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又宸

鎖定
王又宸(1885~1938年),字痴公,號幼臣,原籍山東掖縣,寄居北京。1911年便棄官從藝,轉演於北京、天津上海等地。1918年曾以鴻慶班頭牌老生演於天津大新舞台,與荀慧生合演《烏籠院》等劇,極受歡迎。
本    名
王又宸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代表作品
碰碑
代表作品
洪羊洞
《烏籠院》
職    業
京劇演員
痴公
幼臣
行    當
老生

王又宸人物簡介

王又宸 王又宸
王又宸,字痴公,號幼臣,原籍山東掖縣,寄居北京。其父是清工部小吏,早逝。幼年讀書,先在某陸軍督練處任職,後官至候補知縣。幼年即喜好皮簧劇,專學譚腔,以“韻味絕佳”受到好評,常演出於各劇場,後得到譚鑫培的稱讚。1911年便棄官從藝,轉演於北京、天津、上海等地。1918年曾以鴻慶班頭牌老生演於天津大新舞台,與荀慧生合演《烏籠院》等劇,極受歡迎。他嗓音清亮寬厚,唱腔圓潤韻美,但表情稍遜。擅演劇目有《打漁殺家》、《南陽關》《天雷報》《打棍出箱》《烏盆記》《失街亭》《李陵碑》《洪羊洞》《連營寨》《諸葛亮招親》等。王又宸原妻奚氏病歿,譚鑫培以女為其繼室。

王又宸生平經歷

王又宸 王又宸
出生:1883年,光緒九年(癸未)
逝世:1938年2月23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廿四日
王又宸(1882~1938),名國樑,原籍徐州。清末曾任官吏,酷愛京劇,譚鑫培每次登台,他都去觀摩學習,當時有
“譚迷”之稱。
宣統二年(1910年)棄官“下海”,最初以客串名義參加演出。1912年應上海王楚九之聘赴新新舞台演出。他做工雖差,但嗓音特佳,頗得譚派唱腔神韻,載譽返京。後來娶譚鑫培之女為妻。其代表劇目有《碰碑》、《洪羊洞》等。
他正式下海時和尚小云、荀慧生同班,都是他唱大軸。餘叔巖、馬連良崛起後,他從民國十年起便給梅蘭芳、尚小云配二牌老生。50歲以後又自組“羣慶社”,重挑大樑。除演譚門本戲外,也曾演《北宋國難記》等新戲。

王又宸藝術經歷

又宸原在當鋪學徒,清末曾任官吏,酷愛京劇,譚鑫培每次登台,他都去觀摩學習,當時有“譚迷”之稱。宣統二年(1910年)棄官從藝“下海”,最初以客串名義參加演出。1912年應上海黃楚九之聘赴新新舞台演出。後來娶譚鑫培之女為妻。他正式下海時和尚小云、荀慧生同班,都是他唱大軸。餘叔巖、馬連良崛起後,他從民國十年起便給梅蘭芳、尚小云配二牌老生。50歲以後又自組“羣慶社”,重挑大樑。除演譚門本戲外,也曾演《北宋國難記》等新戲。 1938年2月23日逝世。

王又宸藝術特色

他做工雖差,但嗓音特佳,頗得譚派唱腔神韻。

王又宸代表劇目

其代表劇目有《碰碑》《洪羊洞》等。

王又宸活動年表

1914年6月9日,農曆甲寅年五月十六日:西柳樹井第一舞台成立
西柳樹井第一舞台成立。開張日戲為王又宸、龔雲甫等;夜戲為王瑤卿、王鳳卿、路三寶等。當晚失火停演。
第一舞台是楊小樓於1912年自上海演出載譽返京後,頗感上海的新式舞台優於北京的舊式戲園,萌生了建新式戲園的念頭,便聯合名旦姚佩秋、商人殿閬仙商討此事。時逢珠市口迤西柳樹井路北一石頭店鋪倒閉,因其地理位置適宜,便將該鋪及臨近房屋一併購置,着手勘察設計後破土動工。經過一年多的建築施工建成。
第一舞台是沒有台柱子的戲園,舞台為橢圓形。觀眾座席共三層樓:一樓為池座與廊座,二樓前沿設有包廂席,三樓為散座。座席為靠背椅,取代了舊式的長條凳。可容納觀眾總計約2500人左右,為當時京城最大之戲園。舞台中部設有人工轉枱,台口採用大幕,這在當時北京的戲園來説,都是新穎的。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憶:“這裏的一切建築、燈光,完全是模仿上海三馬路大舞台的形式。”“在民國初年的北京,這應該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個戲館子了。”
1915年,農曆乙卯年:譚鑫培五次赴滬
九畝地新舞台二次成立,虧損累累,其婿夏月潤(新舞台老闆)、王又宸(新舞台台柱)親蒞北平,跪求老爺子幫忙。譚鑫培始允南下,為第五次赴滬,演十天,首日《空城計》,末日《珠簾寨》。票價樓上樓下一律五元,滬人始震動,傾市而出。新舞台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無空椅,立無隙地,而譚年已七十矣。時楊四立亦隸新舞台,唱倒第二,譚上演必誤時,楊輒拉長馬後,以延時間。台下不知,以為楊好賣弄,則鬨堂報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門》,台下竟享以茶壺蓋、銅板、桔子皮,楊至頭破流血,然亦無法不唱也。
譚前後來滬凡五次,京戲近百年瑣記稱為六次南下者誤,因譚初次北返以後,未幾即入內廷供奉,清制供奉賞四品白石頂戴,例不得出外演戲。庚子之亂,清後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戲以為餬口者;未幾迴鑾,孫菊仙已逃滬,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則光緒二十六年以後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當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22年10月,農曆壬戌年:程豔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程豔秋首次赴上海演出,演於亦舞台,同行有羅癭公、榮蝶仙、吳富琴、李多奎、侯喜瑞等。
在上海,程豔秋在羅癭公陪同下拜訪了康有為、陳散原、袁伯夔、周梅泉、樊樊山、陳叔通、金仲蓀、吳昌碩等前輩。
後因上海警察找餘叔巖麻煩,小報也散佈流言蜚語,餘叔巖隻身返回北京,使得頭牌空缺。於是程豔秋改掛頭牌,特邀王又宸助演。
1923年,農曆癸亥年:尚小云、馬連良參加雙慶社
尚小云、馬連良參加俞振庭的雙慶社,同台還有王又宸、筱翠花諸人,而以尚掛頭牌,馬掛二牌。
1923年2月25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三天
黎元洪總統府於正月初八至正月初十設宴三天,並邀男女名伶同台演戲。像這樣男女合演,歷時三天的堂會戲,還是不多見的。
本日12時至7時招待本府各機關。

王又宸演出劇目

《文昭關》(王鳳卿)
《打花鼓》(金少梅)
《法門寺》(譚小培,郝壽臣,尚小云,蕭長華)
《安天會》(楊小樓)
《仙緣記》(琴雪芳)
《四郎探母》(餘叔巖,陳德霖,王又宸,梅蘭芳,龔雲甫,程繼先)
《樊江關》(程豔秋,筱翠花)
《青石山》(俞振庭)
1924年,農曆甲子年:袁瑞麟首次登台演出
經吳彥衡徵得尚小云同意,八歲的袁瑞麟在北京中和戲院首次登台演出,飾演《汾河灣》中薛丁山,尚小云飾柳迎春,王又宸飾薛仁貴。
1929年4月,農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戲山西賑災會募款義演
第一舞台夜戲山西賑災會募款義演。梅蘭芳、餘叔巖、楊小樓、高慶奎、荀慧生、程豔秋、王又宸、馬連良、尚和玉、侯喜瑞、閻嵐秋等名伶參加演出。
演出劇目
壓軸《游龍戲鳳》(梅蘭芳,餘叔巖)
大軸《八蜡廟》(楊小樓反串張桂蘭,梅蘭芳反串黃天霸,餘叔巖反串朱光祖,程豔秋反串賀人傑,馬連良反串關泰,閻嵐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費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壽臣反串小老媽,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壽山反串丫鬟,諸茹香反串秦義成)
其中餘叔巖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脱脱一位極好的開口跳。特別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個大頂,又直又幹淨,前後台都服了。後來,譚富英在北京,楊寶森在香港,均按餘叔巖的路子反串過朱光祖。
1931年6月10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中午十二時開演
《富貴長春》(麒麟童,趙如泉)
《八百八年》(袁履登,王曉籟)
《空城計》(郭繼雲)
《宇宙鋒》(季小姐) [1] 
《羣臣宴》(孫化成)
《慶頂珠》(王庾生,小楊月樓)
《安天會》(劉宗楊)
《北湖州》(鄭永泉)
《狀元譜》(張藻辰,金仲仁)
《玉堂春》(芝英夫人,高慶奎,姜妙香,張春彥)
《定軍山》(譚富英)
《坐宮》(王少樓,華慧麟)
《兩將軍》(李萬春,藍月春)
《罵殿》(程豔秋,貫大元)
《獨木關》(李吉瑞,小桂元,苗勝春)
《賣馬》(王又宸)
《長坂坡》(楊小樓飾趙雲,高慶奎飾劉備,雪豔琴飾糜夫人,雪豔舫飾甘夫人,劉硯亭飾張郃,劉奎官飾張飛,蔣寶印飾曹操,劉斌昆飾夏侯恩)
《全部紅鬃烈馬》:
《綵樓配》(徐碧雲)
《三擊掌》(尚小云,貫大元)
《別窯》(麒麟童,王芸芳)
《探寒窯》(程豔秋,龔雲甫)
《趕三關》(郭仲衡,芙蓉草)
《武家坡》(梅蘭芳,譚富英飾前薛平貴,言菊朋飾後薛平貴)
《算糧》(譚小培,雪豔琴)
《銀空山》(譚小培,荀慧生,姜妙香)
《大登殿》(梅蘭芳,荀慧生,馬連良,龔雲甫)
1933年12月20日,農曆癸酉年十一月初四日:新漢口大舞台開台
新的漢口大舞台竣工,第一期承租人是章遏雲。1933年12月20日漢口大舞台開台,章遏雲親自領銜出演。演出《雷鋒塔》《棋盤山》《乾坤福壽鏡》等王派本門戲,還有程派的《文姬歸漢》,梅派的《霸王別姬》。
同台的老生王又宸,章遏雲和他合作演《紅鬃烈馬》、《樊梨花西征》(《女斬子》)、《鸝珠夢》等,互相增光生色。和章遏雲配戲的小生,前半個月是下海不久的俞振飛,合演了《販馬記》、全本《雷鋒塔》《棋盤山》;後半個月是姜妙香,合演了《八本雁門關》等。年僅14歲的張云溪也參加了演出,受到觀眾重視和好評。最高票價二元四角。
1934年1月,農曆癸酉年:蓋叫天父子應黃玉麟之邀到長樂舞台演出
蓋叫天父子應黃玉麟之邀,來到漢口長樂舞台。儘管蓋叫天的武功受到稱讚,但是長樂票房依然不見起色。蓋叫天父子和漢口大舞台方面的章遏雲、王又宸還聯合舉行了兩天社會公益義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