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冷齋

鎖定
原名王仁則,字若璧,筆名冷公。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先後任亞東通訊社總編輯,遠東通訊社和《京津晚報》社社長,後任河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一度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不久辭職,遷居上海,從事寫作。北京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善書法,工正行草。正書平穩謹嚴,清秀嫵媚;行草勁練流暢。擅詩文,著有《盧溝橋抗戰紀事詩》等。中央文史館館員。 [1] 
中文名
王冷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2年
逝世日期
1960年
畢業院校
保定軍官學校

目錄

王冷齋人物生平

王冷齋(1892~1960),福建福州人。“七·七”事變時,任宛平縣縣長,協同二十九軍守城抗戰。建國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北京文史館副館長。著有《盧溝橋抗戰紀事》等。 [3] 
王冷齋1916 年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畢業,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二次革命、護國討袁鬥爭。後棄武從文,自辦《京津晚報》,針砭時弊。曹錕賄選時,他因撰文抨擊,報社被封,不得已去上海,以筆耕維持生計。1935 年底,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秦德純邀請手冷齋出任北平市政府參事、宣傳室主任。1937年1月1日,出任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時,他對自己臨危受命的形勢和任務十分清楚。當時日軍活動猖狂,經常不分白晝實彈演習,盧溝橋邊、宛平城外刀光劍影,戰馬嘶鳴。督察專署管轄範圍又與殷汝耕等偽政權控制的地盤犬牙交錯,矛盾極為尖鋭。但王冷齋慨然允命,他説:“若不遇盤根,何以別利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了民族大計,個人安危只能置之度外了。2月,華北日本駐屯軍參謀桑島中佐向王冷齋提出在大井村建造機場、兵營等要求。王冷齋斷然拒絕。他對宛平縣府秘書兼專管田賦的第二科科長洪大鐘説:“日軍謀佔大井村的目的,在於切斷北平至盧溝橋的通道。河山寸土屬中華,保衞毫釐不敢失差。不管遇到什麼風險,決不能在我們任內,出現出賣祖國一寸土地的事,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罪名!”不久,日本特務機關長松井設宴邀請王冷齋。席間,松井拿出大井村地圖及事先擬好的“協議”,讓王冷齋簽字。王冷齋拂袖離座,他義正辭嚴:“如果現在硬要談判大井村十地的事,我只有退席。”松井見王冷齋態度堅決,只好作罷。
七七抗戰爆發後,王冷齋、魏宗瀚、孫潤宇、林耕宇、周永業與日方代表齋藤、牟田、寺平進行了唇槍舌劍的談判。9日凌晨,王冷齋接到通知,中日雙方達成和平協議,雙方停止敵對行動。王冷齋深知日方詭計多端,仍做好戰鬥部署。10日,王冷齋到北平參加中日雙方軍政人員高級聯席會議,王冷齋質問日方為何不履行撤軍協議,齋藤等見勢不妙,悄然溜走。當日傍晚,日軍出動戰車、大炮、步兵輪番炮轟進攻。此時,北平至宛平的公路交通已斷,王冷齋不顧舊病發作,取道門頭溝,繞經長辛店返回北平。他冒着炮火,組織城中青壯年男女,為守城部隊運送彈藥、乾糧、茶水。
22日,日軍復攻打宛平。王冷齋得到情報,敵人將施放毒氣。他立即打電話給在北平的妻子胡仲賢,捐獻家資購買了防毒面具,並送到宛平前線。途中遇日軍戰車,幾瀕危殆,倖免於難。29日,宛平失守,第二十九軍奉命離橋。王冷齋揮淚告別了抵抗23天的孤城危橋。一些友人慶幸他在與日本人周旋時安然無恙,他流着淚説:“未能與宛平城共存亡,何慶之有?”他當時吟詩一首:“與城愧未共存亡,人慶更生我獨傷。國步方艱應有待,此身終合向沙場。”
這時期,王冷齋還寫下了《盧溝橋抗戰紀事詩》50首,記錄下盧溝橋事變始末。詩歌真實地記錄了宛平前線強敵壓境的緊張局勢,讚揚了全國人民高昂的抗戰情緒和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威風凜凜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舉。八年抗戰期間,王冷齋輾轉香港、桂林、獨山、重慶等地,捨棄骨肉親情從事抗日宣傳。1945 年,日寇投降。1946年5月3日,王冷齋應邀出席審判日本戰犯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為七七抗戰的當事人,他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挑起侵華戰爭的罪惡行徑,使正義得以伸張。
新中國成立後,王冷齋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北京市文史館副館長,1960年逝世。 [2] 
參考資料
  • 1.    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二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125頁
  • 2.    孟超.歷史不能忘記系列 3 七七盧溝橋抗戰.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07:173-176
  • 3.    袁行霈主編;趙仁珪執行主編.詩壯國魂 中國抗日戰爭詩鈔 詩詞 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0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