址中面積最大的一座。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城址的絕對年代為前2200~前2020年,王城崗大、小城與文獻記載的“禹都陽城”和“鯀作城”有關,是研究早期夏文化的重要遺址。 [3] 
王城崗遺址東北部發現了龍山文化晚期的城堡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城堡有東西並列兩座,東城因被五渡河西移沖刷,只剩下南牆西段,殘長約30米,西牆南段殘長約65米。西城的輪廓基本清楚,四面牆基多有保存,西城的東牆也是東城的西牆,南牆長約82.4米,南牆東端有一缺口似為城門。西城的西牆長約92米,北牆東段因水毀,殘長約29米。西城垣略呈正方形,周長約400米。城牆的築法是:先在底部挖一個口寬底窄的斜壁基槽,然後從槽底向上逐層填土夯實。夯痕清晰可見。 [1] 
王城崗遺址大城內發現有二里頭文化時期首見的石鑿加工作坊等手工業生產設施,發現有多處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方形小型半地穴式建築,結合發現的帶散水的大中型建築和除二里頭遺址外僅見的獸面紋陶方鼎等祭祀遺存,考古人員認為,王城崗遺址在二里頭時代仍為二里頭王國裏較重要的地方中心城址。 [2] 
  • 陽城遺址
陽城遺址城垣呈長方形,北高南低,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700米,面積約1.4平方千米。北城牆保存較好。現存地面上的牆體高約8米,底寬20~30米。城牆全為夯築,部分城牆底部鋪一層卵石,夯層厚6~9釐米,每層皆有圓形夯窩。城牆內含春秋戰國時期陶片。經專家考證,城牆底部為春秋時夯築,上部為戰國時夯築,築法和夯窩形狀與鄭韓故城的城牆基本相同。陶片上的陶文證明這座城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陽城。
陽城遺址在建築基址西側斷壁上,還發現了埋有套接的陶水管道,這屬於陽城內貯水供水設施。因陽城是建築在地勢較高的坡地上,為了解決城內的供水,曾採用了多節陶質直通管、三通管或四通管在地下鋪設成長長的輸水管道,把水從城外引入城內。輸水管道自北向南鋪設在岩石層中挖好的溝槽內,長達千餘米。已發掘500米左右,每隔30~50米就有一個三通管或四通管,其南端與一個貯水池相連,貯水池也是開鑿在紅色石層中,水池底部用河南卵石平鋪了一層,用以沉積水內的泥沙。貯水池東壁底部有涵洞和閥門坑,可以向外輸水。這是中國已經發現的比較完整的一套東周戰國時期的供水設施。另在南城牆外,還發現有一處戰國時期的鑄鐵遺址。 [1]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文物遺存

王城崗遺址發掘到與城牆同期的夯土、奠基坑、窖穴、房基、灰坑等。文化層內包含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陶器,質料為砂質與泥質,黑灰色,並有棕陶和黑陶。陶器表面多飾有籃紋、方格紋、指甲紋和絃紋,主要器形有鼎,砂質罐、甑、鬹、斝、盉、杯、豆、盤、缽、碗、甕、泥質罐、盆和大口罐(或缸)。石器有鏟、斧、刀、鐮、鑿和鏃。骨器有大卜骨、鏃、錐和針。另有玉戚、原始瓷尊、夔把杯、蚌刀、蚌鏃和陶紡輪等。還發現有青銅鬹殘片和祭祀有玉鉞、玉觿、貝幣和成組箭鏃的祭祀坑。 [1]  [2] 
陽城遺址在城內外遍佈有東周時期陶片和磚瓦片。尤其在部分戰國的豆、釜、量等陶器上,發現印製有“陽城”或“陽城倉器”的戳記和其他陶文符號。城內中部偏北,有一處大型建築基址。地面上還殘留有成片的鋪地磚,其上還堆積有較多的磚塊、板瓦、簡瓦、瓦當和陶器殘片。 [1]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夏禹建都之地,因地處嵩山之南,潁水之北,故名陽城。原為舜讓位於禹,禹避舜子商均之地。舜死後,禹行孝三年,遂避於此,以讓天下與舜之子商均;天下諸侯卻離開商均而朝禹,禹遂即天子之位於此。《孟子•萬章上》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均指此地。 [1] 
  • 相關記載
夏以後,陽城在周代為陽城邑。據《史記•鄭世家》:“鄭君乙....十一年,韓伐鄭,取陽城。”《史記•韓世家》也有“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的記載。陽城春秋時屬鄭,戰國時屬韓,陽城是春秋時鄭國和戰國時韓國的西面軍事重鎮之一。秦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設36郡,陽城屬穎川郡。兩漢沿用秦制。至唐,仍稱陽城縣。1971年新鄭縣鄭韓故城出土的戰國青銅兵器中,發現有陽城令督造的銅戈,這説明韓國在陽城設有縣令。 [1]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文物價值

王城崗遺址龍山時代遺存中既發現了文字又發現了工藝成熟的青銅容器,既有城牆城壕又有大範圍的夯土建築基址,既有外來的禮器(石琮)又有階級壓迫的證據(奠基坑),可以證明中原地區的王城崗遺址在龍山時代晚期已邁入文明社會,甚至形成了包含國家機器的“雛形國家組織”,是中原地區率先邁入文明社會、邁入國家階段的有力證據之一。 [4]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文物保護

1996年11月20日,王城崗及陽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旅遊信息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地理位置

王城崗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告城鎮與八方村之間。 [3] 
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告成鎮告成村東北。 [1]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交通信息

在登封市城鄉客車站乘坐登封至徐莊線路班車在告成站下車即到。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