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化一

鎖定
王化一又名王若愚,字德華,1899年7月17日生於遼中縣於家房鎮插拉村。歷任遼寧省教育會社會教育部長,省教育會事務主任兼基督教青年會學生幹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專員、參事。 [1] 
中文名
王化一
別    名
王若愚
出生日期
1899年7月17日
逝世日期
1965年11月27日
德華
出生地
遼中縣於家房鎮插拉村

目錄

王化一人物生平

王化一19歲考入奉天兩級師範學校。曾被選為學生代表,參加反對張勳復辟、旅大交涉、琿春交涉等活動,得到張學良的賞識。畢業後曾在瀋陽任小學教員,1924年被選為遼寧省教育會社會教育部長,同時任省教育會事務主任兼基督教青年會學生幹事。1926年入上海大夏大學學習。後來奉張學良之命組織同澤俱樂部,創建男女同澤中學,團結和培養了一大批新生力量。1928年被選為遼寧省教育會副會長,兼“漢卿教育基金董事會”常務理事。1929年7月,同閻寶航、杜重遠、車向忱等組織遼寧國民外交協會。1931年7月,“萬寶山事件”發生,日本侵略者唆使朝鮮浪人(即流氓集團)殺害華僑數千人。東北羣眾公選王化一、盧廣績等為代表,赴朝鮮新義州、平壤、漢城、仁川等地慰問華僑。
“九一八”事變後,王化一和其他東北人關的愛國志士,在北平積極籌建“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他為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曾選派一批優秀幹部回東北聯繫各地抗日領袖,組成抗日義勇軍。此外,還主持成立東北學院,收容、救濟東北入關青年,補習功課,培訓出一大批抗日干部。
1931年10月28日,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決定,由王化一等人率領請願團去上海向國民黨和平會議、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請願。通過這次請願,王化一徹底瞭解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堅定了依靠羣眾進行抗日的決心。1932年4月21日,國聯調查團到北平時,王化一等人前往謁見,向他們介紹了“九一八”事變的經過,希望調查團能主持公道。
1933年2月25日,由王化一主持召集遼南義勇軍各路司令開會,決定義勇軍第二軍團和東北軍三十旅共同作戰,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德失守,王化一受張學良的指派為“古北口警備司令”,指揮義勇軍和東北軍一部,在黃石樑地區阻止日軍前進。
1936年,蔣介石調張學良部隊到西北“剿共”。王化一認為這是蔣介石消滅中國共產黨和東北軍的一箭雙鵰的陰謀,他給張學良發去一封沉痛的信,提出東北人民打回老家,收復失地,應要求中央政府必須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國共合作,致對外。
西安事變後,東北愛國人士組織東北救亡總會(簡稱東總),王化一被選為總會主席團成員。“東總”以王化一的名義出版了《反攻》半月刊,主張“聯蘇親共,團結抗日”,並不斷地設法營救張學良。入川后,又經常受到周恩來在經濟上的支援和思想上的指導。因此,遭到國民黨CC派分子的打擊,誣《反攻》為“反動”刊物,指“東總”為共產黨外圍組織,“東總”幹部隨時有被捕的危險。王化一根據“東總”決定,巧妙地利用黃埔系和CC派的矛盾,維護了“東總”的安全。
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組織起“軍統局設計委員會”,以抗日為號召,聘請王化一為委員。在蔣介石發動的幾次反共高潮中,進步人士遭受迫害日甚一日。王化一不惜一切給予擔保,並想方設法掩護,使他們倖免於難。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化一回到北平,與中共正式聯繫,曾向中共黨組織提供情報。並在北平發動東北難民回籍和救濟青年工作,被推選為遼寧同鄉會理事長。在瀋陽發起寒衣運動,組織“七五”慘案後援會,並擔任該會主席。
1947年,陳誠主政東北,任王化一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1948年春,王化一被選為立法委員,他都堅持未就。
1948年秋,王化一在中共指示下,參與策動瀋陽國民黨五十三軍王理寰部起義;後又赴北平,參與策動傅作義起義。
195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王化一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專員,後改任參事。1965年11月27日,於北京病逝。 [1] 
參考資料
  • 1.    瀋陽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瀋陽市志 17 人物,瀋陽出版社,2000.04,第17-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