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千馬

鎖定
王千馬,千里馬之寓意也。千里馬常有,而王千馬不常有。青年新生態作家,批評家。現為藍獅子旗下子品牌藍耳文創總編輯。主打傳統出版以及影視劇本改編、創作及版權運作。此前任某都市報文化主筆,瑞典時尚雜誌《RODEO》中文版副主編,潮流創意雜誌《FUN!》以及城市類雜誌《城市之間》主編;國內首部關注當下年輕人生存困境及精神特質的青年書《無法獨活·致喂大的年輕人》的主編。因其“無法獨活”以及“喂大的”的觀點,在年輕人中備受爭議,被稱“青年導師”。接下來將推出《無法獨活2·致焦慮的八零九零》。是80後現象首推者之一。出版有小説《媒體這個圈》、《她比時尚寂寞》,合著《西方60年代》,以及“2011年度兩性大作,男性性心理教科書”的《無所適從的荷爾蒙》。2011年底,高端對話集《民主不是萬能的》由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是《小康》雜誌推薦給中國官員閲讀的50本書之一。
2022年10月29日,在安徽省桐城中學,該校校友王千馬著寫的長篇小説《恰桐城少年》新書發佈會舉行。 [1] 
中文名
王千馬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性    別

王千馬自供狀

王千馬沒想到自己會出生在安徽桐城的一個小鄉村,並在這個小鄉村生活了十九年;從小就跟隨父母下田幹活,出門賣瓜。一天三頓,兩稀一干。
王千馬沒想到自己會遇到嚴父慈母,從小隻要學習成績不佳,必挨棍棒,必寫檢查。在父親的60歲大壽時,王千馬曾舉着酒杯這樣告訴父親,雖然到現在我還很不認可你的教育方式,但我很感謝你的是,在家庭那麼困難的時候,你從來沒有拖欠過我一分錢學費,讓我總能在新學期開始拿到新課本。等到母親60歲大壽時,王千馬想舉着酒杯這樣跟母親説,要不是當時有你護着,我也走不到今天。打我記事開始,你跟父親總是鬧矛盾。貧賤夫妻百事哀。我永遠記得你一句話,如果不是看在兩個孩子的面子上,你早就去死了。謝謝媽媽,為了兒女,你把人生的委屈暫且擱在了一邊。我和妹妹都希望能讓你們的晚年幸福一些。哦,對了,我還有個妹妹,心靈手巧,跟我家人一樣,都為人善良。
王千馬沒想到命運會如此對自己垂青。小學五年後順利進入初中。中考前的預選考試成績糟糕,但中考卻一舉升入省級重點;高一時成績還排名班級倒數,高考卻是全校第一;大學時由於一口方言不被師長重視,畢業時卻已發表作品數百篇,也較為容易謀到了工作——不過現在看來,那些 作品簡直就是垃圾。
王千馬沒想到自己從小就對文字情有獨鍾,據説幼時抓周,抓到的是一支鋼筆。初中時筆耕不綴,皆泥牛入海,為此花費郵票錢若干。直到高二,才有幸發表第一篇稿件。然而樣刊一直未曾見到。收到的稿費,約為16元,捐獻某希望工程。親眼看到名字出現於報紙上,是在大學時,約為七八十字的小稿,發表於《齊魯晚報》,稿費卻漲為二三十。可惜用的不是原名,而是筆名“徽人”。後來有人老是質疑,王千馬到底是你真名還是筆名,方才醒悟,王千馬看上去就像筆名,那何必還要用筆名?!此後,王千馬堅持用自己的原名刊登文章,筆名也頂多是千馬非馬,馬非馬。
王千馬沒想到自己會浪跡天涯。王千馬是不挑食的人,也許因為這種性格,所以讓王千馬在哪裏都能生活得開。從濟南,到杭州,到上海,到北京,然後到寧波,再然後……誰也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一個變化。王千馬常言,既來之,則安之;又常言,青山何處不埋骨?!不知道到老了,會不會想葉落歸根。
王千馬沒想到自己會愛上足球。上初中的時候只摸過乒乓球和籃球。根本分不清楚AC米蘭和公牛之間的區別。上高中時,遇上從省城過來插班的同學,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足球這麼個魅力運動。為此每個星期都要去報攤買上一份足球類的報紙,從足球身上,王千馬瞭解了在歷史課中死活也記不住的外國國家名稱,以及基本的地理位置,也對洋人那些怪模怪樣的姓名不再心理性排斥。同時,王千馬也去學校操場練上幾腳,不過總因為身體平衡把握不好,導致身體屢屢受傷,同時,看着同學不管週三還是週六,依舊勤學苦讀,頗有些負罪感。好在考上大學,終於痛痛快快地踢起足球,並夢想着自己能成長為球星,以期能打動那些看球的女生。可是球還沒有練好,女生們都已經畢業嫁人了……
王千馬沒想到自己的第一本小説會姍姍來遲。曾一段時間,王千馬對自己能成為作家很心灰意冷,更不要説拿什麼諾貝爾文學獎。後來去做記者,也是退而求其次,以圓自己的文字夢。然而在記者圈裏混久了,經常要跑在社會第一線,居然有了一堆的素材。這讓他寫完了一本與身體成長有關的小説後,又出版了兩本小説。這個時候,大家都不叫王千馬為記者了,而叫作家了。可是,王千馬想當作家的時候,作家是一個令人着迷的事業。但現在作家已經成為在家抄襲都能做的職業了。你是作家你全家都是作家,更是罵人於無形的武器。當別人叫王千馬是作家的時候,王千馬都覺得自己很害羞。
王千馬沒想到自己會是被人叫做“另類”的人。在上大學之前,王千馬在叔伯眼裏,是石磙也壓不出一個屁的書呆子。上了大學後,王千馬卻成了一個學院裏從大一到大四都認識的一個熟面孔。如果説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經常發表點稿件屬於主流的話,那麼,王千馬所做的非主流的舉動有,留長髮,或者染黃髮,然後頂着一頭半長的黃髮,在20世紀末的大學校園裏飄來飄去。另外,冬天經常會在秋褲外套上短褲,上場踢球,有女生觀戰,都毫不改色……直到今天,王千馬的頭髮依舊長短不定,有時梳起來扎個辮子,有時額頭再戴個髮箍……不過王千馬所做這些舉動的底線是,只要不傷害到別人,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有人便説,王千馬你其實很80後。但王千馬和80後還有些不同的是,80後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但他卻不考慮這會對別人怎麼樣……
王千馬沒想到自己的體形會突飛猛進。小時候洗澡時,王千馬摸着自己一身排骨,跟母親哀號,我怎麼這麼瘦啊!母親説,你這是芝麻桿兒啊,好啊,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可是母親也會看着王千馬高中時候的照片落眼淚,説自己沒把兒子照顧好,給瘦成這樣。大學的時候,王千馬還不敢在夏天穿短袖,因為怕自己瘦削的胳膊,暴露在眾人視線裏。現在卻好,不用暴露,大家都能目測出你的體重,然後心照不宣。王千馬説,這都是在杭州給養的。杭州沒給自己一個安樂窩,卻給了自己一身肉肉。不過,壯有壯的好處,以前踢球時,總被身體強壯的給扛得東倒西歪,現在也讓別人嚐嚐這種滋味……
王千馬沒想到的事情還很多,這裏寫的也僅僅是皮毛,但已經夠説上一些時月。對人生剛剛步入黃金年齡的王千馬來説,人生的路還有很長,很多的事情都能出其不意地實現,或者給出另外一種答案。
也許這就叫傳奇。我們都在歷經傳奇……

王千馬美文章

壹※《無所適從的荷爾蒙》(王千馬著/團結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關注:潮語言代表;一部有關一代人的身體成長史,以及兩代人之間的情愛糾葛與隔閡。
簡介:70後的劉天深受愛情傳統教育,年紀輕輕便成為結婚狂,卻無時無刻不被身體裏的小妖精鼓動和慫恿,讓人生長久停留在混沌莫開狀態,直到遇見80後的樓佳兒。他們的相識方式很合這個時代,從精神到肉體的瞭解也很合這個時代,方便而快捷,並且,他們也要共同面對這個時代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社會的急速轉型,帶來了愛與性上的迷惘,無奈與痛,以及從傳統理想主義到身體消費主義的垂直墜落。當70後的愛情,撞上80後的慾望,是80後改變了愛情的法則,還是70後縱身投入這慾望之門……
妙語:(一)我一直很喜歡高跟鞋,覺得有能力穿上它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瑪麗蓮·夢露便甚諳此道,這個白痴美人在我眼裏眼裏一點也不白痴,她知道怎麼去勾引人。她把自己高跟鞋的右鞋跟統一截去1/4英寸,走起來,就右搖一下左擺一下,搖擺得你心裏難受,貓撓了一樣。我要是女人,我天天穿高跟鞋,吃飯時候穿,逛街時候穿,參加PARTY時候穿,哪怕跟情人做愛時候也要穿。我要他不僅跟我的身體做愛,而且跟我的高跟鞋做愛。高跟鞋是物質,但它更像是一種物化的情慾。跟女人的內衣似的。只不過一個深藏不露,一個招搖過市。我喜歡它,尤其喜歡聽它尖細的鞋跟敲擊在光潔的地面上,答答作響,一步步,一聲聲,像情人間纏綿的擁吻,像春深時刻的蛙鳴。變態朱對此表示不屑,覺得我比他更變態,又説我太挑,哪裏有那樣的好事情。能有女人跟你上牀就已經不錯了,還要設置這樣那樣的標準,就像產品質量監督局似的,次品都不許出廠。
(二)李平子和我是在濟南讀本科時的同班同學。大一開始不到兩個星期我們就相好了。直到現在我還驚訝當時的神速。想大學之前的十九年,女人對於我來説似乎是個絕緣體,可是一踏上大學的校門,我立馬就栽在這上面。這有點像大陸各界貪官,先前拼命壓抑着自己慾望,好為人官表,以求上進,死後將有蟻民千里長街相送,甚至被當地樹碑立傳,寫入史書,頌為一代清官,從此澤背後世,萬古流芳。然而臨了退休,卻發現人未走茶要涼,再不撈一把就再無機會可撈,私慾一打開柵欄,就如洪水瀉堤,一發不可阻擋。這就叫晚節不保,也叫作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我發現自己跟貪官很一丘之貉,在行為上可以互為參考,上大學之前拼命地為着大學,心裏雖有貓兒意,人前卻不敢叫兩聲。到了大學,只要有女同學稍稍有所表示,身體中的小妖精就開始不安分,蠢蠢欲動。
(三)大一時候我還貌不驚人。好在膽量驚人。老媽曾經仔細地將我全身上下掃描過一遍,事後有點憂心忡忡地説,“都説女兒像爸,兒子像媽。我年輕時候好歹也有幾分姿色,每次出門身後都會有這個那個跟着。你怎麼就沒有遺傳一點呢?!”我説,“跟着你的是你家養的幾條小黑狗吧”。老媽有點惱怒,“你以為你老媽跟你開玩笑麼,那時要不是老被人跟着,跟得害怕,給了你爸一個保護的機會,不然哪來半輩子的受罪,哪來的你。”我説,“喲,看來我還真是你生的。我還得找你算帳呢,生的時候也不看看,要是一看,呀,這麼醜的一個小妖精,乾脆溺斃,就像託塔李天王那樣,一看兒子生出來是個小肉球,拔出劍來就把挪吒給劈了。省得日後留禍端。”老媽嘆了口氣,“馬後炮有啥用呢。沒有後悔藥的。你現在也不能靠相貌泡妞了,得靠膽量。你爸年輕時可是膽量出眾啊,方才抱得美人歸。虎父無犬子。兒子,在這一點上我為媽的堅決挺你。”
(四)(視頻中)她長髮披肩,面容清秀,笑起來,眉目生動,兩汪秋水。像內心一塵不染的花苞,在徐徐清風的撫慰下,正緩緩的,以不知覺的速度,向外綻放整個身價。突然那麼一下,整個芬芳的世界就在你的眼前打開了,別有洞天,看啦,她又笑了。兩片薄薄的嘴唇輕輕地咬合在一起,一抹笑意便漫上了嘴邊,純真無邪,若隱若現,恰似瘦竹的疏影水草的柔順新月的朦朧,是線的縫合和針的微痛,是撐着小船的江南女子的纖柔小調,是夏日裏一隻蜻蜓悄無聲息立上了荷菱,是將醉未醉之時,那出神的飛昇,猶若經過多年的時光,在那一刻,所有的所有多化作了永恆。
(五)這樣的長句子一口氣説出來,豪氣干雲,簡直就不是一個老婦人的肺活量所能為。
(六)在一個姑娘身上花錢太慢,只好多換幾個姑娘。
(七)她哭了,哭得汪洋恣肆,小淚一把,鼻涕一把的,哭完又長噓了一口氣,像多年的囚犯,突然卸去了脖子上那副沉重的枷鎖。
(八)變態朱這才一甩頭髮,面對着攝像頭,亮出刻滿人生智慧的大腦門,接着很深沉地敲下幾個字:實不相瞞,鄙人正合你意。變態朱此後就一直在美嬌娃面前裝成熟穩重,簡直就是變色龍下凡轉世,能飛快地適應不同的環境。
(九)女的身披婚紗,描眉畫眼,傅粉施朱,俏麗若三春之桃,清潔若九秋之菊。男的憨厚老實,卻嘴角上翹,歪鼻子瞪眼睛,春情勃勃,色相逼人,那笑裏能擠出十斤蜜水來,引誘得混進室裏的蒼蠅紛紛想駐足其上。
(十)這些知名品牌在上海老受歡迎了,簡直成了無原則的追捧,像窮家庭來了位貴客,怎麼着也得把家裏僅剩的那頭下蛋的老母雞給宰了,方顯自己的待客之道。
評論:(1)這是一個讓人無所適從的年代
(2)70後男性性心理教科書
貳※《媒體這個圈》(王千馬著/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第1版)
關注:中國第一部混搭體/潮語言的悦讀小説;中國第一部由媒體人全景式揭示媒體職場生存規則的小説
簡介:《媒體這個圈》從某種意義上還原了媒體圈當下的真實狀態。媒體走出“無冕之王”的時代,他們依舊“不可一世”還是變成了“新聞民工”?劉天心存新聞理想,踏上深入調查一宗並不複雜的命案的漫漫長途。讓他大吃一驚的是,他的調查居然引發了媒礦各方的權力糾葛,黑幕重重,令他不斷陷入困境。與此同時,媒體職場的卻給他展現出另一重生存困境:管理層的利益紛爭,記者們各顯神通,難道這就是媒體圈中適者生存的法則?
妙語:(一)翁狗仔雖然只是個狗仔,但自信也是個文化人的,從小就看過《紅樓夢》看過《西遊記》,讀過顧城舒婷,看過全套的金庸古龍卧龍生和盜版的全庸谷龍巨龍生,甚至在初中就嘗試抄襲並篡改過郭沫若的詩歌,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我,我把你也給吞了。我便是我了!我也便是你了!然後塞進同班姑娘的課桌鬥裏。因為是有意用左手寫的,這讓老師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也沒有找到他這位試圖早戀的天狗,也就沒能把他掐滅在不健康思想的搖籃裏。老師沒料到的是,正是因為自己的打壓不及時,這隻天狗在數年之後,搖身一變成狗仔了,泡的妞就更多了。
(二)這年頭,知識分子不是精英,政府官僚不是精英,精英的都是煤炭老闆。只要把地扒拉一個口子,就等着日進斗金。以後個個都住洋樓,開寶馬,上身阿瑪尼的定製西裝,下身範思哲的定製短褲,然後在北京上海的繁華地段,金屋藏小嬌。年齡必須是相差三四十歲的那種。等這一切都忙活好了,再在家的書櫃裏,放在幾本薩特啊羅素啊黑格爾啊,甚至馬恩列斯毛,以及各種以公款名義出版的文集文選,就從精神到肉體全都武裝了。
(三)小沅子這時候卻表現得很善解人意,順手就遞上一把剪指甲的小剪刀,很嬌媚地慫恿,滅了他,滅了他,剪了他的脖子,剪不斷就剪他的小JJ,看他還這麼猖狂,居然對我們萬分愛戴的領導,如此瘋狂報復和打擊。曹膽恨恨地盯着小沅子的臉蛋,臉蛋太滑了,沒盯住,又順勢落到了小沅子那鼓鼓脹脹的胸口,想要一口給吞了,卻又怕給噎着,只好再一拍桌子説,散會。
(四)我的眼前,又飛起了那隻蝴蝶。她在我面前翩翩起舞。長裙飄揚。黑髮如天地之弦。她輕快地飛過我的路,從此一朵飛翔的花,改變着我日子的顏色。她又拍了拍那對中央點綴着三顆金黃斑點的翅膀,幾個月後的美洲,便出現了比狂風還厲害的龍捲風,而我的心裏,卻馬上風聲大作,作天作地。我要保護着這隻蝴蝶,我要保護好她的雙翅,我怕她丟失了這一對翅膀,壞了一次飛翔;壞了一次飛翔,久等了一顆心;久等了一顆心,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而我,就是那亡國之君,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我要死守在舊日的宮殿,在皇家庭院,在御橋邊,寸步不離。御橋遲日暖,官渡早鶯稀。莫遣佳期過,看看蝴蝶飛。
(五)俺爸對我做記者就很不感興趣,一直勸我轉行做公務員,給政府做事情,以後做大官,發大財,光耀門楣。想娶幾個媳婦就娶幾個媳婦。明裏娶不到,背裏娶。再生上十個八個兒子。以後一大幫子在一起,跺一跺腳,地皮都要抖三抖,看誰還敢欺負。過年給老祖宗上墳,看老祖宗在地下,也會腰桿子硬三分。最好的是,再生個把女兒,養大了,好好備在那裏,像當年的皇帝一樣,要是邊疆被外族給侵略了,如果打不過人家,就好用女兒辦事,讓外族作自己的女婿。
評論:(1)當媒體光環消失,留下的只是職場江湖
《時代信報》,2009年6月5日
(2)顯微鏡下的集裝箱
《齊魯晚報》,2009年5月16日
(3)理想之火的非正常熄滅
《東方早報》,2009年5月24日
(4)媒體是個怎樣的圈
《京華時報》,2009年5月15日
(5)《媒體這個圈》:偷窺媒體圈,揭露媒體潛規則
《北京青年報》,2009年07月08日
(6)尋常記者尋常事
《安徽商報》,2009年08月16日
報道:(1)《媒體這個圈》曝記者生存狀態:這也是個江湖
《今日早報》,2009年6月18日
(2)《媒體這個圈》近日出版,被稱“媒體就業指南”
行業小説竟成教科書?
《南方日報》,2009年6月9日
(3)《媒體這個圈》影射眾多腕級人物
《杭州廣播電視報》,2009年5月
叁※《她比時尚寂寞》(王千馬著/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第1版)
關注:一部窺破時尚圈裏人寂寞的小説;洞悉職場女上司的情感以及事業曲線
簡介:我們是潮流的製造者,也是時尚的受害者。她是個女強人。為此她曾經放棄過屬於自己的愛情。更重要的是,她還是個混跡時尚圈的雜誌女主編。她參加各種令人心動的PARTY,遇見各種各樣的大牌明星,併發誓讓自己也能成為明星背後的明星,做明星的製造者。這是她的人生夢想,也是她即將從事的事業。她要在時尚職場推崇自己的價值觀——擁抱物質,追逐品質生活……只是,她並沒能去影響一種時尚形態的產生或走向,展現在她面前的時尚職場,是相當現實的。原來,表面上的流光逸彩,私下卻是充滿着猜疑、背叛和犧牲:靚麗的女模特為了混口飯,被潛規則了;整天和美食打交道的女編輯,得了胃癌。這些所謂站在時尚前沿、製造着所謂時尚生活方式的人,其實活得並不那麼快樂……這是一個關於我們追逐時尚,卻被時尚所傷害所調戲的人們的故事。
評論:(1)讀王千馬長篇小説《她比時尚寂寞》:夢想照進現實
浙江作家網,2010年5月7日
(2)左手時尚右手職場
文匯讀書週報,2010年3月12日
:82/gate/big5/whdszb.news365.com.cn/xyd/201003/t20100312_2645830.htm
(3)《她比時尚寂寞》:出來格瑟總有一天要還的
網易讀書,2010年3月1日
(4)女上司進化論
中國美容時尚報》,2010年3月
(5)時尚圈中人反對時尚
《新民晚報》“夜光杯”,2010年5月9日
報道:(1)《她比時尚寂寞》聚焦時尚圈生態
《濟南時報》A29版,2010年3月2日
肆※《無法獨活·致喂大的年輕人》(王千馬 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關注:國內首部關注當下年輕人生存困境與精神特質的青年書。是沉默的70後開始集體發言的第一本書。
簡介:任何一代在問世之初,都是“被喂大”的,一旦開始學步,是繼續依賴“被喂”,還是對食物理智地取捨,這可能就是80後、90後給我們的啓示。“80後這些人,將是中國公民社會的主體力量,也將是受教育程度最高,思維意識最開放的一個羣體”,他們的“行動與表達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社會未來的面貌”。儘管在網絡上,該書被炒成了“70後”與“80後”之間的論戰,也有媒體説,這是一部在新的視角下探索青年精神的勵志書。不過,掩藏在這“論戰”以及這“勵志”表象之下的卻是——該書對“公民社會”的召喚。
妙語:(一)經濟獨立帶給了中國女性意識覺醒的絕大契機:要想走出圍牆,先得自己有錢。這是本質。有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身體獨立。經濟問題從一開始就是個吃飯問題,不依賴的首先是身體。而身體獨立的另一個方面是性,是否性必須永遠在圍牆裏等待,等待婚姻或者忍受道德的捆綁。
(二)要明白,女人因為獨立所以不將就,因為選擇多了,所以無須結婚或者無須馬上結婚。剩女是身體獨立帶來的大概率事件。
(三)現在的年輕一代面臨就職難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飯,真可謂苦不堪言。面對職業、婚姻等方面的競爭和壓力,不少人選擇不當事業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願地將自己歸入“下流社會”的行列。
(四)拋父別兄,拒絕再做被成長的喂一代,尋找被動生活下的新活法。不要不高興,努力爭上游。如果80後只停留在蟻族、蝸居的訴苦上,那這個國家和民族,就沒有希望。
(五)雖然,因為被成長,“在應該完成自我建構的年紀沒有自我意識,在生兒育女之後還沒有度過華麗的青春期,三十歲了還在整合自我的碎片,這種遲到的建構是多麼艱難啊!”——但是,你們已經發自肺腑地意識到了這種建構的重要,而這種意識多麼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你們還有大把的未來。
(六)因為80後在成長過程中,要比70後早接觸互聯網世界,更早地遭遇全球化,所以世界觀也要比70後更現代。從80後的身上,更多的70後反過來需要學習他們的開放性和先進性。
(七)雖然50後、60後是80後的餵養人,但他們給予80後愛和喂的同時,太缺乏現代性的榜樣作用了,因為這世界變化快,“老氣”的他們能把握住嗎?所以註定了,80後的自我意識需要“自我發現”。
(八)我們首先得找到自我,認清價值才能張揚個性、獨立思考;其次,個體認識有差距,所以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甚至國家或民族之間不一定完全協調,所以必須具有法制意識並尊重秩序;再次,個性在秩序規範下,我們還需要思考歷史、眼觀世界,這就是所謂常識——事實上,尊嚴其實也是常識的核心價值。
評論:(1)喂大的年輕人,何以獨活
《時代週報》第79期“時代議題”,2010年5月20日
(2)“80後”玩得太多,獨立性太少
《華商報》第B5版,2010年5月29日
(3)誰給年輕人要個活法
《齊魯晚報》“青未了·書坊”頭條書評,2010年6月3日
(4)在誤解中成長的一代
TIMEOUT北京》,2010年7月
(5)別擋住公民的陽光,《無法獨活》所發出的宣言
《新民週刊》,2010年7月
(6)70後的心靈告白
《晶報》B13版,2010年5月8日
(7)聽70後老大哥耳提面命
《半島晨報》C12版,2010年5月22日
(8)70後對80後的話語棒喝
文匯讀書週報》,2010年6月4日
(9)【王千馬】誰説70後在集體教訓80後?!
王千馬網易博客,2010年5月4日
(10)80後的小心臟呀,70後別撫摸了
《北京青年報》,2010年5月31日
報道:(1)5位70後出書犀利直言:80後“無法獨活”
《西安晚報》第17版頭條報道,2010年5月26日
(2)“有這樣勵志的嗎?”《無法獨活》引爭議
《中華讀書報》,2010年5月26日
(3)80後無法獨活
網易博聯體,2010年6月
(4)70後憑什麼給80後"上課"
《深圳商報》C8版,2010年06月18日
(5)“80後”是喂大的,無法獨活?
《金陵晚報》D疊13版,2010年7月21日
(6)無法獨活
《勞動報》,2010年6月13日
(7)有這樣勵志的嗎
《山西晚報》“副刊·夜讀”,2010年6月13日
(8)喂大的一代如何活
《北京晚報》,2010年7月5日
(20)50後60後70後,做不了80後的榜樣
《長江商報》“鋭讀週刊”B14版,2010年7月25日

王千馬在路上

(一)《無法獨活》掀起70後80後大論戰
新浪博客首頁推薦,2010年7月25日
摘要:《長江商報》記者盧歡在跟王千馬的採訪中也表示,她讀完這本書的最大感受是,改變這個社會,70後80後都得發力,她不希望看到70後把自己説得沒希望,只能靠80後及更年輕的一代了。對她來説,她更情願把這書當做70後的一次羣體發聲。“我很注重的不是你們説80後怎樣怎樣,而是,你們代表70後説了什麼,做了什麼,你們對社會的看法。”王千馬説,為了改變這個社會,70後和80後不能分裂,只能團結。
(二)80後的“人生導師”王千馬被圍攻
網易微博直播室,2010年7月19日
摘要:“好不容易過日子,就蝸居了;好不容易自謀生路,就蟻族了……沒有一代人這麼喊冤的。”在7月19日下午3-4點,網易微博交流會,《無法獨活》作者之一、策劃人兼主編“70後” 王千馬 “和普遍迷惘的‘80後’們探討一下,怎麼才能活個明白。”據《金陵晚報》在7月31日的報道中説,在王千馬的書中,“他認為當下年輕人是喂大的,他們無法獨活。這個觀點導致網友罵聲一片,一個小時的交流中,火藥味瀰漫。”在隨後的幾日,“80後VS王千馬”成了網易微博的推薦話題。
(三)王千馬特約主持搜狐文化會客廳——對談80後:韓寒郭敬明在日本“無法獨活”
搜狐文化會客廳第102期,2010年6月24日
摘要:"80後"註定是備受爭議的一代人,從垮掉的一代,到"蟻族"。這代人從上幼兒園開始,到考大學,找工作,買房子,結婚生孩子,每個人生階段,都伴隨着種種社會爭議。古人常説,三十而立。如今"80後"已經全線奔三,"80後"三十能否立得住,還是個問題。對於這幫號稱"被喂大的年輕人",如何面對生活?一部為80後年輕人所寫的新作《無法獨活》直面這一代人需要的新責任和新智慧……在這期節目裏,王千馬邀請了《無法獨活》的作者之一張守剛,商業新鋭茅侃侃,以及在華的日本留學生加藤嘉一……一起坐而論80後。節目內容分別為:美國不存在80後,無法獨活其實是我們父輩 ;中日80後對談:“80後”是動盪時期的犧牲品;茅侃侃揭穿“蟻族”背後的“阿Q精神”; 加藤嘉一:中國人整天玩概念,沒事幹麼;韓寒和郭敬明在日本“無法獨活”; 70、80後的共勉:做有常識能思考的社會公民……
(四)王千馬受邀“光明網上講壇”——給80後的忠告
光明網,2010年7月30日
摘要:目前青年一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和競爭壓力,他們是一個社會關注的特殊羣體,牽動着中國大多數家庭的神經,青年大學生往往還沒有完全自立,面對社會各種複雜的現象也許會更加困惑,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是希望所在,也是全社會家庭關心的焦點。在7月下旬,光明網特別邀請了青年新生代作家,資深媒體人王千馬,就他主編的《無法獨活》所帶來的有關80後生存的一些話題,進行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交流。在交流中,王千馬錶述了以下主要觀點:
(1)我們説80後無法獨活其實是我們寄予了對80後獨活的希望,説實話,像50後,60後,70後我們都不屑於説他們無法獨活。我們正因為對80後有這樣的希望我們才願意説,有點激將法的意思。
(2)其實我挺想做一本書的,名字叫不買房。為什麼要買房呢?我覺得現在年輕人就是把自己的身價幸福壓在住房上是很沒頭腦的一件問題。
(3)如果太順了,就像馬路一樣,高速公路筆直的下去,你開着車,開車會犯困,人生不能像那種高速路,高速路其實它也有上下起伏,然後有彎曲的,為什麼要這樣設置?就是因為怕你走順了,犯困了更容易出事故,人生之路應該就像高速路,我們不能太順了。
(4)人之所以為人,也是因為他是有尊嚴的,像很多一些非人的生活,都是沒尊嚴的生活,我覺得尊嚴跟幸福是息息相關的,你沒有尊嚴的人何來的幸福?
(5)現在我們國家,不管做什麼事情,強調的是GDP,什麼一切發展都以GDP為主,但是我覺得這種方式不能説不適合,但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我覺得更應該強調的不是GDP的速度,而是幸福的速度,幸福它的增長速度。
(6)就像我們經常會覺得那些大明星很光環,很耀眼,覺得自己非當上明星不可,但是他也不知道明星背後的痛苦,我們常常看中別人光鮮的一面,卻沒看到他底下辛酸的一面。所以説我們要告訴自己,有些東西,有些光鮮的並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也不是説你非要不可的。另外一個,你必須要知道自己內心想要什麼,我們無法獨活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麼,正因為你不知道想要什麼,所以才四處張望,然後四處尋找。
(7)對於80後和90後,是自我意識開始像野草一樣在發展,在生根和發芽,並蓬勃生長的一代。所以它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會導向他的獨立意識或獨立人格,以及我的腦袋我做主的這麼一個方向,它會最終導向一個公民社會。因為公民社會的陽光是什麼?就是獨立思考和獨立精神。所以我對80後是覺得他們是大有希望的。
(五)採寫並刊發《80後文壇小鬼:被複制的新生代》專題,首推80後現象
新華網,2003年11月27日
摘要:該文是王千馬在《青年時報》擔任文化主筆期間,推出的一組專題。其時浙江文藝出版社正推出一套“萌芽小説族”叢書,包括小飯、周嘉寧、宋靜茹、岑孟棒等一幫80後的作品。王千馬從中敏鋭地捕捉到了80後新生代力量正在中國文壇悄然升起,當然,這股力量還包括並不限於其時開始走紅的韓寒、郭敬明、春樹以及張悦然。該專題推出之後,被多家網站轉載,在80後活躍的網站上,甚至被長時間置頂。很多人寫及80後的論文時,這組專題也是逃避不了的。隨後,浙江文藝出版社在上海對此套叢書進行推廣時,也將這組專題印發給其他媒體,一時間,關於80後現象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此後,80後現象開始走熱……在《80後文壇小鬼:被複制的新生代》中,王千馬寫到:“他們的才華更多地表現在自己‘學習’的成功上,在80後的文本中,我們很難看到具有個人性的獨特的價值……談到亨利·米勒談到凱魯亞克談到米蘭·昆德拉還有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其實80後對國外大師的‘學習’,也沒有逃逸出新生代對國外大師‘學習’的範圍。即使是對國內‘前輩’的學習,我們也看到,小飯似乎師承的就是新生代的餘華、蘇童,而且學誰像誰。而在岑孟棒的小説裏,我們則讀出了王小波,那篇《灰錫時代3.8》的標題差不多就是克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即使是80後中稍有點代表性的春樹,作品裏面所寫‘性’啊什麼的,和七十年代後的美女作家又有什麼不同?……可以從中看出,儘管所處時代不同,但80後和新生代們還是如出一轍。”多年過後,他們還是如此麼?
(六)推出“舌尖上的先鋒們”專欄,梳理先鋒文學
《青年時報》“杭州雜誌”,2003年至2005年
摘要:王千馬在擔任《青年時報》文化主筆期間,對先鋒小説的一幫老師們所進行的訪談。該訪談不僅是同一階段完成,而且在內容上也很系統、紮實。裏面的老師大多是文壇干將,在當年大多如雷貫耳,他們受到的寵愛,不亞於現在的小孩子對超女、型男的追求。如果將它結集出版,不僅可以系統性地梳理先鋒文學的傳承脈絡,還能多多少少告訴後人,當年中國文壇是怎麼樣的一個現狀。可供參考甚至研究。這些訪談的題目大致是:
(1) 馬原:小説的時代已經結束;
(2) 潘軍:這位愛憎分明的文壇“獨行俠”;
(3) 劉索拉:擁有兩個大腦的先鋒女將;
(4) 北村:關注弱勢羣體是良知的責任;
(5) 鬼子:我只是一個比較貼近現實的作家;
(6) 李洱:這個時代的寫作遇到困難;
(7) 畢飛宇:我只是一個熱愛生活的男人;
(8) 荊歌:我們的寫作不會呈現虛偽的崇高;
(9) 東西:寫得少是因為不想多堆垃圾;
(10) 吳晨駿:我的作品不面向被寵壞的讀者;
(11) 李馮:我肯定不算好作家,但我知道好壞;
(12) 韓東:文壇並非一塊藝術的淨土;
(13) 徐小斌:我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私小説;
(14) 陳染:長大才懂平和與釋然;
(15) 海男:我對自己身體瞭如指掌;
(16) 棉棉:寫作像醫生一樣改變了我的生活;
(17) 朱文穎:我們應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18) 趙波:我在傳統的邊界上蠢蠢欲動;
(19) 金仁順:寫作時我需要“關緊的房門”;
(20) 九丹:這隻“報喪”的“烏鴉”;
(21) 刁斗:對下半身寫作等一概表示敬意;
(22) 鄒靜之:其實,我還是個詩人;
(23) 王海鴒:我很恐懼“男才女貌”;
(24) 朱蘇進:影視編劇創作開始反客為主;
(25) 石康:我不會有王朔似的成功;
(26) 東方月:一條不合時宜發呆的美人魚;
(27) 雷立剛:我曾迷戀“自由的身份”;
(28) 蔡駿:通過恐懼表達人類內心世界;
(29) 虹影:我一生從沒把自己當作女人;
(30) 遲子建:用詩的方式來成就小説
(七)推出“主編訪談錄”,訪談各行各業精英
《城市之間》雜誌,從2010年1月開始
摘要:王千馬在擔任“二線城市連鎖雜誌”《城市之間》雜誌主編期間,推出“主編訪談錄”一個欄目,以遍訪各行各業精英,談古論今,觀察世間百態。這些訪談大致有:
(1)王千馬對話趙焰:被國人誤讀100年的袁世凱
(2)王千馬對話張小平:中國的富翁們真的該死麼?
(3)王千馬對話李飛:在名利裏打滾的收藏江湖
(4)王千馬對話五嶽散人:重要的是,80後思想上能“三十而立”
(5)王千馬對話劉仰:我們該把“歐洲中心論”掃進垃圾堆
(八)王千馬“把脈”品牌期刊雜誌
《市場星報》、《新安晚報》等,2010年8月1日
摘要:2010年7月31日,在安徽出版集團時代出版傳媒廣場的會議大廳裏, 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一流專家學者匯聚一起,坐而論道,就網絡時代下傳統期刊如何做大做強展開了精彩的論辯。作為知名的青年新生態作家,以及雜誌主編,王千馬也在此次活動的受邀之列,並在會議上作出精彩發言。

王千馬非常道

王千馬:我是一個不安分,但守己的人
《安徽商報·橙週刊》,2010年7月16日
摘要:(1)第一次見王千馬,印象並不太好,留一頭染成金色的長髮,還扎個馬尾巴,講話不離開“我CAO”,挎個拖到屁股的帆布包,裏面鼓鼓囊囊的裝着相機、MP4還有一疊報紙。他流露出來的痞氣,讓我懷疑那些報紙,怎麼可能是他做出來的呢?認識越久,我越覺得王千馬外強中乾,他嚴重的表裏不如一,一個老實本分的人,為什麼要裝成小流氓呢。
(2)這幾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王千馬:折騰。我發現自己這幾年一直在路上,似乎就沒有消停的意思,也許對一個想做個比較安穩的,過個小日子的人來説,我這種生活是他們敬而遠之的。有時我爸爸就常怪我,你幹嘛就不買個房子娶個媳婦安個家,生個孩子……似乎這樣就功德圓滿了。我也覺得自己有必要聽聽老人的話,不想做不孝順的人,有時也想消停,但總有一種被命運推着往前跑的意思。不過,有句話説的是,文章憎命達。也許命運太過順當了,也就沒什麼話好表達了。在折騰裏,讓我見識了不少世面,以及人情冷暖,豐富了我的創作生命。
(3)你骨子裏,還是一個不想安分守己的人,喜歡刺激,喜歡有挑戰的生活?王千馬:你説對了一半,其實我是個不安分,但守己的一個人。守己是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有道德底線,不能肆無忌憚,總得對一些東西有所敬畏。比如説,你對父母一定要孝順,你對自己的朋友一定要坦誠,你對自己的愛人一定要愛。如果沒有這些,你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但是守己並不意味着就要安份。現在我覺得,不安分跟創造力有關,越不安分的人,也許越有創造力。
(4)王千馬:以前做時尚雜誌時,關注的是奢華,但現在我越發覺得,時尚是挺傻的一個概念。而且,隨着社會在轉型期間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我更願意靠近弱勢羣體。因為我越發體會到,在一個少有安全感的社會里,你做得再好,你再怎麼有錢,也會隨着一聲號令,就會變得灰飛煙滅。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變成弱勢羣體的可能。我們關注弱勢羣體,一方面,讓社會更公平,另一方面,也是防患於未然。
王千馬:時尚是最“二賤”的價值觀
網易博客,2010年2月7日
摘要:不能不説,現在的時尚已經成了一個洗腦的工具,成了最二※加最低賤的集合體,利用其華麗的外殼,極盡挑逗他人慾望之能事,到最後讓人胸大無腦胸小也同樣無腦,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可氣的是,我們時尚的從業者們,也大多唯品牌的馬首是瞻,成為品牌的“義務二奶”。這個世界只有時尚表揚家,以及時尚浮誇家,這讓我很看不過去,我現在就要做中國首席時尚批評家,要讓時尚批評,從我開始。哪怕是時尚屁評,也得臊臊它。
王千馬:郭敬明熱是文化泡沫
《華商報》B3版,2010年1月2日
摘要:他“綁架”當下的年輕人,不幸,他也“被綁架”。我一直認為,“郭敬明熱”很不正常,它總能讓我聯想起無良的房地產市場。大家都在一種集體無意識或者集體狂躁中,將房價越推越高,到最後生成“房價泡沫”。那麼,文化領域裏又有沒有“文化泡沫”呢?看了“郭敬明熱”,我認為是有的。
王千馬:一位“非時尚”作家的時尚觀
YOKA時尚網,2010年2月9日
摘要:有人説,我這本書(指《她比時尚寂寞》)是中國版的《穿PRADA的女魔頭》,這個評價讓我現在覺得有些汗顏。其實裏面更多寫出了當下時尚職場的現實,雖然表面上看出流光逸彩,但也充滿着猜疑、背叛和犧牲……也就是説,寫我們追逐時尚,卻被時尚所傷害所調戲的故事。這裏面的“扭曲”在於,我們在一些利益集團,以及別有用心的人的鼓吹和慫恿下,把時尚打造成了一種普世的生活方式,甚至異化成了物質崇拜——當我們天天被LV、PRADA、GUCCI、Dior、LANCOME這些標籤洗腦,我相信你一定會身不由己的浮躁起來。
王千馬:人生和足球一樣總能出其不意
《南都週刊》,2010年6月19日
摘要:王千馬有個夢想,那就是這輩子認認真真地碼好自己的文字,下輩子就做個球員,下下輩子再去玩音樂,做個鼓手啥的。不過,後來認為在中國當下做個球員太沒勁,這種“政績足球“的體制不改變,在中國當球員不太可能有出息。所以他重新分配了自己的三輩子,“這輩子還是老樣子,下輩子就玩音樂,下下輩子再去踢球。也許,等到下下輩子,中國足球會有點希望。但別告訴我,中國足球永遠不能翻身。”……“足球場和人生場在道上是相同的,比如説足球是圓的,而人生何嘗又不是呢?人生不是那種直線前進,或者倒退的,它總是能出其不意。所以,你不到最後一刻,就絕對不能放棄。最後一秒鐘,都有可能進球。”
王千馬:現在不健身,以後想失身都難
《健尚》雜誌,2010年7月刊
摘要:在寧波的時候,我會抽空去附近的社區公園跑步,因為去社區公園的多是老人,他們無事可做,就來這裏呼吸新鮮空氣,曬曬太陽,或者打打麻將,混跡於一幫老人中間,感覺自己是不是也“老”了?!説實話,有時怕老的到來,但有時又希望自己也能過上老人那種“把風景看透,然後與你細水長流”的日子。不管怎樣,身體要緊。我常笑謔,現在不健身,以後想失身都不容易。除此之外,看電影和聽音樂是我最大的休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