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其梅

鎖定
王其梅(1913年12月27日—1967年8月15日),別名時英、瀚伯、時傑。桃源人。就讀於常德晉新中學和北京大學附屬高中。1931年加入共青團,同年加入共產黨,從事兵運工作。1936年3月被國民黨逮捕,半年後經營救出獄。歷任豫東特委書記,新四軍四師三十三團政委,河南軍區獨立七旅政委、河南四軍分區副政委兼地委副書記等職。發動和依靠羣眾,機動靈活地打擊日、偽軍。解放戰爭時期,率部戰鬥在豫、皖、蘇地區,是劉鄧大軍逐鹿中原的一支重要武裝。後任十八軍五十三師政委兼黨委書記、十八軍副政委,率部向西南進軍。1950年春進軍西藏,先後任昌部人民解放委員會主任,中共昌都地區分工委書記、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和常委書記,次年9月抵拉薩。1952年2月任西藏軍區副政委兼軍區黨委副書記。不久,領導修築川藏公路。1961年任中共西藏委員會書記、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西藏軍區副政委。他熱愛西藏,熱愛邊疆。1967年8月15日在北京逝世,遵其遺願,將骨灰安放西藏。 [1] 
中文名
王其梅
別    名
字時英,號魁伯,曾用名王時傑
王翰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3年12月27日
逝世日期
1967年8月15日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湖南省桃源縣仙瑞鄉(後劃設小鄉時分置為三陽鄉)王家坪
軍    銜
少將(1955年)
性 別

王其梅人物生平

王其梅早年經歷

王其梅,學名時英、瀚伯,曾用名:時傑。1913年12月27日出生,今桃源縣三陽鎮紅巖擋村人。其祖父王成九(排名王幫煉)是清朝秀才,父親王明皆是桃源縣三陽港的地主。王其梅年幼時在祖父王成九所授私塾啓蒙。
1927年,王其梅考入桃源縣漳江小學讀書。時值北伐戰爭勝利,農民協會禁煙、禁賭、鎮壓土豪劣紳等一系列革命活動,對少年時期的王其梅以深刻的影響。
1928年春,王其梅考入常德雋新中學讀初中。次年,由其父母一手包辦,不顧年僅16歲王其梅的強烈反對,逼他與桐木港(今深水港鄉)姚丕菊之女結婚。王其梅十分痛惡家庭之專制,曾吞食鴉片以示反抗未果。
1930年冬,王其梅隻身離家出走(走前留言,“不要追我,否則我跳河”),前往北平繼續求學。他到北平後,即為共產黨所領導的學生運動所感染,很快走上了自覺革命的道路。 [2] 

王其梅土地革命時期

1931年春,王其梅進入北平私立弘達學院讀書。這一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而蔣介石反動集團卻採取退讓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各省相繼淪陷。國土受侵,民族受辱,人民受難,王其梅義憤填膺,參加了北平進步學生的遊行示威。 [2] 
1932年,王其梅考入國立北平大學附屬高中。此間,同學沈繼芳經常向他宣傳馬列主義,加之進步學生舉行的遊行示威等活動的影響,使他的世界觀發生了重大轉變。同年,他在國立北平大學附屬高中加入反帝大同盟,任該組織23支部書記。
1933年1月,王其梅由同學沈繼芳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他積極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4月23日,因參加我國著名的馬列主義先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公葬示威遊行被捕入獄。拘留8天后,由學校具保獲釋。短短8天的監獄生活,更加激起了王其梅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仇恨,同時,也使他領悟到:革命不能赤手空拳,要以革命武裝對付反革命武裝。出獄後不久,他向黨組織請求投筆從戎,要求參加抗日遊擊隊。5月,北平黨組織批准了他的申請。 [2] 
1933年5月,黨組織派王其梅赴張家口參加抗日同盟軍起義,先到馮玉祥部政訓班學習,從事兵運工作,開始了軍人生涯。5月28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通電成立,政訓班改為總司令部宣傳隊,王其梅任上尉宣傳員,在軍事幹校受訓。7月,經姜旭同志介紹並經前敵委員會批准,王其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時,王其梅已經接受黨組織交給他做兵運工作的任務,毅然放棄了大學的讀書生活,潛入同盟軍第五軍阮興武部當戰士,在國民黨軍隊中繼續從事兵運工作,建立黨的基層組織。他當過伙伕、車伕、勤務兵、馬弁和下士副班長,積極開展黨的工作。因黨的上層組織被破壞,9月他又去吉鴻昌部宣俠父師教導大隊任小隊長,黨內任黨支部組織委員。由於蔣介石反動政府的妥協退讓政策,日寇步步向晉、察、冀、綏、熱等地侵犯,導致華北危機。王其梅隨部轉輾於察綏熱邊。佔領小湯山後,他被選為大隊黨代表。10月中旬,在日寇、國民黨軍隊的雙重夾擊下,宣部在昌平小湯山全部覆滅,王其梅只得折回北平尋找組織,11月,擔任中共北平東城區組織委員。12月,中共北方局派他前往國民黨41軍孫殿英部從事兵運工作,任青年團西北特派員。行至包頭時,由於黨組織遭破壞未能接上組織關係,一時生活無着落,他就寄居當地一煙館,一邊給人賣煙,一邊尋機找組織。1934年2月終於與組織接上關係,後幫助軍隊趕牛車,行至寧夏城郊,時值41軍118師4團副團長(中共黨員)犧牲又與組織失去聯繫。王其梅在旅部當上補充勤務兵,擬組織兵變未成。3月,4l軍全軍覆滅。4月,王其梅回北平找組織,經張大鵬介紹,王決定去天津參加吉鴻昌起義,成立紅軍,因吉鴻昌被捕未果。
1934年秋,王其梅在中國大學經濟系學習,任經濟系黨支部書記。學習期間,他積極進行革命活動,後被校方發現,令其轉學。 [2] 
1935年9月,王其梅離開中國大學,轉入民國學院並擔任該院青年團支部書記兼西城街頭支部書記。1935年底的“一二·九”運動中,他擔任民國學院抗日救國會交際股長,他不辭辛勞奔走於街頭巷尾,吶喊於冰天雪地之中,宣傳組織羣眾,兩次組織民國學院的革命師生舉行遊行示威活動。
1936年3月5日,因叛徒出賣,王其梅再度被捕,在敵人獄中,面對酷刑拷打,百般折磨,寧死不屈,並拒絕家人用金錢營救,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和革命氣節。此時,中共北方局考慮日本侵略者攻佔山海關,國民黨當局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方針,勢必狗急跳牆,加害獄中中國共產黨人等情勢,出於鬥爭策略,遂報中共中央批准,促令獄中包括王其梅在內的61位同志履行登報自首手續出獄,以保存革命實力。
1936年9月,王其梅出獄。11月,中共北方局派其赴河南省東部西華縣,擴建中共地下組織。初在西華縣三區陵頭崗普理學校當教員,後任校長。他白天教書,夜晚聯繫羣眾,積極培養並吸收中共黨員,建立黨的組織。此間,他在西華任過黨支部書記、區委書記、縣委書記、中心縣委書記、特委宣傳部部長。 [2] 
1937年春,豫東發生嚴重春荒,廣大貧苦農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王其梅利用敵人營壘中的內部矛盾,發動羣眾,領導饑民分了一家惡霸地主多年的陳糧,賑饑濟貧,使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廣大羣眾得以度過春荒。

王其梅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七·七”事變後,時任西華縣縣委書記的王其梅(公開身份為普理學校校長)舉辦第二期抗日干部訓練班,親自授課,帶頭赤腳出操,為豫東地區培育抗日武裝力量。 [2] 
1938年春,當日寇鐵蹄踏進豫東大地時,又遇上一次大春荒,王其梅一面遵照黨的指示,積極組織人民羣眾抗日,一面帶領羣眾攔截奸商運往敵佔區資敵的17船糧食,達130多萬斤,並就地分糧,使數萬饑民得救。西華地區一帶羣眾,無不稱讚普理學校的“王先生”是專門為窮人辦好事的人。
1938年5月底至6月初,蔣介石不顧百姓死活,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西華縣成為黃泛重災區。王其梅不顧個人安危,率領羣眾和進步青年積極搶救災民,幫助羣眾轉移到安全地帶,贏得了西華人民的交口稱讚。
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王其梅在主持開辦抗戰訓練班的同時,組建抗日遊擊隊,先後任西華人民抗日自衞團政治部主任,豫東特委組織部部長和特委書記。沒有武器,他想方設法籌集;沒有軍事幹部,他認真組織培養,終於建立起一支約6000人且戰鬥力較強的抗日武裝。當時,西華縣愛國進步知名人士胡曉初有一支2000多人的武裝,王其梅對這支重要的地方武裝勢力做了大量的團結、爭取工作。1939年冬,胡決然拒絕國民黨軍隊的改編,率部參加我軍。這時,王其梅也率國民抗敵自衞團教導大隊偷渡新黃河,開往永東地區進行遊擊戰爭。他領導的西華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6支隊睢杞太獨立第3營,王其梅任營長兼政委。
1940年後,日偽企圖消滅我睢杞太獨立團抗日武裝力量,王其梅頻繁地對這一地區進行“掃蕩”。豫東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它面臨平漢,北靠隴海兩大鐵路,是我華中、華北兩大戰略區的咽喉通道。它的存在和發展。一方面直接威脅着開封、商丘和徐州要地,另一方面在我華中、華北抗日根據地之間,架起了一座緊密聯繫的橋樑。在反“掃蕩”戰爭中,王其梅率部與日偽軍多次交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1940年12月,王其梅任新四軍第4師33團政委。1941年4月,被派回水東(睢縣、杞縣、太康)地區任該地區中共軍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至1942年11月僅1年多時光,他和當地黨組織一道,領導水東地區軍民克服重重困難,在遠離上級領導的情況下,在千里黃沙的豫東平原,在日、偽、頑、匪的四面夾擊中,開展武裝鬥爭,英勇作戰,頑強堅持,建立民主政權,戰勝連續自然災害,粉碎敵人的兇殘掃蕩,部隊由原來的200多人壯大到近12000人,活躍在睢縣、杞縣、太康等地,像一把鋒利的鋼刀直插敵人心臟。 [2] 
1943年5月,王其梅奉命暫時離開抗日前線,赴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進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1944年12月,在中共中央黨校學習結束後,被黨組織派往豫西,任河南省軍區獨立七旅政委。1945年3月,改任河南四軍分區副政委兼地委副書記,這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他依靠羣眾,機動作戰,靈活地打擊敵人,特別注重摧毀敵偽政權,打擊死心塌地的漢奸武裝,除掉敵人的手足耳目,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掃蕩”的勝利。

王其梅解放戰爭時期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蔣介石集團為了搶奪勝利果實,撕毀停戰協定,發動全面內戰。1945年12月,王其梅任豫西桐柏軍分區政委兼中共地委書記。1946年2月調中原局組織部。4月,中原局決定派他回湖南桃源執行潛伏任務,並已成行,因敵人有所發覺,5月回抵邯鄲。7月任冀魯豫六分區副政委兼中共地委。 [2] 
1947年9月,王其梅先後任冀魯豫六分區和豫皖蘇五分區司令員、政委兼中共地委書記、區委委員。解放戰爭時期,王其梅率部戰鬥在豫、皖、蘇地區,成為劉(伯承)、鄧(小平)大軍逐鹿中原的1支重要武裝力量。
1948年10月,他奉命參加河南省會開封的解放和接管工作。開封第二次解放後,王其梅擔任開封市特別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1949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南下渡江追殲國民黨反動軍隊,向解放大西南進軍時,王其梅擔任二野18軍53師政委,同年12月,任18軍副政委兼川南瀘州軍管會主任。 [2] 

王其梅建國之後

王其梅 王其梅
1950年春,黨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中央人民政府在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和平談判的同時:命令18軍做好進軍西藏的準備,並建立西藏工委,調王其梅任西藏工委委員,兼18軍政策研究室主任,負責進軍西藏前的各項調查研究工作。為加快進軍西藏的步伐,18軍組建了以王其梅為政委的前進指揮所(簡稱前指),為大軍西進作開路準備。他率部跋山涉水,到甘孜、康定等地進行調查研究,蒐集了大量資料,為後來中央和西南局制定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條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在調查研究的同時,王其梅率領前指開展了大量的政治爭取工作,一方面,每到一地,親自拜訪當地土司頭人、寺廟活佛、堪布等,按照西藏禮俗,向他們敬獻哈達;另一方面,十分重視發動部隊廣大指戰員作基層羣眾的工作,要求部隊嚴格執行並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藏胞辦好事,以實際行動消除民族隔閡,很快贏得了康藏地區藏族上層人士、羣眾的支持和信賴。藏族同胞稱頌解放軍是“活菩薩”,為我軍進軍西藏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在軍事上,於1950年10月7日至17日,前指決定發起昌都戰役,王其梅親自指揮,歷時11天,全殲昌都負於頑抗的反動藏軍,解放了通往西藏的東大門,打開了進軍西藏的通道,為和平解放西藏創造了重要條件。同年12月至1951年1月,王其梅當選為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主任,兼昌都地區工委書記。 [2] 
1951年7月,為貫徹執行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配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張經武的行動,王其梅奉命任西藏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委、中共先遣支隊黨委書記,再次擔負起為大軍開路的重任,西進拉薩。在艱苦的行軍途中,王其梅堅決執行中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堅決貫徹西南局、西南軍區劉伯承、賀龍和鄧小平等軍政領導的各項具體指示,要求部隊處處尊重藏族同胞的風俗習慣。部隊出發前,他曾告誡先遣支隊的指戰員:“到山上經過‘馬尼堆’時,只准從右邊走,只能往‘馬尼堆’上添石頭,不準從上面拿石頭,這是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習慣,我們一定要尊重!”從邊壩到太昭間的8天路程,是川藏公路上視為畏途的“窮八站”,先遣支隊途中瀕於斷糧,王其梅號召指戰員學習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堅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帶頭以馬料摻和野菜充飢,絕不允許任何人違犯羣眾紀律。他以身作則,為人表率,用實際行動影響幹部戰士;他耐心地向當地愛國進步上層人士宣傳黨的政策,徵求並尊重他們的意見;他對廣大藏族同胞寄予無限的同情,幫助他們解決切身困難。在王其梅和廣大指戰員的影響下,藏族同胞逐漸消除了對解放軍的種種誤解和疑慮。在廣大藏族同胞的支持下,王其梅率領先遣支隊於1951年9月9日順利抵達拉薩。 [2] 
王其梅率軍初抵拉薩時,形勢十分嚴峻。西藏上層反動集團一方面散佈謠言,煽動藏族同胞反對我軍進駐西藏;另一方面,則派人向我外出人員扔石頭,尋釁鬧事,形勢相當緊張。對此,王其梅鎮定自若,及時將情況向上級機關報告,堅決按黨的政策辦事。他經常輕騎簡從,登門拜訪僧俗官員以及各界人士,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曉以愛國主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他經常按照藏族同胞的信仰、風俗和習慣,到寺廟去朝佛和佈施,感化藏族同胞。王其梅採取這一系列的行動和措施,有效地穩定了西藏局勢。
1952年1月,西藏軍區成立,王其梅被任命為西藏軍區副政委兼軍區黨委副書記。同年12月,兼任西藏軍區後方司令部政委,負責指揮川藏公路工程建設。時值隆冬,組織上考慮到他的安全,要他取道國外回到內地,但他為了不給國家增加外匯開支,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從拉薩出發,跋山涉水回到內地。在工地上,他深入實際,具體解決築路中的各項具體問題,克服重重困難,加速了公路建設進程,勝利提前通車。 [2] 
1953年,中共中央擬調王其梅到北京任中央民族學院院長,王其梅親謁賀龍,請求繼續留藏工作,並獲批准。 1955年,軍隊開始實行晉銜制度,王其梅被授予少將軍銜。以後,他一直駐守在我國的西南邊陲。他政治上堅定,始終堅信黨的領導,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西藏少數分裂主義分子作鬥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作風正派,辦事公道,與廣大藏族同胞打成一片,同艱共苦,始終把藏族同胞的冷暖掛在心上;他工作勤奮,埋頭苦幹,時時嚴格要求自己,處處模範帶頭,為西藏的建設、發展和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7年,中共中央慮及王其梅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症,欲調王到中共中央西南局機關(設在成都市)工作,王仍堅持請求留藏,當獲批准時,不禁喜笑顏開地説:“我又留下了,再也不走了!”真正做到了“我活着和大家一起幹革命,建設西藏,死後也要把這副骨頭埋在西藏”的決心。後在上級領導和住院醫生的再三催促之下,王其梅方住進青島療養院,這是他一生中僅有的一次住療養院。住院一月多期間,他仍不忘記請1位藏語教員教自己學習藏語。
1960年國家正碰上經濟困難時期,他把自己節省下來的10000多元津貼交公。接着,又先後匯款600元,給桃源縣三陽中學和茅葉寺小學等4所學校購置圖書和教材,為家鄉的教育事業盡了一份心意。 [2] 
1961年以後,王其梅就任中共西藏委員會書記、西藏軍區黨委副書記、西藏軍區副政委、邊防委員會主任、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連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民族委員會委員。
十年“文革”時期,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別有用心地炮製了所謂“六十一人”叛徒集團的重大錯案,使王其梅蒙受不白之冤,但他即使被迫害到生命垂危的最後一刻,仍念念不忘西藏的工作和建設大業,他以驚人的毅力,忍着巨大的痛苦,艱難地寫下了最後的遺言,用他的心血總結出《對今後西藏建設的意見》。1967年8月15日,王其梅這位充滿傳奇色彩、飽經風霜的黨的忠誠戰士,在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下,病情急劇惡化,在北京含憤逝世,終年53歲。彌留之際,他仍斷斷續續地對愛人王先梅説:“請求黨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 [2] 
1979年1月25日,黨中央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王其梅同志平反昭雪追悼大會。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李先念主持追悼會,胡耀邦致悼詞。悼詞中説:“王其梅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我軍優秀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他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期間,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下,英勇機智,鬥爭堅決,他在敵人監獄中,堅貞不屈,富貴不移,經受了各種考驗,進行了頑強的鬥爭,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和革命氣節”,“林彪‘四人幫’和那個顧問炮製的‘六十一人’重大錯案,使王其梅同志蒙受不白之冤”,“對王其梅同志的一切污衊不實之詞必須推倒,予以平反昭雪”。1979年,中共中央追認王其梅為革命烈士。王其梅的骨灰安葬在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2] 
參考資料
  • 1.    楊慎之主編;《湖南歷代人名詞典》編委會編.湖南歷代人名詞典:湖南出版社,1993.12:第561頁
  • 2.    湖南省革命烈士傳編纂委員會編.三湘英烈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4卷: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04:第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