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俊乂

鎖定
王俊乂[yì](生卒年不詳),字堯民,泰州如皋人(今江蘇省如皋市)。王觀、王覿堂侄,王睍之子。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趙佶欽點舍試第一名(狀元),並對他的人品大加讚賞,説:“真所謂俊異(乂)矣”、“宜即超用”。俊乂持才居節,拒不往謁權相蔡京。歷任吏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後以直秘閣知嶽州,67歲時卒於任所,歸葬如皋城內薛家池。《宋史》有傳,傳稱:“俊乂與李祈友善,首建正論於宣和間,當是時諸公卿稍知分善惡邪正者,二人力也。”著有《易説》10卷,《王俊乂文集》10卷。 [1] 
本    名
王俊乂
堯民((一作堯明))
所處時代
宋朝
出生地
泰州如皋
主要作品
《易説》
主要成就
吏部員外郎
右司員外郎
葬    處
如皋城內薛家池

王俊乂人物介紹

王俊乂,如皋人,字堯民,王覿從子,北宋徽宗時上舍試狀元。
王俊乂雕像 王俊乂雕像
少時在家鄉如皋刻苦攻讀,後至京師開封太學深造,成績居冠,被宋徽宗皇帝親擢為舍試第一名。由於一身正氣,剛直不阿,多次拒絕權相蔡京童貫拉攏,仕途一直受排擠傾軋,僅任國子監博士、太學博士、吏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最終67歲時卒於任所,歸葬如皋城內薛家池。
《宋史》稱他“與李祈友善,首建正論於宣和間。當是時,諸公卿稍知分別善惡邪正,兩人力也。”遺著有《文集》《易説》各十卷。
狀元陂燈光不滅
如皋第一巷是集賢裏(即冒家巷),第一巷裏如皋第一家族是王氏家族,第一家族裏誕生了如皋也是江海大地上的第一個狀元王俊乂。
王俊乂故居位於如城東南隅集賢裏,現如皋高等師範學校西。集賢裏得名於北宋,王氏家族居此,王門子孫王惟熙王觀王覿、王鹹義、王歧、王振綱五代出過六位進士,一位狀元王俊乂。這條宋代古巷王家族現存舊屋29間,有堂屋、廂房、影壁水井扣馬梁等,當年的書齋、花園、假山、水池已不見蹤跡了。
王俊乂自幼好學,聰明過人,青年時更是專心苦讀。他一度嫌城市喧鬧,一個人搬到如城西北十里外的農村租屋讀書。讀書處方圓四畝,地勢高平,四面環水。相傳王俊乂每夜一燈清炯,光燭悠遠,朗朗書聲播四野。這個個性化的讀書方式,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後來去京師開封求學,王俊乂成績為太學之冠。
清汪廷燮《狀元陂》詩稱道其事:“太原家世總能文,第一臚傳更有君。北宋直臣存故里,東皋衰草沒秋墳。種魚舊沼鷖鳧亂,隱豹名山霧雨紛。六百年來燈未續,心香一瓣是誰焚?”
集賢裏 集賢裏
如皋人一直認為,集賢裏風水絕好,流傳“金龜壓鈕,代產偉人”的説法。這當然不是空穴來風。300米長的這條巷子一千多年來先後出過一名狀元和17名進士。這不僅在江海大地空前絕後,恐怕放到全國也是十分罕見,但人們還是更相信這條巷子裏家風傳承好,子孫刻苦努力的居多。近代如皋第一名賢沙元炳修繕王氏家族大院後,親筆題寫大門楹聯為:“家傳經學,裏有名賢”。而王俊乂少年時苦讀書的故事更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成為如皋人教育子弟的活教材。 [2] 
狀元坊巍峨不朽
如皋人從來敬重王俊乂的人品和官品,把他年輕時讀書處稱為“狀元陂”,並在東大街為他建了“狀元坊”,還在郜家巷、薛家潭建了“狀元墳”,對他表示永遠的懷念和致敬。
如城西雲路巷向北到東大街這一帶叫狀元坊,而巷口大街交接處矗立一石牌坊,石牌坊下有石雕獅子蹲踞,又引出向北一條小巷子叫獅子巷。“文革”中狀元坊改叫“附小西巷”,獅子巷改叫“躍進路10巷”,但人心難違,1981年狀元又回來了,人們感到還是叫“狀元坊”更順口。
《如皋縣誌》《如皋文化志》敍述道:王狀元俊乂少時至開封求學,旅費用盡,有人勸他去投奔當時握有大權的宦官童貫,可獲資助,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媪相”。王俊乂不屑一顧。宋徽宗迷信道教,寵愛道士林靈素,林靈素在寶籙宮講道經,詔令太學選士人去聽講。王俊乂到講堂,貼近帷幕,太監點名傳呼,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王俊乂隔幕致禮,並不出拜。當時林靈素權傾朝野,人人畏懼,俊乂卻處之泰然,別人都為他捏一大把汗。後來鄉賢冒廣生《龍游河棹歌·八》中讚道:兩學諸生汗且僵,宣和遺事太荒唐;摳衣不下黃冠拜,此是朝陽一鳳凰
當時太學生分上舍、中舍、下舍三等,王俊乂為上舍生,可以直接選拔入仕;王俊乂以太學生考選列表上報,徽宗親閲其文,擢為第一名狀元。參拜時,徽宗見王俊乂身材高大,偉岸雋秀,大喜道:“真可謂是俊乂”。宣即提拔任用。權相蔡京令人邀王俊乂相見,他拒不見面,於是蔡京便從中作梗,僅令其任國子監博士,兩年後改太學博士
在任太學博士時又出事了。一天徽宗兒子鄆王趙楷到太學來祭拜孔子,主管太學官員要求太學生們都到大門外列隊迎接。王俊乂堅決反對,説:“列隊迎接的禮節只能用於皇帝,不適用於皇子。”有人勸説,趙楷官居提舉皇城司,一天到晚都在觀察臣民動靜報告皇帝,千萬不能得罪。王俊乂仍堅持説,列隊迎接“此豈可施於人臣哉?禮如見宰相足矣!”結果列隊迎接的儀式只好取消。
後來王俊乂雖然也升為吏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但終因直言敢諫為蔡京、王黼之流所惡,僅以直秘閣知嶽州。在嶽州王俊乂勤改愛民,政績斐然,47歲時英年早逝,累死於任所。著有《易説》十卷,《王俊乂文集》十卷。《宋史》對他評價很高,稱:“俊乂與李祈友善,首建正論於宣和間,當是時諸公卿稍知分善惡邪正者,二人力也。”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唐至清一千多年間,大約產生了550多個文狀元,小小如皋有幸攤上一位,這在全國2861個縣裏實屬不易。王狀元堅決不與蔡京高俅這些奸佞同流合污,令人感嘆其氣節與人品。
如皋鄉賢祠不知何故未列王俊乂。但是如皋隸屬“泰州”管轄,泰州“鄉賢祠”“名宦祠”二祠都祭王俊乂。《嘉靖惟揚志》載:“泰州鄉賢祠建置報名同名宦祠祀宋直秘閣知嶽州王俊乂……”吳鎧《東皋詠古》中“狀元陂”七律寫道:“斷陂屈曲咽寒潮,猶為良臣愬寂寥。才大宜召權相妒,禮恭能遏貴王驕。兩年太學宏文著,一命方州壯志消。重向集賢坊裏過,熊熊英氣達丹霄。”
2005年出版如皋政協編著的《如皋歷史文化》一書所列如皋“十大歷史名賢”為:呂岱胡瑗王觀王覿、王俊乂、李之椿冒襄李漁戴聯奎沙元炳。王俊乂位列其中,永遠受到家鄉如皋人民的傳頌和懷念。
更耐人尋味的是如皋有一習俗叫“過百路”,即嬰兒出生百日那天,由嬰兒外婆或祖母抱着佩戴銀飾的嬰兒經過長巷、百歲巷,再到狀元坊、集賢裏走一遭,沾些壽氣、文氣,將來成為“長命百歲狀元郎”。這説明集賢裏、狀元坊已經融入瞭如皋人民的日常習俗,成為他們生活血脈的一部分,這比任何形式的紀念都更為經久永恆。 [2] 
狀元墳記憶不忘
雖然難以與南通氣派宏偉的嗇公墓相提並論,但狀元墳畢竟也是如皋重要的城市記憶之一。
嘉慶版《如皋縣誌》記載:“在東城內薛家池旁,有五冢,相傳俊乂墓在焉。嘉慶八年,二十一世孫王松奎、春華、嘉美、嘉賓等重修。”民國《如皋縣誌》卷三也記:“狀元王俊乂墓,在城內薛家池旁,有五冢,相傳俊乂墓在焉。”1995年《如皋縣誌》稱:“王俊乂墓:王俊乂為宋代狀元,其墓在如城薛家池,俗稱狀元墳。現僅存墓碑。”
薛家潭東北50米處就是狀元墳,所以狀元墳的準確位置應該是在東城腳,東水關南邊,城門靖海門北邊,薛家潭東北隅。簡單地説,就是現今水繪園東大門南側。前砌有磚牆墓門,橫額為“宋狀元王公之墓”。
狀元墳古老而不陰森,滄桑而不頹圮,簡陋的石頭牌坊朝南,孩子們可以圍着石柱捉迷藏;縣誌上説的“有五冢”,我僅見到三座土墳,無碑,比普通人家的墳頭高大一點而已,後面一座較大,大人告訴孩子們那就是狀元公英靈安息之處。牌坊底下偶爾還能見到老奶媽帶着孫兒孫女燒炷香拜上幾拜,那顯然不是王氏後裔而是普通百姓祈求王狀元英靈保佑兒孫學業長進。1959年大躍進薛家潭被填平了,1966年“文革”時狀元墳成了造紙廠機聲隆隆的車間。
在如皋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私塾是宋代的“王堯明書院,丁天錫書院”,以狀元、孝子命名顯然意在弘揚苦學和孝道精神,激勵後學以他們為榜樣,故而王俊乂在家鄉的影響是深遠的。
遠的不説,狀元墳西鄰郜家巷內清代就有範登輝私塾,範登輝系范仲淹後裔,雖中進士卻不入仕,寧願在家陪伴父母設塾課徒。狀元墳南面小巷裏就有一所“王氏學塾”,大門朝北,正對薛家潭。塾師頂着一頂瓜皮帽,戴着眼鏡,人稱“王老先生”,一直堅持到解放前後還在教學。尊師重教,刻苦讀書,成為如皋一代代綿延不斷的優良鄉風和民風。
據説,狀元墳舊址上不久將建一座“狀元祠”以安息王狀元的英靈。 [2] 

王俊乂人物出處

《宋史·列傳第一百三》——“王俊乂傳”

王俊乂人物事蹟

俊乂字堯明。遊學京師,資用乏,或薦之童貫,欲厚聘之,拒不答。林靈素設講席寶籙宮,詔兩學選士問道。車駕將臨視推恩,司成以俊乂及曹偉應詔,俊義辭焉。人曰:“此顯仕捷逕也,不可失。”俊乂曰:“使辭不獲命,至彼亦不拜。倘見困辱,則以死繼之。”逮至講所,去御幄跬步,內侍呼姓名至再,俊乂但望幄致敬,不肯出;次呼曹偉,偉回首,俊乂目之,亦不出。既罷,皆為之懼,俊乂處之恬然。
以太學上舍選,奏名列其下,徽宗親程其文,擢為第一。及賜第,望見容貌甚偉,大説,顧侍臣曰:“此朕所親擢也,真所謂‘俊乂’矣。自古未有人主自為主司者,宜即超用。”蔡京邀使來見,曰:“一見我,左右史可立得。”俊乂不往,僅拜國子博士。居二年,乃得改太學博士
鄆王謁先聖,有司議諸生門迎。俊乂曰:“此豈可施於人臣哉?禮如見宰相足矣。”乃序立敦化堂下,及王至,猶辭不敢當。進吏部員外郎。嘗入對,帝問:“卿知前所以親擢乎?蓋主司之意不一,是以天子自提文衡也。衞膚敏、吳安國今安在?”具以對,即召為館職,而遷俊乂右司員外郎。為王黼所惡,以直秘閣知嶽州。卒,年四十七。
俊乂與李祁友善,首建正論於宣和間。當是時,諸公卿稍知分別善惡邪正,兩人力也。祁字肅遠,亦知名士,官不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