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之卓

鎖定
王之卓(1909年12月16日—2002年5月18日),河北豐潤人。航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武漢測繪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校長 [1] 
1932年王之卓從交通大學畢業;1934年考取第二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到英國留學;1935年從英國倫敦大學土木系帝國學院測量專業畢業,獲得工程師文憑,之後到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留學,先後獲得特許工程師文憑、工學博士學位;1939年博士畢業後回國擔任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1940年至1943年擔任四川北碚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副研究員;1941年至1943年擔任同濟大學測量系兼職教授;1948年至1949年擔任交通大學代校長、校長 [2]  ;1949年至1952年先後擔任交通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常委;1952年至1956年參與創建青島工學院,任教授、教務長,青島市首屆人大代表和政協常委;1955年至1956年借調到同濟大學工作;1956年8月調任武漢測量製圖學院航測與製圖系首任系主任,後擔任副院長、測繪科學研究所所長;1980年增補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1年被批准為首批博士生導師;1984年擔任湖北省遙感中心首任主任委員;1998年獲得第七屆陳嘉庚科學獎;1998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之一;2002年5月18日逝世。 [3] 
20世紀40年代王之卓主要研究立體測圖技術;50年代推演出航測成圖方法和空中三角測量精度估算公式,為生產提供了理論根據;60年代提出解析法空中三角測量加密理論與方案;70年代提出“全數字自動化測圖”構想 [4] 
中文名
王之卓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省豐潤縣
出生日期
1909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2002年05月18日
畢業院校
柏林工業大學 [21] 
畢業院校
交通大學 [7]  [21] 
倫敦大學 [21]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全數字化測圖系統》《攝影測量原理》《攝影測量原理續編》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王之卓人物生平

王之卓
王之卓(2張)
1909年12月16日(清末宣統元年〔農曆己酉年〕十一月初四日),出生於直隸省(今河北省)豐潤縣東豐台鎮(今屬天津市寧河縣)一鄉紳商賈書香門第家庭。
1910年(宣統二年),王之卓啓蒙於家教國學,熟讀《三字經》、古典古訓古詩詞等。
1916年(民國五年),王之卓進入直隸省豐潤縣東豐台鎮小學讀書。
1920年(民國九年),王之卓離開了東豐台古鎮老家,被接到父親供職的江蘇,並進入南京奉直旅寧公學讀高小。
1922年(民國十一年),王之卓進入江蘇省南京市東南大學附中住校讀初中、高一,入學即入選童子軍接受嚴格訓練。寒暑假日回到父母家中,聽父親講授國學。
1926年(民國十五年),為避戰火,王之卓轉學到江蘇省海門中學短期讀高一 [5]  。之後在江蘇省南通中學讀高二、高三,數理化生外諸科成績拔尖 [6] 
1928年(民國十七年)4月,王之卓的英文作文What should a young man strive for during his life?(一個青年人在他的一生中應當為了什麼而努力?)被選入《民國十七年(1928)全國中學學生英語成績》一書,由世界書局出版。同年8月,經考試被擇優錄取進入位於上海的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習。在校期間成績優異,每學期都獲學校免學費獎勵,還相繼爭取到上海銀行獎學金、老山德培獎學金、寧大獎學金等,在經濟上可由自己負擔不要家庭供給了。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7月,王之卓從交通大學畢業 [7]  。各科畢業成績總平均分為90.71高分,全校第一名。同年8月,擔任隴海鐵路公務處實習生,不忘報考公費留學,帶書本在工地擠時間夏習。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王之卓報考清華大學公費留美未被錄取,下決心再考,直至錄取為公費留學生。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7月,王之卓參加第二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選拔考試,全國錄取26人。其中測量學名額僅4名,他從300多應考者中脱穎而出,與夏堅白陳永齡董鍾林一起被錄取,錄取率僅為七八十分之一。8月,他與第二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一行26人,乘遠洋客輪從上海港起航,經中國的東海、台灣海峽、南海,泊新加坡,穿馬六甲海峽,過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抵法國馬賽港登岸。再由馬賽經巴黎穿過法國渡英吉利海峽,到英國倫敦。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7月,王之卓從英國倫敦大學土木系帝國學院測量專業畢業,獲得DIC文憑(工程師文憑)。同年7月,他與夏堅白、陳永齡一起從英國轉學到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測量系學習,因未學過德語,三人利用暑假進該校德文班攻德語,9月開學即能跟着德國同學一起上德語測繪專業課程 [8]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王之卓在柏林由夏堅白介紹加入中華自然科學社。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王之卓獲得柏林工業大學特許工程師(Diplom. Ing)文憑。之後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航空攝影測量工學博士學位,導師是德國著名攝影測量學家拉赫曼(OTTO. LACMANN)教授。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9月29日至10月6日,王之卓與夏堅白、陳永齡和黃維恕一同參加在意大利羅馬列席旁聽了第五屆世界攝影測量會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2月9日,王之卓的德文博士論文《多片測圖儀上比例尺和交向系統誤差對空中三角測量的影響》(Der Einfluβ Systematischer Maβstabsund Konvergenzfehler bei Aerotriangulationenmittels Mehrbidkartierger ten)通過答辯,並被答辯委員會評為“最優等”,獲得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航測學者,隨即博士論文在德國出版。同年9月,擔任雲南昆明澄江鎮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至1940年7月),講授測量平差等課程。與夏堅白、陳永齡三人協商合著一套中國的測量學大學教科書,並以《測量平差法》為始。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王之卓在昆明加入中國工程師學會。同年8月,擔任四川北碚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副研究員(至1943年9月)。
1941年(民國三十年)1月,王之卓在四川南溪李莊任同濟大學測量系兼職教授(至1943年9月),講授航空攝影測量等課程 [9]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4月,王之卓與陳永齡、夏堅白完成測量學大學叢書之《測量平差法》之書稿。同年10月,在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反攻之際,投筆從戎,赴貴州貴陽出任國民政府軍令部第四廳(後易名為陸地測量局)測量技術室主任、測量監(同少將銜),主管測量技術問題。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王之卓受陸地測量局委派參與商談及簽署“中美航測合作合同”。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王之卓被派往設在印度的美軍空軍基地2個月,協助美方訓練中美合作航測隊負責攝影方面中方約十餘人的航空攝影技術。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8月,王之卓擔任交通大學代校長、校長(至1949年6月) [10] 
1949年7月至1952年7月,王之卓先後擔任交通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常委,中國科普學會上海籌備分會副主任,中國科學家聯合會上海籌備分會委員。
1952年8月至1956年7月,王之卓參與創建青島工學院,任該校教授、教務長,青島市首屆人大代表、青島市首屆政協常委 [11] 
1955年3月,《測繪通報》創刊,王之卓擔任編委,發表《航空測量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呼籲國家設立“統管經濟測量工作的總的機構”。
1955年6月,王之卓擔任武漢測量製圖學院籌委會委員,參與籌建新中國第一所民用測繪大學 [12]  。同年10月,王之卓根據武測籌委會統一安排,從青島工學院借調到上海同濟大學(至1956年8月),從事航測教學科研及前蘇聯專家方面的工作。
1956年7月,王之卓參與籌建中國測量製圖學會(中國測繪學會) [13]  ,任籌委會副主任委員。同年8月調任原武漢測量製圖學院一級教授、航測與製圖系首任系主任。
1957年8月,原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將航測與製圖系分開為航測系和製圖學系,王之卓擔任航測系首任系主任。
1959年10月,王之卓出席全國工業交通財貿戰線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即全國羣英會)。
1963年5月,經國務院131次全體會議通過,王之卓擔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副院長。
1966年9月—1974年,王之卓在文化浩劫中飽經風雨。
1970年10月,武測師生在“學農”中被遣散,分別時王之卓叮嚀大家不要丟掉航測專業、不要丟掉外語。
1970年12月—1974年3月,王之卓被髮配到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改行刻中文蠟紙、挑塘泥、進牛棚。後在該校政工組負責人、老幹部楊堅暗中保護下調到外語教研組給工農兵學員教公共英語。環境稍有改善,他又冒着被第二次被打倒的危險,從中國科學院武漢地震大隊老友、親家方俊(後亦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那裏借來外國航測新文獻資料鑽研。
1974年4月—6月,王之卓回到重建的原武漢測繪學院,立即承擔了國家測繪局重點科研項目《小比例尺放大成圖》的研究。在《關於發展中國1∶1萬測圖技術的一些意見》中提出了使一幅航測像片可製作一幅1,王之卓1萬地形圖的方法,很快用於生產實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
1975年—1976年,王之卓主持編制出中國最早的航測軟件——《航帶法區域網平差程序》。
1976年10月19日—20日,王之卓會見“文革”後第一位外國來原武漢測繪學院參觀訪問的國際大地測量協會主席、奧地利格拉茨工科大學林納教授夫婦。
1977年9月,王之卓參與制訂原武漢測繪學院《科學研究3年、8年規劃和23年設想(草案)》,提出“航測成圖和地圖編制過程的數字化、自動化,測繪計算的電子化”是主攻方向之一。
1978年5月,王之卓出席“湖北省科學大會”。主持研究的《航帶法區域網電算加密程序》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1978年6月,王之卓擔任原武漢測繪學院成立測繪科學研究所,任所長。
1978年12月,王之卓在原武漢測繪學院第三屆科學報告會提出了“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的研究方案”,這是一項國際上尚無成功先例、難度極大、方向性極強的研究課題。被列為原武漢測繪學院重大科研項目。
1979年3月,王之卓會見來訪的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秘書長、聯邦德國漢諾威大學康乃斯內教授。
1979年,王之卓參與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擔任測繪學編委。
1980年10月,王之卓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任命為原武漢測繪學院副院長。同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王之卓被中國科學院增補為地學部學部委員。同年12月,王之卓在原武漢測繪學院接待來訪的以歐文·威廉斯副局長為團長的美國國防制圖局訪華代表團一行三人。
1981年3月—4月,王之卓出席中國地理學會在北京召開的環境遙感專業委員會第三次學術會議,會議成立了環境遙感分會,被推舉為分會名譽理事長。同年10月,王之卓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推動武測正式成立遙感教研組,並將《在航空攝影測量專業分設遙感專業的報告》上報國家測繪總局。
1982年2月,王之卓經國家測繪總局批准,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同年3月,王之卓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舉行的第一次會議,授於李德仁等13名1981屆碩士學位,核准授予學士學位的專業名單,確定了各專業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的標準。
1984年8月,王之卓任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1984年12月,王之卓參加湖北省遙感中心正式成立大會,被選任為該中心首任主任委員;
1985年11月,王之卓在原武漢測繪學院舉行的國家測繪局系統第二次出國留學人員報告會上作了《國內外測繪科技面貌》的報告。
1988年1月,王之卓《攝影測量原理》榮獲國家教委頒發的1976—1985年度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全國僅22個)。李鵬代總理會見了特等獎獲得者併合影留念。
1988年5月,王之卓出席第七屆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14日當選為第七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88年9月,王之卓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委員會名譽主席。
1989年2月—3月,王之卓與張祖勳、李德仁應邀訪問聯邦德國和瑞士;出席柏林工業大學隆重的“金博士”慶祝會,紀念榮獲該校博士學位五十週年。柏林工業大學校長、教授弗瑞克博士授予王之卓“柏林工業大學金博士證書”。訪問了柏林和聯邦德國八個城市的十所大學及漢沙航測公司、蔡司光學儀器廠,作了7場學術報告。
1989年4月,王之卓赴西安出席中國測繪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慶祝中國測繪學會成立三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被推選為學會第五屆名譽理事長。
1989年9月,王之卓名字被錄入由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出版的《澳大利亞及遠東名人錄》(1989年第一版)一書中,介紹了簡歷和學術成就。
1989年,王之卓名字被錄入美國的名人傳記編輯所的《國際優秀領導人物人名錄》(第三版)一書中。
1989年11月,王之卓榮獲中國科學院頒發的榮譽章;與金為銑、李德仁主要負責完成的“專業改革系統工程——由航空攝影測量專業發展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榮獲國家教委1989年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優秀獎。後又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0年3月,王之卓根據國家測繪局國測函 (1990) 029號文批覆,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名譽主席。
王之卓 王之卓
1991年3月,王之卓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紀念金通尹教授誕辰一百週年大會,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務委員會講話。
1991年5月,王之卓任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與陳永齡等共十位大陸測繪學者聯名發起“關於舉行海峽兩岸測繪學術交流會的倡議”。
1993年5月,王之卓作為無黨派知名人士當選湖北省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96年9月,王之卓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出席國家測繪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原武漢測繪學院協議簽字儀式。
1998年1月,王之卓接中國科學院陳嘉庚基金會通知,經陳喜庚基金會1997年12月28日召開理事會議審議通過,榮獲七屆(1997年度)陳嘉庚地球科學獎,將參加中國科學院陳嘉庚基金會代表團訪新加坡,出席第七屆陳嘉庚獎頒獎典禮 [14] 
1998年3月,王之卓在家中會見來校檢查工作的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一行。
1998年4月,王之卓參加中國陳嘉庚基金會代表團訪問新加坡。4月,王之卓於新加坡,在第七屆陳嘉庚獎頒獎大會上作報告《從測繪學到Geomatics》。
1998年7月,王之卓在國務院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士實行資深院士制度之際,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之一。
1998年9月14日,與1934年中英庚款同船赴英國留學的同學李國鼎在台北會晤敍舊,兩位九十高齡的學術鉅子重逢,引起了傳媒關注。
2001年1月,王之卓在《湖北招生考試》2001(1)總第39期扉頁發表專稿,勉勵青年《珍惜光陰》。 同年7月,王之卓為陳軍《Voronoi動態空間數據模型》一書作序。
2002年5月18日,王之卓逝世 [15] 

王之卓主要成就

王之卓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世紀40年代對立體測圖技術有重要貢獻。50年代推導出“起伏地區航空攝影相片相對定向元素解算公式”,推演出航測成圖方法和空中三角測量精度估算公式,為生產提供了理論根據。60年代提出解析法空中三角測量加密理論與方案。70年代提出“全數字自動化測圖”構想。歷時15年實現了攝影測量的根本性變革,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4] 
1940年—1943年,王之卓在四川北碚中國地理研究所期間,除與夏、陳合作著書外,撰寫論文、文章、書評近20篇,發表在與該所共同創辦的《測量》和《測量專刊》上,其中有3 篇在美國學術雜誌上刊登。還參加了該組“測量實驗區”的測量工作。
1945年—1946年8月,王之卓率中美合作航測隊負責內業成圖方面十餘人去美國,參加航測成圖工作,替中美航測隊的中方人員作一些必要的聯繫後,為起草擬定《中國航測十年規劃》,在美國考察航測事業一年多。加入美國攝影測量學會和美國地球物理學會,交納會費換取該會雜誌、參加學術報告會等;回國後沒交會費自然退出。
1957年,王之卓在《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學報》創刊號發表論文《偶然誤差累積的系統現象及其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在中國首次提出了偶然誤差累積的規律。
1960年,王之卓發表《縫隙山地糾正儀的設計》,根據中國擁有較多大型糾正儀實際,獨創了利用常規嚴格光學控制第二類型糾正儀進行影像地圖製作的理論,為中國應用正射投影技術開闢了道路。
1962年,王之卓發表論文《利用電子計算機解算空中三角測量的基本公式》,開創了中國攝影測量學科應用電子計算機的道路。
1965年,王之卓發表《航空攝影測量科學技術的現代發展》一文,分析美國衞星測繪月球表面消息,即預言航空攝影測量向遙感發展、融為一體、為環境科學服務,是中國科學界對遙感的先知者之一。 [1] 
  • 學術論著
時間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47年7月
測量學大學叢書《航空攝影測量學》書稿
王之卓、陳永齡、夏堅白合著

1947年
測量學大學叢書之《測量平差法》
王之卓、陳永齡、夏堅白合著
商務印書館
1949年10月
測量學大學叢書之《航空攝影測量學》
王之卓、陳永齡、夏堅白合著
商務印書館
1951年
《測量實習》
王之卓與李青嶽合著
上海龍門聯合書局
1951年
測量學大學叢書之《大地測量學》
王之卓與陳永齡、夏堅白合著
商務印書館
1952年
《平面測量教程》
王之卓與紀增覺合著
上海新亞書店
1953年
測量學大學叢書之《實用天文學》
王之卓與夏堅白、陳永齡合著
商務印書館
1954年
《立體攝影測量學》(俄文)
前蘇聯斯基裏多夫著;王之卓、孫護合譯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年
《攝影測量儀器學》
前蘇聯德洛貝雪夫著;王之卓、孫護合譯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8年
《攝影測量學》
王之卓與原武漢測量製圖學院航測系教師合編
原武漢測量製圖學院
1958年
《立體攝影測量學》
王之卓與原武漢測量製圖學院航測系教師合編
原武漢測量製圖學院
1961年
《航空攝影測量學》(下冊)
王之卓與武測航測系教師合編
中國工業出版社
1963年
《航空攝影測量學》(上冊)
王之卓與武測航測系教師合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年10月
《攝影測量原理》
王之卓專著
測繪出版社
1986年6月
《攝影測量原理續篇》
王之卓專著
測繪出版社
1990年5月
《攝影測量原理(帶遙感)》英文版
王之卓 [1] 

  • 學術交流
1956年7月,王之卓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代表學會赴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國際攝影測量大會。
1956年10月,王之卓赴捷克布拉格出席社會主義國家測繪勤務會議。
1957年12月,王之卓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蘇朝越蒙五國測繪科技會議,發表題為《起伏地區航攝像片相對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提出的新解算公式之精度大大優於前蘇聯的“瓦洛夫公式”,被人稱之為“王之卓公式”。
1958年10月,王之卓赴匈牙利出席社會主義國家測繪勤務會議。
1960年2月,王之卓參加了在前蘇聯莫斯科舉行的有關中國青藏高原測圖問題的中蘇會談。
1979年4月—6月,王之卓參加中國測繪考察團赴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考察,應邀作了題為《中國的航測》的報告。考察西歐測繪事業同時,還着重考察了未被列入考察團項目的遙感課題,回國後立即提出“在武漢測繪學院增設遙感專業”,呼籲發展中國的遙感事業,並指出航空攝影測量應看做是遙感技術的一個分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推動中國測繪界遙感技術的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80年7月,王之卓任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副團長,出席在聯邦德國漢堡舉行第14屆國際攝影測量大會。此次會議中國被接納為該學會正式會員。
1981年9月,王之卓應美國國防部製圖局的邀請,參加中國測繪代表團赴美國回訪。
1983年5月,王之卓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與楊凱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東南亞地區攝影測量及遙感教育會議,向大會作了“中國攝影測量遙感及高等教育概況”的報告。
1984年6月,王之卓任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團長,率團參加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第十五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並在第6專業委員會會議作了題為《東南亞攝影測量與遙感教育狀況》的報告。
1984年11月,王之卓任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團長,與鄭肇葆赴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參加第五屆亞洲遙感會議,並在大會作了題為《中國遙感活動情況》的報告。
1988年7月,王之卓任團長率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一行35人出席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十六屆大會。在大會開幕式上,被該學會理事會提名並經大會通過授予最高榮譽——“榮譽會員”稱號。按規定,在世受此殊榮者僅七人。代表中國向大會作了題為《中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四年來的成就》的國家報告;大會閉幕式上作為亞洲學者代表發表演講,博得一陣陣熱列的掌聲。
1990年12月,王之卓赴廣州中山大學出席第11屆亞洲遙感會議,在全體會議上作了題為《如何推動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發展》的重要學術報告,提出了“影像信息工程”的新概念。
1992年7月,王之卓在成都出席第一屆海峽兩岸測繪學術交流會,作了《測繪科技的新發展》的報告。
1993年,王之卓赴香港參加由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和中國海外GIS協會舉辦的“香港地區信息系統1995國際討論會”。
1998年9月,王之卓與李德仁、寧津生等赴台灣省台南出席第二屆海峽兩岸測量學術及應用研究討會,9月7日作了大會首席報告《當代測繪學科的發展》。 [1] 
  • 承擔項目
1981年5月,王之卓在國家科委審定會上經過力爭,《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被列為國家“六五”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獲投資120萬元人民幣。 [1]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7—1981年度
《攝影測量原理》
中國出版局頒發的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1980年
《攝影測量原理》
湖北省高等院校重大科研成果獎
1987年7月
《攝影測量原理》
1976—1985年度全國優秀測繪教材一等獎
1988年
《攝影測量原理續篇》
1987年度國家測繪科技圖書一等獎
1989年7月
《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
國家教育委員會1988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2年10月
《攝影測量原理(帶遙感)》(英文版)
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
1994年1月
《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的理論與方法》
第六次(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王之卓人才培養

1960年,王之卓為其研究生制定了六大研究方向,王之卓電子模擬測圖儀(即後來的解析測圖儀)設計、縫隙糾正儀設計、自動立體測圖研究、電子計算機在航測中的應用、靜電攝影與攝影影像質量評定;這六大研究方向實際上是20世紀60~80年代國際攝影測量科學的發展方向。 [16] 
1974年,王之卓為重建的原武漢測繪學院航測系制定瞭解析空中三角測量、近景攝影測量、攝影測量自動化、數字地面模型、遙感及其應用等新的五大研究方向。重新組織學術梯隊,銜接因“文革”造成的中國與發達國家先進科學之斷裂帶,不斷創新。開設了“航測新技術”專業課程,到全國各地講學,介紹航測新技術。
1988年6月,王之卓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林宗堅通過學位論文答辯,乃是中國測繪學科培養出的第一位博士。 [17] 

王之卓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0年11月
中國科學院委員(地學部學部) [4] 

1990年12月
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
國家教委
1991年11月
政府特殊津貼證書(從1990年7月起領取)
國務院
1998年4月21日
1997年度陳嘉庚地球科學獎
新加坡總統王鼎昌

王之卓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56年
武漢市人大代表
1959年
第二屆湖北省人大代表
1964年12月至1975年1月
1978年1月
第四屆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1978年2月至1983年6月
1978年11月
中國測繪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
1979年1月
國家科委測繪專業組成員
1979年7月
中國測繪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兼航測專業委員會主任
1980年8月
《武漢測繪學院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1年6月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工學)評議組成員
1983年5月
第六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
1983年9月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測繪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5年
中國測繪學會第四屆理事長
1985年3月
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1988年5月
全國陸地、海洋衞星定位網協調委員會高級顧問 [1] 

王之卓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父親,王之卓王紹曾,母親,王之卓龐伯坤,長兄,王之卓之翰,二兄,王之卓之章。長兄王之翰大他12歲,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美國攻讀土木工程專業,父母常以之翰為榜樣啓迪他用功讀書。 [17] 
  • 情感婚姻
1929年,王之卓遵父母之命,與少時訂婚青梅竹馬、18歲的大家閨秀齊嚴淑結婚。(岳父,王之卓齊逎臣、岳母朱福珍,內姐2個、內弟4個)婚後,説服家人不急於生兒育女,勸愛妻考入北京若瑟女子師範學校(光華女子中學)讀書4年。自己回交通大學勤學苦讀,努力爭取交大畢業總成績全校第一名,爭取公費留學。
1934年8月20日,長女出生在天津老屋,由賢妻取名為“守恬”,小名“百樂”。
1936年,其妻嚴淑攜兩歲長女守恬,與她閨友、留德學生張有令的妻子搭伴長途跋涉抵柏林來伴讀。
1939年2月,王之卓辭別導師,離開柏林,扶着懷孕已八個月的嚴淑、攜着五歲長女,踏上歸國路,首先乘車到法國巴黎,自己找房子租住。隨之在其妻待產期間,抓緊時間參加法語班學法語。同年4月,次女誕生在巴黎第十四區D. R大街74號市立醫院,法國護士小姐給她取了個法國小姑娘名字“西孟”,其妻給次女取名為“守範”。
1939年7月,王之卓與妻女乘東方快車抵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港,轉搭意大利一艘運輸商船穿洋過海,經新加坡、中國南海到香港。8月,在香港滯留與國內書信聯繫找工作,等消息約一個月。後接到內遷雲南昆明澄江鎮中山大學的聘書,但此時日寇正準備大舉進攻廣州,回國路阻斷;忙拖家帶口,急渡北部灣繞道越南迴國到中山大學。
1944年2月,小女兒出生在貴陽市,取名為“守威”。
1984年1月,王之卓老伴齊嚴淑病逝 [17] 

王之卓人物評價

王之卓院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崇高品德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測繪界也有口皆碑。“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全世界的測繪學人以不同的語言、同樣的心情,表達着他們對王之卓卓越成就與高尚人格的讚美 [1] (武漢大學新聞網評)
王之卓是中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的奠基人,在中國攝影測量發展的各個階段,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導學科的發展方向,奠定其理論基礎,並以卓有成效研究,拓寬了學科的服務領域 [20] (武漢大學校友總會評)

王之卓人物影響

  • 慶祝王之卓教授75誕辰座談會
各界讚譽
各界讚譽(3張)
1984年12月,原武漢測繪學院舉辦“慶祝王之卓教授75誕辰座談會”。
  • 王之卓“執教50週年暨八十壽辰”慶賀會
1988年12月,原武漢測繪學院舉行名譽校長王之卓教授“執教50週年暨八十壽辰”慶賀會。
  • 慶祝王之卓教授90誕辰暨執教60週年
1998年12月,原武漢測繪學院“慶祝王之卓教授90誕辰暨執教60週年”活動。 [17] 
  • 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
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由王之卓院士發起,並與其學生共同捐資於1998年12月設立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勵基金。本金60萬元,每年將基金利息和有關單位贊助共計10萬元左右用於獎勵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學生。每年獎本科生4人,每人5000元;研究生4人,每人6000元;博士生8人,每人7000元 [20] 
  • 紀念王之卓院士誕辰100週年
2009年10月24日下午,武漢大學在信息學部大學生活動中心召開“紀念王之卓院士誕辰100週年”大會,學校2000多名師生代表參加了紀念大會。會上,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教授,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教授,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輝先生,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主席Orhan Altan教授,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楊凱教授等領導和專家分別致辭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