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元治

鎖定
王元治,字榆村,奉天海城人。清朝官員。
中文名
王元治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奉天海城
性    別

王元治人物簡介

圖片 圖片
字:榆村
生卒年:不詳

王元治生平

王元治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會試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一百一十名,與名臣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榜,賜同進士出身。
官河南陳留知縣,升山東濮州知州。
其弟王元善,為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進士。

王元治姓氏起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晉生於洛陽,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洛陽的谷、洛二水經常氾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採納,後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他被廢后名聲依然不減,心憂國事,才識過人,能言善辯,名聲遠布。其後人也因他曾是靈王太子的緣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晉的後人戰國秦漢時有大將王賁、王翦、王離等,開創了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兩支後來都發展成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間王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畢公姬高之後。姬高始封於畢,其裔孫畢萬入晉為官,封為魏成侯,戰國時與趙、韓三家分晉,立魏國。後魏王假在位時,魏國被秦所滅,子孫分散,因號為王家,以王為氏。也有一種説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後,在秦滅魏後逃於泰山,時人因其為王族,稱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
圖片 圖片
子姓之王比干之後,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説:"王氏……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國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紂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國運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紂王昏庸無道,他不滿於時局,多次犯顏直諫,最終不被紂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為了國家,殺身以成仁,被後世譽為忠於祖國的楷模,並與同時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稱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亦即今衞輝市城北15裏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罹難後,世代居住在今衞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為他們居住的衞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之王氏。
3、出自姚姓,為古帝王舜帝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因出古君王舜後裔,世為王姓,舜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便以姚為姓,其後子孫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為氏,稱為姚氏。
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
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中國官方史書《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
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
王莽封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後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後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4、複姓簡化而來。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5、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
如戰國燕太子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説:“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便投奔了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後唐建立後,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後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後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②謝氏改姓王氏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説:“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王氏祖宗庫
③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王姓是華人名義上的十大姓之一。王姓的由來很複雜,除了一些原來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為王姓。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中都有曾經為王、稱王、稱帝的人和後代把自己的本來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為王姓,也有當上大官和有當官、稱王、稱帝意圖、王族、皇族、被賜姓王的人把本姓改為王姓,王姓的由來很複雜。部分王氏為姓,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族之後”。
6、出自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②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③鮮卑族可頻氏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裏,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鉗耳氏
羌族鉗耳氏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幹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⑤高麗人
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説,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⑥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遊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温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據《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説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誌》載:王思孝的祖先出於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