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光偉

(黑龍江省原副省長)

鎖定
王光偉(1914—1996),原名王贊堂,沂水縣斜午村人,193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在河北、河南做地下工作,組建河南靈寶縣委。1938—1941年,在延安抗大、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學習工作。後任馬列學院馬列主義研究室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秘書處處長、嫩江省政府秘書長、東北人民政府統戰部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國家計委副主任、黑龍江省副省長,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 
中文名
王光偉
別    名
王贊堂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沂水縣斜午村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96年6月4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目錄

王光偉人物經歷

王光偉(1914-1996),原名王贊堂,沂水縣許家湖鎮斜午村人。他出生在一個貧困農民家庭。他親歷和目睹了舊社會的黑暗,樹立起解救勞苦大眾,創造新社會的遠大志向;在少年時代就參加了農民協會。1930年3月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初任中共沂水南區委書記,先後在沂水、沂南、臨沂、營縣等地,開展農民運動,發展黨員,建立地方組織。為了搭救被捕鄉親,他曾被羣眾推舉,隻身赴敵營,與反動駐軍旅長進行談判,顯示了過人的膽識。他參加沂水武裝暴動,與敵人展開了堅苦卓絕的鬥爭。
1933年夏,當農民起義武裝在沂水城南鄉、城西北鄉和敵人浴血者奮戰,將要向沂水城進攻之際,山東省委組織部長宋鳴時叛變投敵,親率敵第三路軍總指揮部“軍法官”到沂水大肆逮捕黨、團縣委領導等人,配合國民黨軍隊殘酷鎮壓農民,製造了殺害3000餘人的黃石山慘案。在這萬分危急的形勢下,王光偉和戰友上山打游擊,而後遵照黨的指示,撤離家鄉,外出自謀生活,自謀經費、尋找黨的關係。在白色恐怖下,他冒着生命危險,轉於蔚縣、懷來、寧晉、易縣等地,先後在察哈爾抗日義勇軍(反改為63軍)任黨的工作委員會書記和白32軍騎4師地下黨支部書記,在白軍官兵中秘密宣傳紅軍長征和黨的抗日主張,開展兵運工作。在三次失去組織關係的情況下,他堅持孤軍奮戰,發展黨員,不屈不撓尋找黨,一次又一次地與黨接上了組織關係。同時在河北寧晉縣和河南靈寶縣建立了地方黨組織,並任中共靈寶縣委委員,在黨的地下工作戰線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8年2月,王光偉由中共豫西特委派遣,奔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四期學習,任黨支部組織委員,後又入馬列學院學習,任二隊隊長、黨支部委員,畢業後留任教員,擔任馬列主義研究室主任。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指導處幹事,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延安留守處秘書處處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秘書處處長。他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積極參加大生產運動,先後被評為突擊能手,模範青年和勞動模範。抗戰勝利後,黨中央作出迅速建立我黨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決策。王光偉奉命擔任赴東北幹部大隊支部書記,徒步跋涉數千裏,衝過敵人重重封鎖,歷盡千辛萬苦,將大批幹部和家屬安全送往東北前線。他先後任中共嫩江省省委秘書長兼人民政府秘書長,土改工作團黨總支書記,中共納河縣委書記。他正確掌握和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深入農村,發動羣眾,開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鬥爭,取得了徹底勝利。同時千方百計加強根據地建設,組織發展生活,動員參軍,支援前線,為奪取東北全境解放作出了突出貢獻。1948年底,王光偉調任東北行政委員會副秘書長併兼任研究局局長。新中國成立後,任東北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併兼任機關黨委副書記、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統戰部秘書長。為了恢復東北經濟、抗災救險、動員和調運抗美援朝物資,王光偉勤奮忘我、夜以繼日地做了大量組織和協調工作,保障了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進行。他注重團結民主黨派及各界人士,一道抗美援朝、保家衞國。他特別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帶領工作組對正在興起的農民互助運動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於1951年發表了著名的“金時龍生產合作社的調查報告”,對農業互助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大地推動作用。
1952年10月,王光偉奉調北京,參加國家計劃委員會的籌建工作。他歷任國家計委辦公廳主任、副秘書長、秘書長、計委委員、副主任、黨組成員、兼任國家計委機關黨委書記、國務院直屬機關黨委書記處書記、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等職。他參加了我國前三個五年計劃的制定和許多重大經濟問題的決策。1964年北戴河會議後,他參加了西南地區的調查,為攀鋼等一批重要廠礦的建設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彈精竭慮,為解決百姓的衣食温飽,積極探尋農業發展道路。在計劃工作中,他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反對留缺口;他主張計劃的長遠性,全局性,強調農業的重要性,力主增加對農業投人;他高效務實,以身作則,在計委機關樹立了民主、團結、勤奮、廉潔和任人唯賢的好風氣。
王光偉是黨的“八大”代表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十年動亂期間,王光偉長期遭受“四人幫”的打擊和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他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地提供證明材料,力所能及地保護了許多戰友和同志。在“五七”幹校被強迫勞動期間,他還經常賦詩抒懷,表現高尚的氣節和情操。1975年恢復工作後,任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為科學院的恢復和整頓工作竭盡全力,他參與主持起草了中科院報中央的“彙報提綱”。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他帶着重病離開醫院,為了黨中央和北京市的安全,晝夜堅守在國家地震局。
1978年,王光偉奉中央調動到黑龍江省工作,先後任省委委員和省政府常務副省長。他深入調查研究,團結新老同志,以病老之忘我地工作。他組織各界專家研討黑龍江經濟振興之路,為制定全省規劃提供依據;他多次向中央反映情況,爭取中央對黑龍江省的支持。他特別重視農業生產,在大災之年,組織羣眾抗災,取得農業的好收成。他深人林區,研究林業發展戰略和木材的綜合利用。他貫徹中央改革開放政策,主張“南聯北開”,發展邊境貿易。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制定政策穩定知識分子隊伍,還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省內文藝創作,創建了黑龍江省書畫院。五年間,他為黑龍江省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廣大幹部羣眾的愛戴。
1983年離休後,擔任國家計委諮詢小組組長。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他的主持和帶動下,許多老同志參與了“六五”、“七五”計劃的研究,並提出了可貴的意見。
王光偉在六十六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把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體現在具體行動中。他對待工作極其認真負責,不畏艱險,奮不顧身。他歷來強調對人的處理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在歷次運動中,他總是儘量挽救和教育幹部,縮小打擊面。他對待幹部同志極為親切熱情,謙遜和逼、平易近人、助人為樂,得到過他救助的人難以計數,凡接觸過他的人,都對他的寬厚為人和古道熱腸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裱懷坦蕩,光明磊落,總是把黨的利益和同志的安危置於個人安危榮辱之上,寧肯自己受委屈,也絕不傷害同志。他還嚴於律己,艱苦樸素,廉潔奉公,曾受到中央的通報表揚。
王光偉因病醫治無效,於1996年6月4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按照他生前意願,他的骨灰在他的故鄉沂水革命烈士陵園安葬,充分體現了他對故鄉的熱愛和眷戀。 [2] 
參考資料
  • 1.    於又燕,於海鷹主編,破曉 於毅夫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6.11,第625頁
  • 2.    龐守民主編;沂水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沂水縣文史資料 第13輯 沂水人物,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3.01,第195-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