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劍嶽

鎖定
王劍嶽(1906年—1944年6月10日)原名王師,字大炳。男,1906年出生,湖南澧縣人。黃埔軍校第5期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歷任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等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隨部參加淞滬會戰,因戰功升任補充旅第1團團副。1938年升任第48師2團團長。1940年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7分校第17期大隊長和副總隊長。1941年任第28師82團團長。1944年升任第57軍8師副師長。1944年4月,日軍為挽回敗局,發動旨在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會戰。6月,王劍嶽奉命率部在河南靈寶阻擊日軍。6月10日凌晨2時,日軍突破友軍防線,大批日軍湧入陣地。王劍嶽率領將士殺向敵人,與日軍展開肉搏。戰鬥中,王劍嶽左肩負傷,仍指揮官兵奮勇衝殺,直至中彈犧牲,後被追晉為陸軍少將。 [2]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3] 
中文名
王劍嶽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南澧縣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44年6月10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抗擊日寇

王劍嶽人物生平

1925年冬,王劍嶽憤于軍閥專橫,列強侵略,漸生立志救國救民之願。以後,他得知孫中山先生辦軍官學校的消息,毅然投筆從戎,輾轉來到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工兵科。在軍校,他攻讀理論,鑽研兵法,成績名列前茅。 [1] 
1927年秋,以優異成績畢業,分配到第一軍第二十二師胡宗南部見習。後任少尉區隊長、中尉、上尉連長。 [4] 
1930年在中原大戰中負傷。  
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時,傷愈不久的王劍嶽隨胡宗南部調至江蘇常州一帶為第二線部隊,參加淞滬抗戰。淞滬停戰後,部隊奉命開赴安徽、四川,王劍嶽升任營副,1935年升任少校營長。
1937年8月13日,王劍嶽隨部開赴上海蔘加淞滬會戰。在戰場上,王劍嶽奮力督師,英勇殺敵,再次負傷。傷愈後因戰功升任中校團副,次年晉升為上校團長。後隨部調往陝西、甘肅整訓。 [4]    
1940 年,從第四十八師第二團團長職位上調中央軍校第七分校任學生第十三總隊 ( 總隊長楊厚彩、黃埔六期 )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 [6] 
王劍嶽 王劍嶽 [4]
1944年,王劍嶽任第七戰區第五十七軍第八師少將副師長,率部駐守陝西省虢略、靈寶一線,抗禦日本侵略軍。6月1日率部進攻陝州(今陝縣),2日攻克五原窯。因友鄰部隊進擊受阻,第八師過於突出,遭敵猛攻,遂於3日放棄原陣地後撤。他指揮部隊殿後,全師得以安全退出。9日,在虢靈線之畢家砦督戰。剛進入陣地,即與敵人反覆衝殺,爭奪該砦兩側高地,屢失屢得。至10日凌晨,第八師奉命轉移陣地,他殿後指揮全師撤退。正當將防地移交給第一0六師三一七團之際,日軍突破已交出之陣地。他雖已率部處於第二線,但目睹此危急狀況,即率餘部100餘人猛衝敵陣。左肩被炸傷後,仍持槍指揮戰鬥,迫敵撤退,恢復了陣地,但所部已傷亡殆盡。隨後日軍第二次以重兵發起衝鋒,他連中兩彈,英勇殉國。 [5] 
國民政府於1945年1月22日對其明令褒揚,以慰忠魂。 [4]    
2014年9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公佈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中,王劍嶽位列其中。 [3] 

王劍嶽主要事蹟

1944年4月18日,日軍發動了以打通大陸交通線為目標的“1號作戰”(中國史學界稱為豫湘桂戰役),此役的第一階段主要發生在河南中西部地區,故又稱“河南會戰”、“中原會戰”或“豫中會戰”等。  
河南會戰的後期又被稱之為“靈寶戰役”,該役從6月1日國民黨軍隊發起反攻到6月12日日軍後撤,歷時12天,主要在河南西部的靈寶、陝縣和閿鄉等地作戰。此役日軍的作戰目標是擊潰國民黨第八戰區東進部隊、給第一戰區部隊以最後一擊並在陝縣一帶建立西進的橋頭堡,中國方面則以收復失地、殲滅西進的日軍第一軍進而屏障西北為目標。中日雙方共投入了13萬多人的兵力,在以靈寶為中心的豫西地區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死傷慘重,王劍嶽將軍就是靈寶戰役中犧牲的國民黨軍隊最高級別的指揮官。 
1944年4月,河南會戰爆發。5月中旬,日軍擊潰國民黨軍第一戰區主力,侵犯豫西澠池、洛寧、陝縣地區,威脅潼關。當此緊急時刻,剛剛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軍第八師副師長、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的王劍嶽受命率所部由陝西東出潼關,在豫西迎戰日軍。 
王劍嶽於5月11日率部抵達靈寶後,即派八師二十三團進駐陝縣大營、張茅一線,並令該團二營為前衞部隊進佔張茅以東高地,以二營第五連為前哨,在張茅東草地村十里鋪佔領陣地,修築工事。  
13日晨,日軍獨立混成第三旅團(代號洋兵團)以優勢兵力從東、南兵分兩路向張茅守軍發動進攻,二十三團二營與日軍激戰3日,傷亡慘重,被迫於15日下午奉命西撤,二十三團為掩護二營撤退與日軍接火,戰鬥激烈。部隊且戰且退,到達靈寶、陝縣邊界八師陣地時,全團兵力已損失60%。  
5月18日,日軍攻佔陝縣城、大營、原店、五原,在五原設立西進前沿據點。5月下旬,第八師奉命向侵佔陝縣五原之日軍進行反攻。王劍嶽親率二十二團、二十四團向五原進兵,對五原形成包圍之勢。6月2日晨,趁日軍洋兵團和杉兵團(即獨立步兵第九旅團)在五原換防之機,王劍嶽指揮八師參戰的兩個團冒雨突然向日軍發起猛攻,千餘日軍不支,退入五原村裏,據村頑抗。王劍嶽率二十四團攻入村裏,與敵激戰。這時日軍又從陝縣城內調來十幾輛汽車的援兵,投入戰鬥。上午10時,攻入村裏的二十四團腹背受敵,傷亡過重。王劍嶽指揮殿後,使全師安全撤退至附近高地。  
6月3日凌晨4時,王劍嶽組織第八師兩個團分別由王和村高地和小南朝、南北朝向五原之敵再次發起進攻,日軍頑強抵抗,戰鬥更為激烈。王劍嶽令配屬八師的炮兵參戰,向日軍陣地炮轟20分鐘,日軍死傷累累,始向後撤。中午12時,日軍又調來援兵400餘人,集中攻擊八師二十二團,雙方進入白刃戰,一個據點反覆爭奪竟達10多次,死傷枕藉,其戰鬥之慘烈,不亞於淞滬抗戰。此役全師戰鬥人員9700人,僅剩1200餘人。14時30分,胡宗南下令八師退至靈寶韓家凹、吉家灣一帶設防。 
從6月5日5時開始,日軍又增調戰車隊(代號熊兵團)參戰,以優勢兵力向靈寶守軍發動大規模進攻。處於戰爭最前線焦嶺、韓家山一帶的第八師首當其衝。王劍嶽率領歷經苦戰倖存下來的1200多名官兵誓死抗擊日軍。日軍以戰車開路、炮火轟擊、密集進攻、速戰速決的戰術向八師陣地壓來。八師官兵在火海硝煙、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至中午1時許,二十三團5個連官兵全部壯烈犧牲,焦嶺、小南朝陣地被日軍佔領。八師剩餘官兵先後與敵苦戰于吉家灣、五帝村、閻家坪、橋頭、神窩等地,死守苦撐至6日凌晨,待援軍第十六軍第一○九師趕到才奉命後撤。 
6月9日,王劍嶽率部隊數百人設防於靈寶弘農澗河西岸的白家寨陣地療傷休整。部隊立足未穩,日軍又全線推進逼近。負責在前沿陣地抗擊日軍的國民黨軍第四十軍第一○六師兩個團與敵激烈戰鬥,10日該師退至弘農澗河兩岸。王劍嶽主動率餘部出擊支援一○六師,與日軍短兵相接,白刃廝殺,陣地屢失屢得,場面極為慘烈,經反覆衝殺,八師僅剩百餘人。當他們剛奉命退到二線休整之時,又見一○六師三一七團陣地被日軍突破,情勢十分危急。王劍嶽目睹戰況,當即拔槍高呼:“大丈夫報國殺敵的時機到了!衝!”遂奮勇向前殺向敵陣,部下官兵受師長鼓舞,一時士氣大振。在與敵拼殺中,王劍嶽左肩受傷,血流不止,仍持槍指揮,迫敵後退,但所部傷亡殆盡。日軍見狀,以重兵再攻,王劍嶽帶傷頑強堅持戰鬥,接着連中兩彈,壯烈殉國,年僅38歲。臨終前仍大聲疾呼:“殺敵!殺敵!” [4] 

王劍嶽人物紀念

王劍嶽殉國後,國民政府於1945 年1月22日明令褒揚。
2014年9月,民政部公佈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在靈寶抗戰殉國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7軍第8師副師長王劍嶽將軍榮列其中。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