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作棟

(河北正定籍抗日英烈)

鎖定
王作棟(1911—1939)八路軍第129師平漢抗日遊擊縱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犧牲,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2] 
中文名
王作棟
籍    貫
河北正定北早現鄉小客村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39年11月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1925年考入區立吳興高小,不久將原名山河改為作棟,同年入黨,先後擔任吳興高小黨支部組織和宣傳委員。1927年參加和領導了打倒罷免校長於華峯的學潮運動。1928年初,奉命打入奉軍,從事地下工作。1932年,考取了南京無線電學校,因組織地下黨支部,1935年被學校扣押,施以嚴刑。王作棟同志堅貞不屈,沒有暴露身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了國民黨愛國將領範子俠的部隊,在該部隊組建了政治處,並建立了地下黨支部,為改造該部隊作了大量工作。1938年7月,王作棟參加了攻打長壽車站和藁城龍宮包圍戰。1939年9月王作棟受範子俠派遣到石家莊作偽軍反正工作,第一次去未能成功,10月,第二次去,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獄中王作棟大義凜然,英勇不屈,同年12月底被日寇殺害,年僅28歲。
2015年8月24日,王作棟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佈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幼年不幸 吃百家飯長大
王作棟,1911年出生於河北省正定縣北早現鄉小客村一個普通的農户家庭,父母都是勤勞能幹、淳樸善良的農民。小山河出生後,年輕恩愛的父母將他視若珍寶,疼愛有加,一家人生活雖不富裕,但也其樂融融。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14年,在王山河三歲的時候,一個巨大的不幸突然降臨到這個普通而幸福的家庭。這一年,先是年輕的父親突染惡疾,不幸離世,更令人唏噓不已的是,就在同一天,母親也因身體極度虛弱加上悲傷過度,拋下年幼的山河隨丈夫而去。夫妻兩人在同年同月同日相繼離世,留下一個嗷嗷待哺的幼兒,這件事情一時成為方圓百里的奇談。鄰里鄉親在為這個罕見的遭遇重大變故的家庭嘆息之餘,更關心一下子失去雙親的小山河今後可怎麼生活?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純樸的鄉鄰們也許對孔孟的書籍不瞭解多少,但他們身上卻傳承着中國自古以來扶危濟困,尊老撫幼的傳統美德。在幫忙處理完這個家庭夫婦兩人的後事後,同村一個善良的農民祁老花將小山河領回了家,並將其收為義子,視同親子一般,同王作棟的姑姑一家一起,撫養小山河漸漸長大。
過早地經歷了父母雙亡的不幸,品嚐了生活的艱辛,在義父和姑姑的撫養教育下,少年時期的王作棟養成了和義父一樣勤勞樸實、仗義執言、樂於助人並且自立自強的性格。他一有機會便幫東家挑一擔水,幫西家劈一捆柴,盡己所能地幫助周圍的鄉里鄉親,深受大家的喜歡。他自己常説:“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曾經給予我幫助的都是我的親人,我要懂得報恩。”勤奮、熱心、不忘本是鄉鄰對少年王山河的眾口稱讚。
參加學運 趕跑變節校長
1925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對帝國主義暴行的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並迅速席捲全國,約1700萬各階層羣眾參加,標誌着中國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就在這一年,王山河考入了正定縣吳興高小。
在學校,王作棟很快接觸到了民主進步思想。他如飢似渴地閲讀了《新青年》、《嚮導》等進步的革命刊物。《新青年》雜誌前身為陳獨秀於1915年創刊的《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成為反封建、倡導科學民主和新文化的中心刊物。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一度成為黨中央的機關刊物。《嚮導》週報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份公開發行的中央機關報,第一任主編為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蔡和森,集中宣傳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發行量最多時近10萬份,深受黨員和羣眾歡迎,被頌為黑夜沉沉的中國的“一線曙光”,是指導千百萬苦難同胞前進的“思想嚮導”。正是在這些進步刊物的影響下,王作棟逐步接受了共產主義學説,立志要做推翻黑暗統治、改造舊社會的國家棟梁之才,於是他將自己的名字由“王山河”改為“王作棟”。
1925年11月,由丁節文(正定縣第一位中共黨員)、於華峯(正定縣吳興高小校長)介紹,王作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了吳興高小黨支部宣傳委員,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學生運動向政治、文化、社會及勞動方面邁出了一大步,使學生在民族革命運動中,無不立在衝鋒陷陣、苦戰奮鬥的先鋒地位,學生運動已形成中國革命運動的一股洪流。“五卅”運動以後,全國學生反帝反封建運動開始與最有革命性的工農羣眾結成聯合戰線,共同奮鬥,學生運動此起彼伏,日益擴大。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分裂,陳獨秀仍然堅持右傾機會主義路線。而在吳興高小,校長於華峯獨斷專行,脱離黨的領導,並且變節投靠了國民黨。
根據上級指示,吳興高小的黨組織決定驅逐於華鋒,調換校長。這時,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活動已處在反動派嚴密的監視之下,但王作棟凜然不懼,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他積極參加並參與領導了這次學生運動。王作棟秘密組織學生公開罷課,張貼標語佈告,組織學生演講,揭露和痛斥於華鋒的罪行,並且向全縣教育界發出宣言,號召全縣教職員工支援鬥爭。在全校師生及全縣廣大教職員工的支援下,這次鬥爭取得了勝利,終於趕跑了變節校長於華峯。
賣地籌款 發展黨團組織
這次學運勝利後,中共正定地委及時指示學校黨支部:凡領導鬥爭的學生,要迅速離校。遵照上級指示,王作棟離開學校,回到了小客村。
1927年7月,為便於領導,上級黨組織以滹沱河為界,將正定劃為南北兩個部委,任命王作棟為北部部委書記。王作棟滿懷激情,一心撲在革命工作上。1927年冬,他在農村第一批組建了小客村黨支部,任首任支部書記,並且經常活動於北部一帶村莊,幫助組建黨團組織,發展黨團員,使正定北部地區黨團組織力量迅速壯大。
這個時期,正定縣黨組織還處於創建階段,組織活動經費嚴重缺乏。為擺脱困境,保障開展工作,王作棟説:“無國之大家,便無小家”,隨後,他毅然賣掉了家裏僅有的二畝沙地,作為活動經費,為黨團組織在這個地區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年冬天,王作棟被調往共青團正定縣委任學運委員,參加了黨領導的農民協會、小學教師聯合會反對劣紳楊銀堂、怒打貪官安當世的鬥爭。
1928年初,奉時任地委書記尹玉峯指示,王作棟通過奉軍團長陳林的關係,潛入奉軍內部,任駐正定駐軍副官,準備在奉軍建立黨的地下組織,為黨爭取一支武裝力量。
尹玉峯是正定縣周通村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中共正定特支書記,幹事會書記。1925年初組織正定各界人民成立“正定縣國民會議促進會”,有力地推動了“國民會議”的召開。“五卅”慘案發生後,他發動全縣工、農、商、學各界組成“正定各界滬案後援會”和“雪恥會”。1926年調任中共正定地委書記,1927年繼任中共正定中心縣委書記。同年6月,白色恐怖籠罩正定時,他親自領導了正定縣農民反“預徵錢糧”和“討赤捐”的鬥爭。他率領萬餘名羣眾衝進縣衙,和偽縣長開展説理鬥爭,終於迫使偽縣長立下廢除“討赤捐”和換證錢糧的字據。1928年3月,尹玉峯因病逝世。
王作棟在奉軍內部工作一個多月後,又被調往陳家灣(黨的秘密辦公地點)繼續從事黨組織的發展工作。
1929年,經人介紹,18歲的王作棟與正定西叩村的馬小俊結為夫妻。
南京被捕 堅貞不屈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開始。但是,面對日本侵略,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並妥協賣國。1932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定》,國民黨內部開始分化,一批愛國官兵奮起抗擊日本侵略。同時,共產黨內“左傾”錯誤開始佔據統治地位,推行冒險主義方針,導致白區地下工作遭到嚴重破壞。就是在這一白色恐怖時期,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黨組織,王作棟根據黨的指示,考取了南京無線電兵團學校。
在學校,王作棟秘密組織了地下黨支部,幾次試圖與南京的地下黨取得聯繫,引起了學校當局的懷疑。1935年冬,王作棟在與北方黨通信聯繫工作時,被國民黨密探發覺,學校當局遂以清黨為名,將其扣押。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王作棟咬緊牙關,堅貞不屈,始終沒有暴露機密,體現了一名真正共產黨人對黨忠貞不渝的大無畏精神。6個多月後,因為證據不足,並經黨組織設法營救,學校當局只能以違反校規為由,宣佈開除王作棟學籍,在一個深夜將遍體鱗傷的他拋到了南京的荒郊野外。
從昏迷中甦醒後的王作棟又飢又餓,並且此時的他身無分文,怎麼辦?去哪兒?“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革命先烈夏明翰視死如歸的精神激勵着他,這些困難又算什麼呢?——對!回家鄉,找組織,繼續革命!就這樣,懷着對黨無比的忠誠以及對黨的事業無限的熱愛,在堅強的革命信念支撐下,王作棟沿隴海鐵路風餐露宿,走走停停,歷盡千辛萬苦,一路乞討回到了家鄉和組織的懷抱。據其義弟祁志霖(祁老花之子)回憶,當時的王作棟衣衫襤褸、形容憔悴,到家後家人幾乎不敢相認。
回到家鄉的王作棟還未調養好身體便重新投入到火熱的革命鬥爭中。由於當時國民黨當局對共產黨員的迫害以及鬥爭的嚴酷性,王作棟很少回家,偶爾的回去探望妻兒也只能選擇在深夜悄悄地回,停留片刻後又不得不馬上拋妻別子。其長子王香文回憶,當時幼年的他對父親幾乎沒什麼印象。只有三天兩頭不斷有人來家裏搜查父親,才讓他感受到自己還有個父親存在。受丈夫革命思想的灌輸和影響,妻子馬小俊對丈夫從最開始的不理解到後來對丈夫從事的革命事業充滿了憧憬,並且給予全力支持,逐漸成長為革命的積極分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