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倫起義

鎖定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壽張縣( 今山東陽穀東南)縣民王倫領導的農民起義。因其主要戰役是在臨清州進行的,故又名臨清起義。
名    稱
王倫起義
發生時間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
地    點
山東壽張縣( 今山東陽穀東南)
參戰方
清水教、清朝
結    果
起義失敗,王倫舉火自焚
主要指揮官
王倫,舒赫德

王倫起義事件起因

乾隆三十九年,山東年歲歉收,地方官妄行加徵,人民的反抗情緒十分強烈。王倫遂利用清水教讖言,決定組織教徒於是年秋起事,並任命了軍師、元帥、總兵等官職。清水教原議十月起義,因泄漏,壽張縣派兵剿捕,不得不提前於八月二十八日起義,參加者數千人,是日夜,王倫率眾千人,頭裹白巾,手持大刀、長槍,攻入壽張縣城,殺死知縣沈齊義,九月初二日攻破陽穀,初四日又據堂邑。 [1] 

王倫起義事件經過

王倫於乾隆十六年秘密加入白蓮教的支派清水教。三十六年自稱教主,並以“運氣”替人治病、教授拳術等方式,在兗州、東昌(今山東聊城)等地收徒傳教。他的信徒,大都是貧苦農民和遊民,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識。
起義軍殺富濟貧,“將庫存銀兩搜劫,釋放監犯,收人夥內”。民眾大悦,爭入義軍,於是軍威大震。在擊敗清軍兗州總兵惟一和山東巡撫徐績的圍剿後,起義軍北上直逼臨清。臨清是南北水路交通的樞紐,扼據潛運要衝,關係匪淺,因此清王朝對這次起義極為重視。此時山東的綠營儒怯無能,早已腐化失去戰鬥力的旗兵更不足以鎮壓農民的反抗鬥爭。總兵惟一“素以勇略自挎”,被起義軍打得丟盔卸甲。壽張營遊擊趕福身系滿洲,由署後牆缺跳出,“避賊而逃”。
乾隆帝派大學士舒赫德為欽差大臣,特選健鋭、火器二營禁衞軍一千名,由額附拉旺多爾濟、都御史阿思哈率領,趕赴臨清。九月下旬,清軍大隊糜集,起義軍被包圍在臨清舊城。乾隆又命直隸總督周元理、河道總督姚立德等派兵前往“助剿”。

王倫起義事件結果

起義軍英勇抗擊,用短柄槍、順刀、撲刀等簡陋的武器與擁有鳥槍、劈山炮、佛郎機等優勢火器的敵人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清軍探得王倫確實住所,派侍衞英濟圖等前往擒捕,兩人扭打在地,另一起義領袖孟燦用短矛刺中英濟圖的咽喉,救出王倫。此後,王倫見大勢已去,舉火自焚。王倫的義女、起義軍中女首領烏三娘,武藝超羣,能使雙刀,巷戰中從馬背上躍登屋頂指揮戰鬥,不幸中鳥槍犧牲,年僅二十歲。舒赫德鎮壓農民起義有功,時值冬令天寒,乾隆賞給御用貂尾冠一頂、黑狐馬褂一件以示恩寵,以後又授為御前大臣,賞戴雙眼花翎,賞給雲騎尉等世職。

王倫起義歷史評價

王倫起義,規模不算大,歷時不到一個月,但它是在清王朝前期鼎盛之時爆發的,對統治者來説,是一次不小的震動,預示着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風暴即將到來。
參考資料
  • 1.    張婷婷主編,中國歷史百科 第1卷,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10,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