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儉

(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

編輯 鎖定
王儉(452年~489年6月16日 [1]  ) ,字仲寶,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 [2]  南齊名臣、文學家、目錄學家,東晉丞相王導五世孫、劉宋侍中王僧綽之子。
王儉出身“琅邪王氏”,早年喪父,為叔父所養。自幼勤學,手不釋卷。宋明帝時,娶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十八歲時任秘書郎,歷秘書丞、義興太守、太尉右長史等職。後輔佐齊太祖蕭道成即位,禮儀詔策,皆出其手。南齊建立後,以佐命之功封南昌縣公,升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兼丹陽尹。齊武帝時官至太子少傅、中書監。永明七年(489年),王儉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追贈太尉、侍中、中書監,諡號“文憲”。
《隋書·經籍志》有《王儉集》,今散佚。明人張溥輯有《王文憲集》。
本    名
王儉
別    名
王文憲
仲寶
所處時代
南朝齊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452年
逝世日期
489年
主要作品
《王文憲集》《七志》
主要成就
助蕭道成建齊稱帝
官    職
中書監、太子少傅等
封    爵
南昌縣公
諡    號
文憲
籍    貫
琅邪臨沂

王儉人物生平

編輯

王儉早年經歷

王儉出生時,其父王僧綽遇害,叔父王僧虔收養了他。過了幾年,他便襲封爵位為豫寧侯,受封的時候,王儉流涕嗚咽。
王儉幼時便很有神采,專心篤學,手不釋卷。丹陽尹袁粲知道了他的名聲,便説給宋明帝劉彧,劉彧便把陽羨公主許配給王儉,拜官駙馬都尉。劉彧因為王儉的嫡母武康公主參與了太初年間的巫蠱事件,不能享受公主的婆婆的名義,要開墓分葬,王儉便通過有關人士向劉彧自陳,並暗中以死請求劉彧,這事才算過去。
起初王儉任秘書郎,太子舍人,被破格提拔為秘書丞。他上表請求校閲古代典籍,仿照《七略》撰寫《七志》四十卷,上表獻給劉彧,此表的辭采非常典雅。又撰定《元徽四部書目》。 [3] 
其母去世,王儉服喪結束後被任命為司徒右長史。依照《晉令》,公府長史要穿朝服,宋大明以來穿紅衣服。王儉上書説應該恢復舊規矩,當時討論沒被通過。
宋廢帝劉昱登基後暴虐好殺,王儉非常憂懼,便向袁粲要求出京做地方官,援引晉新安公主婿王獻之為吳興太守的先例,王儉被補為義興太守。後還朝任黃門郎,轉任帶吏部郎。
升明二年(478年),遷任長兼侍中,他考慮到父親最後一任也是這個職務,堅決辭讓了。 [4] 

王儉結交道成

王儉察知蕭道成為人雄異,便先做了蕭道成領軍府的衣裾,蕭道成任太尉後,便援引王儉為右長史,恩禮隆重而且親密,受到專門任用。轉任左長史。後來劉昱授蕭道成太傅之職,也是王儉活動的結果。王儉少年時便有做宰相的抱負,人們在談論時也都很推許他。當時即將舉行禪位大典,王儉佐命,所有禮儀詔策,都出王儉之手,褚淵只寫了禪詔文,還讓王儉參與修改。 [5] 
齊王府開始設置建制時,王儉遷任右僕射,領吏部,當時才二十八歲。蕭道成曾從容對王儉説:“我現在要以青溪為鴻溝。”王儉回答説:“天應民從,但願不要有楚、漢爭鬥之事。” [5] 

王儉佐力蕭齊

建元元年(479年),蕭道成稱帝建齊後,改封王儉為南昌縣公,食邑二千户。次年(480年),轉任左僕射,領吏部之職仍舊。 [6] 
蕭道成拆掉了劉彧的紫極殿,用它的材料建宣揚門。王儉與褚淵及叔父王僧虔連名上表諫止説:“我們認為德是立身的基礎,儉是行走的車船。晉代將建春台時,公卿們都發議論,漢代要造北宮時,大臣們都來規勸。這二個君主,一個是列國常侯,一個是守文中主,尚且能夠樂於接受諫諍,何況陛下是聖哲天子呢。我們這些人的責任重大,願意就以前的詔令,發表點意見。陛下自從登基御宇以來,簡約節省的品德已經照耀天下了。外面建造的乾華殿,樸素簡潔,而現在要用紫極殿的舊材料來建宣陽門,我們便有些弄不明白了。我們覺得把心病轉到胳膊腿上來,這不是良醫的高明;害怕影子腳印便發足奔跑,也不是獲得安靜的方法。況且農活正忙,田園事多,現在反而停下爭取豐收的勞動,來大興土木之役,這不是宣揚您的偉大品德所該做的。如果説門在宮南,屬於重陽之處,年月稍久,漸漸破舊的話,這隻要適當修理調整一下就行了,不必大事改作。如果我們的建議有道理的話,就請付諸施行。”蕭道成下手詔表示採納並予以獎賞。宋朝時京城的外六門設有竹籬,這年初,有人挖到了白虎樽,傳説“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
蕭道成鑑於這話,要改建都牆。王儉又諫止,學生處答覆説:“我要讓後世無以復加!”當時朝廷初奠基,一切制度都在草創之中,王儉懂得舊事,問無不答。蕭道成曾感嘆説:“《詩》中説:‘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現在上天也為我生了一個王儉呀!” [7] 
就在這一年,王儉上表請求解除他的吏部職務,表中説:“臣下我考察了古代的身邊的君臣關係,發現沒有誰能像我這樣得到陛下如此的恩幸。為什麼這樣説呢?子房碰到漢後,公達逢着魏君,史書上都當作美談,君子們都稱頌他們的高義。二臣都懷有王佐之才,受到這樣的待遇也不是什麼偏愛,而兩位君主專權威武,未免不夠寬裕,怎麼能夠和平常之人,到寬弘大量的對待,同日而語呢?這些我都銘記在心,感戴莫名,即使讓我傾家喪命,只要能對陛下有一丁點兒益處,我也應該盡力驅馳,報答萬一,豈能允許有一絲兒形飾,碌碌無為?至於選拔各類人才合理任用,這乃是風教的首要工作,玉石朱素,都要同此判定。我不是説我的工作沒有一點毛病,但我品裁評定,的確是不曾懈怠。雖然我自南齊書己很努力,但由於識力有限不能稱意,如果再讓我這樣不合適地幹下去,彼此都會被壅塞;如果讓我專心於本職工作,那還差不多能夠勝任。況且前代掌管選官工作,未必其在代來,為什麼現在,非我不可呢?我這傾心為國,並不是什麼退讓,既然我們關係休慼相聯,難道需要用地位和職務才能表明親密麼?陛下如果不能根據這個道理滿足我的願望,那麼我以後就不敢再希望得到您的特別愛護了。頻頻冒犯您的威嚴,甘願受到您的懲處。”蕭道成答應了。加王儉侍中,他堅決辭讓,又恢復了他的散騎常侍之職。 [8] 

王儉兩代榮寵

蕭道成舉行私宴招待幾個大臣,讓大家各獻技藝。褚淵彈琵琶,王僧虔彈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張敬兒跳舞,王敬則表演了空中接刀的雜技。王儉説:“臣下我什麼也不通,只知道背誦書本。”於是跪在皇上跟前背誦司馬相如的《封禪書》。蕭道成笑道:“這是盛德君主的事情,我哪裏擔當得起。”不久,王儉以原職領太子詹事,加兵二百人。蕭道成駕崩,在遺詔中任命王儉為侍中、尚書令、鎮軍將軍。蕭賾即位,配給王儉班劍儀仗二十人。 [9] 
永明元年(483年),王儉進號衞軍將軍,參掌選事。
永明二年(484年),領國子祭酒、丹陽尹,本官仍舊。配給鼓吹一部。永明三年,領國子祭酒。叔父王僧虔去世,王儉上表請求解職,蕭賾不批准。又領太子少傅,本州中正,解除丹陽尹。按照舊規定太子敬待二傅是一樣的,到這時朝廷中討論對待少傅用賓友之禮。同年,蕭賾精簡了總明觀,在王儉的宅第裏開學士館,把四部書全都充實到王儉家來,又詔王儉以家為府。
永明四年(486年),以本官領吏部。王儉長於禮學,精通朝儀,每次大討論,引證先儒言論,沒有人能比過他。入坐丞郎,沒有誰能説別的。令史來諮事,賓客滿席,而王儉應接評判,毫無留滯。十天到學館一次,監試學生,滿院子的讀書人,劍衞令史,儀伏排列,場面十分盛大。王儉還設計瞭解散髻,斜插幘簪,朝野羨慕,互相效仿。王儉經常對人講:“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言下之意自己就像是謝安那樣的風流宰相。蕭賾對王儉非常信賴,選拔官員,王儉只要奏請沒有不批准的。 [10] 
永明五年(487年),蕭賾讓王儉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王儉堅決辭讓。
永明六年(488年),又重申前命。此前,蕭賾詔王儉三日一還朝,尚書令史出外諮詢事情,蕭賾考慮到這樣太麻煩,又詔王儉回到尚書下省,每月只有十日出外接受諮詢。王儉請求解除自己在吏部的職務,蕭賾不批准。
永明七年(489年),王儉又上表説:“臣下我近年來要求辭去在吏部職務,要説的陛下也都知道了,有關原因也在您身邊多次陳述,我的赤誠朝野都曉得,人們在談論時也沒説什麼不好,可是陛下您就是不答應。我聽人説過智慧還不如明時,這話正像是針對我説的一樣。像我這樣愚妄平庸之人,無足取用,只是趕上了好機會,遂登上了高位。然而樹葉該落了,不必藉助風力;太陽該昏暗了,不必等待螢燭的光亮。暗的去明的來,五德交替運行,聖人不是孤立地治理天下,八元一齊放射光輝。我適逢其時,叨得其位,經常總管重要部門,並且負責吏部工作。已經經歷了兩朝十年。如今人也老了,後輩們也長大了。人物遷移,逝者將半。也沒能選擇到優秀人才和突出官員。我活着時算不了能官,死後還會招來《大車》之譏。至於珥貂衣袞等禮儀方面的問題,四輔六教等文教方面的工作,雖然自知不很勝任,但只要精簡了我的職務,即使責任重大,我還是可以勉力而為的。至於品評人物選擇人才,我最害怕堵塞了人才的道路。雖然我夜以繼日殫精竭慮,多次嘗試,都不成功。我佔據這個職位歲月之久,近世很少有人能比。不僅自己滿懷愧悔,而且還要影響到國家。如今滿朝人物,羣才爭妍,可以經過廣泛選拔授以此職,自古以來便是如此。我冒犯威嚴陳述這些,希望陛下一定要給予體諒。至敬無文,我就不敢多寫了。”蕭賾批准了。改領中書監,還參與吏部的一些工作。 [11] 

王儉英年早逝

永明七年(489年),王儉患病,蕭賾親臨探視。五月三日(6月16日),王儉因暴病去世,年僅三十八歲。 [1]  [11]  吏部尚書王晏在啓文中説到了王儉的喪禮問題,蕭賾答覆説:“王儉年富德盛,志用正隆,豈料暴疾,未有及時救護,便忽然去世,讓我痛酷彌深。艱難的時期,他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情義我們永遠不忘。想來悲切,不能自勝。痛苦又有什麼辦法呀?他去了又能有什麼辦法呀!”下詔命衞軍文武官員及中央機關各部門軍隊儀仗一律停止活動等待舉行葬禮。
蕭賾又下詔説:“慎終追遠,是歷朝歷代的通規,褒德紀勳,更是嚴格的常策。已故侍中、中書令、太子少傅、領國子祭酒、衞軍將、開府儀同三司、南昌公王儉,體道秉哲,風宇淵曠。從少年時代起,便清譽遠揚。登朝任職以後,更是萬民矚望。皇業初創時期,他就參與奠基,又協助君主發展和鞏固政權;南齊書宏偉的謀略盛大的功德,都將載入史冊刻銘勒石。後來協助我統治天下,功績卓著。他的忠誠和美德,都是光輝的榜樣。文化教育莊嚴肅穆,百官政務有條不紊。他是令人景仰的大臣,我們對他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和重大的期望。正當他正位論道,不斷糾正帝王的職責,輔弼大化,襄贊隆平之時。可惜天命不延,忽焉逝世,這讓我心靈震慟。特追贈王儉太尉,侍中、中書監、公等職爵仍舊,賜給符節,加羽葆鼓吹,增加班劍儀仗為六十人。葬禮比照已故太宰文簡公褚淵的先例辦理。冢墓棺奢由官家營辦。諡號為文憲公。 [12] 
王儉沒什麼嗜慾,一心在國家政務上,車馬服裝都很樸素,家中沒有留下什麼錢財。他的著作手跡,很受當時人看重。少年時撰寫《古今喪服集記》並文集,都在世間廣泛傳播。 [13] 

王儉主要成就

編輯
王儉在目錄學上很有貢獻,任秘書丞時,領校國家藏書,元徽元年(473年)八月,撰有《宋元徽元年四部書目錄》4卷。收書2020帙,15074卷,該目錄早佚。 [14] 
他又依漢代劉歆的《七略》之體例,於劉宋升明二年(478年)編撰成齊國圖書總目《七志》30卷。全書分為經典志,記六藝、小學、史記、雜傳;諸子志,記方技;圖譜志,記地理及圖書;文翰志,記詩賦;軍書志,記兵書;陰陽志,記陰陽圖諱;又附佛經、道經兩類。其中圖譜一志,打破劉歆《七略》中收書不收圖的舊例;又特立“文翰”一目,以詩賦文集屬之,即後世“集部”雛形。該目不述作者之意,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開紀傳體目錄之先例。《七志》為魏徵隋書·經籍志》僅次於阮孝緒《七錄》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原書40卷,一説30卷,已佚。 [14] 
王儉家亦有豐富藏書,據《南齊書》記載,南齊武帝廢總明觀,詔“於儉宅開學士館,悉以四部書充儉家”。王儉奉旨將秘閣中的四部圖書,擇其善本納入家中,供學士學習之用。 [14] 

王儉個人著作

編輯
《隋書·經籍志》有《王儉集》51卷,今散佚。今存其詩8首,歌辭5首,文40多篇。明人張溥輯有《王文憲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14] 

王儉人物評價

編輯
蕭道成:①《詩》雲“維嶽降神,生甫及申。”今亦天為我生儉也。 [15]  ②張子布更覺非奇也。 [15] 
蕭賾:體道秉哲,風宇淵曠。肇自弱齡,清猷自遠;登朝應務,民望斯屬。草昧皇基,協隆鼎祚。宏謨盛烈,載銘彝篆。及贊朕躬,徽績光茂。忠圖令範,造次必彰。四門允穆,百揆時序。宗臣之重,情寄兼常。方正位論道,永釐袞職,弼茲景化,以贊隆平。 [15] 
蕭子顯:文憲濟濟,輔相之體。稱述霸王,綱維典禮。期寄兩朝,綢繆宮陛。 [15] 
李延壽:仲寶雅道自居,早懷伊、呂之志,竟而逢時遇主,自致宰輔之隆,所謂衣冠禮樂,盡在是矣。齊有人焉,於斯為盛。 [16] 

王儉軼事典故

編輯

王儉早而夙慧

王儉年幼的時候就品行端正,他四五歲時,便於一般的兒童不一樣。他曾經作了一首詩説:“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撫己愧前哲。襝衽歸山丘。”議論的人都認為他能官至宰相。 [17] 

王儉麗事

王儉曾經召集有才學的人,指定事物,作詩讚美,叫作“麗事”,麗事就是從此開始的。一次大家都沒詞了,只有廬江人何憲最後得勝。王儉便獎賞他一塊五色的花席子和一把白團扇。何憲坐在席子上,手裏拿着扇子,十分得意。這時秣陵縣令王摛來晚了,他一到立刻抓起筆,一揮而就,描寫的事物美好,詞句也華麗。王摛命令左右隨行的人員上前抽出花席,搶下扇子,上車而去。王儉笑着説:"這真是力氣大,拿了就走啊!" [18] 

王儉子布非奇

蕭道成讓陸澄背誦《孝經》,從“仲尼語”誦起。王儉説:“陸澄真是所謂博而寡要,我請求背誦。”於是背誦了《君子之事上》章。蕭道成説:“很好!現在更覺得張子布沒什麼稀奇的了。” [19] 

王儉巧對太祖

齊太祖蕭道成經常遊玩設宴,讓大臣們奉獻演奏樂曲助興。有一次,蕭道成説:“喜歡音樂,誰和我一樣?”王儉回答:“沐浴皇風,並沾比屋。亦既在齊,不知肉味。”蕭道成認為回答的很好。 [20] 

王儉親屬成員

編輯
琅玡王氏部分世系
王僧衍
王茂璋
王衝
王瑒




王僧綽
王儉
王騫
王規
王鼒
王靈賓


王瑓
王承


王誦


王觀
王祁





王志
王緝



王儉古籍記載

編輯
《王文憲集序》 [21] 
南齊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四》 [15] 
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 [16] 
參考資料
  • 1.    任昉《王文憲集序》稱其“春秋三十有八,七年五月三日,薨於建康官舍”,按照西曆換算,即為公元489年6月16日。
  • 2.    《王文憲集序》:公諱儉,字仲寶,琅邪臨沂人也。
  • 3.    《南齊書》:王儉,字仲寶,琅琊臨沂人也。祖曇首,宋右光祿。父僧綽,金紫光祿大夫。儉生而僧綽遇害,為叔父僧虔所養。數歲,襲爵豫寧侯,拜受茅土,流涕嗚咽。幼有神彩,專心篤學,手不釋卷。丹陽尹袁粲聞其名,言之於明帝,尚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帝以儉嫡母武康公主同太初巫蠱事,不可以為婦姑,欲開冢離葬,儉因人自陳,密以死請,故事不行。解褐秘書郎,太子舍人,超遷秘書丞。上表求校墳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上表獻之,表辭甚典。又撰定《元徽四部書目》。
  • 4.    《南齊書》:母憂,服闋為司徒右長史。《晉令》,公府長史著朝服,宋大明以來著朱衣。儉上言宜復舊,時議不許。蒼梧暴虐,儉憂懼,告袁粲求出,引晉新安主婿王獻之為吳興例,補義興太守。還為黃門郎,轉吏部郎。升明二年,遷長兼侍中,以父終此職,固讓。
  • 5.    《南齊書》:儉察太祖雄異,先於領府衣裾,太祖為太尉,引為右長史,恩禮隆密,專見任用。轉左長史。及太傅之授,儉所唱也。少有宰相之志,物議鹹相推許。時大典將行,儉為佐命,禮儀詔策,皆出於儉,褚淵唯為禪詔文,使儉參治之。齊台建,遷右僕射,領吏部,時年二十八。太祖從容謂儉曰:“我今日以青溪為鴻溝。”對曰:“天應民順,庶無楚、漢之事。”
  • 6.    《南齊書》:建元元年,改封南昌縣公,食邑二千户。明年,轉左僕射,領選如故。
  • 7.    《南齊書》:上壞宋明帝紫極殿,以材柱起宣陽門。儉與諸淵及叔父僧虔連名上表諫曰:“臣聞德者身之基,儉者德之輿。春台將立,晉卿秉議;北宮肇構,漢臣盡規。彼二君者,或列國常侯,或守文中主,尚使諫諍在義即悦,況陛下聖哲應期,臣等職司隆重,敢藉前誥,竊乃有心!陛下登庸宰物,節省之教既詔;龍袞璇極,簡約之訓彌遠。乾華外構,採椽不斫,紫極故材,為宣陽門,臣等未譬也。夫移心疾於股肱,非良醫之美;畏影跡而馳鶩,豈靜處之方?且又三農在日,千軫鹹事,輟望歲之勤,興土木之役,非所以宣昭大猷,光示遐邇。若以門居宮南,重陽所屬,年月稍久,漸就淪胥,自可隨宜修理而合度。改作之煩,於是乎息。所啓謬合,請付外施行。”上手詔酬納。宋世外六門設竹籬,是年初,有發白虎樽者,言“白門三重關,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牆。儉又諫,上答曰:“吾欲令後世無以加也。”朝廷初基,制度草創,儉識舊事,問無不答。上嘆曰:“《詩》雲‘維嶽降神,生甫及申。’今亦天為我生儉也。”
  • 8.    《南齊書》:其年,儉固請解選,表曰:"臣遠尋終古,近察身事,邀恩幸藉,未見其倫。何者?子房之遇漢後,公達之逢魏君,史籍以為美談,君子稱其高義。二臣才堪王佐,理非曲私,兩主專仗威武,有傷寬裕,豈與庸流之人,憑含弘之澤者同年而語哉?預在有心,胡寧無感!如使傾宗殞元,有益塵露,猶當畢志驅馳,仰酬萬一,豈容稍在形飾,以徇常事!九流任要,風猷所先,玉石朱素,由斯而定。臣亦不謂文案之間都無微解,至於品裁臧否,特所未閒。雖存自勖,識不副意,兼竊而任,彼此俱壅,專情本官,庶幾彷彿。且前代掌選,未必具在代來,何為於今,非臣不可?傾心奉國,匪復退讓之與;預同休慼,寧俟位任為親。陛下若不以此理賜期,豈仰望於殊眷。頻冒嚴威,分甘尤戾。"見許。加侍中,固讓,復散騎常侍。
  • 9.    《南齊書》:上曲宴羣臣數人,各使效伎藝。褚淵彈琵琶,王僧虔彈琴,沈文季歌《子夜》,張敬兒舞,王敬則拍張。儉曰:“臣無所解,唯知誦書。”因跪上前誦相如《封禪書》。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尋以本官領太子詹事,加兵二百人。上崩,遺詔以儉為侍中、尚書令、鎮軍將軍。世祖即位,給班劍二十人。
  • 10.    《南齊書》:永明元年,進號衞軍將軍。參掌選事。二年,領國子祭酒、丹陽尹,本官如故。給鼓吹一部。三年,領國子祭酒。叔父僧虔亡,儉表解職,不許。又領太子少傅,本州中正,解丹陽尹。舊太子敬二傅同,至是朝議接少傅以賓友之禮。是歲,省總明觀,於儉宅開學士館,悉以四部書充儉家,又詔儉以家為府。四年,以本官領吏部。儉長禮學,諳究朝儀,每博議,證引先儒,罕有其例。八座丞郎,無能異者。令史諮事,賓客滿席,儉應接銓序,傍無留滯。十日一還學,監試諸生,巾卷在庭,劍衞令史儀容甚盛。作解散髻,斜插幘簪,朝野慕之,相與放效。儉常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蓋自比也。世祖深委仗之,土流選用,奏無不可。
  • 11.    《南齊書》:五年,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固讓。六年,重申前命。先是詔儉三日一還朝,尚書令史出外諮事;上以往來煩數,復詔儉還尚書下省,月聽十日出外。儉啓求解選,不許。七年,乃上表曰:“臣比年辭選,具簡天明,款言彰於侍接,丹誠佈於朝野,物議不以為非,聖心未垂矜納。臣聞知慧不如明時,求之微躬,實允斯義。妄庸之人,沈浮無取,命偶休泰,遂踐康衢。秋葉辭條,不假風飆之力;太陽躋景,無俟螢爝之輝。晦往明來,五德遞運,聖不獨治,八元亮採。臣逢其時,而叨其位,常總端右,亟管銓衡,事涉兩朝,歲綿一紀。盛年已老,孫孺巾冠。人物徂遷,逝者將半。三考無聞,九流寂寞。能官之詠,輟響於當時;《大車》之刺,方興於來日。若夫珥貂衣兗之貴,四輔六教之華,誠知匪服,職務差簡,端揆雖重,猶可勉勵。至於品藻之任,尤懼其阻。夙宵罄竭,屢試無庸。歲月之久,近世罕比。非唯悔吝在身,故乃惟塵及國。方今多士盈朝,羣才競爽,選眾而授,古亦何人。冒陳微翰,必希天照。至敬無文,不敢煩黷。”見許。改領中書監,參掌選事。其年疾,上親臨視。薨,年三十八。
  • 12.    《南齊書》:吏部尚書王晏啓及儉喪,上答曰:“儉年德富盛,志用方隆;豈意暴疾,不展救護,便為異世。奄忽如此,痛酷彌深!其契闊艱運,義重常懷,言尋悲切,不能自勝。痛矣奈何!往矣奈何!”詔衞軍文武及台所兵仗可悉停待葬。又詔曰:“慎終追遠,列代通規,褒德紀勳,彌峻恆策。故侍中、中書令、太子少傅、領國子祭酒、衞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昌公儉,體道秉哲,風宇淵曠。肇自弱齡,清猷自遠;登朝應務,民望斯屬。草昧皇基,協隆鼎祚。宏謨盛烈,載銘彝篆。及贊朕躬,徽績光茂。忠圖令範,造次必彰。四門允穆,百揆時序。宗臣之重,情寄兼常。方正位論道,永釐袞職,弼茲景化,以贊隆平;天不憖遺,奄焉薨逝,朕用震慟於厥心。可追贈太尉,侍中、中書監、公如故。給節,加羽葆鼓吹,增班劍為六十人。葬禮依故太宰文簡公褚淵故事。冢墓材官營辦。諡文憲公。”
  • 13.    《南齊書》:儉寡嗜慾,唯以經國為務,車服塵素,家無遺財。手筆典裁,為當時所重。少撰《古今喪服集記》並文集,並行於世。今上受禪,下詔為儉立碑,降爵為侯,千户。
  • 14.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15.    《南齊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10]
  • 16.    《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10]
  • 17.    《談藪》:齊王儉字仲寶,金紫僧綽之子,侍中曇首之孫。少孤,幼有珪璋器,四五歲,與凡童有異。常為五言詩曰:“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撫己愧前哲,襝衽歸山丘。”故論者以宰相許之。
  • 18.    《談藪》:儉嘗集才學之士,累物而麗之,謂之麗事,麗事自此始也。諸客皆窮,唯廬江何憲為勝,乃賞以五色花簟白團扇。憲坐簟執扇,意氣自得。秣陵令王摛後至,操筆便成,事既煥美,詞復華麗,摛乃命左右抽簟掣扇,登車而去。儉笑曰:“所謂大力負之而趨。”
  • 19.    《南齊書》:後上使陸澄誦《孝經》,自“仲尼居”而起。儉曰:“澄所謂博而寡要,臣請誦之。”乃誦《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張子布更覺非奇也。”
  • 20.    《談藪》:帝常幸樂遊宴,羣臣奉樂。帝曰:“好音樂,孰與朕同?”對曰:“沐浴皇風,並沾比屋。亦既在齊,不知肉味。”帝稱善。
  • 21.    《全梁文·卷四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8-08-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