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克明

(陝西省洋縣籍烈士)

鎖定
王克明(1912年—1935年2月21日),別名德三,陝西省漢中市洋縣西南壩人。1920年在本村青陽庵小學開始讀書,1930考入洋縣中學,1931年底因家庭貧窮被迫失學。1931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8月,被選為洋縣縣委委員。1932年8月,擔任洋縣縣委南區區委書記。1934年4月,擔任中共陝南特委組織部長,兼任中共洋縣縣委書記,9至10月又擔任了中共陝南特委書記。 [1] 
1935年農曆正月十八日逝世,為革命為人民獻出了他年輕的生命。 [1] 
中文名
王克明
別    名
德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陝西省洋縣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35年2月21日
主要成就
革命烈士

王克明人物生平

王克明,別名德三,1912年出生在洋縣西南壩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靠父親耕種二畝薄地和打油維持全家人的生活。1920年王克明8歲時在本村青陽庵小學開始讀書,後考入洋縣中學,1931年底因家庭貧窮被迫失學。他在上學期間,生活艱苦樸素,學習勤奮,主持公道,憎恨豪紳。在洋縣中學黨組織的培養下,於1931年初經翟守義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投身於革命工作之中。
1931年8月,中共洋縣縣委成立,王克明被選為縣委委員。年僅19歲的王克明正在洋縣中學上學,一面要完成學業任務,又要擔當中共洋縣組織的領導重任。他一面積極培養進步學生參加黨組織,壯大黨的力量。同時,組織革命師生,以飽滿的愛國熱情,揭露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九一八事變後,洋縣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愛國學生、農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轟鬧縣黨部、趕縣長、打差人的鬥爭風起雲湧。此時,為進一步擴大斗爭成果,把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王克明積極領導廣大農民在農村抗捐、抗税、打富濟貧,開展反霸鋤奸的鬥爭。
1932年春荒期間,餓殍遍野,國民黨政府苛捐雜税名目繁多,委員、差人成天下鄉催捐派款,逼得窮人無路可走。王克明立即召開區委會議,傳達特委指示:“發動羣眾打富濟窮、度春荒”。會後和趙冠羣組織了250多名革命羣眾,在謝村安陳村殺死了民憤極大的班頭傅海、差人王政,並焚燬了他們所帶的銀票,接着又指示西區區委發動100多革命羣眾,衝進大地主劉調柏家開倉放糧十五六石,分給窮苦農民度春荒。
為進一步掀起農民運動的高潮,1932年3月,王克明主持在西南壩土地廟召開農民大會,成立了洋縣農民抗日救國會,會員達1100多人,並健全了組織機構,在全縣範圍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宣傳抗日、抵制日貨、抗捐、抗税鬥爭,使西南壩成為全縣農民抗日救國活動的中心,成為黨團結農民抗日救國的革命羣眾組織。抗日救國活動的浩大聲勢,引起了當地保長彭××的注意,並密告給國民黨洋縣政府。一天深夜,國民黨洋縣政府把洋縣農民抗日救國會主席彭樹發以“抗糧不交”的罪名逮捕關押。王克明得知後,挺身而出,面對白色恐怖,同國民黨政府及國民黨洋縣駐軍團長李松山開展了針鋒相對的鬥爭,要求國民黨政府限期釋放彭樹發。
1932年7月,南鄭南區民團團長明代昌來洋縣,假與中共洋縣組織約定,舉行武裝鬥爭,企圖將中共洋縣組織一網打盡。王克明洞察其奸。縣委決定將明代昌秘密處決,以除後患。王克明按照縣委指示,安排好行動計劃,組織好人力,在縣委書記楊杏生的帶領下,一天夜晚,將明代昌誘至漢江河邊,王克明掄起鐵錘,秘密黨員牛振岐緊握手中的鋼刀,將明代昌處決,屍體投進漢江河,使中共洋縣組織免遭破壞。
1932年8月,縣委根據洋縣革命形勢的發展,決定將東南區委分設為東區區委和南區區委,派王克明擔任南區區委書記。他在青陽庵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在農村發展黨員,建立農村的黨組織,發動羣眾深入持久地開展反霸鋤奸鬥爭,使洋縣農民運動繼續發展。
1934年4月,王克明擔任中共陝南特委組織部長,兼任中共洋縣縣委書記,9至10月又擔任了中共陝南特委書記。這年春,王克明根據中共陝南特委指示,在黃安許家廟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第七遊擊大隊,游擊隊散發了《反霸宣言》,殺了罪大惡極的大惡霸,為民除了害。
1935年初春,漢中“肅反委員會”主任王壽山,決定到洋縣逮捕共產黨員及進步人士。特委得到情報後即派王克明火速到洋縣傳達敵情,組織黨員轉移隱蔽。王克明懷着急切的心情,深夜越嶺過境,衝過敵人的嚴密崗哨,連夜趕回洋縣,傳達了特委的指示。一整夜的跋山涉水,步行100餘公里,熱寒交織,加之往日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夜以繼日的忘我工作,王克明終因積勞成疾,於1935年農曆正月十八日逝世,為革命為人民獻出了他年輕的生命。 [1] 

王克明王克明烈士墓

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洋縣洋州鎮東咀村七組。 [2-3]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22年12月,入選陝西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2] 

王克明王克明故居

王克明故居 王克明故居 [4]
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洋縣洋州鎮東咀村七組。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