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嘉賓

(清末解元)

鎖定
王嘉賓(1866-1913),字麓銘,號鹿鳴,宗名炤民,高淳下壩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王嘉賓舉江南鄉試第一,成為清代高淳出現的唯一解元。 [1] 
麓銘
鹿鳴
出生日期
1866年
逝世日期
1913年
本    名
王嘉賓

目錄

王嘉賓人物生平

王嘉賓(1866-1913),字麓銘,號鹿鳴,宗名炤民,高淳下壩人。自幼機警聰敏,讀書可一目數行。15歲時參加府試,以“冠其曹”的佳績得中秀才。
光緒十一年,與同縣的施文熙爭取拔貢名額,因欠歲,考未拔。後赴無錫寄園師從錢鶴岑。
光緒十六年三月,父卒,隨母移居湖南長沙姊丈家,遂就學於湖南永州的蘋州書院。次年,一子一女相繼早夭,曾留下“庚寅遂廢蓼莪章,更斷西河哭子腸。多少夢懷消不得,又攜書劍客瀟湘”的沉痛詩句。是年,他從學於零陵周子巖、長沙周桂五等學者,學業大進,為文“踔厲風發,能以少勝多”。
自光緒七年至十八年,他先後六次參加鄉試,雖均未中舉,但仍然自信滿懷,稱:“不中則已,中則在五魁之內。”本年五月,他在江寧省城肄業於文正書院,八月參加癸巳恩科鄉試,果然高中解元,這也是高淳一縣在清朝唯一獲得的解元,同科中舉的還有錢名山、吳稚暉等名士。據當年《申報》刊登的王嘉賓喜中解元的新聞介紹,王在諸考生中“鶴立雞羣,平時已有俯視一切之概,果為兩主試所賞識”。而“高淳縣土厚民樸,比户小康,一邑之中商賈居其半,農工居其半,而讀書者寥寥無幾”。又因“此邦無老師宿儒成就後學,致青青子衿習為淺陋”,“數十年來登賢書者不一見”。
光緒二十年,他繼續參加會試,未能登科。
光緒二十一年,王嘉賓被禮部挑取為謄錄,送國史館,奏保同知。不久,他返回高淳,主講學山書院,主張根柢之學,重視教授學子基礎知識,在書院兩年,使全縣文風為之一變。
光緒二十四年,他曾赴京參加維新變法,因病提前返鄉,未受失敗牽連。
光緒三十一年,受命主辦高淳縣學堂。他前後兩次在家鄉辦學,培養了許多熱心地方事業的人士。他還繼續積極投身政治,加入同盟會,又參加立憲運動,當選為江蘇省諮議員,並參與辛亥革命,民國初年當選參議員。
民國2年(1913),因病自北京返鄉,卒於家,遺囑謝絕一切弔唁和賻儀。
其一生著述豐富,後人編為《王解元遺稿》2卷。王嘉賓墓原在下壩銀杏村西,1997年遷至遊子山麓,墓前立碑,現為區文保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