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僧達

鎖定
王僧達(423年-458年),琅琊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人, [15]  東晉丞相王導玄孫, [16]  太保王弘之子,臨川王劉義慶之婿。 [15]  南朝宋大臣, [16]  文學家。 [15] 
王僧達曾為宣城太守,政事荒怠,唯以遊獵為務。元嘉二十八年(451年),魏軍進逼江北,王僧達請入衞京城。元嘉三十年(453年),劉劭弒文帝自立。劉駿入討,王僧達南奔迎候,劉駿命為長史。劉駿即位,授尚書右僕射,徵虜將軍。王僧達頗為自負,認為是江左第一高門,一二年間即可為宰相,但是其狂傲的性格令孝武帝劉駿很難相容,一年之內五次遷其官位,最後讓其出為吳郡太守。孝建三年(456年),遷太常,頗多怨言,被免官。後又為臨淮太守。大明元年(457年),遷左衞將軍,領太子中庶子。翌年,遷中書令。王僧達因為門第高顯,鄙薄路太后的姪孫路瓊之,為太后所怨;又因為在朝中屢有非議,後來被謀陷造反,於大明二年(458年)八月在獄中賜死。 [15] 
王僧達的詩今存5首。鍾嶸《詩品》將其與謝瞻、謝混、袁淑、王微等人同列為中品。其詩立意平庸,而着意雕琢,但也有一些佳句。《隋書·經籍志》著錄《王僧達集》10卷,已佚。今存詩文收入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15] 
所處時代
南朝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出生日期
423年
逝世日期
458年
主要作品
《王僧達集》10卷
本    名
王僧達
官    職
中書令
籍    貫
琅邪臨沂

王僧達人物生平

王僧達聰慧好學

王僧達少年時就已好學,長於寫文章,宋文帝劉義隆聽聞王僧達年紀輕輕就已很聰慧,特地召見他,並問他書籍知識及家事。王僧達應對文雅敏捷,甚得宋文帝欣賞,更將臨川王劉義慶的女兒嫁給他。王僧達還未夠二十歲就任始興王劉濬的後軍參軍,後又遷太子舍人。及後又擔任太子洗馬及宣城太守。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王僧達因北魏大舉南侵而求入衞建康,並得允許。北魏退兵後還郡,後又遷義興太守。 [1-2] 

王僧達支持劉駿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宋文帝,劉駿起兵討伐,並傳檄州郡,要郡出兵響應。當時王僧達不知應該支持哪邊,有門客建議王僧達最好就是應檄並遊説鄰近各郡一同響應,否則也可以率領一些支持劉駿的人南返歸附劉駿。最終王僧達選了南走,並在鵲頭遇上劉駿,加入討伐的軍隊,即被任命為長史,加徵虜將軍,立下戰功。 [3] 
劉駿即位,是為宋孝武帝,以王僧達為尚書右僕射,不久外調任使持節、南蠻校尉,加徵虜將軍,但因荊州刺史、南郡王劉義宣想留任,不肯解任南蠻校尉,故王僧達未能成行,改任護軍將軍。但王僧達自以才能和地位乃是當時無人能及,且在劉駿即位不久就任尚書右僕射要職,故此就望一兩年間就身居宰相,更曾答詔稱:“亡父亡祖,司徒司空。”但任護軍將軍後就很不得志,於是自求徐州刺史,但不獲允許。王僧達再三陳請,更令宋孝武帝不悦,於是調任徵虜將軍、吳郡太守。至此王僧達一年中就已經五度遷官,而今外任,更感不得意。王僧達為人高傲,在因自負才能卻未能當上宰相高位後大感失意,但不但上表言辭不遜令劉駿不高興,在被免去吳郡太守後曾單獨獲孝武帝召見時仍不發一言,僅望着劉駿。劉駿在王僧達離開後憤憤地説:“王僧達難道不狂妄嗎?居然正臉瞪着天子!”顏師伯去拜訪他,王僧達仍感慨道:“大丈夫寧當玉碎,怎可以無聲無息地只求存活。”顏師伯不敢迴應並退去。 [4-5] 

王僧達強取豪奪

王僧達愛財,強取豪奪。一是偷哥哥的:他與其兄王錫關係不和,其母去世時,王錫從臨海郡罷官回鄉,積俸祿百萬以上。王僧達趁其不備,命家奴趁夜偷運出來,無所餘留。二是搶和尚的:吳郡西台寺有很多有錢的僧人,王僧達因他們未能滿足自己的需索,於是派主簿顧曠去劫略西台寺的僧人竺法瑤,得了數百萬錢。
孝建元年(454年),王僧達因劉義宣等叛變而加置佐領兵,原本下令置兵一千人,但王僧達卻置兵三十隊,每隊八十人,超出限額。他又在吳郡建宅,以朝廷名義動用了不少人力。王僧達因着種種行為而遭免官。昔日王僧達為太子洗馬時,任職東宮,愛戀軍人朱靈寶。在任宣城太守時,因着朱靈寶已長大,王僧達就假稱朱靈寶死了,用了宣城人左永之户籍,改易朱靈寶為左永之子,並更名左元序。其後此人就屢任官職。事情一直到了孝建元年春才遭揭發,王僧達因而再加禁錮。但王僧達還上表道:“不能因因為左右的話,奉承權貴。”劉駿更是憤怒。王僧達族子王確年少美姿容,王僧達與之有斷袖之歡。王確叔父王休擔任永嘉太守,要領着王確去永嘉,王僧達想要逼王確留下,王確避而不往。王僧達於是在屋後挖了一個大坑,想要誘使王確前來送別,趁機殺而埋之,被從弟王僧虔所阻止。御史中丞劉瑀奏請收捕王僧達,孝武帝不許。
孝建三年(456年),王僧達出任太常,但他還是不高興,後又上表辭職,不過就因上表被指言辭不遜而遭免官。不久,王僧達任太傅、江夏王劉義恭的長史、臨淮太守。隨後劉義恭進為太宰,王僧朗亦隨之轉任太宰長史。大明元年(457年),王僧達遷左衞將軍,領太子中庶子。又以昔日歸順劉駿之功,封寧陵縣五等侯。大明二年(458年),遷中書令。 [6] 

王僧達狂妄身死

劉駿的母親路太后出身微賤(庶族),其兄路慶之 [7]  曾做過琅邪王氏(資深士族)門下的馬車伕。路慶之的孫子路瓊之和王僧達做鄰居。次,路瓊之盛裝並帶着大批隨從去訪問王僧達,王僧達不理他,半晌輕蔑地説:“當年我家有個馬車伕叫路慶之的,是你什麼親戚?”路瓊之羞慚地頹然告辭。王僧達又讓人將路瓊之坐過的牀用火燒掉,引起路太后震怒。路太后想要宋孝武帝為路瓊之出頭。不過當時劉駿就説:“瓊之年輕,無故去訪問王僧達家,被辱是理所當然呀。僧達是高貴的公子,怎可以因此事而加罪於他呀?”不過路太后仍然很憤怒。
大明二年(458年)八月,高闍等人圖謀作亂,但敗被殺。 [8]  劉駿以王僧達屢次言辭忤逆,不會悔改,於是就誣王僧達與高闇是同謀,將其收付廷尉。王僧達於獄中被賜死,享年三十六歲。 [9-10] 

王僧達文學成就

王僧達詩今存五首。鍾嶸詩品》將其與謝瞻謝混袁淑王微等人同列為中品。評論説:“才力苦弱,故務其清淺,殊得風流媚趣。”其詩立意平庸,而着意雕琢,但也有一些佳句,如《答顏延年》中“輕雲出東岑,麥壟多秀色”,筆調輕靈,景色清新;《和琅邪王依古》中“仲秋邊風起,孤蓬卷霜根。白日無精景,黃沙千里昏”等句,寫邊塞風光,也頗有蒼莽之氣。有文五篇,其中《祭顏光祿文》為《文選》所收錄。
王僧達的詩文,一方面折射出劉宋初雕琢詞句、注重用典的駢儷文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山水詩的興盛。王僧達的《七夕月下詩》即是寫景的佳作,詩中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七夕月下的清冷幽雅之美,烘托牛郎織女相聚的短暫時光,總體風格較為古樸。
隋書·經籍志》錄有《王僧達集》10卷,已佚。今存詩文收入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11] 

王僧達歷史評價

王弘:“僧達俊爽,當不減人;然亡吾家者,終此子也。” [12] 
庾炳:“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達亦不堪蒞民。” [13] 
劉駿:“王僧達餘慶所鍾,早登榮觀,輕險無行,暴於世談。值國道中艱,盡室願效,甄其薄誠,貰其鴻慝,爵遍外內,身窮榮寵。曾無在泮,食椹懷音,乃協規西楚,志擾東區,公行剽掠,顯奪兇黨,倚結羣惡,誣亂視聽。朕每容隱,思加蕩雪,曾無犬馬感恩之志,而炎火成燎原之勢,涓流兆江河之形,遂唇齒高闍,契規蘇寶,搜詳妖圖,覘察象緯。逮賊長臨梟,餘黨就鞫,鹹布辭獄牒,宣言虛市,猶欲隱忍,法為情屈。小丑紛紜,人扇方甚,矯構風塵,志希非覬,固已達諸公卿,彰於朝野。” [13] 
沈約:“世祖弱歲監蕃,涵道未廣,披胸解帶,義止賓僚。及運鍾傾陂,身危慮切,擢膽抽肝,猶患言未盡也。至於馮玉負扆,威行萬物,欲有必從,事無暫失。既而憂歡異日,甘苦變心,主挾今情,臣追昔款,宋昌之報,上賞已行;同舟之慮,下望愈結。嫌怨既萌,誅責自起。竣之取釁於世,蓋由此乎?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捐其私,立功而忘其報,雖求顛陷,不可得也。” [13] 

王僧達軼事典故

王僧達表裏不一

王僧達愛親近動物的活動,曾經託病在楊列橋看鬥鴨,因而遭彈劾。年輕時又愛與鄉里少年喜歡追逐鷹犬,更曾親手屠宰牛隻。他又喜歡打獵,在宣城太守時會在郡中無事時騎馬肆意馳騁,可以三五天都不回家,還常在出獵時聽百姓的訟案。

王僧達老狗歸來

何尚之致仕後再度接受任命為官,在家中設八關齋,大會朝士,並親自行香。有次,何尚之盛宴賓客。席間,何尚之向王僧達敬酒,他對王僧達説:“願郎且放鷹犬,勿復遊獵。”王僧達回答:“裏養了一隻老狗,放了它沒處去,已經回來了。”何尚之當即氣得面目失色。 [14] 

王僧達家庭成員

父親:王弘,太保。
兄弟:王錫王僧衍
兒子:王道琰,因父涉及謀反而流放到新安郡。宋前廢帝登位時得返京師,官至廬陵內史。
孫:王融,王道琰之子,竟陵八友之一。南齊中書郎,因擁護竟陵王蕭子良爭帝位而遭蕭昭業賜死。
參考資料
  • 1.    《宋書》:王僧達,僧衍弟。僧達幼聰敏。王弘為揚州時,僧達六七歲,遇有通訟者,竊覽其辭,謂為有理。及大訟者亦進,弘意其小留左右,僧達為申理,闇誦不失一句。兄錫質訥乏風采。文帝聞僧達早慧,召見德陽殿,應對閒敏,上甚知之,妻以臨川王義慶女。少好學,善屬文,為太子舍人。坐屬疾而於揚列橋觀鬥鴨,為有司所糾,原不問。性好鷹犬,與閭里少年相馳逐,又躬自屠牛。義慶聞之,令周旋沙門慧觀造而觀之,僧達陳書滿席,與論文義,慧觀酬答不暇,深相稱美。訴家貧求郡,文帝欲以為秦郡。吏部郎庾仲文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達亦不堪蒞人。”乃止。遷太子洗馬,母憂去職。與兄王錫不協。錫罷臨海郡還,送故及奉祿百萬以上,僧達一夕令奴輦取無餘。服闋,為宣城太守。性好遊獵,而山郡無事,僧達肆意馳騁,或五日三日方歸,受辭辯訟,多在獵所。人或逢不識,問府君所在。僧達且曰:“在近。”其後徙義興。
  • 2.    《宋書》:王僧達,琅邪臨沂人,太保弘少子。兄錫,質訥乏風采。太祖聞僧達蚤慧,召見於德陽殿,問其書學及家事,應對閒敏,上甚知之,妻以臨川王義慶女。少好學,善屬文。年未二十,以為始興王浚後軍參軍,遷太子舍人。坐屬疾,於楊列橋觀鬥鴨,為有司所糾,原不問。性好鷹犬,與閭里少年相馳逐,又躬自屠牛。義慶聞如此,令周旋沙門慧觀造而觀之。僧達陳書滿席,與論文義,慧觀酬答不暇,深相稱美。與錫不協,訴家貧,求郡,太祖欲以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達亦不堪蒞民。”乃止。尋遷太子洗馬,母憂去職。兄錫罷臨海郡還,送故及奉祿百萬以上,僧達一夕令奴輦取,無復所餘。服闋,為宣城太守。性好遊獵,而山郡無事,僧達肆意馳騁,或三五日不歸,受辭訟多在獵所。民或相逢不識,問府君所在,僧達曰:“近在後。”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虜寇逼,都邑危懼,僧達求入衞京師,見許。賊退,又除宣城太守,頃之,徙任義興。
  • 3.    《宋書》:三十年,元兇弒立,世祖入討,普檄諸州郡;又符郡發兵,僧達未知所從。客説之曰:“方今釁逆滔天,古今未有,為君計,莫若承義師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禍福,苟在有心,誰不響應,此策上也。如其不能,可躬率向義之徒,詳擇水陸之便,致身南歸,亦其次也。”僧達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於鵲頭,即命為長史,加徵虜將軍。初,世祖發尋陽,沈慶之謂人曰:“王僧達必來赴義。”人問其所以,慶之曰:“虜馬飲江,王出赴難,見在先帝前,議論開張,執意明決,以此言之,其至必也。”齋
  • 4.    《宋書》:王上即位,以為尚書右僕射,尋出為使持節、南蠻校尉,加徵虜將軍。時南郡王義宣求留江陵,南蠻不解,不成行。仍補護軍將軍。僧達自負才地,謂當時莫及。上初踐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間,便望宰相。及為護軍,不得志,乃啓求徐州。上不許。僧達三啓固陳,上甚不説。以為徵虜將軍、吳郡太守。期歲五遷,僧達彌不得意。吳郭西台寺多富沙門,僧達求須不稱意,乃遣主簿顧曠率門義劫寺內沙門竺法瑤,得數百萬。荊、江反叛,加僧達置佐領兵,台符聽置千人,而輒立三十隊,隊八十人。又立宅於吳,多役公力。坐免官。
  • 5.    《南史》:及元兇弒立,孝武發尋陽,沈慶之謂人曰:“王僧達必來赴義。”人問其所以,慶之曰:“虜馬飲江,王出赴難,見其在先帝前議論開張,執意明決,以此言之,其必至也。”僧達尋至,孝武即以為長史。及即位,為尚書右僕射。僧達自負才地,三年間便望宰相。嘗答詔曰:“亡父亡祖,司徒司空。”其自負若此。後為護軍將軍,不得志,乃求徐州,上不許。固陳,乃以為吳郡太守。時期歲五遷,彌不得意。吳郭西台寺多富沙門,僧達求須不稱意,乃遣主簿顧曠率門義,劫寺內沙門竺法瑤得數百萬。荊江夏反叛,加僧達置佐領兵。台符聽置千人,而輒立三十隊,隊八十人。立宅於吳,多役功力,坐免官。後孝武獨召見,慠然了不陳遜,唯張目而視。及出,帝嘆曰:“王僧達非狂,如何乃戴面向天子。”後顏師伯詣之,僧達慨然曰:“大丈夫寧當玉碎,安可以沒沒求活!”師伯不答,逡巡便退。
  • 6.    《南史》:初,僧達為太子洗馬,在東宮愛念軍人朱靈寶。及出為宣城,靈寶已長。僧達詐列死亡,寄宣城左永之籍,注以為子,改名元序。啓文帝以為武陵國典衞令,又以補竟陵國典書令,建平國中軍將軍。孝建元年,事發,又加禁錮。表謝言不能因依左右,傾意權貴。上愈怒。僧達族子確少美姿容,僧達與之私款。確叔父休為永嘉太守,當將確之郡,僧達欲逼留之,確知其意,避不往。僧達潛於所住屋後作大阬,欲誘確來別,殺埋之。從弟王僧虔知其謀,禁呵乃止。御史中丞劉瑀奏請收案,上不許。二年,除太常,意尤不悦。頃之,上表解職,文旨抑揚。侍中何偃以其言不遜,啓付南台,又坐免官。先是,何尚之致仕,復膺朝命,於宅設八關齋,大集朝士,自行香,次至僧達曰:“願郎且放鷹犬,勿復遊獵。”僧達答曰:“家養一老狗,放無處去已父還。”尚之失色。大明中,以歸順功,封寧陵縣五等侯,累遷中書令。
  • 7.    《宋書·后妃·路惠男傳》載路瓊之為路惠男弟子,《南史·王僧達傳》則載路瓊之為路惠男兄路慶之孫,《資治通鑑·卷128》大明二年則載當時來訪的是路惠男兄子。
  • 8.    《宋書》:先是,南彭城蕃縣民高闍、沙門釋曇標、道方等共相誑惑,自言有鬼神龍鳳之瑞,常聞簫鼓音,與秣陵民藍宏期等謀為亂。又要結殿中將軍苗允、員外散騎侍郎嚴欣之、司空參軍闞千纂、太宰府將程農、王恬等,謀克二年八月一日夜起兵攻宮門,晨掩太宰江夏王義恭,分兵襲殺諸大臣,以闍為天子。事發覺,凡黨與死者數十人。
  • 9.    《南史》:黃門郎路瓊之,太后兄慶之孫也,宅與僧達門並。嘗盛車服詣僧達,僧達將獵,已改服。瓊之就坐,僧達了不與語,謂曰:“身昔門下騶人路慶之者,是君何親?”遂焚瓊之所坐牀。太后怒,泣涕於帝曰:“我尚在而人陵之,我死後乞食矣。”帝曰:“瓊之年少,無事詣王僧達門,見辱乃其宜耳。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加罪乎?”太后又謂帝曰:“我終不與王僧達俱生。”先是,南彭城蕃縣人高闍、沙門釋曇標、道方等共相誑惑,自言有鬼神龍鳳之端,常聞簫鼓音,與秣陵人藍宕期等謀為亂,又結殿中將軍苗乞食等起兵攻宮門。事發,凡黨與死者數十人。僧達屢經犯忤,以為終無悛心,因高闍事陷之,收付廷尉,於獄賜死。時年三十六。帝亦以為恨,謂江夏王義恭曰:“王僧達遂不免死,追思太保餘烈,使人慨然。”於是詔太保華容文昭公門爵國姻,一不貶絕。時有蘇寶者,名寶生,本寒門,有文義之美,官至南台侍御史、江寧令,坐知高闍謀反,不即聞啓,亦伏誅。
  • 10.    《宋書》:僧達屢經狂逆,上以其終無悛心,因高闍事陷之,下詔曰:“王僧達餘慶所鍾,早登榮觀,輕險無行,暴於世談。值國道中艱,盡室願效,甄其薄誠,貰其鴻慝,爵遍外內,身窮榮寵。曾無在泮,食椹懷音,乃協規西楚,志擾東區,公行剽掠,顯奪兇黨,倚結羣惡,誣亂視聽。朕每容隱,思加蕩雪,曾無犬馬感恩之志,而炎火成燎原之勢,涓流兆江河之形,遂唇齒高闍,契規蘇寶,搜詳妖圖,覘察象緯。逮賊長臨梟,餘黨就鞫,鹹布辭獄牒,宣言虛市,猶欲隱忍,法為情屈。小丑紛紜,人扇方甚,矯構風塵,志希非覬,固已達諸公卿,彰於朝野。朕焉得輕宗社之重,行匹夫之仁。殛山誅邪,聖典所同,戮諷翦律,漢法攸尚。便可收付延尉,肅正刑書。故太保華容文昭公弘契闊歷朝,綢繆眷遇,豈容忘茲勳德,忽其世祀,門爵國姻,一不貶絕。”於獄賜死,時年三十六。
  • 11.    陵城(三):寧陵侯王僧達在南朝   .商丘網[引用日期2014-12-23]
  • 12.    《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09]
  • 13.    《宋書·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23]
  • 14.    《南史》:先是,何尚之致仕,復膺朝命,於宅設八關齋,大集朝士,自行香,次至僧達曰:“願郎且放鷹犬,勿復遊獵。”僧達答曰:“家養一老狗,放無處去已父還。”尚之失色。
  • 15.    王僧達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16.    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二十):王僧虔、程曉、陸景 – 國學網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