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僧辯

鎖定
王僧辯(?-555年),本姓烏丸氏,字君才,鮮卑族,太原祁縣(今山西省祁縣)人, [20]  右衞將軍王神念之子, [21]  中國南朝梁名將。 [20] 
王僧辯在梁武帝天監(502年-519年)年間隨父王神念自北魏降梁,為湘東王蕭繹左常侍,先後任王府司馬和武陵、廣平、新蔡、竟陵等郡太守,一直跟隨蕭繹。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叛梁,次年,蕭繹命王僧辯率舟師萬人援救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到達時台城已陷。王僧辯先屈服於侯景,然後隻身西歸江陵,任領軍將軍。大寶二年(551年),侯景發兵進攻江陵,王僧辯為大都督,擊退侯景軍,收復郢、江兩州,與陳霸先會師湓口(今江西九江)。然後乘勝東下,進攻石頭城(今江蘇南京西清涼山)北,大敗侯景,收復建康。天正元年(551年),梁元帝蕭繹即帝位,封王僧辯為永寧郡王,官侍中、尚書令。 [20]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進攻江陵,王僧辯率軍西上救援,未至而江陵破,蕭繹死,即與陳霸先共迎立蕭繹之子蕭方智(梁敬帝)即位建康,後任驃騎大將軍、中書監、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陳霸先共理朝政。不久,王僧辯接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廢嫡立庶,欲獨攬大權。次年,被陳霸先殺害。 [20] 
君才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烏丸 [18] 
出生地
太原祁縣(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
逝世日期
555年
主要成就
平定侯景之亂
本    名
王僧辯
官    職
司徒、侍中、尚書令
爵    位
永寧郡公

王僧辯人物生平

王僧辯早年經歷

王僧辯出身烏丸王氏,最初在北魏政權任職。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年~519年)隨父親王神念從北朝投奔南朝,出任梁湘東王蕭繹的左常侍。以後,隨着湘東王職位的調動,先後任過湘東王府行參軍、中兵參軍、府司馬等職,又代替柳仲禮為竟陵太守,號雄信將軍。 [1]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東魏降梁大將侯景與梁宗室蕭正德勾持。舉兵反叛,進攻梁都建康。湘東王派王憎辯為大都督統領一萬軍隊赴救建康之危。救援軍到建康時,京城巳陷落,梁武帝亦蒙難而死。援軍軍資盡為侯景所有,王僧辯與少數幾個將領回到湘東王駐地江陵(今江陵縣),於是倍道兼行,向西投靠蕭繹。蕭繹以王僧辯為領軍將軍 [2] 

王僧辯推舉蕭繹

梁武帝蕭衍死後,其尚存的子弟,一個是侯景控制的皇帝蕭綱,還有是在侯景起兵時,被任命為北討大都督的邵陵王蕭綸,佔據上流重鎮的湘東王蕭繹,及梁武帝的孫子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等。蕭繹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力量欲爭皇位,他以為蕭譽、蕭詧要討伐自己,因此他派王僧辯帶軍即日進逼湘州。當時,王僧辯因部下未全部集中,想等軍隊齊集後再發兵,引起湘東王的忌恨。王僧辯提出推遲發兵時,湘東王用刀砍傷王僧辯,並交付廷尉準備判刑。後來,當自己的軍隊不能攻克長沙時,湘東王才將王僧辯從獄中放出,派去指揮大軍。在王僧辯指揮下,湘東王的軍隊很快攻佔了湘州,王僧辯也恢復了領軍將軍 [3]  蕭綸在郢州修繕甲兵想討伐侯景,蕭繹忌憚,派王僧辯率水軍一萬進逼,蕭綸因而軍隊潰散出走。 [4] 
不久,侯景帶軍沿江西進,攻取了江州郢州,準備西上進攻蕭繹。當時,侯景的水軍“號二十萬,聯旗千里,江左以來,水軍之盛未有也。”在與侯景交戰中,王僧辯充分發揮了其指揮才能。他首先帶軍屯居巴陵城與侯景軍對峙,以靜對動。侯景不斷派軍輪番攻城,都被王僧辯指揮大軍採用火陣、圍長柵列舸艦等辦法擊退,大將任約也被擒。侯景見巴陵城久攻不下,大將又被擒,只得燒營夜遁。王僧辯在取得巴陵城守衞戰勝利後,帶軍乘勝沿江東下進攻侯景,很快收復江州和郢州,並直指建康,在建康城外,王僧辯與陳霸先軍隊匯合聯營進逼侯景。侯景帶軍出戰,與王陳聯軍大戰於建康城北。聯軍又兵分兩路,派強弩2000張進攻石頭城西,很快攻陷石頭城,併入居台城。侯景戰敗東奔,與心腹數十人乘船逃往海上,其黨徒有的投降, 有的北奔,建康復歸梁軍。逃往海上的侯景被其部下殺死,給江南人民帶來災難的侯景之亂最終被平息。戰後,蕭繹即帝位,是為梁元帝。王僧辯因功被封為司徒侍中尚書令永寧郡公,食邑5000户。 [5] 
侯景之亂被平定不久,湘州境內又發生叛亂。陸納等攻破衡州刺史丁道貴,盡收其軍資,李洪雅等也率眾響應陸納,梁內亂又起。蕭繹急派王僧辯、陳霸先分任東西都督,帶軍平叛。最初,王僧辯畏於叛軍士卒驍猛,不敢輕進,只是聯城進逼,後乘叛軍無防備之機,指揮水陸兩路軍進攻,將叛軍逼到長沙城內,湘州叛亂很快被平息。王僧辯帶軍回鎮建康。

王僧辯擁立蕭淵明

在平定侯景之亂前,梁元帝蕭繹曾向西魏稱臣,既稱帝便不再稱臣,並要求西魏歸還所侵佔去的梁、益等州和襄陽等地。當時,西魏的實權掌握在大臣宇文泰手中,他在據襄陽的蕭詧的請求下,派軍進襲江陵。城破後,梁元帝被執處死。江陵城破後,王僧辯、陳霸先在建康擁立梁元帝子蕭方智為帝,是為梁敬帝,王僧辯以擁立之功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中書監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江陵陷落後,郢州刺史陸法和以郢州投降了北齊,北齊又捎信給王僧辯,認為蕭方智年幼,梁朝處在多事之秋,應該推立長君,寒山被俘的蕭淵明年齡較大,又是梁武帝的親侄子,推他做皇帝較為適宜。實質上是謀求通過扶植傀儡皇帝,使梁國成為附屬國。這種要求遭到王僧辯等人的拒絕。北齊於是派高歡第七子高渙領兵護送蕭淵明過江。由於王僧辯無力抵擋高渙的大軍,只得要求立蕭方智為太子,得到蕭淵明同意後,迎立其即位為帝,王僧辯被封為大司馬,領太子太傅揚州牧
王僧辯面對強敵時的意志不堅定和軟弱,導致了他被一直以來的親密戰友陳霸先拋棄。畢竟陳霸先在面對強敵時,更敢於放手一搏。

王僧辯兵敗被殺

王僧辯擁立蕭淵明為帝的行為,引起了陳霸先的反感。承聖四年(555年)冬天,陳霸先偷襲王僧辯。當時,侯安都的艦船快要到達石頭城時,陳霸先卻停止前進。侯安都大懼,趕到陳霸先面前罵道:“今日作賊,已經造成了事實,生死關頭必須趕快決定,在後邊拖着還想等什麼?如果事情失敗了都得死,走在後頭就能不被砍頭嗎?”陳霸先嘆道:“安都在訓斥我啊。”於是,陳霸先才敢進兵 [19]  ,俘獲了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改立蕭方智為帝,並以蕭淵明為太傅、建安王。
陳霸先派人通報北齊,仍然請求向北齊稱臣,永遠當北齊的附屬國,北齊派遣行台司馬恭和南朝梁國在歷陽訂立盟約。同時,陳霸先上表朝廷,説王僧辯陰謀篡逆。最終,王僧辯被殺於紹泰元年九月甲辰(二十七)日(555年10月26日)。 [6-7] 
王僧辯死後,王僧辯舊部起兵報仇,但遭到鎮壓而失敗。直到三十多年後,王僧辯的次子王頒為報父仇而參加了隋滅陳之戰。此時,尚在人世的王僧辯舊部,僅剩下千餘人。 [8] 

王僧辯歷史評價

梁書》:“自侯景寇逆,世祖據有上游,以全楚之兵委僧辯將率之任。及克平禍亂,功亦著焉,在乎策勳,當上台之賞。敬帝以高祖貽厥之重,世祖繼體之尊,洎渚宮淪覆,理膺寶祚。僧辯位當將相,義存伊、霍,乃受脅齊師,傍立支庶。苟欲行夫忠義,何忠義之遠矣?樹國之道既虧,謀身之計不足,自致殲滅,悲矣!” [9] 
張預:“孫子曰:‘天地孰得?’僧辯因賊有星墜龍去之異而成功。又曰:‘法令孰行?’僧辯雖能滅賊而御下無法。又曰:‘’軍擾者,將不重也。’僧辯能據胡牀而不動是也。” [10] 
孫元宴:“彼此英雄各有名,石頭高卧擬爭衡。當時堪笑王僧辯,待欲將心託聖明。”
陳元靚:“侯景之亂,梁室幾傾。爰復建業,時惟永寧。樹威湘王,策定巴陵。乘風破浪,斬彼長鯨。” [11] 
黃道周:“僧辯為將,射不穿甲。意氣凌人,擒劉自拔。侯景反時,奉命討伐。子仙偽降,命軍掩殺。郅州既定,建鄴進發。風浪驚人,拜平一雲。景敗石頭,功已昭察。火燒兵掠,馭下無法。所以其終,不能善達。” [12] 
蔡東藩:“王僧辯之從容拒景,智勇不在霸先下,瑜、亮並生,同輔一主,設非後日之互啓猜嫌,各思攘柄,寧非亦蕭氏之周召耶!” [13]  “王僧辯以齊師之逼,迎立為主,宜為陳霸先所譏。但霸先之襲殺僧辯,亦非真心為梁。利害切身,親友可以不顧,朝婚媾而暮寇仇,軍閥固如是乎!” [14] 

王僧辯後世地位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梁太尉永寧郡公王僧辯”。 [15]  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僧辯。 [16]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僧辯亦位列其中。

王僧辯家庭成員

長子:王顗,承聖初,官至侍中。西魏攻打江陵, 蕭繹派遣王顗督城內諸軍事。荊城失陷,王顗隨王琳逃入北齊,被封為竟陵郡守。齊派遣王琳鎮守壽春,打算圖謀江左。後來陳朝平定淮南,斬殺王琳。王顗聽説王琳死了,於是跑到郡城南,登上高冢號哭,一陣悲痛後氣絕身亡。
次子:王頒,曾擔任隋滅陳之戰的先鋒,其後掘開陳霸先墓,將骨骸焚化成灰,加水喝進肚中。 [9] 
三子:王頍,撰有《五經大義》三十卷,又著文集十卷。 [17] 

王僧辯墓址

王僧辯死後就葬於方山東麓。按釋門説法,東方是準提接引的職責,在那信奉佛教的年代,人死後為了尋覓人生歸宿,總希望到達“生命的頂端時,早一點以準提監定,被接引至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自東晉始,各朝官吏都以在方山東麓建造陵墓為首選,方山東面還有一六朝古寺“東霞寺”,可以為葬於此地的亡靈超度。
參考資料
  • 1.    《梁書 卷第四十五 王僧辯傳》:王僧辯,字君才,右衞將軍神念之子也。以天監中隨父來奔。起家為湘東王國左常侍。王為丹陽尹,轉府行參軍。王出守會稽,兼中兵參軍事。王為荊州,仍除中兵,在限內。時武寧郡反,王命僧辯討平之。遷貞威將軍、武寧太守。尋遷振遠將軍、廣平太守。秩滿,還為王府中錄事,參軍如故。王被徵為護軍,僧辯兼府司馬。王為江州,仍除雲騎將軍司馬,守湓城。俄監安陸郡,無幾而還。尋為新蔡太守,猶帶司馬,將軍如故。王除荊州,為貞毅將軍府諮議參軍事,賜食千人,代柳仲禮為竟陵太守,改號雄信將軍。
  • 2.    《梁書 卷第四十五 王僧辯傳》:屬侯景反,王命僧辯假節,總督舟師一萬,兼糧饋赴援。才至京都,宮城陷沒,天子蒙塵。僧辯與柳仲禮兄弟及趙伯超等,先屈膝於景,然後入朝。景悉收其軍實,而厚加綏撫。未幾,遣僧辯歸於竟陵,於是倍道兼行,西就世祖。世祖承製,以僧辯為領軍將軍。
  • 3.    《梁書 卷第四十五 王僧辯傳》:及荊、湘疑貳,軍師失律,世祖又命僧辯及鮑泉統軍討之,分給兵糧,剋日就道。時僧辨以竟陵部下猶未盡來,意欲待集,然後上頓。謂鮑泉曰:“我與君俱受命南討,而軍容若此,計將安之?”泉曰:“既稟廟算,驅率驍勇,事等沃雪,何所多慮。”僧辯曰:“不然。君之所言故是,文士之常談耳。河東少有武幹,兵刃又強,新破軍師,養鋭待敵,自非精兵一萬,不足以制之。我竟陵甲士,數經行陣,已遣召之,不久當及。雖期日有限,猶可重申,欲與卿共入言之,望相佐也。”泉曰:“成敗之舉,系此一行,遲速之宜,終當仰聽。”世祖性嚴忌,微聞其言,以為遷延不肯去,稍已含怒。及僧辯將入,謂泉曰:“我先發言,君可見系。”泉又許之。及見世祖,世祖迎問曰:“卿已辦乎?何日當發?”僧辯具對,如向所言。世祖大怒,按劍厲聲曰:“卿憚行邪!”因起入內。泉震怖失色,竟不敢言。須臾,遣左右數十人收僧辯。既至,謂曰:“卿拒命不行,是欲同賊,今唯有死耳。”僧辯對曰:“僧辯食祿既深,憂責實重,今日就戮,豈敢懷恨。但恨不見老母。”世祖因斫之,中其左髀,流血至地。僧辯悶絕,久之方蘇。即送付廷尉,並收其子侄,並皆系之。會岳陽王軍襲江陵,人情搔擾,未知其備。世祖遣左右往獄,問計於僧辯,僧辯具陳方略,登即赦為城內都督。俄而岳陽奔退,而鮑泉力不能克長沙,世祖乃命僧辯代之。數泉以十罪,遣舍人羅重歡領齋仗三百人,與僧辯俱發。既至,遣通泉雲:“羅舍人被令,送王竟陵來。”泉甚愕然,顧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經略,賊不足平。”俄而重歡齎令書先入,僧辯從齋仗繼進,泉方拂席,坐而待之。僧辯既入,背泉而坐,曰:“鮑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鏁卿,勿以故意見待。”因語重歡出令,泉即下地,鏁於牀側。僧辯仍部分將帥,併力攻圍,遂平湘土。
  • 4.    《梁書·高祖三王傳》:元帝聞其強盛,乃遣王僧辯帥舟師一萬以逼綸,綸將劉龍武等降僧辯,綸軍潰,遂與子躓等十餘人輕舟走武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29]
  • 5.    《梁書 卷第四十五 王僧辯傳》:於是世祖命僧辯即率巴陵諸軍,沿流討景。師次郢城,步攻魯山。魯山城主支化仁,景之騎將也,率其黨力戰,眾軍大破之,化仁乃降。僧辯仍督諸軍渡江攻郢,即入羅城。宋子仙蟻聚金城拒守,攻之未克。子仙使其黨時靈護率眾三千,開門出戰,僧辯又大破之,生擒靈護,斬首千級。子仙眾退據倉門,帶江阻險,眾軍攻之,頻戰不克。景既聞魯山已沒,郢鎮復失羅城,乃率餘眾倍道歸建業。子仙等困蹙,計無所之,乞輸郢城,身還就景。僧辯偽許之,命給船百艘,以老其意。子仙謂為信然,浮舟將發,僧辯命杜龕率精勇千人,攀堞而上,同時鼓譟,掩至倉門。水軍主宋遙率樓船,暗江四面雲合;子仙行戰行走,至於白楊浦,乃大破之,生擒子仙送江陵。即率諸軍進師九水。賊偽儀同範希榮、盧暉略尚據湓城,及僧辯軍至,希榮等因挾江州刺史臨城公棄城奔走。世祖加僧辯侍中、尚書令、徵東大將軍,給鼓吹一部。
  • 6.    《梁書 卷第四十五 王僧辯傳》:陳霸先時為司空、南徐州刺史,惡其翻覆,與諸將議,因自京口舉兵十萬,水陸俱至,襲於建康。於是水軍到,僧辯常處於石頭城,是日正視事,軍人已逾城北而入,南門又馳白有兵來。僧辯與其子頠遽走出閣,左右心腹尚數十人。眾軍悉至,僧辯計無所出,乃據南門樓乞命拜請。霸先因命縱火焚之,方共頠下就執。霸先曰:“我有何辜,公欲與齊師賜討?”又曰:“何意全無防備?”僧辯曰:“委公北門,何謂無備。”爾夜斬之。
  • 7.    《北齊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五》:冬,霸先襲殺僧辯,復立方智,以明為太傅、建安王。霸先奉表朝廷,雲僧辯陰謀篡逆,故誅之。方智請稱臣,永為藩國,齊遣行台司馬恭及梁人盟於歷陽。
  • 8.    《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七·孝義》:及陳滅,頒密召父時士卒,得千餘人,對之涕泣。
  • 9.    梁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九◎王僧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7]
  • 10.    《十七史百將傳 卷七》  .網易雲閲讀[引用日期2017-08-27]
  • 11.    《事林廣記後集》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1-17]
  • 12.    黃道周·《廣名將傳》
  • 13.    陳霸先舉兵討逆 王僧辯卻賊奏功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1-17]
  • 14.    陷江陵並戕梁元帝 誅僧辯再立晉安王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1-17]
  • 15.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7]
  • 16.    《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7]
  • 17.    隋書 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3]
  • 18.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華書局,1962:256
  • 19.    《南史·王僧辯傳》:安都舟艦將趣石頭,陳武控馬未進。安都大懼,乃追陳武罵曰:“今日作賊,事勢已成,生死須決,在後欲何所望?若敗俱死,後期得免斫頭邪?”陳武曰:“安都嗔我。”乃敢進。
  • 20.    王僧辯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21.    (唐)姚思廉撰.陳琳國主編.劉蓉譯.白話精華二十四史南史3[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 2012.05.第10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