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伯明

(中國秦腔劇作家、戲曲教育家)

鎖定
王伯明(1859—1942),名兆離,字伯明,秦腔劇作家,戲曲教育家。陝西扶風縣法門人。 [1]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王伯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中國
出生日期
1859年
逝世日期
1942年2月
職    業
秦腔劇作家、戲曲教育家
出生地
陝西扶風縣法門
性    別

目錄

王伯明生平事蹟

清咸豐九年(1859)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科舉人。宣統二年(1910)加入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1906年至1912年先後在扶風縣高等小學、鳳翔府中學任教,後又任扶風縣教育會長、同州知府。民國初年,被推舉為陝西省臨時議會議員,陝西省教育廳社會科員,住易俗社專辦戲曲改良事宜。同年四月被追補為“中華民國”眾議院議員,與同盟會中好友楊西堂、李桐軒、孫仁玉等創設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陝西易俗社,該社以“輔助社會教育,啓迪民智,移風易俗”王伯明為宗旨,按照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領導機構。主要領導成員由社員民主選舉,並規定任期。設立評議部、編輯部、學校部、訓練部,招收少年學員,先學初、高小課程,後上“文史進修班”,達標者發給畢業證。在此基礎上學習六年戲曲專業,合格者發給戲曲專科學校畢業證書,從事戲曲演出。易俗社將文化教育、戲曲訓練、演出實踐結合起來,培養了大批戲曲人才,創作和演出了許多優秀劇目,對戲曲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戲曲改良起到了示範作用。易俗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與莫斯科大劇院和英國皇家劇院並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 [1-2] 
王伯明曾任易俗社社長、社監、評議。“民國”二年(1913),被陝西省推舉為國民政府首屆國會眾議院議員。“民國”四年(1915),受于右任先生及廣州非常國會邀請,至廣州,被孫中山先生聘請為大元帥府顧問。“民國”五年(1916),因赴京就任議員,社長職位一直虛位,後改選為名譽社長。 [2] 
王伯明為人正直,剛正不阿。“民國”十二年(1923),直係軍閥曹錕賄選總統,以5000元一票賄賂議員,受賄議員頗眾。王伯明嚴詞拒絕,並説:“此在他人則可,在他則不為,議員代表民意,若以氣節易金錢,人將謂他何,若逼他,甚是促他斃命也。”于右任先生欽佩其氣節,大書“正氣所存”四字相贈。王伯明在中年就因國事操勞而患眼病,“民國”十四年(1925),孫中山先生逝世,他悲痛至極,加之國事操勞,致使雙目失明,國民政府特典養老歸陝。 [2] 

王伯明作品

王伯明初在岐山時創作了中型傳統戲《鬼冤》,後在“易俗社”期間,創作《重台別》《開國圖》《熊兒山》《新糊塗判》《樑上君子》《長生鑑》《共和紀念》《歡迎議員》《自由恨》《訓俗享》《新審判》等十多個劇目。 [2] 
王伯明的代表作《新糊塗判》以濃烈的喜劇色彩,描寫縣官段德明同時審判三個案件,利用姦污犯張仁編造的善人之名,先令其替韓茹還債,又令其替胡友仁之子捱打,然後將其犯罪情由寫在枷上示眾。構思巧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聰明當糊塗,令人捧腹。莊重之中,饒有興趣。
王伯明的作品題材新穎、構思離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雅俗共賞,劇目在易俗社排練上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他改編了《觀音堂》《重台》兩劇,又同高培支二人合作修編了傳統劇目《蝴蝶杯》等。這些作品,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它宣傳教育、喚醒民眾的作用。

王伯明逝世

1942年2月,王伯明在西安病逝,終年83歲。易俗社為其舉行追悼會,並送匾額以示哀悼;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軍事委員長蔣中正,檢察長於右任等發來唁電致哀,並撥款助葬。易俗社曾兩度去扶風舉行紀念王伯明的演出活動。 [2] 
參考資料
  • 1.    謝豔春編著,秦腔劇作家,太白文藝出版社,2011.01,第21頁
  • 2.    謝豔春編著,秦腔劇作家,太白文藝出版社,2011.01,第22頁
  • 3.    焦文彬,閻敏學著,中國秦腔,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04,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